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经济转型的初始方式与演化路径:激进(休克疗法)或是渐进(演进—制度观)
来 源
:
|
当代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转型与转型经济学的学术发展历史并不长,真正对于转型与转型经济学加以研究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这一时期。由于转型经济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该研究领域,许多问题在学者之中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一些观点尚需经历历史的检验,因此,该学科中的很多看法都缺乏共识。一经济转型的初始方式与演化路径:激进(休克疗法)或是渐进(演进—制度观)。双重转型从综合分析方法入手,将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实际上几乎涵盖了上述单一分析中的所有转型,而且将这些单一的转型统一于双重转型的全过程,因而也符合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践和要求。 | ||||||
关键词
:
|
疗法 共识 制度 休克疗法 学者 私有化 华盛顿共识 制度变迁 自由主义 市场经济 北京共识 |
在线阅读
一 经济转型的初始方式与演化路径:激进(休克疗法)或是渐进(演进—制度观)
字体:大中小
经济转型的成效与经济转型的路径相关,转型路径主要涉及转型的速度、道路、次序等,对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式、速度、次序、目的、政策、道路等,就成为转型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争议焦点。过渡、转轨或转型经济学的形成发展,与转型国家的实际演变过程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转型伊始,各国对以何种方式、是采取渐进式还是激进式实现转轨争论不休。由于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资借鉴,也缺乏一定的理论指导,对于这样前无古人的历史性的制度变迁,包括俄罗斯等转型国家最初采纳了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给出的“药方”,转型国家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必须采取激进的方式,不可能两步跨越一道鸿沟,渐进式改革难以成功。大部分国家听从了国际金融组织与西方学者的建议,推行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休克疗法”(也称“大爆炸”)方式,全面与迅速地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它被认为是“激进式”的转型方式,在俄罗斯转型的前十年广为采用;而对于中国及越南的经济转型方式,则被认为是“渐进式”的制度—演进方式。中国经济转型的“渐进式”特征是:(l)先行推进经济改革,后进行政治改革,或者说是在经济改革中相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先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推进所有制改革,即使是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也是先实行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双轨制后并轨;(3)对所有制改革,采取先发展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后推进公有制内部的改革方式。[※注]
“休克疗法”是俄罗斯等转型国家的初始转轨方式,它是我国学者对转型与转型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休克疗法”的推行,导致俄罗斯等国出现严重“转轨型危机”或“转轨型衰退”,被中国学者广为诟病。因转轨导致的经济衰退表现为:经济停滞和经济增长大幅度下滑,因价格自由化带来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和失业人口急剧增加,贫富分化严重以及经济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大规模的私有化是俄“休克疗法”的核心内容,其私有化计划是先推行小私有化,后进行大私有化。俄罗斯的大私有化经历了大致三个阶段:证券私有化、货币私有化和个案私有化。到2000年底,国有企业和市政企业的比重占总数的11%,非国有企业占到89%(其中私有企业占75%);在资产比重上,国有与国有控股的资产占资产总量的42%,非国有资产占58%。因此,俄罗斯政府认为,至此俄罗斯前一阶段经济改革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注]其严重后果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私有化后出现的新企业主61%曾经是党、政府和原国有企业的精英成员”,“私有化的一个结果是寡头政治的出现”。[※注]
“休克疗法”方式转轨对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型产生了严重影响。关于俄罗斯和中东欧一些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背景、原因、效果等,中国学者有着比较充分的论述与分析。很多学者的论述表明,俄罗斯和一些中东欧国家政府当初决定实行“休克疗法”式的激进转轨,其原因十分复杂。[※注]对于采取激进转型的俄罗斯来说,其一,激进式改革方案的选择实乃当时国内形势所迫,斯大林之后的苏联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未取得成功,以激进的方式开始转型是俄罗斯多年来没有成效的渐进改革的逻辑发展。其二,由于受“转轨型衰退”的影响,当时俄罗斯的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已开始崩溃,政府通过有效地、逐步地实行物价改革已不可能,采用激进式改革方案为迫不得已,“休克疗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危机应对策略,以应对俄罗斯等国当时严峻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其货币面临大幅贬值和恶性通货膨胀。其三,通过激进改革尽快摧垮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变得不可逆转。在激进改革者看来,激进式改革方案的改革成本更低。采取一步到位的方式,能够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旧体制打破,按照目标模式的最优方式重新构造经济体制;在民主派看来,必须加速经济体制转轨进程,特别是要加快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速度,从根本上摧垮以国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最后达到体制转轨不可逆转的目的。其四,政治局势也是促使新执政者推行经济激进转轨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俄罗斯对政治制度及其市场经济制度具有的强烈诉求。有的学者指出,“休克疗法”的政策设计是激进民主派巩固到手的政治权力的需要,在政治权力角逐中胜出的激进民主派,需要巩固已有的政治权利和建立其需要的政治制度;“休克疗法”正是这样一种适合他们需要的政策。[※注]还有的学者指出,休克疗法虽不是俄罗斯经济政策的全部,但却是迄今政府经济方针和经济转轨方式的象征,是俄罗斯政治斗争的焦点。[※注]其五,国际势力和国际组织的影响。俄罗斯在改革过程中,经济大幅度滑坡,急需外国资金的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一些西方国家正是利用援助来促进其作出激进式改革方案的选择。例如,在俄罗斯实施激进式改革方案之初,西方国家制定了大约240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计划。其中,60亿美元是稳定基金,25亿美元是延期支付,45亿美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贷款。总之,“通过激进改革尽快摧垮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使得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不可逆转”。[※注]期望尽快完成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尽快确立市场经济制度,以防止旧体制复发,是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推行激进式转轨最为重要的目的。
中东欧国家推行“休克疗法”的原因与俄罗斯大同小异。研究者们根据中东欧各国的情况分析指出,在东欧剧变之前的经济改革中就曾出现过“目的论”与“发生论”之争,亦即激进改革与渐进改革的争论。曾任捷克总统的克劳斯早在剧变之前,就撰文分析了经济转型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小步改革的方式,其优点在于可以避免付出较大的社会代价,缺点在于渐进的改革只会延续现存的结构危机;另一种是休克疗法,许多经济学家认同激进式改革的成功案例,一是“二战”之后德国很快过渡到所谓社会市场经济的成功范例;二是1987年波兰政府实行激进价格改革,但由于该计划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被全民公决所否决;三是东欧剧变以来,休克疗法在该地区大获青睐,除匈牙利、罗马尼亚外,大部分中东欧国家都选择了休克疗法。[※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