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从自律走向他律的“跨学科”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201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美学属于哲学,这在美学最初来到中国就被确定了下来。在这两本哲学专著中,本属哲学门的“美学”学科在中国被定位了下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从哲学的角度(而非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位美学学科的。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学尽管被认定为哲学的分支,但是形成的共识就是,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所以美学也应当属于人文科学,进而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看来, “美的哲学”是整个美学的枢纽,在它的统摄之下,美学的领域大致包括属于“人—自身”系统的“心理美学”和“身体美学”等。属于“人—自然”系统的“自然美学”(包括自然环境美学、动物美学、植物美学等)。 | ||||||
关键词
:
|
美学 哲学 学科 美学体系 王国 人文学科 艺术 伦理学 形态学 美感 哲学学科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从自律走向他律的“跨学科”研究
字体:大中小
美学属于哲学,这在美学最初来到中国就被确定了下来。就翻译而言,1902年和1903年是具有标志性的两个年头。这是因为,1902年王国维翻译出版了桑木严翼著的《哲学概论》,1903年蔡元培翻译出版了科培尔著的《哲学要领》。桑木严翼的《哲学概论》“美学”部分指出,“抑哲学者承认美学为独立之科,此实近代之事也”,拔姆额尔(即鲍姆加敦的旧译)认为:“以下等知性之理想为美。对之而定美学之一科。其中,一、如何之感觉的认识为美乎?二、如何排列此感觉的认识,则为美乎?三、如何表现此美之感觉的认识,则为美乎?美学论此三件者也。自此以后,此学之研究勃兴,且多以美为与其属于感觉,宁属于感情者。” 科培尔《哲学要领》认为,“美学者,英语为欧绥德斯Aesthetics,源于希腊语之奥斯妥奥,其义为觉为见。故欧绥德斯之本义,属于知识哲学之感觉界。康德氏常据此本义而用之,而博通哲学家,则恒以此语为一种特别之哲学。要之美学者,固取资于感觉界”。在这两本哲学专著中,本属哲学门的“美学”学科在中国被定位了下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这是从哲学的角度(而非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来定位美学学科的。[※注]
就阐发来说,从王国维的《哲学辨惑》(1903)到蔡元培的《哲学大纲》(1916)都具有重要的学科建构意义。王国维的《哲学辨惑》认为,“若论伦理学与美学,则尚俨然为哲学中之二大部。今夫人之心意,有智力、有意志、有感情。此三者之理想,曰真,曰善,曰美。哲学实综合此三者而论其原理者也”。[※注]王国维的观点代表了当时哲学的普遍观念,欧洲的启蒙时代开始的知、情、意的三分,分别对应的是逻辑学、美学、伦理学。当然,王国维的基本哲学观念,直接来自康德及其哲学传统的影响,美学由此成为一种“论感情之理想”的原理、同时与真和善并列的哲学学科。蔡元培的《哲学大纲》虽是综合多书编译的一本哲学导论著作,但对美学的学科定位十分明确。在哲学体系上,将美学列入“价值论”方面,同时,又将“别美丑”的美学同“别真假”的科学、“别善恶”的伦理学并列而出,这同王国维如出一辙,但无疑美学作为哲学学科已经基本被确定了下来。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美学尽管被认定为哲学的分支,但是形成的共识就是,哲学属于人文科学,所以美学也应当属于人文科学,进而美学的人文学科的性质就被凸显了出来。这样的观点得到了人们的普遍接受,“只有对广阔的人类实践中的审美关系进行研究,美学才能成为美学。也只有在树立起美的人文本体之后,美学才能以美学的姿态面向艺术(同时也面向整个人类实践领域)”。[※注]将美学归属于人文科学,这种学科分类受到了苏联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统归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影响。实际上,正如“人文科学”作为Humanities的汉译增加了“科学”的含义,诸如汝信这样的许多美学家都认为它应译成“人文学科”更为合适。在中国,将美学定位于“人文学科”,这的确符合了中国学术和社会的语境,但是也相对忽视了科学主义的传统、阻碍了实用类美学的研究,生物学、进化论、实验化的美学研究始终在中国居于边缘的地位。
有趣的是,引领了80年代主体性思潮的李泽厚本人,却对于美学有着更开放性的理解。按照李泽厚的理解,“美学的发展将是一方面哲学与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另一方面是基础美学与实用美学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双向进展的进程”。[※注]的确,依据以美感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基本理解,在中国内地比较通行的美学体系一般也是分为“美—美感—艺术”三块,或者把美学看作包括“美—美感—艺术—审美教育”四块。[※注]这种做法与苏联的美学系统有着不少近似之处。早在20世纪50年代,苏联也在究竟是把美的问题还是艺术问题置于美学体系首位的问题上,相互争论不休。而且,从整体上看,中国本土的美学体系建构,仍是一种对西方美学要素的综合和拼接,而往往将中国美学资源“置之度外”。
但是,李泽厚更为广阔地描述了美学研究的领域。[※注]
如果从学科的角度来看,《现代美学体系》如此规定了美学的研究学科(见图1)。[※注]
实际上,美学研究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人—自身系统”“人—自然系统”“人—文化系统”“人—社会系统”的各个领域。这种以人与系统为轴心来划分美学体系的方式,可以称为一种“大美学”的划分,它显然更具有本土文化的色彩。这样,在中国本土的视野中,“大美学”研究的全息图景就理应包括如下的层面(见图2)。[※注]
这样看来,“美的哲学”是整个美学的枢纽,在它的统摄之下,美学的领域大致包括属于“人—自身”系统的“心理美学”和“身体美学”等;属于“人—自然” 系统的“自然美学”(包括自然环境美学、动物美学、植物美学等);属于“人—文化” 系统的“审美形态学”和“审美文化学”等,其中的“人—艺术”系统主要包括“艺术哲学”及“艺术形态学”“门类美学”等;还有属于“人—社会”系统中的“社会美学”(包括伦理美学、政治美学等)、“美育学”等。当然,这里所列的学科只是在美学领域相对成熟的“亚学科”,其实在各个系统之内,还有各式各样的门类。而今随着“跨学科”研究的逐渐兴起,许多美学研究也相应具有了这种“跨”的性质,比如新近兴起的狭义上的“环境美学”其实就跨越了“人—自然” 系统和“人—文化” 系统。具体如图3所示。
从总体上看,“人—自然” 系统、“人—文化” 系统和“人—社会”系统的美学属于“外在系统”,“人—自身”系统的美学则属于“内在系统”,前者构成了广义的“环境之维”(分别由自然环境之维、文化环境之维和社会环境之维组成),后者构成了“自我之维”,二者形成了相应的张力。美学作为一门“中国学科”,它的研究领域随着“跨学科”的积极发展而不断得以拓展。具体如图4所示。[※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