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

第二节 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来 源
当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2019 \ 第四篇 历史地理文献和技术手段
作 者
-
浏览次数
16
摘 要
除了综合性的地理信息系统之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针对学术或者现实需要建设了一些专题性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大部分与城市有关,不过其中大多数目前处于建立数据库的阶段,而且只是针对用户需求的涵盖若干城市历史地理要素的数据库,并不是完整的城市历史地理数据库。除了历史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之外,还存在少量其他专题性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如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杨方和路伟东基于CHGIS建立的“中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CPGIS),目前已经发布了1820年、1911年、1936年和2000年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电子地图。
关键词

历史地理

数据库

城市历史

研究中心

GIS

历史空间

历史文化

地图

城市地理信息

历史文化资源

城市人文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专题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字体:

除了综合性的地理信息系统之外,国内一些研究机构针对学术或者现实需要建设了一些专题性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其中大部分与城市有关,不过其中大多数目前处于建立数据库的阶段,而且只是针对用户需求的涵盖若干城市历史地理要素的数据库,并不是完整的城市历史地理数据库,更不是完整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如陕西师范大学肖爱玲主持的“西安老城区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陕西师范大学优秀科技预研究项目,2009年),主要采取数据库的形式整理、汇总历史建筑、古遗址等西安老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将西安城的各类遗址的多种影像和文字资料加以整合,建立出一套能够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信息支持的数据库,然尚未见其成果发布。[※注]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持的以“上海城市人文景观数据库”为核心的“上海城市人文历史地图”项目,以数据库的形式整合上海初起至1978年间的名人故居、优秀建筑、各类工厂、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等信息,以展现上海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文化性格。项目计划将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但从其实际成果《上海历史人文地图》来看,其对于GIS的运用应较为有限。[※注]这一项目组的成员吴俊范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曾开展了“上海市中心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人文要素数据库”(2009年立项)的研发工作,也以构建数据库为目标。

此外,大部分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建立的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目前均未能对外公布,也未能与各城市的UGIS或“数字城市”计划相衔接,从而限制了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未能真正实现地理信息系统的价值。

如自2004年起,南京市规划局、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及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合作开展的南京市历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其中,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负责基于3S技术的南京历史空间格局数字复原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项目计划,2008-k9-21;南京市建设行业科研项目,200701),已于2010年7月27日通过项目验收,其最终体现为“南京市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演变应用服务系统”。这一项目以GIS为技术手段,建立了“历史空间与现状资源图件坐标相统一、断代分析与延续性分析相交错、精确定位与模糊定向相结合、传统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相辅助、历史空间复原与现状普查相校验”的复原方法体系,为保护和利用南京城市空间和文化特色、研究南京历史文化内涵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与有力的技术保障。在网络上可以查到这一项目的获奖信息,但无法在其计划发布的网站“天地图”上找到这一系统。[※注]“北宋东京GIS复原”受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基金(2004—2009年度)、国家科技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工程项目(2004DKA20 180-02-08)资助,试图在现代地图上,利用考古资料、现存地表遗迹和文献材料进行北宋东京城的复原工作,虽然该项目设计通过网络发布,但目前查询不到具体的数据公布途径。[※注]此外,还有陈刚提出的六朝建康的历史地理系统。[※注]

香港中文大学苏基朗主持的“燕京思迁录:民国时期北京都市文化的历史地理信息研究”项目是现在极少数在网络上正式公布的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之一。该项目的空间范围为北京城内外城区(不包括郊区),时间是从1912年至1937年。研究目标为:在可靠的大比例地图上,选择性地建立一个包括6组文化现象数据的历史地理信息数据库;以地理信息系统表述各组数据的空间形态及其变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运算功能,探索6组数据之间交叉互动及比较所可能呈现的理论含义。其资料来源主要是北京市档案馆的材料;6组数据为都市形态及人口、市场文化、教育文化、公共医疗文化、法律文化和宗教文化。该项目已经完成,数据停止更新,不过所有数据都可以在相关网站上免费下载,其在线系统只能进行图层的叠加,不能进行数据查询和分析。[※注]

除上文所涉及者外,还有一些城市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正在处于探索阶段。如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满志敏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上海地区开埠以来城市、聚落和水网空间结构演变”(05 JJD770113),以2004年上海市青浦区为研究范围,基于GIS技术构建格网体系,以开埠以后上海城市道路、明清以来乡村聚落以及青浦区的湖荡面积、河网密度、河流长度等指标,构建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提出建立北京历史数字地图,并尝试建立“宣南地区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计划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按照数据库结构设计,将各类地理数据分层标记。计划设立胡同道路、官府机构、会馆、寺庙、学校、报馆、名人旧居等26个图层,并针对一般查询者和研究者的不同需要,设计简单检索与详细检索两部分,可自动生成各种较小比例尺的专项图等。基于唐晓峰的建议,北京市规划委、测绘院、市地方志办公室等计划联合建设的“北京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据悉,该项目已经正式立项。相近的还有李凡等构想的佛山历史文化地理信息系统[※注]等。

此外,成一农以CHGIS平台为基础,通过“中国古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明清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重点课题,已结项)、“中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已结项)设计的中国古代城市地理信息数据库,设想以行政区划为基础,通过史料构建全国范围内城市各个组成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墙与庙学两方面)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不过受到资金和人员的限制,这一地理信息数据库在数据结构上目前只能满足个人专题研究的需要,未能建立具有扩展性的数据标准,无法与其他数据直接衔接。

除了历史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之外,还存在少量其他专题性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如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侯杨方和路伟东基于CHGIS建立的“中国人口地理信息系统”(CPGIS),目前已经发布了1820年、1911年、1936年和2000年的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电子地图。[※注]近年来,侯杨方正在建设“丝绸之路地理信息系统”[※注]。不过上述两个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只提供地图的浏览和数据的查询,并不提供数据的下载,无法与其他平台进行对接。

此外还有些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处于设想阶段,除了介绍性论文之外,尚看不到具体的研究进展和数据,如徐榕焓等设计的历史自然灾害数据库[※注]、唐云松等构想的南方传统聚落信息系统[※注]、罗桂林和毕建涛等提出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注]、于光建提出的GIS等技术在历史沙漠地理研究中的应用[※注]、郑景云等构思的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注]、王钧等提出的两汉时期人口数据库[※注]等。

近年来,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专题性地理信息系统当属张萍主持建设的“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开放平台”(http: //www.srhgis.com),这套平台整合了丝绸之路沿线的交通路线、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城址聚落、文化传播、考古遗址、民族宗教等方面的资料,此外还补充有各类古地图、历史地图和近现代地图,应当是目前丝绸之路研究和数字数据集中汇集资料最为丰富的平台。这套系统虽然有着简单的时空分析功能,但各数据之间缺乏联系,也未能提供更为专业的分析功能,因此从功能上看更偏向于数据展示平台,而且不是一套数据分析平台。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