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先秦美学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断代美学史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美学思想的研究,如施昌东的研究,以“美”为核心,梳理相关文献中的论美资料并加以分析。王明居的《唐代美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郑苏淮的《宋代美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皆属对美学思想的研究。第一编论隋代美学,第八编讲五代美学,主体部分共六编研究唐代美学,第七编探讨了传奇小说美学、园林美学、书法美学、乐舞美学、美术美学和服饰美学等门类美学。在研究方法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研究,多依据唯物主义反映论或实践美学的思路, 90年代以后,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有所拓展与深化,如文化史的视角、阐释学的视角、身体美学的视角等。 | ||||||
关键词
:
|
美学 美学思想 思潮 文化 美学思潮 文艺理论 研究方法 美学范畴 审美观 观念 文学 |
在线阅读
二 先秦美学研究
字体:大中小
先秦被视为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诸子竞出,百家争鸣。儒道两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架构。可以说,先秦美学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学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从出版的成果来看,对先秦美学的研究多集中于人物或文本(如老子、庄子、《周易》),断代性质的先秦美学史并不多见。
施昌东的《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1979)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出版的一本中国美学史类专著。在该书中,施昌东探讨了孔子、墨子、老庄、孟子、荀子和韩非子的美学思想。他的基本思路是,以唯物唯心两条路线的斗争为纲,以“美”为中心,将诸子有关“美”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这些材料涉及美的本质、美与丑、美与善、美与美感、文与质、礼与乐等问题。该书以两条路线的斗争来总括先秦诸子的思想,未免失之简单片面,但其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首开之功值得肯定。
杨安仑、程俊的《先秦美学思想史略》(1992)研究的是“美学思想史”,该书认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包括两个部分,理论著述中的美学思想和文艺作品中的美学思想。书中提出中国美学思想史的四条研究方法:一是找出终极根源,“不同的生产方式就会不生不同的意识形态,也就会产生不同的美学思想。因此,要探究意识形态的终极根源,就只能到物质生产当中去寻找,而不能从精神本身去找。”[※注]二是研究意识形态之间的交互作用,三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四是找出美学思想的内部规律。该书的研究时期并未局限于先秦,先是研究了原始时期的审美意识的起源和变化,作者认为原始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此外,宗教活动和娱乐活动也促成了审美意识的起源。作者对甲骨文、金文、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与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探究了其中所体现出的审美意识。第三章考察了先秦以前的几对审美范畴,包括礼与乐、文与质、美与善。第五至十一章分别探讨了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周易》、屈原等人物或文本中的美学思想,集中于美、美感和艺术这三大内容。
霍然的《先秦美学思潮》,是继《唐代美学思潮》和《宋代美学思潮》之后出版的第三部断代史类著作。他对美学思潮作了这样的界定:“即某一历史时期内,美学领域中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的利益和要求,而有较大影响的思想潮流。”[※注]三部著作的思路一以贯之,即依照一种逻辑顺序对该时代的审美思潮进行分期把握。作者将先秦美学分为四个时代七个阶段,史前传说时代是审美意识的酝酿阶段,分析了石器、陶盆等出土器物和原始乐舞;夏朝是先秦美学观念的蕴蓄阶段,探讨了神话传说、诗乐舞合一等;商朝是先秦审美观念的萌动阶段,考察了玄鸟图腾、人祭仪式和东夷乐舞;周朝又分为四个阶段,西周和春秋属于先秦美学观念汇聚融合的阶段;春秋战国之交是先秦美学思潮的勃兴阶段,分析了道家隐逸美学、儒家入世美学和墨家节用美学;战国中期是先秦美学思潮的展开阶段,探讨了孟子、庄子和楚辞的美学思想;战国后期是先秦美学思潮的高峰阶段,体现为服饰、音乐、雕塑、杂技等艺术形式的繁荣,以及荀子和韩非子的美学思想。作者依据的是一种反映论的美学观,“美学观念的形成与演变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注]。作者将文学艺术的繁荣视为美学思潮繁荣的标志,因此,将战国后期作为先秦美学思潮的高峰。
此外,彭亚非的《先秦审美观念研究》(1996)依据以诸子为主的先秦文献,以七章的篇幅分别探讨了先秦时期的五官审美观、政教审美观、道德审美观、中和审美观、养生审美观、质朴审美观和道象审美观。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