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1.124.9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世界历史地图集

来 源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2005年11月1日至4日,由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组委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全球化与世界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受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委托,承办了此次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
关键词

世界史

研究会

世界历史

全国性

世界史学科

学科

教授

国际关系史

研究中心

史学理论

史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中国大百科全书和世界历史地图集

字体: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世界史学者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加强世界史学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1990年1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这是世界史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共计两册,约333.4万字。该卷编辑委员会主任为陈翰笙,副主任为刘思慕、吴于廑、朱庭光。主要内容包括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国际关系史等。此外还有“总论”,涉及人类的起源、社会经济形态、三大宗教、外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世界史研究机构、团体、学者,等等。该书词条质量普遍较高,虽然不是论文或专著,但确是几代中国世界史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从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世界史研究当时所能达到的水平,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对外国历史的认识不断深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一个缩影。2009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中国大百科全书》第2版32卷问世,新版本按照国际通例,按照拼音字头排序,不再按照学科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问世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各领域的知识大幅度更新,鉴于该书是面向21世纪反映国家科学文化水平的新一代百科全书,所以在撰写第2版时,在理论上和文献资料上,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准备。世界历史部分,在原有基础上,约1/3新增写,1/3改写,1/3删除。数以百计的世界史学者全力以赴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在设计条目和行文时更加注意综合性和检索简便性,在努力做到学术性、准确性和可读性相统一的前提下,对如何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左图右史”的传统。世界历史地图集在史料建设中的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世界史学者所理解和认同。1985年,三联书店出版了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的《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这是继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荷兰文、日文和希伯来文之后的中文本。《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英文本在1979年出版,约600幅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内容,正如出版者所强调的那样,《地图集》反映了人类起源到1975年为下限的人类历史的运动和发展,表现了人类文明在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不同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文明在历史上的成就、挫折和复兴。主要内容包括早期人类的世界、最初的文明、欧亚的古典文明、划分为地区的世界、新兴的西方世界、欧洲统治时期、全球文明时代。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倡导“全球历史观”,对“欧洲中心论”持批评态度,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因此西方史学需要“重新定向”,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注]。他指出,“今天历史学著作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全球性”,世界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建立全球的历史观——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注]。这样才能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注]。他的这些观点,在该《地图集》中明显地体现出来。

西方学者的一些国别史的历史地图集,也介绍到国内来,这对史料的积累和建设也是有益的。如英国历史学家马丁·吉尔勃特编《俄国历史地图集》,三联书店1974年出版。原书于1972年问世,编者以142幅地图概述了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1970年的俄国历史。中文本从中选了52幅地图,主要内容是俄罗斯国家的形成、疆域的变化、俄罗斯国家形成后对外领土扩张等。书末附有原书目录、译名对照表,以及较为详细的参考书目,对深入研究相关问题有较大的帮助。美国历史学家爱伦·F.丘著《俄国历史地图解说——一千一百年来俄国疆界的变动》,37幅历史地图,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原书于1967年由耶鲁大学出版部印行,1970年修订再版,作了较多的修改,被西方高校广泛采用。这部《地图解说》按照年代顺序,图文对照,将俄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疆域变动的情况作了具体的、详细的表述。“本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把俄国(苏联)与其邻国之间的边界问题说得很清楚。在历史上,俄国总是以邻国为牺牲来扩展其边界的”[※注]。书末附录有“俄国一些较为重要的城镇名称的改变”,以及译名对照表。

196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龙华编《古代世界史参考地图》,从原始社会、两河流域及西南亚其他地区之古代文明、古埃及、爱琴文化、古希腊、古罗马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内容较为丰富。

1981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世界史参考地图 1640—1945年》,应该说这是一本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地图集。由北京外国语学院国际政治教研室洪育沂编译、李谋远绘制。该地图集除“译名对照表”、“主要资料来源”外,共编有41幅地图,自新航路的探索、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起,直至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联合国的成立等。“这本示意图,是利用国内外一些历史地图,加工绘制编译的,可供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学习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参考。”[※注]该书所绘内容除重大的领土变迁外,几乎包括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上所发生的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西欧北美以外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如“独立前后的拉丁美洲”、“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世纪中叶日本的反幕府的斗争”、“沙皇割占中国领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1918—1923年土耳其民族革命”、“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波兰的领土变迁”、“日本的侵略扩张”等。每幅历史地图都有内容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为读者正确理解地图所描绘的内容有较大的帮助。

近年中国学者还编有两部有较大影响的世界历史地图集。其一,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编者认为,“世界历史行程这一宏伟而悠久的为人类自古及今所曾经历的客观过程,可以用一系列的地图,铺开它的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投入读者的视野,借以一览它的演变的轮廓”[※注]。该地图集计列有67幅地图,从“人类的起源”、“农耕与畜牧的起源”,直至“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及其没落”、“社会主义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处于科学技术新发展中的当代世界”。为学习和研究方便,所编地图一般都有主图和附图,在图目的编列和文字说明上力求显示出世界历史进程的主线。

其二,张芝联、刘学荣主编《世界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2年出版。“本地图集编选的范围,上起原始社会,下讫海湾战争与东欧剧变。分上古、中古、近代、现代四部分;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国际关系方面的事件和政区疆界,并适当地选了一些反映人民革命斗争的图幅。作为一部世界历史地图集,当然应包含中国史的内容,因为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本地图集中中国史也占有一定的篇幅。这既突出了中国特色,也便于中外对照”[※注]。本地图集编选时,广泛汲取了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国历史地图集》(8卷)、《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国现代史地图集》、《大学世界历史地图——从地图看世界历史行程》、《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以及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10卷本中的附图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