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0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

三 转型模式的经济比较:中国与俄罗斯

来 源
当代中国世界经济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转型与转型经济学的学术发展历史并不长,真正对于转型与转型经济学加以研究的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这一时期。由于转型经济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该研究领域,许多问题在学者之中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一些观点尚需经历历史的检验,因此,该学科中的很多看法都缺乏共识。一经济转型的初始方式与演化路径:激进(休克疗法)或是渐进(演进—制度观)。双重转型从综合分析方法入手,将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概括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实际上几乎涵盖了上述单一分析中的所有转型,而且将这些单一的转型统一于双重转型的全过程,因而也符合中国转型经济的实践和要求。
关键词

疗法

共识

制度

休克疗法

学者

私有化

华盛顿共识

制度变迁

自由主义

市场经济

北京共识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转型模式的经济比较:中国与俄罗斯

字体:

对于转型经济研究采取比较研究的视角,这是在转型经济研究中较为通用的研究方式。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国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与转型之间的比较。在早期的中俄转型的比较研究中,比较多地涉猎到两种(中国与俄罗斯)不同的转型方式和改革策略及其争论,其中不乏对其优劣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往往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进行的规范性评价。21世纪的前十年,中俄转型比较则更加注重两种模式的经济实绩研究,即经济增长水平的比较。在实际研究中,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与俄罗斯“休克疗法”式激进转型的失败,都是相对于经济增长这一指标而言。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成功经济转型是与俄罗斯转型相比较而言,而所谓俄罗斯的转型失败,也是相对于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而言。

对中国经济转型持肯定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转型取得成就或成功的看法,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主流舆论。许多学者从学术范畴、以不同的视角和领域,对中国经济转型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年的经济改革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转型之路,这条道路为世界各国研究转轨和转型问题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注]创造了“中国奇迹”;[※注]是“增长取向的中国模式”。[※注]其概括性的说法,如“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概括等,则能够说明这一问题。许多在转型经济研究中很有声望的国际学者,例如热若尔·罗兰、科勒德克、斯蒂格利茨、科尔奈等等,都是从这一角度进行的研究。许成钢、白重恩、王一江、钱颖一、李稻葵、张军、吕炜、周冰、靳涛等许多学者对中国转型过程的研究,也是从比较的视角着眼,他们不仅说明中国为什么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同时也论证这一策略和方式对于转型的优越之所在。

但是,在“北京共识”问世之后,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矛盾与问题的不断显露,国内外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特殊性、“中国模式”的普适性、“中国道路”的借鉴性、中国经济增长的持久性等的质疑之声也随之而起。对于中国市场经济的更深层次看法认为,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人们所讨论的经济发展观念、经济增长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转换等,这些都是转型的结果,它们并未触及问题的实质。经济转型的根本问题是体制机制的转型,本质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型,核心是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合理界定问题。[※注]一些坚持认定“休克疗法”合理性的学者,如萨克斯、胡景泰、杨小凯等人,则认为中国的成功不具有普遍意义,转型取决于各国经济改革中的结构性因素和初始状态;中国面临的是典型的古典式经济发展问题,而苏联和中东欧各国面临的则是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成功主要是特殊的内部条件,或者说是“经济落后”的产物。有学者甚至提出,从长期来看,苏联、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转型更为成功。

尽管一些学者认为,俄罗斯在转轨初始阶段实施“休克疗法”激进式经济转型乃是形势所迫,但是随着俄罗斯等国家的转型进展的深入,在转型经济研究中,中国学术界和国际学术界持否定激进式“休克疗法”的观点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如果说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发生前,西方学术界仍有人坚持认为俄国经济转型并没有发生重大挫折的话;那么在此之后,人们对于20世纪90年代俄国经济转型基本上是一种失败的进程这一点,似乎已经没有太大的分歧。即便在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经济出现了恢复与发展的情况下,许多学者仍然强调,由20世纪90年代俄国经济转型失败而留下的种种负面影响,将会成为俄国今后发展的长期性制约因素,因而其“前景还远不是清晰肯定的”。[※注]俄罗斯在实行“休克疗法”20多年之后,令人非常吃惊的是,甚至连俄国的激进自由主义者都对转轨后的体制状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虽然他们仍然以“资本主义”范畴来描述俄罗斯经济形态,但在“资本主义”这一范畴之前加上了种种界定,称俄的经济形态为“等级制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寡头资本主义”或者“犯罪资本主义”,诸如此类。[※注]也有学者从俄罗斯当时所处背景角度提出,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严峻的经济形势以及政治权力中心的转移,使得俄罗斯除启用“休克疗法”或者激进方式实施经济转轨之外,别无其他选择。[※注]

总之,中国与俄罗斯中东欧的经济转轨有着本质差异。中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和经济转型,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目标;而俄罗斯和中东欧的经济转型,则是以否定和放弃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前提。这也可视为两类国家转型经济学的根本不同。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