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审美心理要素与过程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如上所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审美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感的性质、“形象思维”等问题。全书共十六章,第一章是对美学心理学的概论,第二至十六章分别探讨了审美直觉、审美幻觉、审美联觉、审美知觉、审美统觉、审美表象、审美观察、审美印象、审美想象、审美憧憬、审美意象、审美情绪、审美情感、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综合看来,研究者一般将审美心理过程分成具有时间次序与逻辑关联的三个阶段,不过对每个阶段的分析或详或略,不尽相同,或从认识论的角度,或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了审美心理过程的丰富性。 | ||||||
关键词
:
|
心理 心理学 美感 要素 情感 心理要素 知觉 美学 感官 直觉 心理过程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审美心理要素与过程研究
字体:大中小
如上所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审美心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美感的性质、“形象思维”等问题。新时期以来,对审美心理的研究逐渐展开,此时的审美心理研究已经抛弃了朱光潜所继承的近代西方心理学美学的观点,转而应用普通心理学的思路研究审美心理。
对于普通心理学的介绍与研究,在民国时期即已展开,如陈大齐所著的《心理学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18年版),全书约9万字,共15章,讲述了心理学之意义及研究法、精神作用之生理的基础、感觉总论、皮肤感觉及感觉、嗅觉、味觉及听觉、视觉、感情、知觉及观念、联合作用、记忆与想象、情绪及情操、意志、思维、意识及注意、人格等问题。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学术多受苏联影响,心理学领域亦复如此。如苏联学者C.Л.鲁宾斯坦所著的《普通心理学》(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国家教育出版社1940年版)对苏联心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过奠基性作用。全书近百万字,分5编20章,分别探讨了心理学的对象、方法、历史;心理学中的发展问题,动物行为和心理的发展,人的意识;感觉和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言语、注意、情绪、意志;动作、活动;个性方向性,能力,气质和性格,个性方向性及其生活道路等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翻译出版了数部苏联心理学著作,如3.B.马弩依连柯的《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符·阿·阿尔捷莫夫的《心理学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斯米尔诺夫主编的《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等等。无疑,这些心理学著作对于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参考。[※注]
美学界借鉴普通心理学对于心理要素的分析以李泽厚为早,李泽厚在《形象思维续谈》中提出了美感的构成因素:“美感至少是包含知觉(在文学是表象)、情感、想象、理解四种因素的有机构成。”[※注]知觉、想象、情感、理解这四种心理要素,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美学原理著作在探讨审美心理问题时所广泛使用的概念,成为审美心理学的一个研究范式。如克地在《美感》一文中,探讨了美感中的情感、想象等活动。[※注]金开诚在《文艺心理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中,主要分析了文艺创作中的表象和情感这两大心理要素。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中,将审美感受的心理形式区分成了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情感、思维五个方面。刘叔成主编的《美学基本原理》、董学文主编的《美学概论》、朱立元主编的《美学》,等等,都是将美感的心理要素分成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四种要素。滕守尧所著的《审美心理描述》第二章为“审美心理要素描述”,对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四种要素进行了分析。书中谈及了这四种心理要素及其与审美经验的逻辑关系:“审美中的感知因素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或扩大了范围)。当这四种要素以一定的比例结合起来,并达到自由谐调的状态时,愉快的审美经验就产生了。”[※注]此外该书还对“再现”、“表现”、“审美快乐”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庄志民的《审美心理的奥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是较早出版的一部探讨审美心理要素的通俗类著作。该书属“青年之友丛书”之一,共有七章,分别阐述了审美感官、审美注意、审美直觉、审美联想、审美想象、审美体验和审美意象。该书作为普及类读物,其最大特点就是以大量日常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中的实例对这些审美心理要素进行解析,文字通俗活泼。如对审美感官的分析分了四个部分,分别谈到了高级审美感官、视觉听觉的审美特点、辅助审美感官和审美通感。高级审美感官部分,列举了与视听有关的自然审美、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失明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写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失聪的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乐》、航鹰创作的小说《明姑娘》为例加以分析,指出了视听两种感官是高级审美感官。又举越剧和小提琴曲《梁祝》为例,对比了视觉与听觉的审美特点。作者指出:视觉容易引起真切的形象感,听觉容易造成空灵的形象感;视觉感受具有空间性,听觉感受具有时间性;视觉往往间接地唤起美感,听觉往往直接地唤起美感。彭立勋的《美感心理研究》基本采纳了蔡仪的美学观,以唯物主义反映论看待美感,将美感视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对客观美的能动反映。全书共九章,第二至六章分别探讨了美感中的感知、联想、想象、形象思维、情感等心理要素,详细分析了各心理要素在审美心理中的作用与特点。此外,该书还探讨了美感的性质和特点,美感心理的形态(崇高、优美、悲剧、喜剧等形态的美感心理特点)、美感的差异性和共同性等问题,还对西方主要的美感学说即快感说、移情说、直觉说、欲望说、心理距离说进行了述评。可以说,该书对审美心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有的学者指出了审美心理要素并不只包括上述几种,如蒋培坤从价值论的角度对审美心理要素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人类的审美活动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价值实践。在审美过程中作为心理功能发挥作用的,是两个系列的心理因素:一是由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审美意志组成的价值心理要素,一是由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等组成的认识心理要素。审美价值心理是人类审美的动因系统,其中,审美意志是艺术和审美过程中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注]邱明正在《审美心理学》中认为审美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其心理内容和形式包括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情感、审美意象、审美意志等。童庆炳在《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中华书局1992年版)中讲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需要、审美联想、审美投射、审美移情、审美心理距离、审美升华、心理原形、审悲快感和审丑快感等心理要素。周冠生的《审美心理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对直觉、灵感、顿悟、审美需要、审美注意、审美感觉、审美知觉、审美错觉、神思、审美素质、审美能力、审美兴趣、审美理想等审美心理要素进行了分析。王一川的《审美体验论》重点对审美体验进行了分析,作者对审美经验与审美体验做出了区分:“审美经验就是美的内化建构系统,而审美体验则是美的高度的、充分的、深刻的、丰富的内化建构系统。审美体验不同于审美经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主体内心伴随着一种紧张活动:情感激烈、想象丰富、物我两忘等等。”[※注]作者深入考察了审美体验与审美意识、审美创造的关系。
审美心理研究并未简单地停留于对心理要素的分析,审美心理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心理过程,揭示这一过程,成为许多研究者的运思方向。滕守尧的《审美心理描述》第三章“审美经验的过程描述”对此过程进行了分析。滕守尧基本采纳了李泽厚的美学观,李泽厚将美感过程分成了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成果阶段三个过程,每一阶段都有相应的心理要素。滕守尧同样将审美经验分成了三个阶段:初始阶段、高潮阶段和效果延续阶段。这三个阶段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滕守尧对这三个阶段有如下分析:
一、初始阶段,亦称准备阶段,这时,整个心理机制进入一种特殊的审美注意状态,伴随这种注意状态,是情感上的某种期望。注意和期望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审美态度。
二、高潮阶段。这一阶段分为两个主要环节,一是审美知觉以及由这种知觉活动造成的感性上的愉快;二是审美的特殊认识(情感、想象和理解等共同展开)以及由这种认识造成的精神上的愉快。
三、效果延续阶段:包括审美判断以及由这种判断造成的更高的审美欲望(需要);更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更丰富的情感生活。[※注]
这一过程性描述被广为接受。林同华在《美学心理学》一书中探讨的同样是审美过程,亦将审美过程分成了三个阶段:发生阶段、实践阶段和反馈阶段:“审美过程,就是‘审美态度’所伴随的‘审美经验’的发生、发展和反馈的过程。描述审美过程的主要方法,是将整体的过程分为若干阶段、若干层次,并应用审美心理范畴,进行层层推进、融合交叉的阐述。”[※注]在作者看来,发生阶段指的是审美客体进入审美主体所产生的各种直觉、知觉、联觉、幻觉、情绪、情感、感情等审美现象;实践阶段指的是审美主体将上述审美现象加工成审美统觉、审美映象,通过审美想象,构造特定的审美意象、审美意境和审美形象;反馈阶段指的是在审美接受过程中,验证审美效应,包括审美欣赏、审美判断等。全书共十六章,第一章是对美学心理学的概论,第二至十六章分别探讨了审美直觉、审美幻觉、审美联觉、审美知觉、审美统觉、审美表象、审美观察、审美印象、审美想象、审美憧憬、审美意象、审美情绪、审美情感、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该书对上述审美心理要素做了全面的分析,并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的文艺作品对其进行了阐述。杨恩寰的《审美心理学》对审美心理进行了系统性的探讨,全书共九章,涉及审美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审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审美经验的本质、审美经验的特征、审美经验的结构、审美经验的过程、审美经验的形态、审美的共性和个性以及审美经验的起源等问题。作者同样将审美经验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现阶段和效应阶段。准备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出现;实现阶段有三个标志,一是审美情感的出现,二是审美对象(意象、心象)的形成,三是审美批评(鉴赏)的作出;效应阶段主要体现为审美需要的强化和丰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审美价值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注]蒋培坤提出:“审美心理过程是一个呈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动态过程。它由外部感发转向内部体验,再升腾到精神的自由境界。”[※注]他同样将审美心理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日常态度到审美态度;第二阶段,从审美感受到审美体验;第三阶段,获得审美超越。
综合看来,研究者一般将审美心理过程分成具有时间次序与逻辑关联的三个阶段,不过对每个阶段的分析或详或略,不尽相同,或从认识论的角度,或从价值论的角度,揭示了审美心理过程的丰富性。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