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3.87.18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

第一节 艺术哲学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他认为艺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有:“艺术的起源、本质,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艺术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规律,艺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批评、艺术欣赏、艺术教育,艺术的范畴,艺术的种类、形式、风格等等。段虹的《艺术哲学引论——马克思视野下的艺术》探讨了艺术起源、艺术形态、艺术品的界定、艺术创作与欣赏、艺术的美、艺术与美学、艺术美育、艺术作品与艺术接受等内容。同时亦应看到,尚需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当代的研究成果(如分析美学等)给以更多关注,并整合到艺术哲学的体系建构之中。
关键词

艺术

艺术哲学

美学

艺术品

哲学

艺术作品

纲纪

情感

认识论

艺术理论

起源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艺术哲学研究

字体:

就美学原理而言,主要包含三大块内容,一是美的本质的研究,二是审美心理的研究,三是对艺术的研究。艺术研究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一大中心,鲍姆嘉通将美学界定为:“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和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注]所谓“自由艺术的理论”,表明艺术应是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黑格尔的《美学》,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该是艺术哲学。谢林著有《艺术哲学》一书,他认为“客观世界只是精神的原始的、还没有意识的诗。哲学的普遍的官能——整个哲学的拱心石——乃是艺术哲学”[※注]。20世纪西方美学中,许多美学原理类著作更是直接以“艺术哲学”为名。在中国美学界,朱光潜、马奇亦认为美学主要研究艺术。马奇明确认为:“我认为美学就是艺术观,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它“全面地研究艺术各方面的理论,它不只研究部门艺术的理论,而是概括各个部门艺术的一般的理论。它的基本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注]。蒋孔阳亦曾指出:“艺术应当是美学研究的中心对象或者主要对象,通过对于艺术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人对艺术的审美关系,而且可以掌握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全部审美关系。”[※注]这种观点为中国学界广为接受,艺术成为与美的本质、审美心理并列的研究对象。

不过,专注于对艺术进行研究的著作,相比美学原理类著作,要少得多了。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艺术哲学类著作,有徐朗西的《艺术与社会》(上海现代书局1932年版)、洪毅然的《艺术家修养论》(粹华印刷所1936年版),向培良的《艺术通论》(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蔡仪的《新艺术论》(商务印书馆1942年版)等。

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两部艺术哲学著作,一是马奇的《艺术哲学论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该书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出版的以艺术哲学为名的著作,实际上是一部美学论文集;二是刘纲纪的《艺术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是一部艺术哲学专著。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艺术哲学类著作,包括:金登才的《中国动态的艺术哲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栾昌大的《艺术哲学——艺术的主体与客体》(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王庆璠的《艺术哲学思辨》(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朱狄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张法、吴琼、王旭晓的《艺术哲学导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等;进入2000年之后,又出版了数部艺术哲学著作,主要有:王卫东的《艺术哲学引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段虹的《艺术哲学引论——马克思视野下的艺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廖国伟的《艺术哲学初步》(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德峰的《艺术哲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杜书瀛的《艺术哲学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刘旭光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杨景祥的《艺术哲学》(上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此外,相关著作还包括朱志荣的《中国艺术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金丹元的《比较文化与艺术哲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周月亮的《影视艺术哲学》(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版),张胜冰、肖青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艺术哲学探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穆纪光的《敦煌艺术哲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张家骥、张凡的《建筑艺术哲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版),杨俊杰的《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

西方艺术哲学类著作的译介对于国内艺术哲学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正如杜书瀛所说:“几十年来,当我们的认识论艺术哲学只讲‘反映’、‘认识’、‘意识形态’而排斥其他艺术观念的时候,我们的耳旁不断地在喊着另外的调子:艺术是直觉,艺术是表现,不是艺术模仿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是有意味的形式,是性本能的升华,以及什么生活流、意识流,这种主义、那种主义……我并不认为这些艺术思潮和艺术主张都是真理,都符合中国的国情、‘文情’;但是它至少给我们的艺术哲学家提供了许多参照,或引起我们的反思,让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艺术哲学自身是否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注]下面就艺术哲学的译著略作梳理。

最早被译介过来的著作当属丹纳的《艺术哲学》,徐蔚南所著《艺术哲学ABC》(上海ABC丛书社1929年版)即根据丹纳的《艺术哲学》第一编改写而成。1938年,群益出版社首次出版了该书的中译本,由沈起予翻译。该书最著名的译本当属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出版的傅雷译本,该版本多次重印,发行量大,影响深远。[※注]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之中,艺术哲学类著作有:贝尔的《艺术》(周金环、马钟元译,中国文联出版社1984年版)、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王至元、陈华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奥尔德里奇的《艺术哲学》(程孟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布洛克的《美学新解:现代艺术哲学》(腾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再版)、杜卡斯的《艺术哲学新论》(王柯平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等。工人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艺术哲学丛书”属于较有影响力的一套译丛,该套丛书包括“艺术哲学总论”、“艺术与人类智力”、“艺术与社会”三个系列共十种。“艺术哲学总论”一种,为科林伍德的《艺术哲学新论》(卢晓华译);“艺术与人类智力”三种,包括冈布里奇的《艺术与幻觉》(卢晓华译)、大卫·贝斯特的《艺术·情感·理性》(李惠斌等译)、马丁·约翰逊的《艺术与科学思维》(傅尚逵、刘子文译);“艺术与社会”六种,分别为赫伯特·里德的《艺术与社会》(陈方明、王怡红译)、欧文·埃德曼的《艺术与人》(任和译)、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方法论》(段毅、牛宏宝译)、荣格的《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卢晓晨译)、卡伦的《艺术与自由》(张超金等译)以及沃尔特斯托夫的《艺术与宗教》(沈建平等译)。相关著作还有,布洛克的《原始艺术哲学》(沈波、张安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谢林的《艺术哲学》(魏庆征译,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安妮·谢泼德的《美学:艺术哲学引论》(艾彦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赫伯特·里德的《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曹剑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瓦尔特·比梅尔的《当代艺术的哲学分析》(孙周兴、李媛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斯蒂芬·戴维斯的《艺术哲学》(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丹托的《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美的滥用:美学与艺术的概念》(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王春辰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卡洛尔的《大众艺术哲学论纲》(严忠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等。从出版时间来看,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2000年以来出版的艺术哲学类译著相对较少。

下面以马奇的《艺术哲学论稿》、刘纲纪的《艺术哲学》、张法等人的《艺术哲学导引》、杜书瀛的《艺术哲学读本》为例,来看当代中国艺术哲学的研究对象、体系建构等问题。

马奇的《艺术哲学论稿》和刘纲纪的《艺术哲学》不惟出版时间接近,其哲学基础亦基本一致,即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看待美和艺术,在此将二书并列论述。

《艺术哲学论稿》是一本论文集,包括十四篇文章,其中《美学——艺术哲学》、《什么是艺术》和《艺术认识论初探》三篇文章代表了他的艺术哲学观。马奇吸收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丹尼克等人的观点,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我认为美学就是艺术观,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就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艺术观(在研究艺术的一般理论中,特别要研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艺术的理论)。它不只研究艺术中的部分问题,而是全面地研究艺术各方面的理论,它不只研究部门艺术的理论,而是概括各个部门艺术的一般的理论。它的基本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它的目的就是解决艺术与现实这一特殊矛盾。”[※注]在此,马奇是将美学直接等同于艺术哲学。[※注]他认为艺术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有:“艺术的起源、本质,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艺术在阶级社会中的发展规律,艺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艺术的社会作用,艺术批评、艺术欣赏、艺术教育,艺术的范畴,艺术的种类、形式、风格等等。”[※注]

就艺术哲学与美学的关系来看,刘纲纪提出:“从古至今,对艺术的研究看起来虽然非常纷繁复杂,但就美学的范围而言,大致上不出艺术哲学、艺术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三个基本方面。”[※注]这三部分实则对应了美学原理研究的三大块。刘纲纪将艺术哲学的研究内容分成七部分:一是研究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实际上是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思维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艺术中的表现;二是研究直觉、情感、欲望、意志、思维、想象等主体意识和艺术的关系问题;三是研究艺术创造的本质和过程,包括和艺术创造相关的主体的各种精神因素的问题;四是研究作品的构成,如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风格与流派等问题;五是研究美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六是研究艺术和艺术美的各种形态、类型及其演变的规律问题;七是研究艺术的目的、意义的问题。其中,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哲学研究的中心:“我们可以说艺术哲学是以艺术本质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由对艺术的哲学分析所形成的一个理论体系。”[※注]

关于艺术的本质,马奇和刘纲纪都从反映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在《什么是艺术》一文中,马奇对艺术作了这样的界定:“艺术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必需消费品,是一种精神食粮。”“在社会有机体里,艺术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比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道德等意识形态来,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注]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精神现象、意识形态,这是对艺术的一般规定。至于艺术的本质,马奇从反映论的角度指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者说,社会生活是艺术反映的对象,这是艺术的本质所在。”[※注]接下来,马奇又对艺术的本质进行了多重规定,第一,艺术是一种认识活动,要表达出思想,“艺术要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中的人,这样,艺术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注]第二,艺术要表现有价值的情感,“艺术要表达情感。情感在艺术作品里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托尔斯泰把情感强调到唯一重要的程度。艺术的特征之一就是要以情感人,激起人的情感。”[※注]第三,艺术形象是艺术的主要特征,“艺术要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们的思想和感情,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注]在《艺术认识论初探》一文中,马奇又从认识对象、表现方式、情感性、主观性等方面对艺术认识的特殊性进行了强调。

刘纲纪将艺术的本质视为艺术哲学研究的重点,《艺术哲学》一书的前四章即是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这四章分别为“艺术与反映”、“艺术的反映对象”、“艺术的反映形式”、“艺术与美”,很明显是反映论的思路。在第一章中,刘纲纪指出,对于艺术的本质,“我认为应当从考察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入手去认识,看到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注]刘纲纪将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视为对艺术本质研究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或起点。为了论证此点,他先对马克思的反映论进行了介绍,然后吸收黑格尔的观点,将艺术品分为外在的物质性和内在的精神性两个方面,对这两个方面与现实的反映关系进行了分析。他还批驳了克罗齐的直觉说、柯林伍德的情感说、布拉德雷和王尔德的艺术独立生命说、帕克的艺术价值在于形式说等唯心主义艺术观以及机械唯物主义的艺术观,进一步论证了艺术是现实的反映的观点。第二章探讨艺术的反映对象问题,这是艺术创造的问题,也可以视为艺术的起源问题,刘纲纪分析了美学史上的几种相关观点,如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柏拉图和黑格尔的理念说、克罗齐的表现说、朗格等人的情感说、别林斯基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说等,对其不足进行了批判。他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为理论基点,抓住物质生产劳动对这个问题进行回答:“对生活的创造的分析是对艺术的创造的分析的前提和基础。”[※注]实际上贯彻了实践美学和劳动说的观点。他联系创造、自由与人的社会性,对艺术的对象是什么作了如是回答:“我们可以说它就是以人类生活的社会性的实践创造为基础的人的自由的感性具体的表现。”[※注]这种观点与刘纲纪对美的本质观即“美是人的自由的表现”[※注]的观点是一致的。第三章从个别与一般、认识与情感、再现与表现、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的角度分析了艺术的反映形式的问题。第四章探讨了艺术与美的关系问题。刘纲纪首先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和对自由的论述,对美的本质进行了分析,他提出:“美属于‘自由王国’的领域,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超出了生存需要满足的,人的个性才能的自由发展的感性表现。”[※注]接着他对美的观念的历史变化进行了考察,并提出“广义了解的美是艺术的本质”,所谓“广义了解的美”,即西方美学史中对美的界定,和谐、崇高、悲剧、喜剧、荒诞等皆囊括在内,这自然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以此来规定艺术的本质,似乎同样太过宽泛。在本章中,刘纲纪还对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关系,艺术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张法、吴琼、王旭晓所著的《艺术哲学导引》代表了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它不再囿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而是对西方美学与艺术理论,尤其是现代西方的美学与艺术理论,多有吸取与涉及。该书导论部分对艺术哲学的类型、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作者放眼西方美学史,将艺术哲学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认为艺术哲学即为艺术理论,以丹纳的《艺术哲学》为代表,该书直接面对整个西方艺术本身,依照艺术最本质的东西在于艺术所由产生的种族、环境、制度的观点,从种族、环境和制度的角度去分析希腊雕刻、哥特式教堂、文艺复兴绘画、尼德兰绘画等何以会有如此的艺术形式。第二种观点认为艺术哲学是对艺术理论的思考,以布洛克的《艺术哲学》为代表,该书分析了有关艺术理论和艺术批评上的重要概念:摹仿、再现、表现、真实、形式、直觉、意图等。布洛克认为艺术世界及其本质是通过上述这些概念来进行把握的,当我们分析这些概念的时候,一方面通过对这些概念的分析进入了艺术的本质,另一方面又在分析这些概念的同时,也分析了这些概念所指的艺术世界。第三种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的艺术哲学,以黑格尔的《美学》为代表,该书前一部分围绕美的本质讲述艺术理论,后面随着美的本质的展开讲各艺术门类和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作者综合以上三种类型,提出:“艺术哲学应该以艺术为主要对象来建构自己的艺术哲学理论,但是在建构这种理论的同时要参考以前的理论。它面对艺术是为了要建构能够说明艺术的理论,它参考以前的理论是为了使自身的理论更加合理。”[※注]

该书认为艺术哲学应当包括如下内容,一是艺术的起源探讨,“本书对艺术起源的物质构成和艺术功能在统一的考察建立在对前人的理论总结上,通过对艺术起源四大理论(摹仿说、生物本能说、巫术说、劳动说)的分析批判,站在人类学的整体演化观上,展现史前艺术在物质构成上的种类形成与演化,和在社会功能上的结构与深化,并由此理出艺术感受如何在二者之中形成、分化和独立出来的逻辑发展线索。”[※注]二是艺术的展开,艺术的展开又包括四个方面的展开,第一种是艺术门类展开,这是艺术的逻辑展开,但是是一种表层展开,即从主体的感官分别和客体的时空分别产生的艺术展开。艺术的逻辑展开还有一种内在的展开,即审美类型展开,即艺术作品展现为美、悲、喜的多样层级类型,这是艺术的第二种展开。艺术的第三种展开是文化展开,在不同的文化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艺术文化展开也是一种艺术的历史展开,是艺术的历史发展在具体的历史方式下的表现。艺术的第四种展开可正式称之为历史展开,它要综合地反映从分散的世界史到统一的世界史以前的各文化艺术。三是通过考察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分析艺术作品的共同结构和本质特征。四是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前者使艺术作品得以产生,后者使艺术作品能发挥作用。依据这一思路,全书分成六章,第一章讲述艺术起源,第二章探讨艺术的逻辑展开,第三章分析艺术的历史展开,第四章论述艺术品的哲学问题,第五章考察艺术生产,第六章研究审美欣赏。

显然,该书重视对艺术的逻辑与历史发展的考察,亦即重视艺术史的引入。该书不再回答艺术的本质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对“艺术品的哲学问题”的考察。下面且看作者是如何分析该问题的。在第一节中,作者参考塔塔尔凯维奇的《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中的相关论述,对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第二节探讨“什么是艺术品”的问题,作者参考贝尔、朗格、萨特、肯尼克等人的观点,对艺术品进行了如下界定:首先,就艺术品作为一个孤立的存在而言,艺术品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次,就艺术品与艺术家的关系而言,艺术品乃是艺术家的审美经验的物态化,或者说,是艺术家审美情感的符号化表现。最后,就艺术品的审美生成过程而言,艺术品还是一种审美对象的存在。[※注]作者还给出了一个艺术品的定义:“所谓艺术品,就是指那些由艺术家创造出来的、传达了人类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注]不过,作者同时指出了艺术概念的开放性。第三、四节吸收现象学美学的观点,对艺术品的层次结构进行了分析,作者以艺术中审美经验的传达为中心,将艺术品的层次分成了实在层次、经验层次和超验层次。实在层次指的是某一具体艺术品在物理时空中的存在。经验层次是指某一艺术品在人类经验中的存在,现象学美学家茵加登将经验中的存在称为艺术的“审美对象”,“艺术品作为审美对象,本质上是存在于审美经验中的对象,是作为其载体的作品实体进入人们审美知觉并经知觉定型的产物。”[※注]这意味着艺术的审美对象是一种生成的、动态的、开放的结构。艺术品的超验层次,是指存在于艺术品结构深层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终极意义和形而上价值。第五节分析了艺术品的边界问题,作者面对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概念的冲击,提出这样的观点:“艺术品其实是没有边界线的,或者说,它的边界线就在艺术的不断的创新过程中。”[※注]总起来看,《艺术哲学导引》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注重艺术史的引入,二是广泛参考西方美学理论,三是体系相对完整。

杜书瀛所著的《艺术哲学读本》虽出版于2008年,写作时间却跨度颇大,据他在自序中所言,有的章节写于1985年之前,有的写于1985年以后至2000年初。该书反映了他的美学思想的变化,即从认识论美学到价值论美学的转向。他对艺术哲学的理解同样如此。在他看来,艺术哲学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过可以独立出来加以研究。他认为艺术哲学应该包括如下内容:第一部分研究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历史发展;第二部分阐述艺术的分类,这两部分从纵的和横的两个方面对艺术活动进行考察;第三部分探讨艺术的本质;第四部分研究艺术的特殊品格,这是艺术哲学的关键。全书共有十三章,涉及艺术的位置、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艺术的对象、艺术的内容和形式、艺术的媒介、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艺术欣赏、艺术哲学的变革等诸多问题。全书将重点放在了对艺术的特殊品格的考察上,对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艺术的分类等问题未及论述。

杜书瀛从九个方面对艺术的特殊品格进行了考察。第一,确立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特殊位置,他借鉴卡冈、李泽厚等人的观点,将艺术界定为对世界的“精神实践掌握”。第二,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确立艺术的特质。他提出“艺术是生活的特质化”,并通过大量艺术史上的案例对此观点进行了分析。第三,从艺术创作的主观方面来看,艺术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掌握世界。它是通过个别掌握一般,它突破个别又重建个别。第四,从艺术创作的客观方面来看,艺术有自己独特的、与哲学和科学不同的对象。艺术的对象范围界定在人类生活以及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事物领域之内。艺术对象的重点是人类的精神生活现象,情感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五,从艺术品的主要构成因素来看,艺术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形式。艺术的内容是具体的,必须保存和包含作者的主观性,艺术内容以情感人,具有强烈的感染性。第六,突出了艺术媒介的特殊性以及媒介对于审美和艺术的重要意义。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媒介已经融入价值本体运行之中,成为其价值生长的一部分。媒介同时还进入创造活动的结果之中,成为其价值载体感性形式不可分割的有机因素。第七,从艺术作为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有机整体来看,它的特点在艺术形象上充分地表现出来。艺术形象作为感性与理性、认识与情感、意象与物象诸多因素的完美统一体,与非艺术形象有着明显区别。第八,从艺术典型作为真善美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来看,它与哲学、科学也有着重大不同之处。艺术典型必须依照美的规律造型,获得高度的审美价值。第九,艺术形象和艺术典型一旦被创造出来,便成为一种独立的客观存在物走进社会,便脱离开它的艺术家母体在社会上“独立谋生”。欣赏也是创造,艺术接受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注]杜书瀛对艺术的特殊品格作了多重规定,一方面深受认识论美学尤其是蔡仪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又融入了价值论美学的思想。同时,其中不乏新的思考,如对艺术媒介与审美价值之关系的重视等。

难能可贵的是,杜书瀛并不固守认识论美学,而是对其进行了反思,积极思考新的变革,提出了建立“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的构想。在他看来,人类本体论艺术哲学具有这样两个基本观念:第一,审美是人的本体生命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是人的自由的生命意识的表现形态。第二,艺术在本质上是审美的,审美与艺术有着自然的先天性的联系。这种观念较之认识论美学,无疑更接近了艺术的根本。

杜书瀛还对艺术哲学的变革提出了几点展望和建议:一是发展多形态的艺术理论;二是中外一切好东西都“拿来”,以“需要”为标准;三是艺术哲学必须在承认和研究生活与审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新变化、新动向的基础上,适应这些变化和动向,做出理论上的调整;四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必须随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随社会现实、审美活动和艺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注]这几点建议无疑体现了作者开放的心态和对理论的前瞻性。

除以上几部著作之外,像廖国伟的《艺术哲学初步》系统地讲述了艺术哲学的基本概念,艺术意象,艺术与形式,绘画、音乐与电影艺术,艺术与象征,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等问题。王卫东的《艺术哲学引论》,内容包括对艺术的本体论考察、艺术的起源、艺术结构研究、中西美学的哲学基础等问题。段虹的《艺术哲学引论——马克思视野下的艺术》探讨了艺术起源、艺术形态、艺术品的界定、艺术创作与欣赏、艺术的美、艺术与美学、艺术美育、艺术作品与艺术接受等内容。杨景祥的《艺术哲学》研究了创作活动、鉴赏活动、批评活动、理论活动、文艺史的编写活动等,作者分别研究了各个活动的构成要素,也研究了这几种活动的相互关系。王德峰的《艺术哲学》,讨论了艺术的六个方面的基本问题,涉及艺术与真理的关系、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审美意象的基本类型、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创造、艺术作品的接受、五大类艺术的感知特性。刘旭光的《实践存在论的艺术哲学》以实践存在论的方法,把“艺术”与“艺术作品”描述为一个“事件”,并以这个事件为起点重新思考艺术作品的存在论性质,重新分析其客体性及其主体性之间的交融,并把“时间性”这一实践行为的基本性质纳入艺术作品之存在的思考中,分析它的内在的时间性状态,对艺术品及艺术进行了存在论的解读。杨俊杰的《艺术的危机与神话:谢林艺术哲学探微》(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对谢林艺术哲学的新神话思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作者提出艺术和哲学的等高性是谢林艺术哲学始终都坚持的基础观念,对新神话的期待是谢林艺术哲学的旨趣,新神话是对旧神话的超越,是终极完满的绝对同一状态的象征。作者认为,在德国耶拿浪漫派的圈子里,只有谢林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新神话思想。

总体来看,就成果而言,当代中国的艺术哲学研究远不如美学原理研究成果丰富;就观点而言,对艺术本质的认识同样经历了从认识论到价值论和实践论的转变。同时亦应看到,尚需对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当代的研究成果(如分析美学等)给以更多关注,并整合到艺术哲学的体系建构之中。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