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5.149.25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水利史2011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水利史

二 大中型水库灌区配套设施的兴修

来 源
当代中国水利史2011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据统计, 1966年以后,淠史杭灌区先后新建和扩建了舒庐干渠、杭淠干渠、史河南干渠、淠河总干渠、大潜干渠、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7条干渠,新建枢纽干渠大渡槽5座,并新修了大批中小型渠系工程。据统计,到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8万多座,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
关键词

灌区

干渠

水库

农田

高潮

灌区工程

灌溉面积

渠道

渡槽

骨干工程

小型水库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大中型水库灌区配套设施的兴修

字体: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全国农村掀起了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陆续建成一批大中型骨干灌溉排水工程,如江苏江都排灌站、陕西宝鸡引渭上塬工程、四川都江堰扩建工程、湖北引丹灌溉工程、甘肃景泰川高扬程提水一期工程等,加强了防洪抗旱能力,扩大了农田灌溉面积,对改变这些地区的贫困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全国各地的水库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并呈现出新老并举之势。河南作为水利大省,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特别注重水利建设事业,继“大跃进”运动中掀起水利建设高潮之后,在学大寨运动中再次掀起了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据统计,1965—1980年,河南完成水利投资达26.75亿元。“大跃进”水利建设高潮中遗留下来的多处有问题的尾巴工程,在此期间逐步解决;全省有一半的大中型水库工程都是在1966—1974年间完成的。长江流域的鸭河口灌区、引丹灌区,豫皖边界的梅山灌区在河南境内的分干工程,都是在此期间修建配套的。据统计,1966—1976年间,全省共建成14座大型水闸,形成一系列平原重点排灌区域。[※注]

湖南在1965—1980年完成水利投资13.24亿元,韶山灌区、欧阳海灌区、洞庭湖灌区建成配套。灌区粮食单产和增产幅度都在1976—1985年间获得较大发展。湖南省水利水电厅1999年总结说:从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在各类水利工程的配套、中型水库建设、增加电排装机和平地改土、改造中低产田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的成绩。在此期间,新建中型水库92处,小型水库4500多处,同时还建了不少高扬程电灌站,新增灌溉面积450万亩。1978年开展喷灌建设,到1981年喷灌面积达66.65万亩。[※注]

四川都江堰扩建工程是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建成的大中型骨干灌溉排水工程,对扩大四川省农田灌溉面积发挥了重要作用。都江堰是战国时秦国所建(公元前250年),有2200多年的历史。都江堰工程由“都江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工程和成千上万条渠道以及分堰组成。当岷江水从崇山峻岭中奔腾而下,流到川西平原西部边缘的灌县境内的玉垒山下时,“都江鱼嘴”工程便把江水分为两股。在鱼嘴南面的称为外江,是岷江的正流,除了灌溉外,主要是排泄洪水;鱼嘴北面的称为内江,主要灌溉农田;鱼嘴后面是由无数巨大的鹅卵石筑成的内外“金刚堤”,它和都江鱼嘴连成一个整体,是分水工程的主要部分。金刚堤后面紧接着是“飞沙堰”(溢洪道)。内江水流到这里,因为峭壁临江,水流湍急,容易横决,飞沙堰可以泄洪、排沙,使内江水保持适当的水量。在飞沙堰后面就是“离堆”巨崖,崖下就是“宝瓶口”工程。这个工程为内江打出了一条通畅的水路,使岷江水自流灌溉川西农田。[※注]2000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川西平原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近代的中国,由于长期战乱,都江堰工程年久失修,灌溉面积日益减少,从原有的灌溉面积300万亩下降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0万亩。[※注]新中国成立后,都江堰的作用才真正发挥出来。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人民公社成立后,四川相继修建了人民渠、东风渠、解放渠等大型干渠800多公里,逐步扩大灌溉面积。到1966年,新修了3条灌溉渠,扩建了两条灌溉渠,安装了电动闸门等许多设施,灌溉面积扩大到660万亩。1967年冬,川西平原出动了10多万个劳动力,对都江堰灌区工程进行整修。广大社员在工地上大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发扬大寨人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了各种困难。他们用石灰和石头代替水泥,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水泥,全灌区的整修工程全部提前完成。绵阳、宜宾、内江、乐山、万县、涪陵等专区,掀起了群众性兴建水利工程活动。各地修建了大量小型塘堰和水渠,使1968年春耕用水情况比历年都好。[※注]但是,它的渠道存在着“长、多、宽、弯、浅、乱”的缺点,造成灌溉时“上游饱、中游少、下游干”,排水时“上游畅、中游满、下游淹”的严重局面,有的渠道上下18拐,占地多,造成下湿田多,不利于机耕。[※注]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高潮中,都江堰这个著名的古老水利工程焕发了青春。1970年春,四川省提出改造都江堰渠道的总体设想:填平全部旧渠,开挖几万条新渠,重新规划田块、道路,做到沟直、路平、园田化,使渠系灌溉合理,充分利用水源,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水力、水电事业,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基础。1970年8月,四川省正式作出决定,把改造都江堰渠系工程列为全省水利重点工程之一,作为全省农业学大寨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并且在灌区各地、县专门成立了指挥部。9月秋收后,灌区所属地、县、市纷纷调集民工,开赴工地,开始对都江堰渠首的引水分洪工程——宝瓶口进行加固。3000多民工奋战在岷江河谷,抽干了过去从来没有人动过、被认为抽不干的宝瓶口深潭的水,浇筑上千吨混凝土,加固了这个关系川西平原数百万亩农田灌溉的引水、分洪工程。同时,灌区所属的26个县市组织民工,根据发展农业的需要,对都江堰渠系进行重新规划,全面治理,开展了改渠工程的战斗。整个工程贯穿了依靠群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在群众性的改渠活动中,农村的放水员、水利员和铁工、石匠都成了修渠筑路、架桥建闸的技术骨干。数以万计的桥梁、涵洞和水利、水电工程就是由这些人设计、施工的。200多万水利大军经过4个多月的艰苦奋战,基本完成了都江堰渠系改造的主要工程。温江专区的14个县开挖了干、支、斗、农、毛渠3.1万多条,长达2.4万多公里,挖出土石方达5000万立方米。按原计划需要3个冬春才能完成的江堰系改造工程,只用了1个冬天就基本上完成了改渠中的主要工程,剩下来的任务主要是治河和完成改渠的扫尾工作。[※注]1971年冬,灌区民工经过40多个昼夜的工作,终于在“宝瓶口”的基石上浇灌了1000立方米的混凝土,加固了这座关系川西平原数百万亩农田灌溉的引水分洪工程。[※注]

早在20世纪50年代,都江堰的水渠就开始跨出川西平原。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都江堰水渠又三路并进,穿过纵贯盆地的龙泉山,伸向十年九旱的川中丘陵地带。在中路,简阳县打通了100多个大小隧洞,修筑水库,架设渡槽,开挖各种渠道2800多里,让都江堰的水从平原流进了岗峦起伏的山野。在南路,仁寿县在龙泉山的峡谷里,筑起一道高50多米、长270多米的大石坝,引来都江堰的渠水,汇成能蓄水3亿立方米的黑龙滩水库。在北路,绵阳地区兴建了龙泉山过山隧洞工程。龙泉山隧洞工程要在几百米深处作业,这里地质结构复杂,有连续塌方的“豆渣岩”,有每小时涌水百吨以上的“水帘洞”,有浓度高达11%的瓦斯井。建设者开动脑筋,想出种种办法战胜困难。在塌方严重的地段,他们先拱顶,后砌墙,稳扎稳打,终于征服了“豆渣岩”。在大量涌水的地段,抽水机不能完全适应排水的需要,他们就用脸盆舀水,排着队一盆一盆往外传递。在随时都有爆炸危险的瓦斯井内,他们组织专门的战斗小组,用喷水降温、鼓风通气等办法来预防,顺利完成了隧道工程。[※注]这样,都江堰的水渠逐渐跨出川西平原,穿过高山峡谷,伸展到川中丘陵区的简阳、仁寿、中江等县,扩灌了近百万亩农田。

岷江在流经川西平原西部边缘灌县时,被都江堰渠首的“鱼嘴”将水堤分为外江和内江。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采用在分水堤附近外江河道上设置“杩槎”(用竹笼和卵石组成的临时挡水坝)截流的办法,来调节外江、内江的水量。但是,用“杩槎”截流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每到四五月间,内江下游农田急需灌溉时,而外江河道上的“杩槎”却常常被洪水冲毁,无法拦截江流,不能保证内江灌区应有的水量;等到重新搭好“杩槎”,往往贻误农时。而当进入汛期,岷江水位猛涨时,又不得不赶快拆除“杩槎”,以减轻洪水对内江渠系的威胁;一旦洪水水位下降,仍须再行设置“杩槎”,否则内江流域就不能恢复正常供水。这样一拆一设,既浪费人力物力,又给及时调节水量的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为此,水利部门经过调查研究和试验,决定在不改变都江堰渠首原来的分水比例和水流走向的前提下,在“鱼嘴”分水堤附近的外江河道上修筑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节制闸,来代替那曾经沿袭2000多年的截流“杩槎”。当岷江流量过小时,可将外江节制闸关闭一部分,以增加拦入内江的水量,满足下游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当洪水过大时,可将闸门全部打开,让它从外江排走。[※注]

1973年夏,四川省委分别在平原、丘陵、山区召开现场会,总结交流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验,安排了1973年冬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秋收后冬播前,许多地方就掀起了一个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参加的劳动力比1972年同期增加了100多万人。本着农忙小搞、农闲大干的精神,冬播结束后各地立即掀起了规模更大的第二个高潮,把冬闲变成了冬忙。著名的都江堰灌区获得丰收后,又全面展开了整修、扩建工作。农田基本建设比较后进的一些山区县,普遍制定了规划,决心以大干苦干的精神,加速改变山区的生产条件。四川省农村普遍建立了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坚持常年施工。全省计划在1973年冬和1974年春新修、续建、配套的水利工程陆续完工。坡地改梯地、旱地改水田以及加厚土层和改良土壤的工作也广泛展开。[※注]

1973年11月中旬,四川省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江节制闸主体工程正式动工。1974年春节期间,正是混凝土浇筑工程最紧张的阶段,工人和民工们放弃节日休假,顶风冒雪,坚持战斗。1974年4月26日,外江节制闸胜利建成启用。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12米、长104米的8孔电动节制闸的建成,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都江堰在排洪、灌溉、运输木材和提供工业用水等方面的作用,它将使都江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这座节制闸及时建成后,立即在春灌中投入使用。[※注]

到1976年夏,灌区人民加固了都江堰的咽喉工程宝瓶口,凿通了7公里长的龙泉山隧洞,建成了黑龙滩大型水库,整修了旧渠,开挖了6万多条新渠,建设了大量的涵闸、渡槽,把岷江水引向了十年九旱的川中丘陵地带,使灌区的范围从当时的12个县(市)扩大到27个县(市),农田灌溉面积由400多万亩扩大到800多万亩,灌区粮食大幅度增产。[※注]

安徽省的水利建设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取得了突出成绩。据统计,1966—1970年间,安徽水利投资42350.97万元,形成固定资产41897.93万元,占投资的98.93%;1971—1975年间,安徽水利投资67851.5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47676.7万元,占投资的70.27%;1976—1980年间,安徽水利投资60337.44万元,其中省级投资3285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69906.86万元,占投资的115.86%。[※注]

1970年冬到1971年春,安徽水利兴修运动出现了新高潮,全省上工劳力最高达700万人,完成土石方5亿多立方米,旱涝保收农田增加250万亩。安徽省淮河流域各县根据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的原则,普遍挖沟打井,修塘开渠,筑坝建库,进一步为过去兴建的骨干工程配套,并且因地制宜地新建和续建了一批机电排灌站,提引淮河水灌溉农田。在淮北平原,拓宽加深了肖濉新河和濉河的三条支流,为新汴河、濉河工程配套。在淮南地跨几个县市的淠史杭灌区,狠抓蓄水工程、渠系配套,使库、渠、塘相连,初步形成灌溉网。在旱灾威胁严重的定(远)凤(阳)嘉(山)和天长丘陵地区,拦冲筑坝,兴建库塘,发展灌溉事业。与此同时,各地开展打井活动,从地下取水灌田,以补地面水之不足。安徽省总结和推广了萧县郭庄大队和利辛县柳西大队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的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田水利建设的进展。[※注]

1971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召开的安徽全省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去冬今春,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推动下,广大贫下中农发出了重新安排山河的豪迈誓言,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水利兴修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全省上工劳力最高达700万人,完成土石方5亿多立方米,旱涝保收农田增加250万亩。无论兴修规模、完成的工程量或工程效益,都是近十年来所没有的。水利建设的发展,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今年我省虽然遇到旱涝灾害的袭击,由于水利工程发挥了作用和广大群众积极抗灾斗争,大大减轻了灾害损失,午季和中秋作物都获得了丰收。”[※注]会议决定,集中力量大搞水利配套和治淮骨干工程,掀起一个声势浩大的兴修水利的新高潮。

安徽省桐城县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力兴修农田水利,使全县水利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72年,全县共新建了蓄水千万立方米以上至7000万立方米的水库2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7座,10万立方米以上的29座,塘坝3657口,堤防252.37公里,渠道1400多公里,变电所2座,涵闸122道,堰4座,电机机械提水站168座,装机7289千瓦(马力),整修塘坝27000多口,堤防850多公里,共做土石方1.74亿立方米。工程蓄水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000万立方米增长到2亿立方米,增长了5.67倍,旱涝保收农田由71000多亩增长到40万亩,增长了4.63倍。桐城县在兴建水库的同时,重点抓配套,使各项骨干工程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特别是在1966年以后,环山、沿岗大力开挖渠道,全长1125公里,使库渠塘相连,形成了32万亩的自流灌区。如牯牛背水库建成以后,使5个区17个人民公社17万亩粮棉增产丰收,粮食产量由1963年的1.2亿斤增长到1971年的1.8亿斤,全灌区超过了纲要指标。在滨湖丘陵和低洼圩田先后建成电力、机械提水站168座,装机7189千瓦(马力),共架设输电线路213公里,使全县8个区22个公社通了电,练潭、徐河、白果、双铺、大枫、杨桥、杨公和罗岭等8个公社实现了排灌电气化。又如潜山县槎水公社乐明大队,17个生产队486户2329人,只有1300亩耕地。由于田少人多,加上水利条件差,历年的口粮都要靠国家供应。1970年冬后,该大队党支部抓住生产间隙突击兴修水利,掀起了大办农田水利的新高潮。到1972年的两年间共投工11万多个,兴建和整修小水库5座,绕山新开配套渠道2条,长达7公里,还兴修了塘坝和谷坊30多处,共完成土石方18万多立方米,改变了过去大雨大灾、小雨小灾,十天半月不雨旱灾的面貌。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农业产量不断提高,集体经济不断巩固,社员收入也逐年增加,实现了低产变高产,缺粮变余粮。[※注]

在安徽全省兴修水利的高潮中,原已停缓建的龙河口、陈村、花凉亭等大型水库复工续建,主体工程分别于1970年、1972年、1976年先后竣工。中型水库原已停缓建的也陆续复工续建,续建未完工的仍继续进行,其中有32座完成续建任务。到1975年,全省已建成的或基本建成的中型水库有70座,尚有24座在续建中。小型水库发展较快,除对原已建而留有尾工或配套不全者予以扫尾和配套,使之达到规定要求外,共新建成2014座。至此,全省小型水库已有3440座。[※注]

1975年8月,淮河上游河南省发生了特大暴雨,皖东地区出现万年一遇的暴雨。安徽省从1976年度水利建设计划开始,重点安排了病险水库和江河堤防险工段的加固工程。1978年,安徽遭遇特大干旱,库水放空,塘坝沟河干涸,暴露了水利设施的抗旱能力薄弱。安徽省委要求高标准解决灌溉问题,提出淮北地区要大力发展井灌,到1980年底,机电井要达到20万眼。同时,抓紧涡河、颍河、新汴河、茨淮新河等河灌区的续建配套,发挥灌区的设计效益。[※注]

淠史杭灌区和以提水为主的驷马山灌区,在安徽省农业学大寨水利建设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安徽江淮丘陵区地势高亢,岗冲起伏,地下水贫乏,水旱灾害频繁,而以旱灾尤甚。原有主要河道淠河、史河、杭埠河的河床,一般都低于农田10—20米,河水很难被用来灌溉农田。这里的降雨时间与农作物的需要也不适应,平均每年降落的800毫米左右的雨水大部分集中在春夏之交,庄稼大量需水的秋季雨水稀少,是安徽历史上著名的易旱地区。据史料记载,在新中国成立前近300年中,平均5年即有一次大旱,“河水涸竭,禾苗焦枯”,“举村外逃,饿殍遍野”的记述屡见不鲜,流传着“一年忙到头,浑身累出油,立秋不下雨,收个瘪稻头”的民谣。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兴修了许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改善了水利条件,但因地势高亢,水源缺乏,每逢干旱年景,仍常常造成减收或失收。治淮初期在大别山区建成的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等4座大型水库和龙河口水库的开工兴建,为皖西丘陵区灌溉工程的开发提供了水源条件。淠史杭灌区是淠河、史河、杭埠河灌区的总称,3个灌区毗邻而且连成一体,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它灌溉着皖中、皖西和豫东南4个地、市所属13个县、市的农田。它的总体规划,是从开发沿淠河、史河平畈灌区的设想开始的。该工程的设计是在治淮委员会、安徽省水电(水利)厅、六安专署等的通力合作下,经多年调查研究和反复比较才得以完成的。[※注]

根据规划,这个以灌溉为主的大型综合利用工程,主要利用大别山东北麓各个水系的水利资源,把淠河、史河、杭埠河改道,引水上岗,灌溉江淮丘陵地区9县2市1200多万亩农田。整个工程需要开挖底宽15米以上的河道19条,长1320公里,围绕着新河开挖的灌溉渠道密如蛛网。在新河上还要建造许多建筑物。工程全部完工后,不仅受益的1200万亩农田有80%可以自流灌溉,而且能通行100吨以上的轮船。同时,利用水位落差发电,每年可达1.4亿度,还可发展水产养殖事业,增加社会财富。[※注]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安徽省委根据广大群众的期望以及治淮委员会对淠河、史河、杭埠河工程的规划设计,决定兴建淠史杭灌区工程,于当年8月19日在淠河灌区渠首横排头首先破土动工。淠史杭灌区工程包括横排头、红石咀两大枢纽;总干、干、分干、支、分支、斗、农等7级固定渠道共1.3万余条;各级渠道配套建筑物2万余座;300多座抽水站和40多处外水补给站。灌区内还有中、小型水库1000余座,塘、堰、坝21万多处,可为灌区供水起反调节作用。整个灌区工程的水源是以上游的梅山、响洪甸、佛子岭、磨子潭、龙河口五大水库供水为主,利用灌区当地径流和抽引河、湖外水为辅,蓄、引、提相结合,大、中、小工程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的灌溉系统。灌区工程除有灌溉效益外,还兼有发电、航运、养殖、绿化、城镇生活和工业供水等综合效益。

淠史杭灌区范围很广,各级渠道纵横,分布在岗冲起伏的丘陵地区,劈岗跨冲,土石方总量6亿余立方米。总干渠和干渠上10米以上的高填方和深切岭分别有48处和98处,不仅工程量庞大,且施工任务艰巨。工程开始之际,施工全靠肩挑人抬,物资器材十分紧缺,大部分工程要开岗切岭,跨壑填沟,引水上岗。皖西人民在安徽省委、六安地委领导和淠史杭工程指挥部的直接指挥下,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采取大兵团作战、“蚂蚁啃骨头”战术,最高上工劳力80余万人,并在财力、物力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有3万余人为了工程的需要,拆屋让地重安家园,使工程得到顺利、迅速进行。物资缺乏,他们就纷纷捐木竹、献钢铁、熬土硝、烧水泥。前方不乏父子同上阵、夫妻相竞赛的动人场面,后方的老、弱、妇、儿也都加入了拣砂石、刮硝土、破石头、制炸药的行列。有些人因日夜奋战在工地而积劳成疾,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涌现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创造“劈土法”的刘美三,爆破时指挥群众撤离而献身的赵学信和规划设计主要负责人黄昌栋等,都是用生命和热血铸造这座水利丰碑的代表。[※注]

六安县樊通桥切岗工地上的青年水利突击队员,创造出一种名叫“陡坡深挖劈土法”的高工效挖土法。为了攻克凿岩石的难关,工程领导部门在工地上推广了“洞室大爆破”的爆破技术,这些高工效的作业法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关系到霍邱县史河灌区300万亩农田灌溉的平岗切岭工程,原来估计要用三四年时间才能做完,后来革新了挖土、开石技术,只花一年多便基本完成了。[※注]

1959年,淠史杭灌区水利工程开始发挥作用,有97万亩农田得到灌溉。此后,淠史杭灌区一方面大抓配套工程,一方面改进施工方法。如开挖渠道,该灌区改变了那种“一年挖一段,多年挖不通”的做法,采取“一年挖通,多年完成”的做法,这样,第一年就挖通的渠道,当年即可放水灌溉,使部分农田受益。以后,按照设计标准,逐年挖宽挖深,逐年扩大灌溉面积。到1965年春,经过7年的建设,淠史杭灌区的3个渠首工程基本竣工,开挖的河道总长已达1200多公里,建成倒虹吸、地下涵、节制闸、公路桥等大型建筑物60多座,小型建筑物1000多座,此外,还完成了数以万计的小型渠道工程。灌溉的农田扩大为340多万亩,分布在六安、寿县、霍邱等6个县的部分地区。灌区社员称赞说:“修了淠史杭,淹死老旱狼,老天不下雨,丰收粮满仓。”[※注]

淠史杭工程从开挖土石方到建造建筑物,都紧紧依靠群众,发扬了自力更生的精神,节约了建筑材料,也节省了国家大量的投资。已完成的分干渠和分干渠以上渠道,每方土国家补助只占15%—40%,分干渠以下的支、斗、农渠,全部由社队投资举办。国家对建筑物工程的投资也比较少,像龙河口水库及300多座涵闸工程,国家的投资仅占工程造价的40%左右。[※注]

淠史杭工程为大型水利工程如何贯彻自力更生方针创造了丰富的经验。1965年4月11日,《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自力更生精神无往不胜——论安徽兴建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宝贵经验》,认为淠史杭大型水利工程对其他大中型水利工程和各种大中型建设工程的建设者们提供了值得学习的范例。

淠史杭灌区工程的建设,得到了中共中央和安徽省委、六安地委的高度重视以及各方的大力支持。全省广大干部、学校师生、部队官兵纷纷到工地参加劳动或慰问建设者。中央领导人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彭真、聂荣臻、杨尚昆、陆定一、郭沫若等都曾到工地视察。刘伯承为工程题词:“淠史杭是这一地区广大群众作出光芒万丈的基本建设,给予子孙的长远幸福和全国的雄伟示范”,并为横排头、红石咀枢纽、石集倒虹吸、百家堰地下涵等建筑物题字。郭沫若也为淠河总干渠五里墩大桥题词:“沟通三河、横贯皖中”;并即兴赋诗:“排沙析水分清浊,喜见源头造海洋。河道提高三十米,山岗增产万斤粮。倒虹吸下渠交织,切道崖前电发光。汽艇航行风浩荡,人民力量不寻常。”一位波兰水利官员实地考察后称赞说:“淠史杭,人工灌区,了不起!”[※注]

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安徽省广大群众劈山切岭,填冲筑坝,兴建骨干和配套工程,使淠史杭工程进度大大加快,灌溉效益迅速扩大。1966年10月,舒城、庐江两县组织了7万民工,动工开挖淠史杭灌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舒庐干渠。舒庐干渠工程从西向东横贯于舒城、庐江两县境内,蜿蜒伸展在大别山东部余脉的群山万壑之中,长达80多公里,规模宏伟。庐江县第一期工程开工时,原计划组织民工4万人,结果各公社自动来了5万人,一个冬春就完成了全部土石方任务的80%,给工程的迅速进展打下了有利基础。到1968年9月,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该干渠竣工放水。它劈开60多个山岭,跨越十几处大冲洼,实行自流灌溉,沿渠兴建的进水闸、节制闸、泄洪闸、渡槽、倒虹吸、调节水库等大型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物就有225处。[※注]这个干渠的建成,使舒城、庐江两县南部原来水源缺乏的92万亩瘠薄土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1971年5月,淠河灌区江淮分水岭上的广大群众以较少的投资,高速度地建成了一座大跨度双拱结构渡槽——将军山渡槽。有了这座大型渡槽,再建一个小型渡槽,就可实现南水北调,使长江水系的滔滔河水经由杭淠干渠,飞跨丰乐河,直上江淮“屋脊”,与淮河水系沟通,为发展农田水利灌溉和航运事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据统计,1966年以后,淠史杭灌区先后新建和扩建了舒庐干渠、杭淠干渠、史河南干渠、淠河总干渠、大潜干渠、瓦东干渠、滁河干渠等7条干渠,新建枢纽干渠大渡槽5座,并新修了大批中小型渠系工程。到1970年底,淠史杭分干渠以上大型渠道工程全部完成。总长1200公里的19条总干渠、干渠和299条总长3100公里的分干渠、大型支渠全部通水;兴建的96处电灌站和133处山区小型发电站,以及23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和数以万计的沟塘堰坝也先后发挥效益。淠史杭工程灌溉面积达到800万亩,比1965年增加了1.5倍以上。[※注]到1972年春,淠史杭灌区骨干工程基本建成。

为了充分发挥淠史杭灌溉工程的效益,在骨干工程基本完成以后,灌区广大群众认真总结治水经验,狠抓配套和管理。到1973年春,六安地区已建成大量的小型蓄水工程,容水量达23亿立方米。[※注]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压缩投资,配套进展缓慢,但尾工尚有很多,分干渠以上和支渠以下的渠系配套建筑物分别还有40%和80%未做,已做工程老损者也较多。1983年,经水利电力部批准,淠史杭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被列为“八五”重点项目,所需资金由部、省、县分别投入,农民投劳和引用世界银行贷款多渠道组成。该项目从1986年起到1991年结束,共完成投资43909万元,其中,引用外资19311万元,投劳折资13700万元;完成了淠河、史河2条总干渠和汲东、瓦西、瓦东、舒庐4条干渠及这6条渠道的面上续建配套,10座中型水库和47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以及25座机电灌站的更新改造。[※注]

到1988年,淠史杭灌区工程已建成总干渠2条,总长145公里;干渠11条,总长840公里;分干渠19条,总长400公里;支渠326条,总长3345公里;分支渠、斗渠和农渠1万多条,总长2万多公里。兴建各类渠系建筑物近3万座;修建中小型反调节水库1200多座,连同21万多处塘坝,有效库容12亿多立方米;建成机电灌溉站644处,外水补给站39处,总装机1000万千瓦。整个渠道和建筑物工程共完成土石方近5亿立方米。已形成长藤结瓜式灌溉系统,实灌面积达到830万亩(不包含河南98万亩)。[※注]

淠史杭灌区工程改变了灌区人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面貌,给皖中、皖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灌溉效益十分突出。至1988年,淠史杭灌区工程累计灌溉面积1.83亿亩。据调查,因水利条件改善而增产的粮食已达102.5亿公斤。仅粮食一项,其价值已超过总投资的三四倍。1981年,安徽省出售粮食超过3亿公斤的有5个县,其中4个县在淠史杭灌区。1978年为百年不遇的干旱年,灌区从五大水库引水30亿立方米,引灌旱田729万亩。这一年,灌区粮食总产量达43亿公斤,是灌区开发前1957年的2.57倍。[※注]

灌区人民自豪地说:“有了淠史杭,水稻种上岗;天旱也不怕,穷乡变富乡。”新中国成立初期,寿县灌溉面积只有20余万亩,到1984年,仅保灌面积已达到135万亩。同样严重的大旱,1958年这个县受旱面积127万亩,1978年则不到60万亩,而且程度轻得多。灌区建设前,寿县粮食年总产量最高5亿多斤,1983年达到11.6亿多斤,平均亩产增长了2.4倍(原文数字)。人们说,“修了淠史杭,等于建起了米粮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以1982年为例,粮食耕地只占全省七分之一的灌区11个县、市(不包括河南省固始、商城两县),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5亿2500万斤,占安徽全省完成征购总数的四分之一。灌区内的六安、霍邱、寿县、肥西、庐江、长丰等6个县,已被国家列入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建设试点县之内。1983年,这6个县的粮食总产已突破60亿斤,向国家提供商品粮22亿7600万斤,每县都超过3亿斤。[※注]

驷马山引江灌区是以提、引长江水灌溉为主,结合滁河分洪、除涝和航运的大型水利工程。灌区分布于滁河上中游和池河上游地区,包括安徽省的9个县、市、区和江苏省的2个县区。1956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并组织皖、苏两省水利厅,共同编制滁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1965年,安徽省水利厅在《滁河流域治理初步意见》中提出了结合引江灌溉兴建驷马山分洪道工程。1969年12月26日,工程经国务院批准后破土动工。该灌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在利用库、塘等蓄水工程充分拦蓄当地径流的前提下,修建一批大型引江、提水主水源工程,做到蓄、引、提水相结合。驷马山灌区内有大中型水库34座,小型水库622座,兴利库容[※注]共10.1亿立方米;塘坝12.87万口,总容量5.1亿立方米。灌区骨干工程除乌江枢纽和滁河一、二、三、四级抽水站及其干渠外,尚有引江水道、滁河中游上段河道疏浚、襄河口和汉河集2座枢纽、江巷水库及输变电工程。安徽省组建了安徽省驷马山灌溉工程指挥部,骨干工程施工任务由定远、滁县、来安、全椒、巢县、含山、和县、肥东等8个县按受益面积划段包干。驷马山引江骨干工程分为两期施工,第一期是以乌江枢纽为主供水水源的灌区,包括乌江枢纽、引江水道、滁河中游上段疏浚、襄河口和汊河集枢纽工程以及分散抽水站。这期工程自1969年底开工,至1976年底基本完成。[※注]

驷马山引江工程实现了蓄、引、提,大、中、小工程相结合,而且还可与灌区范围以外的黄栗树、城西、屯仓等大中型水库的灌溉渠道衔接,在丰水与枯水年份相互调剂,提高边缘灌区的保证程度。驷马山工程成为灌区人民有口皆碑的水利“明珠”,也得到来自荷兰、伊朗水利专家们的赞誉。[※注]

总之,学大寨高潮中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迄今遍布全国的大中小水库,除了建于“大跃进”时期之外,多数是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修建的。据统计,到1979年,全国各地共建成了大、中、小型水库(库容10万立方米以上的)8万多座,新中国治水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水利建设的预定目标基本实现,不仅洪水泛滥的历史基本结束,而且变水害为水利,基本上消灭了大面积的干旱现象。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