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4.41.2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

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机会不公平

来 源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个国家振兴和发展的人才和智力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的教育事业获得迅猛发展,但是教育的不平衡性、不公平性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在我国,现有财政虽然对农村贫困寄宿生列有生活补助资金, 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共投入100亿元财政资金,用于补助中西部农村1100万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但是孩子们依然吃不上有营养的午餐,部分孩子吃饭难、难吃饱问题十分突出。除此之外,全国农村还有2000多万的留守儿童,存在日常生活缺乏照顾、生理心理缺乏关怀、人身安全缺乏保护、成长教育缺乏指导等问题。
关键词

教育资源

教育经费

GDP

教育水平

校车事故

午餐

教师平均工资

农村教师工资

教育事业

农村

财政性教育经费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育机会不公平

字体:

我国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社会群体之间的差异。从地区上看,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尽管政府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投入比较多的教育经费用来改善教育环境和提高教育水平,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本身的教育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的师资、教育水平仍然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的地区。目前在我国的东部省份和一些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而在西部的贫困地区尚有一些适龄儿童无法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样的地区差异也表现在中小学教育事业经费预算上。比如在2005年,贵州的普通小学生、普通初中生人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别为886元和1011元;甘肃是1007元和1112元;而北京这两项数字分别是4620元和5516元;上海是7941元和8422元。[※注]从城乡差异上看,城市的教育资源要远远优于农村的教育资源。教师水平、教育投入、教育环境等方面,城市与农村更是相差甚远。一方面,因城市教师的学历大多较高,所以学生受教育的知识面较广,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很多贫困农村地区的学校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校舍破旧不堪,老师供给严重不足。据调查,2006年全国普通中学、小学校舍危房总面积分别为12311474平方米、29166166平方米,其中农村校舍危房面积分别占到总面积的60.3%、85.1%,而城市仅占到总面积的3.68%和2.21%。[※注]从社会群体上来看,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经常面临“上学难”问题。2009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全国30个省、市、区2952名公众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56.5%的人认为当前的教育越来越不公平,75.8%的人认为择校费是严重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另外,大学高学费和高考加分政策也紧跟其后列居前三。[※注]择校费的存在,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公共性教育资源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不仅比较发达的东部省份教育资源明显优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城市教育资源明显优于农村,即使在同一个城市不同的城区,教育资源分布也不一样。每年秋天开学前,常有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而绞尽脑汁,不惜交纳高昂的择校费、赞助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这种现象更为普遍。2011年9月,有报道说,在北京,择校费最高的甚至要达到1个学生25万元。[※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