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5.208.5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

高校世界历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来 源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2005年11月1日至4日,由江西师范大学、“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组委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二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南昌隆重举行。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和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三届学术年会在天津南开大学召开,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全球化与世界史研究”。山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受中国史学会世界史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史所的委托,承办了此次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
关键词

世界史

研究会

世界历史

全国性

世界史学科

学科

教授

国际关系史

研究中心

史学理论

史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高校世界历史研究机构的建立

字体:

在我国世界历史研究领域中,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研究人员,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近20年来,原本比较分散的、缺乏统一协调管理和长远发展规划的世界历史教学和研究人员,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并逐渐纳入学校各类中长期发展规划中。世界历史学科建设普遍得到重视,出人才、出成果,以及世界历史的教学和研究中的理论创新、学术观点创新和方法的创新,不再是一句空话。一些原来世界史学科基础比较好的学校,更是焕发出新的学术活力和创新能力,为推动当代中国世界历史研究的发展,不断做出新的贡献。

北京大学世界历史研究院 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起源于京师大学堂1903年开设的万国史学门。1920年,李大钊先生任历史系教授后,曾讲授史学概论,西方历史哲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史学和唯物史观。陈翰笙、陈衡哲、陈受颐、何炳松、冯承钧、冯家升、张星烺等史学先贤曾先后在此教授外国史或中外交通史。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燕京等校的齐思和、杨人楩、周一良、王铁崖等会聚北京大学。1981年,“世界地区国别史”、“世界近现代史”获得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世界史入选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成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2年,建立全国高校历史学科第一家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又获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世界史学科目前有世界上古中古史、亚非拉近现代史、欧美近现代史三个主要领域,涉及国别史、地区史、近现代专题史、专门史、古代东方、欧洲中世纪史、中世纪教会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史、世界现代化进程、全球化进程、欧洲学等十多个研究方向。2005年建世界史研究院,下属4个教研室及若干研究机构(包括希腊研究中心、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意大利教育联络中心等)。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一贯重视本科教学,资深教授坚持上本科生专业课为国内同类学科不多见。本专业现开设本科生课程40多门,其中主干基础课12门,专业选修课20多门,专业外语课10门。课程多,涉及面广,尤其有丰富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知识资源。

北大世界史学科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十几所海外高等院校建有固定的合作交流关系,包括美国耶鲁大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高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学科每年接待四五十名海外学者开设讲座,接受外国学生前来访问或进修,并向国外派出大批学生包括本科生。

复旦大学世界史学科 复旦大学世界史学科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1925年历史系创建之时即成立了世界史学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到60年代初已成为国内世界史研究的中心之一,著名世界史家周谷城、耿淡如、王造时、陈仁炳、朱滶、张荫桐、程博洪、靳文翰、章巽、田汝康、汪熙、姚楠、吴杰等先生曾在本学科任教。在老一辈学者的开拓下,本学科也形成了基本的学科建制和学术特色。1981年,获国内首批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地区国别史3个博士点,后于90年代统一归并为世界史博士点。该学科目前有27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9人,讲师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3人,45岁以下的人员占总人数的59%。在所掌握的语言种类上,计有古代语言古希腊语、拉丁语、埃及象形文字、梵文、巴利文,现代语言则涵盖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该学科近年一直与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保持密切的学术联系,如美国哈佛大学、霍普金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曼彻斯特大学、法国巴黎一大、德国海德堡大学、奥地利萨尔茨堡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早稻田大学、京都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与中国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和有关机构也有着经常性交流。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复旦大学世界史学科形成了四个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即世界古代文明研究、西方史学史、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和东亚文明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研究:本学科的优势和已形成特色的研究方向。7位学者的研究领域涵盖了世界主要的古代文明。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具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其中《历史研究》6篇),在国外用英文和德文发表9篇论文(其中国际人文与艺术索引刊物[AHCI]2篇)。为了在比较的视野下研究世界各古代文明,于2005年成立了“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历史系在国内素有西方史学史研究和教学的优良传统,近30年来,张广智等继承了耿淡如先生开创的西方史学研究传统,出版了一系列论著,如《克丽奥之路——历史长河中的西方史学》、《史学,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视野中的西方史学》、《西方史学散论》、《现代西方史学》、《西方史学史》、《当代西方历史哲学读本》、《西方历史叙述学》等。陈新、周兵在西方古典史学、西方近现代史学思潮与史学流派、西方史学与马克思史学、中西史学交流、西方新社会文化史、当代西方新史学等方面都作了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西方近现代思想文化史: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世界史学科便在国内率先倡导世界文化史研究,由周谷城、田汝康先生主编出版了多达40本的“世界文化史”丛书。目前,由顾云深、顾晓鸣等继续在文化史方向进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多种关于文化史研究方面的论文、译著。李宏图不仅展开对欧洲近代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研究,还主持翻译了“剑桥学派思想史译丛”,在国内率先系统介绍与研究“剑桥学派”思想史研究的成果与方法。东亚文明研究:冯玮等7位研究者以韩、日研究为中心,以亚洲研究为依托,兼顾中国和东亚的关系研究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日本通史》、《“封建”·“郡县”再考》、《上海韩人社会史》、《近代日本与西方思想的交错》等。

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 1950年,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上海大夏大学副教授林志纯调往东北师范大学,开始了我国的世界上古史学科的筹建工作。1955年到1957年,苏联世界上古史专家格拉德舍夫斯基等来华授课,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全国性的“世界上古史研究班”,林志纯是与苏联专家合作指导研究班的中方教师。学员是来自高校从事世界上古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青年教师,如毛昭晰、刘家和、刘文鹏、周怡天、崔连仲等,成为新中国第一代世界上古史专家。

林志纯坚持用唯物史观的历史分期理论指导世界上古史研究,对世界上古史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展开探讨,先后发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与原始社会史上一些问题》(载《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历史]1956年第1期)、《我们在研究古代史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载《历史研究》1956年第12期)和《谈谈古代东方专制国家》(载《历史教学》1957年第9期)。林志纯还特别重视相关文献,特别是原始历史文献的收集、翻译和整理,组织力量致力于释读原始古文字文献的工作。他曾译出了亚里士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又编行《古代埃及与古代两河流域》史料集,两书皆于195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1962年,林志纯在《关于新发现的古希腊波斯战争史的一段碑文》(载1962年5月14日《光明日报》)、《荷马史诗若干问题》(载《历史教学》1962年第9期)和《线文B的译读》(载《文史哲》1962年第5期)等文章中,介绍了西方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962年,他主编有《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使我国读者第一次较系统地了解到世界上古文明的重要遗产,为我国的世界古典文明研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开展我国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林志纯译出了苏联学者狄雅可诺夫和尼科尔斯基1952年编写的《古代世界史》一书的原始社会、古代东方和古代希腊三编,其后林志纯又与史亚民合写《古代世界史》一书,于195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较早的一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写成的世界古代史教科书。

1978年以来,林先生不仅为中国的世界古代史学科发展在规划设计、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资料建设和书刊出版等方面尽心竭力,还发表了百万字的著述,建立起了古代世界从城邦到帝国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具有特色的中西古典文明史比较研究,其代表作有《世界上古史纲》上、下两册[※注]。《世界上古史纲》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独立研究撰写的世界上古史研究专著。主要以文献史料及当时最新的考古成果为基础,对世界上古史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上册包括原始社会、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南亚,下册续写了欧洲文明起源、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和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外加一个编后记,论述西亚农业公社问题。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面面俱到,而是作者就自己之所学所得,对世界上古史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精细的研究。《世界上古史纲》率先提出,城邦并非古代希腊、罗马文明所独有;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国家,不论西方还是东方,一定是小国寡民,以一个城市为中心,与周围农村公社相结合的城市国家或城邦,它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普遍形式和必经阶段。古代东方国家同样也经历了从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过程,城邦—帝国是古代诸文明发展的统一规律。“从城邦到帝国”的古史发展理论,是对20世纪50年代苏联史学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观点的批判。当时,一种有影响的观点是“亚细亚生产方式”代表原始社会,这就意味着古代东方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古希腊罗马(古典古代)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古希腊罗马的城邦是不同的类型,前者以水利灌溉、君主专制为特征,认为古代东方社会与古希腊罗马城邦社会相比,缺乏民主、自由。这些论点是“西方中心论”偏见的表现之一,理所当然为中国世界史学者摒弃。本书为中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一部代表性专著,先后获得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成果一等奖,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吉林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全国普通高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林先生开始进行中国和外国古代文明城邦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称之为“中西古典学”),出版了《中西古典学引论》和《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等著作。1988年,林教授与周谷城、吴于廑、周一良、任继愈、张政烺等9位著名学者联名发起,主编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世界古典文明丛书》系列,试图把中国的古文献介绍到世界,如《孔子的政治学——论语》、《云梦竹简》、《古代中国纪年》等。他在“丛书缘起”写道:“为了把西方古典文明引进中国,把我国古典文化向世界传播”,“这套丛书采用中外文对照印本:近东古文献采楔形文字或象形文字的拉丁音译与中文对照方式,中国古典文献则采中国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和现行文字与英译对照方式”。

1978年,林先生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并设定了两河流域文明—亚述学(含小亚的赫梯学)、埃及学、希腊史和罗马史四个方向。1982年,为了开创两个国内从未有的国际古代近东新学科——亚述学、埃及学和强化国内弱势的西方古典学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了“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1985年,转为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研究所学生学习的基本课程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腊文、古拉丁文。此外,林先生还建立了在亚洲为数不多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诸文明史专业化的图书馆,每年聘请2到4名外国专家来所讲学,如波兰、美国、德国、英国、荷兰、俄国、丹麦、墨西哥、加拿大、比利时、伊拉克、新西兰、澳大利亚、前南斯拉夫等国的专家,都在古典所工作过。1986年林先生创办了我国历史领域中唯一的英文国际年刊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中文名《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在加强中外在古典文明方面的学术交流,扩大古典所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 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历史悠久,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成立“历史地理部”时,即开始了从事世界史教学与研究。1930年国立武汉大学成立历史系后,世界史学科建设得到发展,雷海宗、杨人楩、吴廷璆等著名学者曾在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主持下,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建设揭开崭新一页。1980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1981年获得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从1981年起招收世界史本科专业学生,是国内最早开办世界史本科专业的学校之一。武汉大学世界史学科点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世界史教研室组成,现有专任教师14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研究所现任所长胡德坤教授,执行所长向荣教授。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以吴于廑先生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为指导,力图从世界全局的高度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国内世界史学界产生广泛影响。主要研究方向是15—18世纪世界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研究;地区史和国别史研究。这三个研究方向均在国内同专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近年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

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与武汉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合作,于2000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世界历史本科试验班。试验班要求学生在学好英语的同时必修法语,选修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同时采取开放式和国际化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另一方面积极和国外知名大学发展交流合作关系,选派学生前往国外学习。试验班教学成效显著。他们因知识面广、外语水平高、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该研究所十分重视国外世界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例如向荣等撰《西方史学前沿追踪》[※注],所述内容以2005年为主,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同年在澳大利亚悉尼还召开了第20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本文从“重要的英文学术期刊入手,兼顾新近几年出版的学术著作,以及PROQUEST博士论文数据库收录的2005年博士论文,以期对以英美为主的西方史学界在2005年的研究做一较为系统的梳理”。文章通过综述、妇女——性别史研究、历史上的贫困与慈善、历史上的战争与和平等,使人们对2005年西方史学发展的特点和重要成果,能有一较为系统的认识。又如,向荣主编《西方国家历史学本科教学调研——以英、法、美三国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编写者从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英、美、法三国各选取历史学科排名靠前的十多所一流高校,作为考察对象,重点调查了各国历史学科的沿革与概况,各校历史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评估和考核体系,以及学生的就业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同时对主要高校历史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了访谈,了解他们对历史学科以及历史学本科教育的想法。以英国为例,主要内容是英国历史学教育与高校历史系发展概况;英国高校历史学本科教学概况,包括师资配置与专业分布、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与评估体系、毕业去向与就业情况,以及教师访谈等。编写者分析了诸多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的地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高校世界史教学的若干具体建议。

浙江大学世界史研究所 成立于2000年3月,其前身是浙江大学(含原杭州大学)法国史研究室和世界历史教研室。浙江大学历史系的世界史学科点,尤其是在世界地区国别史方向,拥有雄厚的实力,其中法国史研究居全国领先地位。本所主要研究方向有:法国史、美国史、英国史、日本史和中东史等。本学科于1978年被批准为世界地区国别史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获得世界历史学科博士点。老一辈知名学者沈炼之、毛昭晰、胡玉堂、王正平、丁建弘、楼均信、戴成均等教授为本方向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近年来,一批中青年学者已日益成为研究所的骨干力量,梯队结构合理,本所在科研上已取得很大成就,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专著、优秀教材,与此同时,也培养出许多优秀合格的研究生。目前,该所现有沈坚、吕一民、刘国柱、计翔翔、董小燕、龚缨晏教授6人,王海燕、乐启良副教授2人;还有讲师2人,博士后2人,形成结构合理的梯队。现任所长:刘国柱教授;副所长:王海燕副教授;所长助理:乐启良副教授。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主席作出了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批示,当时经教育部批准,在国内成立了第一批国际问题研究机构。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于1964年11月成立(原名伊斯兰教研究所,1979年改名中东研究所)。研究所的任务最初以社会经济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动态研究为主,兼及历史和其他方面。中东所下设4个研究室,即中东历史研究室、中东经济研究室、中东宗教文化研究室和中东国际关系研究室。当时,所里组织翻译出版了一批有关阿以冲突、伊斯兰教和中东经济方面的重要的外文著作和文献。

1987年,历史系主任彭树智教授兼中东研究所所长。彭树智,1931年出生,195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专业,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亚洲史专业研究生,同年进入西北大学历史系任教,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研究生涯中,对我国南亚、中东近现代史研究做出重大贡献。1986年,历史系与中东研究所联合申报博士点成功,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世界地区史国别史(南亚中东史)博士点,并于1987年正式招生。从1987年到90年代后期,研究所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有:《东方民族主义思潮》(彭树智,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彭树智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阿拉伯国家简史》(彭树智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二十世纪中东史》(彭树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东国家和中东问题》(彭树智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动荡的中东》(王铁铮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阿富汗史》(彭树智主编,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版),《以色列政治》(阎瑞松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王铁铮主编,三秦出版社1997年版),《犹太复国主义史》(阎瑞松等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中东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张大鹏等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沙特阿拉伯——一个产油国人力资源的发展》(黄民兴,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伊斯兰教史》(王怀德、郭宝华,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震撼世界的伊斯兰教》(阎瑞松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伊斯兰文化论丛》(朱崇礼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伊斯兰文化论集》(朱崇礼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东画卷——阿拉伯人的社会生活》(黄运发、黄民兴,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佩雷斯——中东和平进程的推动者》(黄民兴,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册(彭树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当代世界史讲座》(彭树智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程(古代部分)》(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教程(中世纪部分)》(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基本问题》(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世界现代史教程》(彭树智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中东所的科研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个别著作多次再版。如《阿拉伯国家简史》在1999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再版。此外,许多研究成果获得过各类奖励,其中省部级奖励有:《东方民族主义思潮》,1995年获国家教委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和国家大学出版社社科优秀著作奖;《世界史·现代史编》,1995年获国家普通高校优秀教材集体一等奖;《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史》,1990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阿拉伯国家简史》,1994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2年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伊斯兰教史》,1994年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东研究所的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出版了一批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的著作。中东所在“211工程”中最重要的研究项目是13卷本的《中东国家通史》。该书以文明交往理论为指导,依照通史体例,来把握中东地区的整体面貌,各卷自成一体又互为联系。各卷采用历史叙述方式,由古及今地完整阐明有关国家历史变迁的过程、特征和规律;同时,注重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双向考察与反思,从现实出发,追溯历史,再从历史高度审视现实。2001年,中东所的两部专著《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进程》和《沙特阿拉伯的国家与政治》双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4年,《二十世纪中东史》和《文明交往论》又分别获该奖项的一、三等奖。1995年以来,所内研究成果还获得过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总计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

首都师范大学全球史研究中心 2004年成立,刘新成校长兼任中心主任,夏继果教授任副主任。该中心依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成员包括世界史专业和中国史专业的教师。该中心致力于打破传统的中国史与世界史之间的学科界限,将中国史纳入世界史之中进行整体研究,研究方向包括全球史理论、世界历史进程中的文明互动、历史上的跨文化交流、全球史视野中的区域研究、世界历史中的中国等。

200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学一级学科框架下,报教育部备案,自主设立了二级学科全球史专业,招收培养全球史专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为了促进全球史研究与教学,中心创办学术刊物《全球史评论》。中心还与许多外国同行建立了紧密的学术联系,努力促使中心成员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也邀请全球史知名学者前来讲学,其中美国《世界历史杂志》主编、夏威夷大学杰里·本特利被聘为中心的讲座教授,定期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学。自2005年下半年起,在本科生中开设选修课“全球史导论”。自2006年秋起在世界史专业招收全球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9年起,全球史专业按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中心承担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9—2011年)“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刘新成为首席专家。子课题是:(1)关于世界历史上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的理论思考(刘新成);(2)人类多元农业文明的形成及其在古典时代的区域性互动(刘文明);(3)7—13世纪亚欧非主要文明的互动与共生(夏继果);(4)近代欧洲扩张背景下的世界文明互动(施诚);(5)20世纪国际冲突: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互动研究(梁占军);(6)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王永平);(7)13—18世纪中国和欧洲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上的相互影响(何平);(8)16—20世纪中国与西方的冲突与融合(魏光奇)。中心同时承担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如“全球化时代的世界通史体系研究”;“全球史与世界通史体系重构研究建设平台”;“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文明互动与共生研究平台”。

中心于2005年与商务印书馆签订出版“全球史译丛”的协议。目前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作品是:1.《现代世界的起源》;2.《阳光下的新事物——20世纪环境史》(J. McNeill,Something New Under the Sun);3.《权力的追求》(William McNeill,The Pursuit of Power:Technology,Armed Force,and Society since A.D. 1000);4.《千年史》(Felipe Fernández-Armesto,Millennium:a History of the Last Thousand Years);5.《第一次全球化》(Geoffrey C. Gunn,First Globalization:the Eurasian Exchange,1500—1800);6.《全球史导航》(Patrick Manning,Navigating World History);7.《现代世界的诞生》(C.A. Bayly,The Birth of the Modern World)。由中心成员翻译、主编的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有:《什么是全球史》(Pamela Kyle Crossley,What is Global History);《全球史读本》(Jerry Bentley,Global History);《世界史》(William Mcneill,A World History)。由刘新成教授任主编的《全球史评论》已经出版两辑,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全球史评论》的主要栏目是:全球史的理论与方法、全球史研究、全球史教学、学人评介、论点摘要、学术信息、全球史书评和相关重要论文索引等。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夏继果和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杰里·H.本特利合编《全球史读本》,2010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夏继果在2010年第1期《史学理论研究》上,曾著文《理解全球史》,对即将出版的《全球史读本》有所介绍。夏继果认为,全球史是人类在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人与群体的互动中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全球史研究的价值取向是关注人类的共同命运,它告诉我们,即使在1500年之前,欧、亚、非就已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协商合作、求同存异、互利互惠是非常重要的交往方式;全球化不可能导致西方社会模式的划一,这是客观历史进程使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应当进入历史学家的视野。全球史研究是“大规模的互动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来揭示这些互动。

编入《全球史读本》的17篇论文均由英文翻译而来,这些论文从理论、方法、专题研究各个角度反映当前的学术成果,第一次以中文的形式与读者见面。文章的作者都就职于或曾就职于欧美的大学或科研机构。就文章以英文形式首发的时间来说,最早的发表于1963年,最晚的发表于2007年。从主要内容来划分,这些文章可以分成四组,即“全球史的概念”、“全球史的分期”、“全球史的主题”、“全球史上的中国”。各组的具体内容是:《变动中的世界历史形态》、《历史上各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新世界史》、《为“大历史”辩护》、《走向世界历史——美国历史学家与世界历史课程的问世》;《跨文化互动与世界历史分期》、《世界历史上的互动问题》、《从早期全球化到国际网络化(约1600—2000年)》、《全球化时代的世界历史》;《人鼠之间:太平洋群岛的简要环境史》、《国际比较中的性别与民族国家》、《社会史与世界史:从日常生活到变化模式》、《南方化》、《伊斯兰:一个独特的世界体系》;《工业化前夕的政治经济与生态:欧洲、中国与全球机遇》、《从亚洲视角考察早期近代欧洲的差别之处与支配地位》、《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环境史》。

中心自成立后,即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度重视国际史坛的学术交流活动,如2005年10月主办“世界各国的世界通史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10月主办“全球化背景下的知识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9月主办“文明的互动与共生”学术研讨会。2011年7月美国“世界历史学会”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世界历史上的中国”(China in World History)。此外,中心的“全球史研究”网站,也已开通。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 2001年设立,培养高水平的从事世界历史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历史专业素养,而且具有扎实的外语功底。在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后可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和外语专业学士学位。学生入学后,先在历史系学习一年历史专业基础课程,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第二年起到本校外语学院学习外语(语种分别为: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和俄语);同时在历史系继续学习历史专业选修课,其中包括历史专业外语。学生毕业后除保送和报考研究生外,可从事世界历史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企事业单位的行政与文案工作等。在与外院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世界史专业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2005年第一批21名本科毕业生中,13人被保送或考取研究生,1人被法国教育部选中为汉语助教。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 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早在1919年南开大学创建伊始即设置历史学学科。当时一批著名历史学家如梁启超、蒋廷黻、刘崇鋐、蔡维藩等先生曾任教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其中蒋廷黻、刘崇鋐先生讲授多门世界史方面的课程。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雷海宗教授调到南开大学历史系讲授世界古代史,除老学者外,新中国培养的一批年轻世界史专家陆续汇集到历史系,初步奠定了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基础。1964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南开大学历史系成立美国史研究室、日本史研究室、拉丁美洲史研究室,它们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高校较早建立的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在吴廷璆、杨生茂、梁卓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逐渐形成了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美国史、日本史、拉美史和古代中世纪史,从整体研究力量上始终居于全国领先地位。

1973年,周恩来总理号召加强世界史教学与研究,南开大学开始招收世界史专业的本科生。1978年,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该专业获得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设立博士点。从1990年起,美国史研究室承担起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工作,日本史研究于1988年成立了日本研究中心。1993年,经原国家教委的批准,在过去拉美史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了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成为在国家教育部社政司指导下协调全国高校拉美问题研究的机构。近年来,古典文明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在南开大学也逐步形成了特色,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和若干专业性学会成为协调全国古希腊罗马和拜占庭历史文化研究的中心。

在世界历史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长期坚持高质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南开大学世界史研究,1987年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1999年,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成立,并于2004年通过专家组审核,入选教育部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同年底,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建立“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次年被批准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2年和2007年,世界史学科两度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历史学的重要二级学科。

2002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史学系正式建立,成为我国高校中第一个世界史学科高等教育单位。南开大学世界史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日本史研究、拉丁美洲史研究、世界古典文明和中世纪历史文化研究。目前,世界史学科每年招收本科生约38人、硕士生约35人、博士生约25人,在站博士后约5人。博士研究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美国史、日本史、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庭史、阿拉伯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等。硕士生培养的主要方向包括世界上古史、世界现代当代史、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世界中古史、世界文明史、拉美国际关系史、世界近代史、古代世界的宗教与文化、美国社会政治史、美国经济史、加拿大史、日本史、日本经济史、日本思想文化史、中日发展道路比较、亚洲国际体系的形成、欧洲史、欧盟与欧洲统一史、美中外交关系、中日外交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美洲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东亚国家外交关系史、古希腊罗马史、拜占庭历史与文化、伊斯兰文明等。本科生招收世界史专业。

河南大学的犹太研究所 陈长琦、吴雪丽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中国犹太人问题。1981年,陈长琦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发表了《对〈关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几点疑问》一文,对潘光旦先生的遗作《关于中国境内犹太人的若干历史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1984年陈长琦教授在纽约出版的《中国学者论古代中国犹太人文集》中发表《僧人还是拉比》一文,考察了我国古典文献中关于犹太人的记载,提出了犹太人在《宋史·真宗纪》中记载的“僧你尾尼”不是僧人而是犹太拉比的观点。1993年,魏千志教授在《史学月刊》第5期发表了《中国犹太人定居开封时间考》,对犹太人来华时间、路线进行系统的考察,提出了犹太人在宋真宗元年(公元998年)定居开封的观点。张倩红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2年3月,围绕犹太大屠杀、犹太文化、中国开封古代犹太人、以色列经济等问题展开研究,先后在《世界历史》、《史学月刊》、《西亚非洲》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2002年,历史系张倩红教授完成了在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同年,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成立,张倩红教授任所长,伦敦犹太文化中心董事长Clive Marks担任名誉所长。河南大学犹太研究所宗旨是“繁荣中国犹太研究、开展中外学术交流、培养犹太研究人才、促进中犹文化理解、研究历史关注现实”。八年来,研究所逐渐形成了犹太文化现代化研究、近现代犹太史研究、中国古代开封犹太社团研究、大屠杀研究四个研究方向,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从2002年至今,张倩红教授出版了《困顿与再生——犹太文化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犹太人》(三秦出版社2003年版)、《以色列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专著;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世界民族》、Jewish Studies(犹太研究,英国剑桥大学出版)、《西亚非洲》等刊物围绕犹太问题发表论文40余篇,完成或正在主持《世界文明史上的犹太人》、《犹太以色列史专题研究》2项国家社科基金和《开封古代犹太社团研究》、《犹太文化特征》等省部级以上项目3项;获得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3次。2006年4月,她在英国Jewish Studies发表From Judaism to Confucianism(《从犹太教到儒教》),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古代开封犹太人儒化过程,从文化的角度深入解读了犹太人在中国开封同化的原因,引起国际犹太学界广泛关注。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 该中心于1999年成立,其宗旨是以西欧向现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为重心,实现经济史与社会史的交融、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交融,坚持人文的、大众的和整体的历史观。该中心的研究方向为:西欧经济生活与社会转型;西欧政治法律与社会转型;西欧宗教文化与社会转型;西欧与中国经济—社会史比较。经济—社会史在西方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目前已成为西方史学界的重要新兴学科。在我国,整合经济史和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试图从整体上探讨西欧和中国向现代社会的过渡问题,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正式推出该学科,较为系统和深入介绍和探讨该学科的定义、理论和方法,以及探讨如何将其本土化,则是近几年的事情。天津师范大学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不仅在全国率先倡导经济—社会史学科,而且身体力行,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其中不少作品富有学术前沿性、中外史学交融性和关注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现实性等特点,在国内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如侯建新教授主编的《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第一辑5种,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从不同的角度对西欧、日本和中国的社会转型的不同侧面,分专题进行了研究,中心还以西方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学术视野为基本框架,创办了一份贴近社会和生活、反映该学科国内(也包括少部分外国学者)高水平的学术刊物《经济—社会史评论》,自2004年上半年推出第一期,目前已经出版五辑。该刊物以中英文两个版本先后出版,使之成为推出我国该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也成为中国学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桥梁;而英文版则成为外国学术界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史学界的一个窗口。经济—社会史研究中心有一支年富力强的学术队伍,6名正教授、2名副教授,其中4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平均年龄46岁,学科带头人为侯建新教授。

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和南洋研究院 美国史研究所成立于1998年,以美国社会经济史、城市史、科技史、思想史、族裔史研究为主。现有专门研究人员5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硕士研究生20余人。曾承担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的研究项目,并主办多次大型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与美国学术同行有广泛而密切的学术交流。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秘书处设在该所。

厦门大学美国史研究所 在美国城市史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如王旭的《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该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题为“殖民地时期至1920年——美国成为城市化国家”,下篇为“1920年至今——美国成为大都市区国家”,它对美国城市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上篇论述的是传统城市化在美国的表现及其特点,下篇则着重探讨了大都市区化这样一个20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规律性现象。本书提出大都市区化是20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的结论,对传统城市化理论提出了重大修正;在学科交叉方面进行很多尝试,如借鉴“中心地学说”和“宏观区域经济学说”等;在内容安排上也超出传统历史学科的界限,对很多最新现象进行了跟踪性考察,资料也取自互联网上最新统计和相关分析;此外,对美国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很多重大现象都有独到的梳理和分析,并揭示出一些很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或发展趋势。韩宇著《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美国高技术城市的专著。作者汲取美国学术界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美国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详细记述美国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区、北卡研究三角地区、奥斯汀、圣迭戈、华盛顿地区等具有代表性的高技术城市的发展道路,同时对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成功因素作出总结,具体阐释了大学、风险资本,联邦政府、州政府及其他因素在高技术城市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高技术城市概念的说明;美国高技术城市研究回顾;美国高技术城市的发展背景、高技术产业的概念及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美国高技术产业部门的发展状况及空间分布、美国大都市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状况;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成长道路,硅谷:创新和创业活动的栖息地;波士顿公路区:老工业城市的成功转型;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地区:“计划经济”的产物;奥斯汀:从技术分厂城市到创新中心;圣迭戈:军工城市的成功转型;华盛顿地区:从联邦之城到高技术服务中心;美国高技术城市的成功因素——大学:高技术城市的核心机构;风险资本:高技术创业的助推器、美国联邦政府在高技术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美国州政府在高技术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其他因素在高技术城市发展中的作用等。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前身为南洋研究所) 成立于195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东南亚研究机构,也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机构之一。在该院基础上创立的东南亚研究基地入选国家“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在该基地,设有历史宗教文化研究室,除承担重大研究课题外,还指导专门史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若干人。

近年,南洋研究院在科研中取得明显成果。如陈衍德的《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以少数民族的边缘化和分离主义运动为中心》,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该书创新性地提出“经济—文化双重结构”的释义模式,认为倘若将贫困视为一个纯粹的经济因素(狭义的贫困),就不会必然导致少数民族的反叛,因为其生存安全的范围是较有弹性的。倘若综合地考虑贫困的非经济因素如文化(广义的贫困),它与反叛之间的因果关系就会大大强化,这是民族文化的敏感性所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动乱或民族冲突并不必然基于经济利益的矛盾,只有当文化因素或民族感情因素凸显其间时,对抗才会不可避免地爆发。就东南亚现行突出的民族问题而言,在经济—文化双重结构中,是文化而不是经济居于主要矛盾方面的地位。该书提出的见解对解决民族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书获首届文汇·彭心潮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出版。庄国土、刘文正著《东亚华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华商网络、移民与一体化趋势》,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作者通过研究东亚地区华人华侨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与中国内地互动的历史,论证在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东亚华人经济体之间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及其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先导作用。作者根据新发掘的资料,分析了东亚华商网络、中国海外移民与华侨社会的形成,论证了形成于15世纪初的华商网络与当前华商网络的历史承继关系,指出经贸和移民是华商网络的主要支柱,华商网络是当代东亚华人经济体整合的基础。作者认为,华商网络的发展历史及其原因与移民的互动而形成的东亚华人社会的变迁分为三个阶段,13—19世纪中叶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海商经贸网络和华人社会形成与发展时期;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海商网络大调整和华人社会的转型时期;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中海外华商网络重新扩展到中国内地,中国内地在海外华商网络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海外华商网络在中国内地的覆盖范围已经远远超越传统东亚华商网络的范围。上述论述,纠正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华商网络形成于欧人东来以后的观点,并明确提出闽南人主导东亚海上贸易网络长达600年的论断。近代以来,中国本土的衰落使东亚华商网络的中心转移到海外,但改革开放以来,这一网络又迅速以内地为核心,进行东亚乃至全球华人的资源整合,成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力量。

云南大学南亚研究中心 云南省对南亚历史的教学与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1955年周恩来总理视察云南大学,针对云南大学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民族众多的特点,指示云南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要根据云南的特点”。当时讲授南亚史的是武希辕先生。他还研究印度古代种姓制度、农村公社、土地制度,编写了《印度现代史》,翻译了古里的《印度种姓制度》一书。这是当时国内唯一这方面的著作和译著,但限于当时的条件,都只是油印本,未能公开出版。

20世纪60年代按照教育部对在全国高等学校开展外国史研究的部署,在云南大学开展西南亚、东南亚研究和南亚研究。云南历史研究所南亚室和云南大学历史系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印度民族问题、社会问题、土地问题,编写、翻译了大量有关概况、资料、文献,并主办或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探讨印度古代社会分期问题、印度民族问题等。

改革开放以后,云南省的南亚研究在坚持原有重点领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从原来单一的政治史研究,扩大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在内较为系统的历史研究;二、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对中印关系史、中印经济文化合作现实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三、研究队伍从原来的学校、研究机构扩展至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民间团体。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云南大学历史系派遣骨干教师到印度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进修、高访,回国后长期从事南亚的教学与研究,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教学、研究队伍。吕昭义教授主要从事中印关系史研究,先后承担三项国家社科课题,出版《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1774—1911》、《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1911—1947》专著,在《历史研究》、《世界史研究》、《南亚研究》等刊物发表有关中印关系史、中印边界问题、中印经济文化合作论文。赵伯乐从事南亚国际关系研究,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出版《南亚概论》等学术著作。殷永林教授主要从事印度经济研究,出版《独立以来的印度经济》。历史系世界史博士学位点设南亚史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南亚史博士研究生。赵伯乐教授招收和培养南亚国际关系博士生。2007年云南大学专门史经评审,列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其中与南亚东南亚关系为该重点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吕昭义为方向学术带头人,制定中国西南边疆周边环境研究规划,列为专门史国家级重点建设规划和云南大学211三期建设工程的重点研究项目。云南省建立社会科学院后,原东南亚研究室、南亚研究室合并为东南亚研究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下设立南亚研究所,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的研究。该研究所已出版中国南亚书系多种,自2002年以来每年出《南亚报告》。2006年,云南省建立“东南亚南亚研究院”,进一步推动了包括历史研究在内的东南亚、南亚问题研究。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 当时称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于2001年成立,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刘德斌教授任研究所所长。该研究所以国际关系史研究为基础,以当代国际关系为主线,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为支点,坚持历史、现实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视角与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国际关系史、英国学派理论、东亚国际关系、美国问题与软权力研究等,近年来还加强了对“中国学”问题的研究。经过十年建设,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已经健康发展起来,成为我国世界史学界国际化程度较高并与国际学术前沿保持直接接触和对话的新兴学术机构之一,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并被遴选为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副会长单位和中国世界现代史学会的副会长单位。该所刘德斌教授主编的《国际关系史》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是中国大部分高校世界史和国际关系专业的通用教材。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1名,其中教授、副教授8名,讲师3名,均具有博士学位。校内兼职教授、副教授5名。另外还聘请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学院教授巴里·布赞、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政府与外交事务系教授布兰德利·沃麦克、当代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知名学者、英国埃克赛特大学校长史蒂文·史密斯教授等为兼职教授。2002—2010年间,本所研究人员在《国际问题研究》、《世界历史》、《史学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战线》、《北京大学学报》、《东北亚论坛》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且出版的学术专(译)著十余部。

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 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学科在1985年被评选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99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内蒙古自治区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学科点。我国著名世界古代史、埃及史专家刘文鹏先生是该学科的创始人。内蒙古民族大学世界史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该所是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的基础上成立的。所长为姚大学教授、副所长为王泰教授。世界史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中东历史与现状研究;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国际关系史研究。其中中东历史与现状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重点和特色研究方向,它主要是结合本学科的具体特点,将在国内颇负盛名的刘文鹏教授的中东古代史(古代埃及史是中东古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姜桂石、姚大学教授的中东近现代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目前国内中东史研究方面重微观、轻宏观,重现代、当代史,轻古代、近代史,因而造成了中东历史割裂,不利于揭示中东历史发展规律的不合理现象,将中东的历史与现状真正贯通、融为一体。这不仅有助于从宏观上揭示中东历史的发展规律,也有助于从历史上了解中东的现实问题。这种研究视角与方法体现出了鲜明的特色。其主要研究成果在国内中东断代史和通史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前沿研究方向,它立足于世界近现代史的宏观研究基础,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借鉴各种发展理论重点探讨世界现代化进程特别是中东现代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国际关系史研究方向是本学科的基础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近现代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国际格局演变的来龙去脉,为人们充分理解和认识当代世界的国际形势、国际格局提供帮助。世界史研究所近年来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校级科学研究项目8项。共计撰写发表论著15部,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奖励6项,获校级奖励20余项。代表性成果有:刘文鹏著《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刘文鹏主编《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刘文鹏著《埃及学文集》,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刘文鹏著《埃及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出版。姜桂石主编《战后中东史》,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姜桂石、姚大学、王泰著《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经验与现实趋向的探索》,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姚大学、王泰主编《中东通史简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姜桂石、姚大学、王泰著《全球化与亚洲现代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出版。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辽宁大学世界史研究中心 辽宁大学所属的专门开展世界史学术研究与交流的科研机构,于2006年12月成立,历史学院院长韩毅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下设三个研究室:经济史研究室、政治与国际关系史研究室和社会与思想文化史研究室,共有研究人员2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9人,讲师2人。

辽宁大学的世界史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雄厚的学术基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辽宁大学的世界史学科已经在外国经济史、现代政治与国际关系史和近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三个研究领域,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与研究特色。外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俄罗斯这三个国家。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典型,日本是后起并成功实现赶超国家的典型,而俄罗斯则是正在实施转轨国家的典型。从不同发展类型的角度对这三个国家经济史进行综合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国别经济史的认识,而且能够加深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多变性和互动性的认识,进一步总结不同类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一般规律。现代政治与国际关系史研究重点:美国政治制度史研究,主要开展对美国文官制度与官僚政治的研究;冷战后中亚五国政治转型研究,以中亚五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研究为主;东北亚区域安全保障研究,以东北亚地缘政治、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研究为主。近现代社会与思想文化史研究,重点是欧美主要国家的移民史研究,以美英移民史研究为重点;英法工业革命史、社会思想文化史、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以英国工业革命的前因后果、西方思想文化研究为重点;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以日本法西斯主义思想和日本神道教研究为重点。

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2005年11月成立,世界史陈晓律教授为中心主任。2006年8月,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申报的主题为《欧洲一体化与欧洲认同》的中欧合作项目正式签约。项目下属“欧洲一体化背景中的身份认同问题:当代欧洲后现代语境中的主体性研究”、“欧洲的灵魂:欧洲认同与民族国家的重新融合”、“欧洲社会的整合与欧洲认同”、“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机制、前景”、“欧洲法律一体化与成员国法律欧洲化研究”、“欧洲认同的制度建构”六个子项目,这些项目的研究,都离不开历史的追溯,强调历史与现实结合;同时,中心还将开设“欧洲学导论”、“欧洲的语言政策和文化认同”、“欧洲种族与民族的融合问题”、“开放宏观经济学”、“当代欧洲高等教育研究”、“欧洲统一合同法与欧洲认同”、“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社会政策”、“欧洲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建构与认同”等新课程。中心计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起欧洲政治经济研究所、欧洲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欧洲法律研究所和欧洲历史研究所等下属机构。在欧洲研究中心中,欧洲历史研究占有重要地位,除陈晓律教授外,世界史专业陈祖洲、洪霞、刘金源、刘成、闵凡祥、于文杰、张红、舒小昀诸学者,均是欧洲研究中心的主要成员,近年都有相关成果问世。

上海犹太研究中心 1988年成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光出任主任。潘光长期从事国际关系和世界史研究,特别在犹太以色列研究方面成果丰硕,如《犹太文明》、《犹太民族复兴之路》、《犹太人在中国》(中、英、法、德文)、《犹太人在上海》(中、英文)、《犹太学和以色列研究在中国的发展》(英文)等。中心研究的主要问题是:犹太历史文化研究;当代以色列研究和美国犹太人研究;大屠杀难民在上海的历史(1936—1950);中国以天津、哈尔滨及开封为主的另外犹太群体;现当代近东政治史等。自1988年以来,中心先后推出专著6部,大型画册2本,咨询研究报告10多篇,论文百余篇,举办国际国内研讨会、展览会20多次,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横向交流合作课题多项,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两项。中心不仅协调国内学者的研究,而且与世界各国同行进行着富有成效的合作,在国际社会有良好影响。该中心还以科研促咨询开发,努力推进科研成果社会化,为国家、上海拓展对外交流做贡献。中心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犹太人在上海”图片展,吸引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如以色列总理拉宾、德国总理施罗德、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奥地利总统克莱斯蒂尔等都曾到中心访问。中心编辑出版的《犹太以色列研究》、《犹太人在中国》、《犹太人在上海》,以及《一个半世纪以来的上海犹太人》等,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上海犹太研究中心已经出版《犹太·以色列研究论丛》三辑。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