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5.184.10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

一 社会变迁与移民问题

来 源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8
摘 要
大陆学者对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文化史的研究开始时间也较晚,但研究成果较之日据时期台湾经济史要多,研究对象也涵盖了社会、教育、宗教、思想文化等多项专题。其他学科的介入,使社会文化史领域有些议题得到更深入的讨论,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文学史界对“殖民地现代性”的深度辨析,触摸到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殖民性”与“现代性”相互并存、相互纠葛的一面,对把握该时期台湾社会文化的内涵有积极意义。对大陆台湾史学科来说,还需要从扎实的史料工作入手,辩证地分析延续与断裂、传统与现代、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等多重命题相互纠葛的局面,如此才能真正把握日据时期台湾社会文化中的“殖民地现代性”特质。
关键词

新文学

殖民当局

台湾人民

台湾

殖民地

佛教

殖民政府

台湾社会

宗教

民族主义

中华文化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社会变迁与移民问题

字体:

在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并在经历殖民地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征。对于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变迁,汪思涵借助“殖民地现代性”这一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观察现代性的力量如何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从而揭示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不仅充斥着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纠葛,同时还存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这一复杂情形对光复后的台湾社会依然有深远影响。[※注]

社会转型在社会习俗层面会有所体现,尤其是殖民当局曾有意识推动社会习俗的变革。李跃乾围绕殖民当局的断发放足政策,阐述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风俗如何发生改变。[※注]王莹则从衣着服饰、食物消费、住宅起居、行旅交通、新年习俗等角度,介绍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习俗的变化。[※注]

社会转型也深刻影响到社会精英阶层。陈韵根据其不同的活动情况,将战时台湾知识分子划分为皇民派、抗争派、中间派三大类型,并总结他们不同的社会角色及其对台湾社会意识的影响。[※注]

唐次妹注意到日据时期台湾城镇的变迁,指出殖民当局为了满足殖民统治与资源掠夺的需要,先是在台湾城镇大力推行基础建设,继而通过实施“市区改正”计划,对台湾城镇进行改造,使台湾城镇的内部结构及其形态均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中国式的台湾城镇的发展模式因此中断,城市发展走向日本及欧美近代化城市模式。在迈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台湾城镇也被改造成为适应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需要的大小中心据点。[※注]

在关注社会转型的同时,也有学者注意到传统社会结构延续性的一面。陈小冲通过对宜兰地方社会经济与教育文化状况的分析,指出在社会经济领域,宜兰地方社会殖民地化的进程相对缓慢,殖民政府对地方经济的改造,尚未触动宜兰地方社会的底层结构,传统经济模式依然是当地社会的主流。在教育文化领域,无论是教育体系,还是当地社会权力结构,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整体来说,宜兰地方社会的变化较小,传统社会底层结构依然延续,殖民地化对宜兰地方社会的影响还相对有限。[※注]

台湾是个移民社会。在日本占领台湾之前,来自闽粤等地的大量大陆移民是台湾开发的重要力量。到了日据时期,大陆人民移入台湾受到总督府的政策限制,闽粤民众移民台湾被迫中断,台湾的移民问题因此呈现出新的特征。陈小冲研究了《清国人入境台湾条例》出台的背景和执行等情况,指出日本占领台湾后,总督府刻意限制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闽粤人口迁移台湾的潮流因而中断。该条例出台后,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力逐渐下降,来自日本的影响力则逐渐加强,台湾与大陆被强制分离,对台湾历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陈小冲总结了日据时期台湾移民问题的新特征,指出由于殖民政府实施两岸隔离政策,台湾的移民问题表现为由日本占领之前的自西向东的单向度移民,转向多维方向移民态势发展,这些移民方向包括从北向南的日本对台移民、自西向东的大陆对台移民,以及自东向西的台湾对大陆和南洋移民。[※注]

在限制大陆民众赴台的同时,日本殖民政府鼓励本国人口移入台湾。吴本荣撰文指出,日据时期殖民政府为了掠夺台湾资源、转移国内过剩人口、同化台湾人民,实现长期占领台湾的目的,鼓励本国人口移民台湾于是成为对台殖民统治的重要一环,其中,农业移民又是移民的重心。鼓励本国农业人口移民台湾除了前述因素外,还有移植本国农业技术,并以台湾为跳板继续“南进”,实现向南洋扩张的目的。日据时期日本对台农业移民分官营和私营两种,即分别由总督府和糖业公司出面招徕。由于种种原因,日据时期日本对台农业移民计划并不成功,在台日本人中,以公务员、自由职业者及工商业者为主,农民数量极少。[※注]

尽管殖民政府有意隔断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联系,但两岸之间依然有人员往来。陈小冲对日据时期大陆劳工赴台即有专门探讨,指出赴台大陆劳工大多来自闽粤浙等省份,赴台后主要从事底层劳役,并受到日本殖民当局和资本家的压榨。为维护自身权益,赴台大陆劳工也曾组织劳工团体,如中华会馆及其下属各分馆、大陆劳工工会组织等,进行互助自救,为台湾工人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注]黄俊凌根据福建省所藏档案资料,对日据时期福建在台“华侨”,也就是赴台闽籍移民进行了研究,指出在福建赴台民众中,除少数人加入日本籍,成为“日籍台湾人”外,多数人仍保留中国籍,成为所谓在台“华侨”。和日据之前的大陆移民一样,该时期福建赴台民众,多数也是出于谋生需要前往台湾,还有一小部分是赴台求学,或为了继承在台祖辈或亲属的产业。闽籍在台“华侨”的身份大多是劳工,在台湾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地位均不高,生活状况也普遍艰苦。[※注]

另外,胡澎以台湾“爱国妇人会”在战时的活动为线索,考察日本殖民者如何对台湾妇女进行“皇民化”改造,进而思考性别、殖民主义与民族认同等问题。[※注]朱云霞同样关注日据时期的妇女问题,认为日据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来自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而其实践动力则来自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民族运动。同时,日据时期台湾妇女解放运动,在精神层面是被启蒙、被引导,在实践中则属于被推动,女性领导者很少,性别平等的议题也未得到关注。日据时期的妇女解放运动被纳入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运动之中,未发展成独立的社会运动。[※注]汪毅夫则就台南石姓某甲的户籍誊本记载的收养婢女、婚嫁与子女情况、女子缠足情况等信息,分析了日据时期台湾社会存在的一些情形。[※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