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
来 源
:
|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随着东、西两大阵营冷战兴起,导致海峡两岸之间长期分隔对峙。大陆改革开放以后,以“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号召,两岸关系逐渐走向缓和。李宏硕主编《海峡两岸经贸关系》,阐述了海峡两岸经济互补的客观可能性、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主要领域、大陆对台湾的经贸政策、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并附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大事记。张亚的硕士学位论文《1978年以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思考》认为,自从1978年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以不可遏止的趋势向前发展,其间,有过良性互动的态势,也经历了挫折和坎坷,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有很多隔阂和阻碍。因此,总结两岸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十分必要。 | ||||||
关键词
:
|
海峡两岸 台湾问题 大陆 两岸 文化交流 政策 经贸政策 两岸关系 炮击金门 台独 领导集体 |
在线阅读
四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史
字体:大中小
由于两岸之间长期对峙,两岸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是近三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在近三十年来的两岸关系发展中,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始终是最为活跃和积极的因素,是稳定和推动两岸关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研究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论著较多。不过,这些研究大多属于现实政策类,从历史学的角度梳理三十年关系的研究比较少。
两岸经贸关系是两岸经济交流研究的核心课题,学界相关研究论著颇多。刘映仙主编《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探讨》,探讨了台湾、大陆经贸往来的历史、现状,论述了与之相关的政策、理论、科技等问题,同时对两岸未来的经贸交往作了展望。[※注]李宏硕主编《海峡两岸经贸关系》,阐述了海峡两岸经济互补的客观可能性、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的主要领域、大陆对台湾的经贸政策、台湾当局对大陆的经贸政策,并附录海峡两岸经贸关系大事记。[※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李非教授的系列著作[※注]值得关注。李非编著《海峡两岸经贸关系》,主要论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海峡两岸经贸关系恢复与发展的过程、内容形式及其发展趋势。李非著《海峡两岸经济合作问题研究》,将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系统的考察,全面分析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条件、特点、形式与趋势,比较深刻地揭示了两岸经济的内在联系,探索了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两岸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可能模式和途径,阐述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规律性和趋势。李非主编《21世纪初期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与对策》,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篇主要分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影响;第二篇论述了21世纪初期海峡两岸经济关系走向;第三篇探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关系的对策。李保明著《两岸经济关系20年》,系统总结了此前20年两岸经济关系,是一部重要的两岸经济史著作。作者认为,受大陆助力和台湾阻力的作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历程和内容都具有独特的特征,是经济史上少有的经济现象。该书以大量的文献和数字资料揭示政治意识干扰经济规律、经受限制与被迫突破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历程,并运用经济模型实证分析两岸经济关系对两岸经济发展和两岸人民利益带来的深远影响。[※注]另外,关于两岸经贸关系研究,尚有龙永枢主编《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关系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温端云、蔡名相主编《海峡两岸经贸交流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等,可供学界进一步研究参考。
关于大陆对台经贸政策研究,也是两岸经济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何柳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对台经贸政策对台湾外贸关系的影响(1979—1989年)》一文,专门探讨20世纪80年代的两岸经济关系,认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大陆制定并调整了一系列对台经贸政策,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台湾当局渐进地放宽了对大陆经贸政策。同时,民间企业也开始奔赴大陆投资办厂。台商对大陆的投资直接带动了两岸间接贸易的快速发展。80年代末期台湾主要的出口对象开始呈现出从美国转移到中国大陆。[※注]张春英、肖冬华、蒋宗伟著《对台经贸政策研究》[※注]一书,主要研究中共对台经贸政策的变迁。该书梳理了中共对台经贸政策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和阶段划分,阐述中共对台经贸政策的实践。另外,又分别从两岸“三通”、战略、策略,以及新决策、新举措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最后,探讨了中共对台经贸政策制定实施的影响作用和经验。
从东亚区域甚至全球化的视角考察两岸经济关系,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趋向。曹小衡著《东亚经济格局的变动与两岸经济一体化研究》,论述了东亚经济格局新特征,东亚产业结构的变动与两岸产业分工,两岸经贸关系的现状与特点,东亚经济新格局与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前景等内容。[※注]刘相平著《经济全球化与两岸经贸关系》,从经济全球化的宏观视角观察、剖析与解读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并预测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及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机遇。[※注]胡军、冯邦彦、陈恩主编《经济全球化格局下的两岸产业分工与合作》,则全方位、多层面地对未来两岸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远景进行了客观评估,对两岸经济贸易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注]
海峡两岸经济的区域整合与分工、竞争等问题,也是两岸经济关系研究的重要课题。蔡秀玲、陈萍著《海峡两岸直接“三通”与区域产业整合研究》,从海峡两岸历史上的通航与通商,直至目前的“三通”现状,从两岸“三通”的曲折进展,直至“三通”的政策与主张,进行了全面的梳理。[※注]黄绍臻著《海峡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台湾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走向》,以马克思的区域分工和经济一体化理论为依据,汲取和借鉴西方近现代区域贸易分工理论、区域空间组织理论和区位理论的有益成分,就海峡经济区的性质、发展模式、竞争优势、产业分工和合作机制等,进行了比较深入、全面、系统的研究。[※注]张玉冰著《大陆沿海与台湾地区竞争力比较研究》,则以台湾地区和大陆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这四个区域的经济竞争力定量化评价后进行比较分析,并在两岸经济合作与经济增长关系检验中,选取大陆东部沿海地区中的江苏省作为代表进入模型,即试图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范式;而对于两岸经济趋势预测的研究对象,则主要为台湾、大陆整体以及大陆沿海三大经济区域。另外,为使预测结果更具参考性,本书还分别对大陆三大区域中经济发展最为热络、外向性相对最高、经济整体规模与台湾较为接近的四个省份(即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东部沿海地区的江苏及浙江两省,以及北部沿海地区的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这是探讨两岸经济合作关系的一部重要著作。[※注]
在文化交流方面,学界多关注闽台文化历史交流的内容,这方面的研究论著也很多。就宏观的两岸文化关系交流而言,杨彦杰的《闽台文化关系的形成及其特征》一文,认为闽台两地密切的文化关系特点是历史形成的。该文具体从闽台移民、文化考古发掘入手,详细探讨了闽台两地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注]林仁川、黄福才著《闽台文化交融史》,系统论述了移民与文化传播、闽台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行动和思想,以及闽台之间在科学技术、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族家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交融,认为闽台文化具有非常密切的交流和融合关系。[※注]何绵山主编《闽台区域文化》,叙述了闽台历史渊源、闽台文化、闽台宗教、闽台民俗、闽台文学、闽台艺术、闽台民间文学、闽台建筑、闽台教育、闽台方言,以及闽台法律等内容。[※注]张亚的硕士学位论文《1978年以来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进程和思考》认为,自从1978年以来,海峡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以不可遏止的趋势向前发展,其间,有过良性互动的态势,也经历了挫折和坎坷,两岸之间的文化交流还有很多隔阂和阻碍。该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概括了二十多年以来,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工作经历了从艰难起步到双向交流,从曲折前进再到冲破重重阻力向纵深发展的这一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的走向以及在此背景基础上两岸当局出台的文化交流政策,分清各个时段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下篇阐明了在中国统一大业中,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突显其巨大的作用,着重论述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还存在着的一些现实的问题。[※注]
就具体的各个文化领域交流而言,陈名实著《闽台儒学源流》,内容涉及宋、元、明时期的福建儒学,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闽台儒学的传承,清朝统一台湾后闽台儒学的发展,鸦片战争后闽台儒学的演变。[※注]朱双一著《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论述了福建和台湾两地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全书共分六章,探讨了台湾和福建两地的种族、环境、时代要素与区域文学特征,明郑前后闽台文学的初步遇合,清代中叶闽台文学的深层对接等。[※注]陈喜乐主编《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在阐述闽台两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探讨了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对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提出若干发展策略与建议。[※注]林国平著《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是一本研究福建、台湾两地民间信仰的关系以及相互影响作用的著作。全书共分12章,分别研究了闽台民间信仰的由来与社会基础,闽台两地的自然崇拜,闽台祖先与行业祖先崇拜,闽台医药神与瘟神崇拜等问题。[※注]刘海燕、郭丹编著《闽台客家宗教与文化》,论述了闽台客家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以及闽台客家生命礼俗与岁时习俗及其文化内涵、闽台客家建筑与音乐文化、闽台客家饮食习俗与服饰文化,充分证明客家文化是联结闽台关系的重要纽带。[※注]谢建华著《台湾电影与大陆电影关系史》,是一本描述两岸电影关系史的著作,该书从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的双重视角,考察1924年大陆电影到台湾以来,两岸电影八十多年的关系发展史。[※注]
目前,两岸关系中的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其深度和广度仍在大大地拓展之中。因此,总结两岸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十分必要。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