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代史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世界历史学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世界文明史和世界通史研究,在近年的中国世界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者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这部著作,从整体上反映出包括世界史学者在内的中国学者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为今后我国学者的世界文明史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世界史研究中, “通史”研究是世界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有重要的地位,没有“通史”研究的世界史,是不完整的世界史研究。 | ||||||
关键词
:
|
冷战 世界通史 世界历史 资本主义 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文明史 政治 文化 世界史 民族 |
在线阅读
断代史研究
字体:大中小
在我国的世界历史研究中,断代史主要指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当代史。由于我们现在生活在21世纪初,风云激荡的20世纪刚刚离开我们而去,所以有关20世纪的世界历史的著作时有问世,也列在断代历史的范畴之内。
上古史的主要著作有周启迪主编《世界上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2004年再版。本书系统地阐释了上古世界的历史,内容丰富,且条理清晰,是一部较好的教材。该书的主要内容是原始社会:人类的形成、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氏族公社的解体、原始精神文化;上古埃及:前王朝和早王朝时期的埃及、古王国时期的埃及、中王国时期的埃及、新王国时期的埃及;上古埃及文化:文字、文学、科学、建筑和艺术、宗教;上古西亚:南部两河流域国家的形成与统一、古巴比伦王国时代、古代亚述、新巴比伦王国、古代叙利亚、赫梯、腓尼基和巴基斯坦,波斯帝国;上古西亚文化:文字、文学、科学、建筑、宗教;上古印度:哈拉巴文化、吠陀时代、列国时代、孔雀帝国;上古印度文化:文字、文学、科学、建筑和艺术、哲学;上古希腊:克里特文明、古风时代、古典时代、马其顿王国与亚历山大帝国;上古希腊文化:宗教与神话、哲学、文学、建筑和美术、科学;上古罗马:从部落到国家、早期共和国、罗马对地中海地区的征服、罗马共和国的衰亡、早期罗马帝国、后期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上古罗马文化:文字与文学、哲学、农学和医学、建筑、罗马法等。
田德全主编《世界古代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本书的“世界古代史”包括了世界上古史、中古史,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初三个阶段的历史,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它是人类由原始、孤立、分散的状态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密切联系的整体的历史。本书的具体内容是:原始社会人类的起源、原始公社的产生和发展、原始公社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原始文化、上古埃及、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与后期埃及、上古埃及的文化、上古西亚诸国、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和新巴比伦王国、腓尼基和古代巴勒斯坦、波斯帝国、上古印度、上古希腊、上古罗马、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中古东欧诸国、中古西亚诸国、中古东亚南亚诸国、非洲和美洲、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等。
令狐若明的《世界上古史》,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本书内容包括人类社会发展最初两个阶段的历史,即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社会的历史。对于原始社会的叙述,综述全人类历史这一阶段的进程;对于奴隶制社会的阐述,主要集中在埃及、西亚、印度、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等上古奴隶制国家,即阐述上古时代各奴隶制国家发生、发展、繁荣和衰亡的历史。
晏绍祥著《世界上古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本书将世界上古史划分为原始时代、青铜时代、古典时代和古代世界的转变四个阶段,深入叙述人类的起源与世界古代文明的历程,努力揭示古代世界各种文明在不同时期的特征。同时注意分析世界古代文明的“世界性”,将中国古代文明纳入世界文明潮流中去认识和分析。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人类的史前时代、西亚文明的产生和发展、青铜时代的埃及、青铜时代的亚欧大陆与早期游牧和农耕世界、公元前1千纪中前期的西亚和北非、从列国并立到统一的印度、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共和国、帝国时代、公元3—6世纪的世界形势等。本书配置多幅插图和地图及重要史料,每章附推荐阅读书目,便于各界读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晏绍祥的其他重要著作还有《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古代希腊历史与学术史初学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荷马社会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是重视史学史的研究,例如,在《古典历史研究发展史》中,作者对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世界尤其是英、法、德、意、美等国,以及苏联、东欧和中国对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研究状况作了系统的阐述。《古代希腊历史与学术史初学集》,不仅对有关古代希腊历史的研究状况作了叙述,而且还对有关古希腊史的学术史研究作了阐释。
我国关于资本主义前的世界历史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往往将世界古代史(含史前史)、世界中世纪史合并在一起,研究成果多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但在实际研究中,古代奴隶占有制社会和中世纪封建社会之间的界限,并没有混淆在一起。例如,黄洋、赵立行,金寿福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本书是一部颇有特点的世界古代中世纪史著作。主要内容是文明的兴起、人类的早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代埃及文明;人类的轴心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犹太文明、波斯文明;古代帝国:亚历山大的帝国、罗马的霸业和罗马帝国;中古文明:古典文明的挽歌、西欧基督教文明的兴起、伊斯兰阿拉伯文明;中世纪文明:庄园与封建制度、教会的扩张、社会生活:贵族制度、骑士的生活、婚姻与家庭;中世纪转折:商业与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王权与教权的盛衰等。本著作在各章节或结尾,收有史前历史大事年表、两河流域文明大事年表、古代埃及文明大事年表、古代印度文明大事年表、古代希腊文明大事年表、古代犹太文明大事年表、波斯文明大事年表、希腊化时代大事年表、罗马历史大事年表、中世纪大事年表等,可视为本书的一大特色,为广大读者学习或研究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提供了不少方便。
阎宗临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阎宗临,著名历史学家。1904年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25年赴法勤工俭学,1936年获瑞士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抗战爆发后毅然回国,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学、广西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任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历史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回到故乡,任山西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主任,1978年病故。他通晓法文、拉丁文、英文等多种语言,研究和教学方向主要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史、中西交通史、山西地方史。《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是作者的世界古代史课程讲稿及相关专题研究成果结集,包括“希腊罗马史稿”、“世界古代史讲稿”和12篇“论文”三个部分,该书还较多地涉及了古代中西交流的内容。该书的主要内容是:爱琴海历史的开始、阿卡亚人与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形成与社会演进、希腊向外拓殖、希腊公元前7、前6两世纪之转变、波斯帝国的建立、波希战争、雅典海上帝国的称霸、希腊内战与国际纠纷、中地中海的拓殖、罗马初始、地中海文化的趋向;马其顿兴起、亚历山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的演变、罗马海权的发轫、地中海精神的转变、罗马海权的成功、罗马侵略与社会危机、凯撒与独裁;奥古斯都、罗马帝国的裂痕、罗马开拓西方、安敦尼王朝、后期罗马帝国、基督教的创立、帝国衰落、西罗马灭亡。“世界古代史讲稿”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原始社会、埃及古代史、古代两河流域南部的历史、古代两河流域西北部的历史、古代腓尼基和巴勒斯坦与爱琴海区域、古代的印度、古代的伊朗——古代米底与波斯简史、古代希腊、公元前后的中亚西亚、印度与埃及、古代罗马等。
世界中世纪史著作还有孔祥民主编的《世界中古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编者认为,学习世界中古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经典作家的论断,特别是学习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力争完整而准确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献和资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资产阶级学者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些看法可能是精辟的,但因阶级的局限,整个说来不可能科学地解释封建社会。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鉴别。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西欧封建制度的产生、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十字军东侵、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东欧的封建国家、西亚的封建帝国、中古的朝鲜和日本,以及南亚次大陆、新航路的开辟和西区资本主义的兴起、西欧文化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德国农民战争、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西欧诸国等。
近年出版有孟广林著《世界中世纪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本书致力于描述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既着重梳理5世纪至17世纪欧亚大陆主要地区、主要国家的封建社会的缘起、兴盛、衰落的历史过程,也兼顾这一时期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非洲和美洲的历史状况,并增加了中国历史的相关内容,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以及在世界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发展变化。《世界中世纪史》在叙述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史实的同时,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加大了宗教、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比重,适度增添日常生活的内容。该书的主要内容是世界中世纪史的范畴和分期、“封建制度”与封建社会、世界中世纪史教材编撰的理路和体例、西欧封建制度的构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建国、法兰克国家的封建化、西欧封建社会发展;封建等级制度与庄园农奴制度、城市与商品经济、封建国家政治、西欧的封建教会与思想文化、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生活;拜占庭和东欧的封建国家:拜占庭帝国、捷克与波兰、俄罗斯;西亚和南亚的封建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南亚次大陆;东亚封建国家:朝鲜、日本、封建时代由盛至衰的中国;中南非洲与美洲的古文明:中南非洲古文明、美洲古文明;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与海外扩张: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方的殖民掠夺;西欧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文艺复兴、自然科学与新哲学、宗教改革;封建制度解体时期的英、法与尼德兰革命等。
世界近代史研究,在我国相对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较早问世的有林举岱、陈崇武主编《世界近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编写者吸收了近几年国内外研究成果,在体系和内容方面均有新意。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和进入垄断时期。
袁征主编《世界近代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编者认为,世界近代史,从社会经济形态来说,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垄断阶段的历史。依据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末)。第二时期是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的确立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三时期是第二次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并进入垄断时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从上述基本认识出发,本书的主要内容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至18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北美独立战争、十八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一七九四—一八一五年的法国与欧洲、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工业革命和十九世纪前半期的欧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八四八年欧洲革命、19世纪中期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叶亚洲的民族运动、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9世纪晚期的国际工人运动和第二国际、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近代欧美科技文化的发展等。
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潘润涵的《世界近代史》;2001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潘润涵的《简明世界近代史》。该书论述1640年英国资产革命到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两百多年间的世界历史。作者不单纯以政治革命作为历史发展线索,而充分注意到各种历史因素的“合力”对社会发展的推进,注意到作为经济基础的工业革命在各国资本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作者还关注“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等重大理论问题,在揭示殖民剥削与统治的历史罪恶的同时,又注意到殖民化在亚非拉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中客观上所起的社会改造作用。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7世纪英国革命和议会制度的胜利、巨变前夕的欧洲大陆、17—18世纪的亚非国家和西方殖民者的侵入、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与欧洲、欧洲的反动和19世纪20—30年代的革命运动、拉丁美洲独立战争、工业革命,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美国的成长和南北战争、马克思主义诞生《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克里木战争,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意大利和德意志的统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对亚非侵略的加强、亚洲第一次革命风暴、日本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变成帝国主义、亚洲(日本除外)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反殖民地反封建斗争的新发展、欧洲列强瓜分非洲和非洲人民的反抗斗争、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开始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列宁主义诞生1905年俄国革命、亚洲的觉醒、19世纪末20世纪初拉丁美洲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第一次世界大战。
金卫星、刘大明主编《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编写者汲取新时期中国世界史学界的新的研究成果,按照新的历史分期,阐释了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形成、发展,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资本主义垄断,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演变历程;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内容,强调了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各地区、各国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欧与走向一体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掠夺、文艺复兴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资产阶级革命序幕、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社会主义、民族运动、进入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该书广泛汲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些新成果,编写者在反映人类社会演进中的大事的同时,力争更为全面地阐述历史进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编写者认为,近代时期应以16世纪为起点,以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作为近代史与现代史分界。其基本着眼点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资本原始积累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史非将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中国历史与其他国家历史一样,是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全过程的组成部分。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西方的崛起、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时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17世纪至19世纪初的商业战争、开明君主专制、美洲的革命、处于传统文明中的东欧与亚洲、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19世纪的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社会政治思想、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亚洲民族运动的高涨、第二次工业革命、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的趋势、列强瓜分世界领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和战争风云、19世纪末的西方社会政治思想、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第二国际、新型民族运动的兴起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世界断代史研究中,成果最突出的是在“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或“世界现当代史”方面,在“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的观念影响下,以前几乎是空白的世界现当代史研究,现在已经硕果累累。
世界现代史,或世界当代史已经出版的著作有: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王斯德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徐天新等的《当代世界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1991(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篇》(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金重远主编《战后世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林家恒主编《世界现代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李红庆主编《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李植枬主编《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世安《世界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余伟民主编《世界当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王斯德主编《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20世纪世界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金重远等的《世界现当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齐世荣的《世界史:现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齐世荣的《世界史:当代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1945—2000》(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张建华主编《世界现代史1900—2000》,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二版)三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在世界当代史研究中,我国世界史学者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划分时代的标志;如何认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挫折,为社会革命和建设留下了那些深刻的经验教训;如何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如何认识资本主义高福利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以及充分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容量;在资本主义国家,是否“意识形态终结”,是否进入“人民资本主义阶段”;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前景是否是永恒的资本主义世界统治;如何理解资本主义不自觉地充当着历史进步的工具,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迎接一个新的社会的到来进行着必要的物质准备,等等。
李植枬主编、17位学者共同撰写的《20世纪世界史》(上、下),作为国家社科规划基金“八五”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1998年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世界现代史研究中有较大反响。《20世纪世界史》以阐明20世纪世界史整体发展为主题,把“历史的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视为“世界历史过程中两个基本方面,也是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两条途径和两条主线”,认为“它们共同的基础和最终的推动力量是物质生产的进步。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使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编者强调,国际范围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20世纪世界历史演变的经济根源;两种社会制度对立和各国政治经济根本利益冲突是贯穿20世纪世界历史进程的两条线索;世界各种力量的消长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决定世界格局的演变;各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它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决定于各国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对外政策;从世界全局出发,对关系世界全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及其相互联系进行深入研究和综合考察[※注]。编者在进行20世纪世界史的研究时,有着较为开阔的历史认识视野。我们看到,书中除了有经济、政治、军事、战争、外交、国际关系等内容外,还包括交通运输、都市发展、劳动就业、妇女地位、日常生活等各个层面的问题,使人们对20世纪的世界历史发展有一更完整的、立体的认识。
金重远主编《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这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世界史专著。编者认为,“20世纪是人类取得伟大进步,创造无数奇迹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为第二个千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并将永远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闪闪发光”。为了忠实地记录下20世纪的历史,编写者努力要在自己的作品中,体现出四项原则:忠于史实,还历史本来面目,通过史实本身来勾画20世纪历史发展的道路;从整体出发进行写作,将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放到世界范围内进行考察;用动态观点审视历史的发展;改变以往把历史简化为政治史的做法,对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同样给予高度的重视[※注]。这从全书11编的内容即可看出:世纪初的世界、探索中的世界、炮火中的世界、分裂的世界、多极的世界、矛盾的世界、冲突的世界、变化中的世界、科技革命中的世界和走向未来的世界等。这本书既是一本教科书,也是一部学术专著。每编篇首都有一个提纲式的内容简介。例如,编者在第二编“探索中的世界”的篇首写道:“从1918年11月炮声的停息到1939年9月战火的重燃,人类仅过上了20多年的和平生活,便又重新卷入一场新的世界大战中去。即使在这一短暂的喘息时期,接踵而来的经济危机和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也把整个世界搅得无法安宁。”“然而这20多年的时间并没有白白浪费掉,因为人类在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和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从而为20世纪的历史写下了极为重要的篇章”[※注]。这里所说的“探索”,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模式的探索(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德国模式的法西斯主义,法国模式的“中左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苏联模式的计划型经济,美国模式的改良型经济,德国模式的军事型经济、墨西哥模式的民族型经济)、国际关系模式的探索(欧洲模式的凡尔赛体系,亚太模式的华盛顿体系,国联,英联邦模式的新殖民体系)和文化模式的探索(欧美模式的现代主义文化,法西斯模式专制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模式的无产阶级文化)。这样,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整体的、而不是被人为割裂的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场景。当人们在世界历史的范围内去考察某一具体问题时,往往比孤立地去认识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
齐世荣等主编《20世纪的历史巨变》,2005年10月由学习出版社出版。该书的主要内容是: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殖民体系的瓦解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百年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编者认为,20世纪是整个人类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发生深刻变化、取得空前进步的时期,其深层原因在于科技进步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增长,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扩展。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联系的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化,又在不同程度上反过来深刻影响经济的发展。在这100年内,虽然出现过局部地区的明显而且有重大影响的倒退,但是完成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并且推进了以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卓越的技术创新相结合的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人类的历史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史。纵观20世纪100年间人类的历史,编者强调指出,人类在各方面的进步都是空前的,全世界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20世纪的历史表明,国内外的和平环境是保证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保证科学技术进步通过广泛的交流和合作造福于最广大群众的前提。和平与发展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富有侵略性的统治集团是世界不安宁的最重要根源,我们要与霸权主义者的侵略扩张政策做持久不懈的斗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