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2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水利史2011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水利史

四 东北松辽平原的洪涝治理

来 源
当代中国水利史2011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如辽河中下游的辽中、台安、新民、盘山等县,根据地势低洼、河流汇集的情况,以兴修防洪排涝工程为主,大力培修堤防、疏浚沟渠,并且在积水不泄的三角地带新建了二十几处电力排灌站。全县最大灌区——铁甲灌区的干渠渠首枢纽工程工地,是由国家投资的改建工程,各个公社都按受益大小分担工作量,每天有几千名社员分工协作,有秩序地劳动着。营口县西部地区在辽河最下游,包括水源、沟沿、石佛、高坎、旗口5个公社的全部和虎庄公社的西部,耕地面积44.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2%。这些新增水田,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涝洼地改造而成的。
关键词

公社

电力排灌站

农田

灌区

洪涝灾害

洪水

盐碱地

耕地面积

水稻

水库

地势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东北松辽平原的洪涝治理

字体:

内涝是东北三省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之一。特别是盛产粮食、大豆的松辽平原[※注],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加上每年七八月间雨量集中,很多农田几乎连年受涝。“大跃进”高潮以后,东北各地逐步修建了一批治涝工程,着力对易涝农田进行整治。

吉林省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资料显示,吉林全省“大跃进”3年修建的大中小型水库塘坝,使全省十几条主要河流提高了抗御能力,其中一些河流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第二松花江已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饮马河、伊通河能抗御50年一遇的洪水,东辽河、洮儿河、拉林河能抵御20年一遇的洪水,图们江、鸭绿江、浑江的防洪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注]全省共有低洼易涝耕地1400万亩,“大跃进”3年来初步治理800万亩,初步见效500万亩,特别对部分重点治理的低洼涝区进行了连续治理,效果比较显著。[※注]据怀德县大岭、梨树县二道河子、德惠县岔路口、长岭县望海等7个重点涝区调查,1956年受涝面积共12万公顷,1960年,这些地区汛期降雨量一般虽比1956年为大,但受涝面积仅为4.5万公顷,减少了62%。治涝效果显著的大岭地区,1960年汛期降雨量比1956年同期降雨486毫米多了97毫米,但大岭公社1956年成灾面积12000公顷,1960年只涝了260公顷。[※注]

1962年11月19日,《人民日报》刊文报道:1962年冬,吉林省各地抓紧封冻前的时机,加速整修农田治涝工程。进度较快的梨树、怀德、榆树、德惠等县完成冬季治涝工程计划的60%。各市县把人力和物资用于重点涝区和骨干工程。农安县冬修一开始,就把参加冬修的80%的劳动力集中在开安、鲍家两个大片涝区,续建配套工程,现在已提前完成冬季施工任务,1963年受益面积即可由原来的7万亩增加到18万亩。1962年冬修开始后,怀德、梨树、永吉等县参加治涝的民工不断增加,劳动热情很高。榆树县莲珠涝区的2000多民工开展比出勤、比工效、比质量、比安全的劳动竞赛,平均每人每天的挖方工效由2.5立方米提高到3立方米以上。[※注]

位于松辽平原中部的吉林省四平专区,1958年起兴修了大量水库和塘坝,治理了270万亩易涝农田,占全区易涝面积的60%以上。但这些工程中还有60%没有达到十年一遇的抗洪标准,因田间工程没有配套,治涝设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鉴于这种情况,四平专区确定1961冬1962春以修建田间配套工程和小型治涝工程为主,同时,维修原有的扬水站、蓄洪区、水库和排水沟等治涝工程。四平专区抓紧冻前时机,开展了以治涝为中心的水利冬修活动。从1961年10月下旬开始,有些重点工程和中型治涝工程以及400多处小片治涝工程相继动工。这些治涝工程,多是公社各生产大队自办的小片治涝工程。对一个大队力所不及的工程,公社即根据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组织其他大队协作。至1961年11月,全区已有400多个大队与治涝工程多、人力少的大队签订了协作合同。[※注]到1964年,该区除了挖掘排水沟,让积水顺势自然流出农田外,还在一些无法自然排水的地方修建电力排涝站,治理洪涝灾害取得了一定成效。

辽河流域在辽宁省南北绵延1100余里,流经13个县、市,两岸耕地面积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40%以上,粮食产量约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一半以上。辽河中下游是素称“九河下梢,十年九涝”的地区,治理洪涝灾害的任务非常严峻。1962年冬季水利建设开工之前,辽宁农村各县、社从1963年农业生产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地确定了施工的重点。如辽河中下游的辽中、台安、新民、盘山等县,根据地势低洼、河流汇集的情况,以兴修防洪排涝工程为主,大力培修堤防、疏浚沟渠,并且在积水不泄的三角地带新建了二十几处电力排灌站;辽宁西部山区朝阳、建昌等县,水土流失严重,以修筑水土保持工程为主,着重整修梯田坝堰,加固护岸工程,植树造林;辽宁南部经济作物较多的营口、盖平等县和各大、中城市郊区,着重维修灌溉设备,完成工程配套,扩大水浇地面积;沈阳、抚顺附近的浑沙、沈抚等灌区,1962年冬主要完成灌溉配套工程。在群众性的、小型工程动工的同时,全省由国家投资的12处大中型水库的续建、收尾和加固工程也陆续开工。[※注]

《人民日报》1963年10月12日发文报道:为了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辽河流域各公社互相配合,兴建了一系列防洪治涝工程。在绵亘千里的辽河河岸上,建起了20多座大、中型水库,全面整修了堤防,基本上控制了辽河的洪水。在下游右岸的台安、辽中、盘山、新民、黑山等县,1000多万亩低洼易涝的农田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人民公社成立以来,这里还建起了电力排灌站,修了许多排水渠道和沟洫工程。黑山县康屯公社有几个村子地势低洼,每年都遭水淹,群众叫它“穷八村”。几年来,公社经过全面规划和治理,兴修了排水渠道,并且采用了机械耕作。现在,“穷八村”变成了“富八村”,每年都卖给国家许多粮食。辽河下游左岸的辽阳、海城、营口、盖平等县,近几年建设了浑沙、沈抚、辽阳、浑南等六大灌区,变害水为利水,发展了水稻和蔬菜生产。辽河流域以机械化、电气化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今后将向更高的标准发展。1963年正在收割大秋作物的中游各县,秋后准备扩大机翻地面积,进一步平整农田;下游易涝区还计划再建十几个新的电力排灌站,并对一部分灌溉渠道进行清淤疏通工作。辽阳、营口等县,还根据机耕地分布状况,计划建立新的居民点,翻修道路,扩大电力网,以利于更大规模地使用农业机械。[※注]

安东县地处黄海之滨,广阔的沿海平原,背靠山区,地势低洼,易受洪涝灾害。全县136万亩耕地有半数以上是涝洼地和盐碱地。新中国成立后的最初几年,单纯注意疏河导洪;从农业合作化到1960年,又偏重于蓄水灌溉;1960年冬季,才认识到本县治涝的重要性,提出了贮排兼施的方针。农业集体化后,安东县人民在全县范围内,初步建成了8个灌田万亩以上的灌区,全县水田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前的9万亩扩大到40万亩左右。1962年冬,安东县总结经验,明确提出以治涝工程为主,同时积极进行灌溉工程的配套和维修加固。该县之所以确定以治涝为主,是因为内涝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1962—1963年,安东县的治涝工作以龙态河为重点,初步治理内涝8万亩,力争在日降雨量150—200毫米的情况下基本不成灾。除了准备组织群众疏通三条较大河流外,安东县还控制排水,同时结合灌溉工程配套,增加灌区排水渠、涵洞、闸门等排涝设施。许多大队和生产队,按照冬修规划,自动调配劳力,提前开工;一些生产队由于使用机械脱谷,节省下许多人力投入水利建设。全县最大灌区——铁甲灌区的干渠渠首枢纽工程工地,是由国家投资的改建工程,各个公社都按受益大小分担工作量,每天有几千名社员分工协作,有秩序地劳动着。[※注]到1964年10月,安东县共投工2630万个,终于建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排灌体系,蓄水可灌溉60万亩农田。该县依靠集体力量,把大面积低洼易涝地和盐碱地改造成为出产优质大米的稻田。全县水稻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万亩增加到45万亩,成为辽宁省四大水稻产区之一。[※注]

1963年冬,辽宁省各地农村开展了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的冬季生产活动。在辽河下游低洼易涝地区,成千上万的人在修水渠,疏通河道,兴建新的电力排灌站,工地上整天夯声不断。连续四年遭受水旱灾害的朝阳、凌源、建平等县,把兴修水土保持工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几年来治涝和改造涝洼地成绩显著的营口县,1963年冬季继续修建河网配套工程,并新建和扩建电力排灌站9座,力争把40万亩盐碱地、涝洼地变成稳产稳收的耕地。[※注]

营口县改造西部涝洼低产地区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营口县西部地区在辽河最下游,包括水源、沟沿、石佛、高坎、旗口5个公社的全部和虎庄公社的西部,耕地面积44.5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2%。这里西靠辽河、南临渤海,是洪、涝、碱、潮多种灾害经常侵袭的地方。1949年,全区水利工程极少,辽河沿岸没有成形的堤防,涝洼地里没有排涝沟渠,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还受碱潮灾,当时可耕的20万亩土地平均亩产只有100多斤。1950年春季,营口县领导机关动员2万多人,在辽河左岸修成了长达130里的大堤,初步防住了外洪和海潮侵袭。到1954年春,沿辽河大堤修建了72座木闸门。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营口西部地区掀起一个水利建设高潮,人们提出要彻底根治内涝和盐碱灾害,变害水为利水,发展水稻生产。1955年和1956年,全地区修建小型抽水站48座。在修建抽水站的同时,各社、队又先后挖了利民、劳动、黑鱼沟等8条总长140多里的骨干河渠,引水能力大大增强,使水田面积由5万亩发展到16.8万亩。

1958年营口西部地区人民公社化实现后,全地区掀起了更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各乡、社出动1万多名社员,挖开了与辽河相接的最大的引水河——青天河,又挖了八里、跃进、党家等较大的引水河,把沟沿、石佛、高坎、旗口4个公社的排灌渠道结成网。1960年,该地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袭击,由于堤防和河网发挥了作用,使洪水顺着数以千计的大小排水沟渠迅速下泄,全区80%的耕地保住了收成。从此以后,该地着力修筑各种排水工程,涝洼低产局面得到根本改变。群众歌颂道:“有了沟,有了岔(毛渠),瓢泼大雨也不怕;有了河,有了闸,大洼子长出了好庄稼。”据统计,1949—1964年间,营口县西部地区共出人工1740多万个,挖了3924万土方;先后新修和整修人工河22条,总长400多里;干渠1100条,总长1200里;支渠2800条,总长2200里。[※注]该地区涝洼地改造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东北三省是中国高纬度稻作地带,水利资源丰富,适宜栽植水稻的地区很广。在沿海和内陆有着广大的低洼地和盐碱地,加以改造以后,种植水稻最为有利。甚至在中国最北部的北纬53度以北的漠河地区,试种水稻也获得成功。改涝洼地为水田,是东北三省建设稳产高产田的重要措施。据《人民日报》1965年5月24日报道,全区已经有700万亩低洼易涝的耕地被改造成为水田。这些水田栽种水稻,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当地其他粮食作物高一倍到两倍。到1964年,东北三省的水稻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170多万亩。[※注]这些新增水田,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涝洼地改造而成的。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