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学四讲》的理论基础
来 源
:
|
当代中国美学学术史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唯物主义反映论为其哲学基础,注重美与艺术的社会性,可名之为反映论美学和社会美学。不过,李泽厚和朱光潜分别在其文章中提到了“实践”,二人同为实践美学的先驱。实践美学遂广为接受,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美学思潮。李泽厚写于1989年的《美学四讲》一书,堪称实践美学的代表之作。这两个表格里面,美学的研究内容从哲学美学到历史美学再到科学美学,科学美学又包括了基础美学和实用美学,实用美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阔,举凡各文艺门类美学、装饰美学、社会美学、教育美学都囊括在内,而在所谓装饰美学、社会美学和教育美学之下又细分为多个内容。这也正是后实践美学一再批判李泽厚之处。 | ||||||
关键词
:
|
美学 艺术 哲学 美感 人类学 自然美 马克思主义美学 反映论 本体论 李泽厚 美学四讲 |
在线阅读
一 《美学四讲》的理论基础
字体:大中小
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封闭已久的中国门户大开,经济领域是这样,思想领域亦复如此。形形色色的西方理论忽然之间潮水般地涌入了饥渴已久的中国思想界,“现代西方文库”和“走向未来丛书”是其杰出代表。在美学领域,由李泽厚主编的“美学译文丛书”亦是这股思潮下的产物。而李泽厚本人已出版了一系列哲学、美学、中国思想史方面的论著[如《批判哲学的批判》(1979)、《美的历程》(1981)、《华夏美学》(1988)、《中国近代思想史论》(1979)、《中国古代思想史论》(1985)、《中国现代思想史论》(1987)等],成果斐然,不限于美学界,而成为20世纪80年代整个思想界的灵魂人物。
《美学四讲》一书,是根据作者此前的四次演讲记录修改而成,首先,它承接着作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学观,它的内核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其次,作者又以宏阔的视野,对西方近现代哲学流派与美学理论广纳博收,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艾耶尔、海德格尔、弗洛伊德、马尔库塞、门罗、杜威、茵加登、杜夫海纳……作者将这些或老旧或时新的西方人物及其观点尽收麾下,而又加以批判性地吸收与整合,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再次,该书成书的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书中对科学对技术表现出了十足的重视,洋溢着一股科学主义的精神。又加之作者融汇中西,具有理论的原创性,行文精练洒脱,气势非凡。以上种种,使得该书成为体现80年代文化精神与时代氛围的经典之作。
概而言之,《美学四讲》的理论基础仍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人化的自然”观念,作者由此抽绎出了实践的概念,并构建了实践美学。同时,作者又融摄康德哲学中主体性的概念,并纳入了历史的视野,创造了人类学本体论、历史本体论、主体性实践哲学、积淀等具有原创性的概念,从而使其美学原理具有了一种哲学和历史的深度。
李泽厚在1981年曾提出:“美学——是以美感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他的《美学四讲》就是沿袭这个思路,先论美学,再讲美、美感和艺术。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