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水利史2011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水利史

五 修建全国第一座大型水库

来 源
当代中国水利史2011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0
摘 要
至此,新中国容积最大的水库——永定河官厅水库伏汛前工程全部如期完成,可确保拦阻洪水,使永定河两岸的人民从此减免洪水灾害。官厅水库可以蓄水22.7亿立方米,比淮河流域佛子岭水库的蓄水量大3倍,比石漫滩水库的蓄水量大44倍,永定河官厅以上的洪水得到初步控制。官厅水库拦河坝修好后,马上就经受了1953年第一次洪水的考验,高大坚固的拦河坝有效地挡住了永定河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据初步估计,只因拦住洪水而免除土地淹没、增加农产和减少下游河堤的岁修开支,每年至少可为国家增加1亿斤小米的收入。
关键词

洪水

水库

民工

拦河坝

溢洪道

隧洞

领导干部

工地

伏汛

进水塔

混凝土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五 修建全国第一座大型水库

字体:

治理海河工程,是与治理淮河工程几乎同时开始的。海河并不长,却汇合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以及大大小小的众多支流,构成华北平原的一条重要水系。当时海河流域雨量集中,地势平缓,特别在夏季一遇暴雨便泛滥成灾,直接威胁着华北平原主要产粮区和北京、天津两大城市的安全。

永定河是华北平原上海河水系五大河中最长的河流。上游有桑乾河、洋河、妫水河等支流,流域面积约4.51万平方公里,其中约70%是黄土高原和丘陵地带。这三条支流汇合于怀来县官厅村流入官厅山峡,到宛平县的三家店出峡流入河北大平原,经固安县的梁各庄入新泛区,再经北运河、海河流入渤海。因三家店以上坡度陡,水流急,河流常夹带大量泥沙而下,入平原后水流渐缓,大量泥沙沿途沉淀,河床越淤越高;又因每年雨量大部集中在七八两月,所以,每到雨季山洪暴发,洪水就到处泛滥,造成巨大灾害。

永定河本来叫“无定河”,清朝政府由于对泛滥的洪水无能为力,曾把它改名为“永定河”。可是河流还是这样的不安定,每到汛期,洪水夹带大量泥沙汹涌而下,两岸人民只好忍痛丢掉田里的庄稼,日夜在风雨里守堤护防;而当水猛时,一切就都被卷去了。据历史记载:自191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30多年中,卢沟桥以下的堤防,大的决口泛滥有7次,受灾面积由300多平方公里到2000多平方公里不等。洪水曾有2次侵入了天津市区,灾民在两边是高楼的大街上划船逃难。1917年,永定河的洪水淹没了天津英、日租界,泥沙淤塞了海河,北洋政府在西方列强督促下成立“顺直水利委员会”,开始筹划治理永定河,但并未付诸实施。此后,国民党政府、日本殖民政府都曾计划在永定河上游修建官厅水库,但最后都没有结果。[※注]

1949年华北解放后,人民政府就计划根治永定河。同年11月,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提出了根治永定河的初步计划。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立即根据人力、物力及已有资料,对永定河中、下游进行了一系列治理工程:加强和巩固了卢沟桥以下至梁各庄两岸的堤防;挑挖了新泛区下游的引河,使原有的被淹面积不再扩大,并尽量使它缩小,力求使灾害减轻;培修了护路堤,保护京津铁路线的安全;同时,制定出根治永定河全流域的计划。根治永定河工程,主要有三项:一是在上游推行水土保持;二是在中游利用山峡建筑水库;三是在下游整理疏浚河道。其中最主要的工程就是在中游建筑水库。根治永定河计划中的水库以官厅水库为最大,它对永定河全流域的控制意义最大,拦蓄洪水也最多。[※注]

修建官厅水库,是治理海河的一项关键工程。清朝末年就有人提出这样的建议,但由于兵荒马乱、政府腐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始终没有实现。在1949年11月水利部召开的各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上,决定要在永定河上游和中游修建石匣里、官厅、马各庄三个水库,并决定首先修筑官厅水库。年底,华北人民政府水利委员会成立官厅水库工程处,着手进行包括设计、钻探坝址地质、备料以及修建工地桥梁、厂房、仓库、办公房屋等建库的各项准备工作。1951年10月,在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关怀下,经政务院批准,官厅水库工程正式开工。

按照工程设计,官厅水库利用官厅山峡以上的开阔地带蓄水,在峡口筑坝。计划中的土坝约50米高,水库面积220平方公里,可蓄水22亿立方米,是中国修建的第一个大水库。这个水库修成后,不但可以基本解除永定河下游地区的水患,而且还可利用所蓄的水来供给都市用水、工业用水、发电、灌溉农田和调剂永定河下游流量,便利航运。修建工程中,在修筑土坝以前,首先,要在河的右岸开凿一条泄水隧洞(隧洞直径8米,洞身全长523米,最大泄水量为700立方米每秒),以便在全部施工期间作为导水之用;当水库完成后,即可用于输送库内存水到下游,供应各种需要。在隧洞上口将修建一个进水塔,并安装活动闸门,作为控制泄水量的机关。其次,要在左岸劈山开挖一条溢洪道,如遇洪水太大,超过水库的计划蓄水位时,就可由溢洪道分泄一部分,以保证坝身的安全。[※注]

工程首先修筑泄水隧洞,1000多名石工和2000多名民工投入工地。由于计划不周,备料和施工同时进行,再加上任务繁重,天寒日短,开工后曾有一个短期的混乱,使人力物力遭到一些浪费。某些领导干部不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部分工程师有浓厚的单纯技术观点,忽略了对民工的教育和对民工生活的妥善安排,因此,不少民工来到工地做工时不安心,使工程受到影响。12月,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和华北水利工程总局局长成润到工地检查,指出并批评了这些缺点,全局工程人员明确认识了加强计划性、组织性和依靠广大职工群众的必要性。各施工单位建立了政治工作组,一方面解决民工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在民工中大力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到1952年3月10日,输水道工程已完成29.1%,交通线工程包括公路和土砂石便线完成27%;为了供应工地器材和沟通永定河东西两岸的交通运输,还完成了7座小桥和一座永定河大桥;山沟排水工程完成18%;溢洪道工程按计划要在1952年汛期施工,为给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找活做,1951年11月就抽出12900多个工日进行挖凿,已完成2.4%,还需凿石7.972立方米才能在汛期以前把输水道和各项准备工程按期完工。[※注]为此,官厅水库工程局从怀来等五县动员民工3300多人,开展大规模的春季工程建设。

到1952年6月10日,泄水隧洞终于凿通。11月20日,泄水隧洞的衬砌工程完工,共开石方10.26万立方米,挖土方2.459万立方米,浇灌混凝土1.32万立方米。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发挥高度的劳动热情,创造了不少新的工作方法,使每立方米混凝土所需水泥节省15公斤,共节省水泥1000多吨,同时使每平方公分面积的抗应压力从186公斤增加到200公斤以上,提高了工程质量。11月24日,1.2万工人在隧洞的衬砌工程完成后紧张地开挖坝基、赶筑大坝,争取在1953年伏汛前使水库可以拦蓄洪水。[※注]

由于官厅水库工程局机构重叠,加上存在着盲目施工、民工的组织和劳力使用不合理等现象,从而导致了工程延期、工伤事故不断等比较严重的情况发生。三大主要工程之一的输水隧洞,完工日期较原计划拖后三个月,直接影响了拦河坝基础的开挖。对这种现象,参加施工的工人、民工和技术干部多次提出意见。1953年2月5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刘焕文撰写的《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进展缓慢浪费很大》的文章,对工程进展缓慢、浪费很大的状况提出了严厉批评。

刘焕文在对官厅水库兴建情况进行初步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永定河官厅水库工程进展极为缓慢,浪费很大,民工伤亡事故严重。按照目前的工程进度,这个工程将不能按原计划在6月底伏汛前发挥拦洪作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严重情况呢?他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三个原因:一是官厅水库工程局机构重叠,指挥不灵,各级领导干部在房子里忙于制图表、作统计,不能深入下层。二是官厅水库工程局领导干部存在严重的保守思想,没有很好地采用苏联的先进经验,同时存在盲目施工的现象。三是民工的组织和劳力使用不合理,思想教育工作差,民工工作效率低。民工出勤率低,有时竟下降到60%,最低的甚至降低到18%。开挖大坝时劳动力没有组织好,人群拥挤在一起,运转不灵,挖土的人和工具又少,出土的速度常供不上运土的速度,因此出现了严重的窝工现象。

《人民日报》的署名批评文章发表后,水利部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和协助解决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中共官厅水库委员会随即展开了民主检查运动。检查中,各施工单位的工人、民工和技术干部普遍揭露了官厅水库工程局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根据检查出的严重问题,工程局代理局长王森特号召全体员工深入展开反官僚主义运动,纠正错误,以保证按期完成政务院所指示的工程进度,在1953年伏汛前起到拦洪作用。3月中旬,水利部对官厅水库工程局领导干部进行调整,调派时任水利部办公厅副主任的郝执斋担任官厅水库工程局局长,中共河北省委派省委委员李子光协助中共官厅水库党委会工作。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李葆华亲自到官厅水库工地深入检查。官厅水库工程局依据李葆华的指示和广大员工的意见,首先在领导干部中作了明确分工,分别深入领导工务、政治、民工、运输器材等部门,遇到工程领导当中的关键性问题,及时集中力量加以解决。如在拦河坝工程坝基开挖后出现地下渗水过多的困难后,工程局副局长袁子钧和办公室主任陈赓仪深入现场,坚持29天,终于克服困难,完成了8.5米高的混凝土隔水墙的浇灌工程。[※注]

官厅水库工程领导机构进行调整的同时,河北省通县、保定两专区加派2万多名民工陆续到达工地,加快施工。为了保证在汛期拦阻洪水,工人们采用“人停工不停”的办法,日夜三班轮换赶修拦河坝。在“红五月竞赛”运动中,工程技术人员树立依靠工人群众的思想,启发广大职工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1953年5月24日,拦河坝东边的溢洪道工程及西边墙浇筑混凝土工程提前7天胜利完成。有关输水道进水塔浇筑塔墩后部框架部分的混凝土工程,已照原计划提前6天完工。6月29日,拦河坝已修筑到35米高,胜利完成伏汛前拦洪工程计划。至此,新中国容积最大的水库——永定河官厅水库伏汛前工程全部如期完成,可确保拦阻洪水,使永定河两岸的人民从此减免洪水灾害。

官厅水库从1951年10月开工到1953年6月完工的1年零8个月里,经过4万多职工和农民的奋战,加上苏联专家的积极帮助,拦河坝筑高到35米,输水道和溢洪道各完成了一部分,伏汛期间继续施工,全部建设工程1954年春天即可完成。[※注]除了拦河坝修筑工程外,水库建设者还修筑了输水道和溢洪道等主要工程,开挖土方和石方共48万多立方米,浇筑混凝土3.2万多立方米,钻孔共深4000多米,并灌浆770多孔。[※注]

官厅水库可以蓄水22.7亿立方米,比淮河流域佛子岭水库的蓄水量大3倍,比石漫滩水库的蓄水量大44倍,永定河官厅以上的洪水得到初步控制。官厅水库拦河坝修好后,马上就经受了1953年第一次洪水的考验,高大坚固的拦河坝有效地挡住了永定河有水文记载以来的第二次大洪水。

1953年8月26日,由于桑乾河流域暴雨,永定河上游区域河水猛涨,流入官厅水库的洪水最高流量达3700立方米每秒,洪水总量约4.5亿立方米,水库内的最高水位达到463.76米(大沽海平面基点),形成了面积达40平方公里的人造湖泊。官厅水库在这次洪水考验中充分发挥了拦洪的效用,使汹涌澎湃的洪水驯服地从输水隧洞里流了出去。因此,永定河下游两岸人民洪水灾害大大减轻,京津铁路交通也畅通无阻。[※注]

1953年国庆前夕,永定河官厅水库的拦河坝和溢洪道两项主要工程按照设计标准完工。1954年5月上旬,永定河官厅水库完成了44米高的巨型进水塔工程后,全部工程宣告最后完工。1954年5月13日下午,官厅水库的建设者举行了隆重的工程竣工庆祝大会。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何基沣、中共河北省委书记林铁以及天津市、张家口专区、保定专区、通县专区永定河上下游等地中共党委和人民政府的代表,水库附近的怀来、延庆两县党政领导干部和代表都参加了大会。傅作义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这项水利工程的巨大成就,他说:“官厅水库的落成,在全国水利建设中是一个重大的胜利,是一个变水害为水利的重要工程,是一个改变自然面貌的不朽的事业。它将永远为全国人民所记忆、所感激。”[※注]他在讲话后将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的金色刺绣锦旗授予水库的建设者们。接着,林铁在祝贺时说:“今后如何更好地保护这座巨大的水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特别着重山区和丘陵地带的水土保持,减少泥沙淤积;并要继续修建淤灌工程,整理河道和堤防,以保卫水库这一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注]

在建设完工的官厅水库工地上,一座45米高、290米长的拦河坝巍然屹立在官厅山峡进口,切断了永定河洪水的去路。大坝的西侧,耸立起一座44米高的巨型进水塔,它和一条直径8米、长0.5公里的输水隧道相接,成为控制水库有计划蓄水和输水的总枢纽;大坝东边躺着一条长431米、宽20米的溢洪道,当洪水危及大坝或因进水塔闸门发生故障时,洪水就可从这里排出。整个水库可以控制永定河千年一遇的洪水,永定河上游8600立方米每秒的最高洪水峰,到这里将被治服。[※注]

在官厅水库竣工前的1954年4月12日,毛泽东视察了工地。水库建成后,他又亲笔题词:“庆祝官厅水库工程胜利完成。”官厅水库的修建,是继治淮工程和荆江分洪工程之后,新中国兴建的又一个大型水利工程。自此,永定河4.7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受到水库的控制,免除了永定河洪水对首都和天津一带的威胁,减免了下游千百万人民的灾害。据初步估计,只因拦住洪水而免除土地淹没、增加农产和减少下游河堤的岁修开支,每年至少可为国家增加1亿斤小米的收入。[※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