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5.189.9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

一 1990年以前美台关系史

来 源
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1949年后的美台、日台关系史研究,在中国大陆学界,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至20世纪80年代,该时段研究成果数量少,研究方向单一。由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有限,本节将1990年前的美台关系史研究专列一目简要介绍,对于近20年来的研究状况,则分门别类加以详述。相对美台关系史研究,日台关系史研究内容较少,本节也列一目整体叙述之。本节所介绍之研究状况,并非仅仅局限于专门史研究领域,不少相关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研究,当时属于现状研究,但现在也可以看作史料。由此观之, 1949年以后的台湾史研究无论在史料挖掘、新课题的开拓、研究的深化等方面,都可谓大有空间。
关键词

关系史

台湾问题

政策

台海危机

台湾

冷战

对华政策

学界

学者

大陆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1990年以前美台关系史

字体: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第七舰队陈兵台湾海峡,阻止中国统一。之后,美国舆论相继鼓吹“台湾地位未定”“两个中国”等破坏中国统一的言论。出于当时台湾问题的时政需要,50年代初,大陆出现第一波台湾史研究热潮。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揭露美国早期侵略台湾史。1950年初,蒋孟引即撰文指出,美国早在1857年就密谋攫夺台湾。[※注]陈庆华则具体考察了美国早期对台湾的图谋,指出:“历史证明,美国侵略台湾的阴谋从一百年前起,就已经开始了。今天美帝国主义者的武装侵略台湾,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美国政府长期侵略中国,企图独霸中国的帝国主义政策的必然结果。”[※注]刘大年则注意到美国与日本在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上的合作,认为美国参加的侵略的有:(1)美国“军事指挥人员”;(2)美国“军舰和装运军队的商船”;(3)大批美国“军火”;(4)“可能还有一批美国雇佣兵”。[※注]二是反对“台湾地位未定论”。卿汝楫撰文指出:“受了日本侵占五十一年的台湾和澎湖列岛,在日本战败后归还我国,早为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所确认。”[※注]

卿汝楫的《美国侵略台湾史》是第一部反映美台关系史的著作,该书目的是为了揭露美国对台湾的侵略图谋。在这之前,作者已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美国侵华史》两卷,也有关于美国侵台史的内容。限于当时资料的缺乏,《美国侵略台湾史》的研究成果以小册子形式出现,研究未能深入。但是,作者还是比较广泛地参考了各国的外交档案,还接触了美国国会记录、参院档案、众院档案及其他有关文件等。[※注]刘大年、丁名楠、余绳武合著的《台湾历史概述》一书比卿汝楫著作晚一年出版,也是一本介绍台湾历史情况的小册子,对美台关系也有着墨。该书主要围绕两个主题展开:第一,论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第二,揭露和批判美、日、法等帝国主义列强对台湾的侵略活动,颂扬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注]《台湾历史概述》一书是解放后大陆发行的第一部台湾历史通俗读物。

80年代,随着中美建交,两国学术交流逐步展开,带来了中美关系史研究的繁荣,美台关系问题也因此得到更多国内学者的关注。资中筠的《历史的考验——新中国诞生前后美国的对台政策》一文较早注意到台湾问题在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影响,该文回顾了1948年底至1950年上半年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转折期,美国做出了最终继续支持国民党政权的决定,导致中美之间的长期对抗。[※注]时殷弘也探讨了这一转变的具体原因和历史背景。[※注]关于美国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之间关系的转变,王缉思认为,从表面上看,1955年美国对华政策的目标同1945年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内部有其一贯反共的逻辑存在。他在《1945—1955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后果》一文中写道,美国人在1945年声称他们想“使中国成为一个强国”,而1955年却执行了一项遏制、孤立、打击中国的政策,两个目标都是明确提出的,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都曾引起争议。该文比较充分地叙述了美国对台政策的前因后果。[※注]汪义明则以美台关系为关注点,比较详细地叙述了美国对台政策转变的诸多细节。他认为,美国考虑和中国共产党政府建立正常关系将会利多弊少,可以避免中国倒向苏联,但是美国对台湾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并非全然不顾。[※注]

除了比较宏观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外,何迪较早关注具体历史事件的研究。他认为,中国外岛政策的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5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美国及美国对华政策认识的深化。同时,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美双方相互了解的水平很低,而艾森豪威尔政府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阻碍了双方信息的直接交流,增加误断对方意图的可能性与和平解决冲突的难度,往往使小规模的局部冲突发展为国际性的全面对抗,形成危机。他认为,1954年和1958年两次所谓的“台海危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教训。[※注]

在影响中美关系问题当中,台湾问题始终是首要问题,两国之间的一些重大事件,也促使学者把注意力投向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整个80年代,关注美台关系史的学者几乎都在中美关系史的研究领域内,时间点集中在战后五六十年代。王缉思指出,虽然“两个中国”的概念有种种翻版,例如“一个中国,一个台湾”“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湾地位未定”“台湾独立”,等等,中心问题却只有一个,即是否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认为,美国政府之所以没有公开宣布推行“两个中国”政策,是有多方面原因的。针对美国想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阴谋,中国政府进行了及时的揭露和坚决的斗争。经过在朝鲜战场和台湾海峡同新中国的军事和政治较量,美国统治集团不得不重视中国的坚定立场。另外,面对美国多次试探,台湾国民党当局在公开场合和秘密会谈中,都曾坚决抵制“两个中国”的主张,使美国政府有所顾忌。在美国国内,政府不能忽视与国民党当局关系密切的共和党右派的态度;在国际上,美国如公开主张“两个中国”,将会遭到世界舆论的谴责。[※注]饶戈平于1991年发表的《“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法律透视》一文则是对20世纪80年代相关讨论的总结。他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台湾的主权归属及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批驳了有关台湾地位问题的种种谬论,被认为是近20年来从国际法角度研究台湾问题的学术价值较高的文章,常为实际工作部门引用。[※注]

除了上述美台政治、外交关系研究外,美台经济关系史研究则刚刚起步。李家泉、刘映仙比较早地注意到这个问题,他们撰文详细叙述了美国在台资本的来龙去脉,指出国民党统治下的台湾经济实际上处于美国等外国垄断资本的直接控制和影响之下。在西方各国对台湾的投资、贷款和贸易中,美国均居首位。他认为,美国垄断资本如此极力扶植台湾,无非是要把台湾变为美国的政治经济附庸,为其本国的财团利益服务。但是,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台湾本地资本繁荣。[※注]茅家琦主编的《台湾三十年(1949—1979)》也关注美台之间的经贸关系,对美国经济援助着墨甚多。[※注]

与大陆学界相反,这一时期很少有台湾学者利用美方开放档案研究美台关系史,台湾相关部门的资料开放有限,再加之两岸之间的交流不畅,因此大陆学者几乎不用台湾资料。黄嘉谟的《美国与台湾》是台湾早期研究美台关系的开拓之作。他主要关注的是台湾日据之前美国对台湾的政策和企图。这本书于1966年出版,之后二三十年,台湾学界几乎没有类似之作。[※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两岸关系的缓和,美台关系史也逐步引起了岸学者的关注,新的资料文献也不断出现,研究面貌焕然一新。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