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来 源
: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供选择。社会主义建设这项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课题,又是一项陌生的、全新的事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提出了宝贵的社会建设思想,为中国社会建设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非常遗憾,虽然当时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保障事业的基础,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指导思想的失误,并没有夯实这一基础,我国的社会保障基础非常薄弱,直到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基本生活还很困难,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必须要有新的发展。 | ||||||
关键词
:
|
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 方针 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 重工业 毛泽东 知识分子 失业工人 少数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事业 |
在线阅读
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字体:大中小
在党的文献中,毛泽东最早提出统筹兼顾这一重要思想。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一直注重“兼顾”各方诉求,协调各方利益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满足抗日的需要,而又不增加群众的负担,毛泽东提出了“军民兼顾”的方针。这既密切了军民关系,又休养了民力,赢得了民众长期支持战争。同时,为了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又采取了“公私兼顾”的方针,使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实行这种兼顾的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需要,促进了解放区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继续坚持统筹兼顾的思想。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他认为:“国家和工厂,国家和工人,工厂和工人,国家和合作社,国家和农民,合作社和农民,都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无论只顾哪一头,都是不利于社会主义,不利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注]这成为后来提出并坚持“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社会建设基本方针的思想源头。1957年1月,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统筹兼顾,各得其所。这是我们历来的方针。在延安的时候,就采取这个方针。”“现在是我们管事了。我们的方针就是统筹兼顾,各得其所。”[※注]毛泽东认为,统筹兼顾,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实行这样一个方针比较好,乱子出得比较少。这种统筹兼顾的思想,要向大家说清楚。”[※注]他强调,这个统筹兼顾是对于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因此,“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注]要兼顾各方利益。
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个思想。他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视角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虽然,毛泽东阐述这一方针的重点是在经济领域,但又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社会事业的其他方面。毛泽东明确指出:“无论粮食问题,灾难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注]由此看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个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针。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大量人民内部矛盾,而这些矛盾大多与利益分配相关联。对各方利益采取什么方针,至关重要。它关系到能否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全局性的问题。毛泽东提出的“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能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统筹兼顾的目的,就是要协调各方利益,并使各方利益得到保护,以实现总体上的平衡发展、协调发展。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