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3.59.243.2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

七 生态批评在中国

来 源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2
摘 要
20世纪被誉为批评的世纪,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各种思潮、各种流派杂然纷呈,相互交织。象征主义、印象派、意识流、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或者结构主义、形式主义、新批评、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学、新历史主义、接受美学、后结构主义、后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生态批评、文学伦理学等,它们或多或少对我国的文学及文化研究产生了影响。在歌德看来,世界文学的远景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民族文学并存交流的美好的、和谐的图景。针对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朱立元进而阐述了作者、作品、读者, “文学:三环节交互作用的活动过程”,以及文学存在方式对“社会交流活动”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

文学

文学批评

美学

文学理论

伦理学

比较文学

文化

主义

生态

结构主义

文艺理论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七 生态批评在中国

字体: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1907—1964)发表长篇文学性的科普作品《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生态文学的正式诞生。生态批评是始于生态哲学思想指导的文学批评。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倡导者之一格罗费尔蒂(Cheryll Glotfelty)认为,生态批评是指“对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研究”。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曼1978 在《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验》(《衣阿华评论》1978年冬季号)中,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研究”,明确提出了“生态批评”这一概念,强调批评家“必须具有生态学视野”,认为文艺理论家应当“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大多数人认同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的初始定义:“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批评。”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环境文学和生态批评逐渐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学现象,生态批评迅速地成为当今文学研究的显学。

我国当代最早明确提出“生态文学”概念的是许贤绪1987年在《中国俄语教学》上发表的论文《当代苏联生态文学》,这是我国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批评的开始。三十年来,随着对国外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的引介、呼应、阐释与互动,随着我国自觉意识的生态文学创作的逐渐兴盛,我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的概念范畴与研究领域不断拓深和丰富。这里运用多媒体数据挖掘技术,对国内期刊1979—2009年发表的生态批评文献进行了分类统计,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技术,通过一系列精确数字分析,从文献学的角度,借助文献的各种特征的数量,采用数学与统计学方法描述、评价和预测我国生态批评的发展现状、发展趋势。[※注]

(一)基本数据分析和统计

为尽可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出1979年至2009年8月期间生态批评论文在国内各种学术刊物上的发表数量、被引用情况,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调查范围。前者包括国内正式出版的七千五百一十六种学术期刊的二千七百四十万篇文献,数据完整性达到99%;后二者收录来源为1984年以来的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八十八万余篇,文献完整率为91%和96%。在这么大的范围内调查生态批评文献的发表与被引用情况(学术期刊评价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是可以得到基本保证的。

1.历年发表的研究文献

通过数据检索分析可知,1979—2009年8月,生态批评文献共一千五百五十二条,图1给出了历年文献的数量分布情况。1994年的研究文献开始呈现出它的学术生命力,2005—2009年的研究峰值最高。1979—1990年是十七篇(内容覆盖传统论题:人与生态、文学、文学生态化问题等,此时的研究多不属于西方“原初”意义上的生态批评);1990—1995年是三十一篇(内容包括政治生态、性与精神生态,由于此时适值全国领域的思想解放潮流,研究多侧重精神领域的自由与生态思考);1995—2000年是九十九篇;2000—2005年是四百四十五篇;2005—2009年是九百六十篇。最早提出生态文学概念的是许贤绪1987年在《中国俄语教学》上发表的论文《当代苏联生态文学》,这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批评的开始;早期重要的生态批评论文是2002年发表的《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鲁枢元)、《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王诺)(《文艺研究》2002年第3 期、第5期);2003—2005年大批有分量的批评文献开始出现,综述性文献也比较多,如李洁的《生态批评在中国:十七年发展综述》(《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2.文献影响力分析:单篇文献引用情况统计

基于对“中国学术期刊文献评价统计分析系统”中“中国学术期刊单篇文献引用情况统计表”(时间截至2008年)的统计,并增补了2008年8月到2009年8月的新引用数据:从影响因子考察,在发表的一千五百五十二篇文献中,所有被引用过的生态批评文献,总索引频次为一千一百三十次,被引用频次超过八次的文献有五十三篇,频次前十位的引用总频次达四百四十四次,占总索引率的38.4%。

3.基金项目论文比例

基金的现实目的是培育国家、省级重点或重大项目、培养优秀青年学术人才,是鼓励原创的“预研究”,重在“培育”和“培养”。对获资助者来说,基金项目对其明确拟开展的研究工作方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可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基金项目论文比例是给定时间内,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和基金项目的论文与期刊论文总数之比。考察生态文学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可测度生态批评在当前文学研究、文学领域研究中所占有的地位、实践意义和应用前景。

自1979年到2008年,相关生态文学文献共有十一篇属于国家基金项目科研成果。省级五十七篇,2008年十三篇,2007年二十九篇,2005年八篇,2004年四篇,2002年一篇,2001年两篇。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十分小,但是,项目数量绝对值逐年提升,生态文学研究有从学术边缘向中心趋向(见图2)。

4.重要学术会议统计

截至2009年,可以检索到的“生态研讨会”十二条,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全国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自2001年开始至2008年已举办四届);海南“生态与文学”国际研讨会(1999);“中国20世纪文学文化生态和作家心态研究学术研讨会”(浙江师范大学,2007);“土家族文学生态研讨会”(三峡大学文学院与长阳县文联共同发起,2007);“人与自然:当代生态文明视野中的美学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山东大学、崂山康成书院、山东理工大学生态文化与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05);“文化生态环境与十七年文学历史评价国际学术研讨会”(浙江大学主办,2006);“王治安生态文学系列作品研讨会”(2004);“中国首届生态文艺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苏州大学主办,2003);“文化生态变迁与文学艺术发展”学术研讨会(江汉大学主办,2002)。这些会议都是由高等院校文学研究所或文学院系等发起,由相关或权威文学阵地(《文学评论》、《文学评论》、《资源与人居环境》、《新东方》等)进行通告或发表综述,进行宣传和报道。

5.被引半衰期

文献半衰期是指某学科(专业)现时尚在利用的全部文献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文献半衰期不是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指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总和而言的。生态批评文献至2006年共被引用八百四十一次,其被引文献的年代分布累计百分比见表2。

由表2 可见,最接近 50%的引用累计百分比是在2003年达到的55.29%,距统计的2006年为四年,由此可计算出该刊的被引半衰期为:

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一般来说,中文文献老化期六年,外语五年,因此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态批评老化期短,信息更新快,此领域发展迅猛。

(二)现状分析

1.发展速度迅猛

从上文数据统计可以看到,我国生态批评发展迅猛,呈现勃勃生机。继早期重要生态批评论文《当代苏联生态文学》(1987)、《生态批评的知识空间》(《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文艺研究》2002年第5 期)发表之后,大批有分量的研究文献于2003—2005年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此外,从半衰期角度分析(半衰期主要分析评论等理论综合性较强的论文),生态批评文献引用的半衰期相比较其他社会科学类短,说明其理论引入、发展的速度快,研究的老化期短,信息更新快。

2.科研立项逐年增多

数据表明,我国生态批评的一批理论阵地已经形成,其特点是:生态批评研究纳入学科建设(苏州大学、汉江大学);高等院校、文化研究所联合科研传媒,扩大学术影响力与传播力。《当代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外国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等著名学刊成为生态批评与传介的重要平台。

此外,尽管基金项目论文比例微乎其微(参见图2),但是,科研课题增多,从2003年之后,各类课题项目与日俱增。课题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形成了研究生态文学的很多优秀梯队组织。

3.领域不断拓宽

生态批评领域多元化,广泛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小说研究占生态批评的主体自是不言而喻,值得关注的是,诗歌、戏剧、散文、报告文学都涉及此题材。(1)生态戏剧五种,影响较大的有:《落实科学发展观 增强艺术事业发展后劲——刍议重建当代戏剧创作的生态价值观》(刘振平,《艺海》2008年第1 期)、《契诃夫戏剧的生态思想》(贺安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野人〉:生态戏剧的经典之作——高行健剧作 〈野人〉的生态解读》(佘爱春,《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 期)、《生态批评与中国生态戏剧——对三个戏剧文本的生态主义批评》(付治鹏,《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诗歌四十六条(限于篇幅,不一一列举)。(3)散文二十九篇,既有综述性的比较,如《生态危机时代的生态散文——中西生态散文管窥》(徐治平,《南方文坛》2006年第4 期)、《简论当代生态散文》(齐先朴,《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2 期);也有作家作品艺术分析,如《英国生态散文的璀璨明珠——赫德逊散文的生态意蕴管窥》(张建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5 期)、《贾平凹散文创作生态论》(《宁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论艾丽斯·沃克散文和诗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4)报告文学:生态文学最早产生于报告文学,比如徐刚的系列文章,后来逐步完善,报告文学产生了艺术化、哲学化倾向。近年来出现了几篇很有分量和学术价值的综述性研究论文,比如《对生态危机的艺术报告——新时期以来的生态报告文学简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6期)、《当代生态报告文学创作几个问题的省思》(《文艺评论》2007年第6期)。

4.内容趋于多元

截至2009年,在已发表的一千五百五十二篇文献中,研究的内容多元化,涉及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个案文本分析、生态批评史研究、生态与美学、中西比较研究、理论构建与裨补等。

(1)国内外理论评介与综述。中国生态批评始源于从国外学界的引入与传介。没有国外理论的评介与分析就没有中国的生态批评。三十年间,学界对国外理论的引入与阐释一直未曾中断,不断与国外理论接轨和衔接,不断吸纳最新、最全面的理论。

前面罗列的十大索引频次最高的文章,几乎都是关于国外理论阐述与分析的文献。这些文献的学术影响力相当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它们构建了整个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基础。朱新福的《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述略》(《当代外国文学》2003年第1期)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进行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梳理与归纳。朱新福定义其为“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它旨在确定文学、自然、文化之间的关系,创建一种生态诗学理论”;介绍了生态文学批评的三个阶段、理论成就及其探讨并试图解决的根本问题,包括怎样确定自然与文化的关系、当代生态文学批评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朱新福的博士学位论文《美国生态文学研究》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支撑,以美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取跨文化、跨学科、文本阅读和史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美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探讨了从殖民地时期至后现代时期美国文学中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思想,指出了生态批评的意义与影响。严启刚等的《〈启蒙的辩证法〉和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9 期)阐述了生态主义、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哲学和历史渊源。其他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朱新福的《论早期美国文学中生态描写的目的和意义》(《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李素杰的《生态文学批评——美国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马若飞的《英美生态文学的浪漫传统》(《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刘玉的《美国生态文学及生态批评述评》(《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王静、吴殿峰的《欧美生态文学扫描》(《绿叶》2006年第9期),等等。批评方法批评家们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立场也不尽一致。但是批评、论述的基本都是:定义重要概念,梳理批评历史流程、阐释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从宏观上对生态文学以及生态文学批评进行了很好的总结与归纳。

此外,国内生态文学综述性论文也大量生成,如覃新菊的《我国生态文艺学研究述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杨剑龙、周旭峰的《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2)个案文本分析占生态批评文献主体地位,其多以作家作品论形式出现。基本有四种形式,一是传统作家经典作品生态意义再解读,比如《人与自然:论福克纳的长篇小说 〈去吧,摩西〉》(曲洁姝,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论艾丽斯·沃克散文和诗歌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观》(李鲜红,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对亨利·梭罗 〈瓦尔登湖〉的生态解读》(童慧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等;二是国外生态作家代表作品解读,主要以俄罗斯和美国作家为主,如《艾米莉·狄金森的自然诗作:生态文学的典范》(《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9期);三是中国生态文学作品解读,如《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汪树东,《石河子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追求—— 〈九月寓言〉 浅析》(谢建文,《平原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生态意识自觉的一面大旗——张承志 〈北方的河〉 再解读》(李占伟,《语文学刊》2007年第1期);四是生态作家整体观评论,如王诺的《雷切尔·卡森的生态文学成就和生态哲学思想》(《国外文学》2002年第2期)、纪秀明的《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第6期)。

(3)生态文学与跨学科研究

刘文良指出,生态批评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文化批评,作为一种“文化诗学”,生态批评要突出它的跨学科性、跨文明性和跨文化性(《范畴与方法生态批评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2003年,朱福新尚将“如何实现生态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作为发展的趋势和困境,仅仅五六年之隔,至2009年,生态文学与跨学科研究日益丰富、深入,领域广泛涉及文学与语言、文学与美学、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学、文学与历史、文学与政治、文学与哲学、文学与伦理、文学与道德、文学与民俗,等等。仅举几个重要方面略述。

其一,生态文艺学和美学研究。

我国当代生态批评研究重视文艺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为立足于生态视角的文艺学与美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有探讨生态美学自身意义的,如胡志红的《文学生态中心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挑战——生态批评对生态文学中“放弃的美学”的探讨》(《四川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有从传统审美文化角度,对生态文学进行思想资源性探索的,如《道法自然与大地诗学——生态视野下的中西诗学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更有关注当下文化现状,针对当下的思想与艺术困境,阐发生态文学的实践美学意义的。比如,刘文良的《反叛与超越:当代审美文化背景下的生态文学》(《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东北师范大学张丽军硕士学位论文《生态文学:存在困境的艺术显现,精神革命的审美预演》(2003)。

其二,女性生态文学批评。

2008—2009年8月发表生态文学论文七百篇,其中有关女性生态主义的九十七篇,约占总发文量的13.6%。有对生态女性主义概念介绍,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其批评方法与批评原理的,如韦清琦的《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8期)、罗婷和谢鹏的《生态女性主义与文学批评》(《求索》2004年第4期)、陈凤珍的《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的话语建构》(《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2期)、史永红的《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消费导刊》2008年第5 期);也有将该理论运用于批评实践的,如梁昕的《爱丽斯·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解读 〈父亲的微笑之光〉》(《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等;还有关于生态女性主义文学策略的探讨的,如陈茂林的《双重解构:论生态女性主义在文学实践中的策略》(《江汉论坛》2007年第5期)等等。内容涉猎丰富而广泛。

其三,生态文学伦理以及文学价值的探讨。

2008—2009年,生态文学伦理批评大有崛起之势。2009年上半年全国二百八十篇生态批评中伦理研究占十一篇。吴景明的《生态文学的伦理文化诉求》(《当代文坛》2009年第4期)、温越的《生态批评:生态伦理的想象性建构》(《文艺争鸣》2007年第9期)探讨生态文学价值体系中基本的生态伦理要素,剖析生态文学的内在的伦理价值诉求,梳理伦理价值的哲学基础。林小平的《论我国生态文学的传统生态伦理资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 期]剖析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智慧的浓烈的生态责任意识和文明批判精神、美好的生态理想设计、一定的生态预警思想,论述了传统伦理智慧对我国生态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繁荣的生态伦理理论资源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王宁的《生态批评与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建构》[《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 期]、《文学的环境伦理学:生态批评的意义》(《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 期)等系列文章。王宁教授把聂珍钊教授倡导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同生态文学批评结合在一起,试图建构一种后现代生态环境伦理学,强调文化环境的净化,关注批评家自身的伦理道德。这为我们提供了这种批评同其他批评相结合的范例。

(4)比较研究。纵观三十年的文献,生态文学对比研究已经成为一大趋势和热点。生态理论与文学的形成目前已逐渐脱离“西化”趋势,逐渐走向对话与建构,形成真正的平等对话,主要有三种比较形式值得关注。

其一,从宏观角度、从整个学科角度对生态文学与批评的比较研究。比如,胡志红《生态批评与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视域中的西方生态批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生态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新天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朴宰雨《论韩国生态文学的概况与特点——兼谈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生态文学的比较视野》(《新学术》2007年第4期)。

其二,从文本角度,具体比较当代中西生态文学主题、叙述等差异。应用美国比较文学批评的“平行”比较方法,通过当代中西文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书写,具体从主题、伦理、审美风格、叙事手法、意象隐喻等进行比较。多通过将当代中国生态作品与西方典型生态作家作品(如美国雷切尔·卡森、加拿大阿特伍德、俄罗斯阿斯塔菲耶夫,等等)相比较,发掘中西的可比较点,并针对当代中国生态文学中的不足(虽然生态文学创作已有所成就,但多仅停留在对生态破坏的揭露展示,缺乏对于生态问题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提出文化批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多元文化视野中民众生态与心态的书写方式—— 〈美国梦寻〉 与 〈北京人〉 回眸》(王晖,《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 期)、《生态视野中的沈从文与福克纳》(李萌羽,《东岳论丛》2003年第4 期)、《生态视角下中国古代山水诗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之比较》(李青,《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断头台〉 与 〈狼图腾〉的叙事比较——从 〈断头台〉 与 〈狼图腾〉 看中国生态文学写作之一》(王彦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等等。

其三,理论构建与裨补,利用传统和地域文化资源在研究批评上日益争得话语权。生态学理论与文学形成正在进行中,而中国生态文学与理论也在发展中,一方面,中国文学和文论需要向西方借鉴与学习,弥补差异与缺失,得到启示;另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学、文论跌倒的、失落的、遗漏的地方开始,加入自己的声音,以形成真正的对话。生态批评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理论结构,目前处于比附阶段,还没有能力提出系统的理论结构和研究方法,其理论的深度和层次有待于不断地更进与演进。这就为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哲学提供了不断参与国际性对话的契机。我们可喜地看到这方面文章的不断出现。时真妹的《中国生态哲学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建构意义刍议》(《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3 期)明确指出,当代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理论目前正处于理论建设的开放性阶段,文章探讨以儒教和道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生态哲学对该批评理论伦理与美学方面的建构意义。陈奎银《〈啊,拓荒者〉体现的生态意识——结合中国古代儒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进行生态比较批评》[《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第12 期]将中国古代道家、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啊,拓荒者》中所体现出来的生态意识结合起来,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进行尝试性的分析,并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中西方在对待和解决生态问题上的相同之处以及在整个世界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冯文坤《道法自然与大地诗学——生态视野下的中西诗学比较》(《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以西方思维为参照系,由中国传统原典中所蕴含的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出发,与西方目前的生态批评与生态意识实现跨越时空的对话,揭示出源自道家自然思维的观物感物观及其在诗歌和艺术审美上的表现:即消极感受下的“心与物游”的混茫意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与物为春”;与自然为善的人类情感的大地书写。

(三)当前我国生态批评的发展趋势

综观这三十年,美国与西方影响下的我国生态批评致力于对起源于西方的生态文学/批评进行全面辩证的研究;同时,我国学者也意识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批评思想的重要性,并尝试在中西方比较、探索本土文化的资源性意义、扩大生态批评内涵与外延方面积极拓展生态批评的研究视阈。

1.比较研究进一步深入

21世纪,在全球语境下,当代中西文学与文论的对话成为可能,西方生态文学的发展关键在于比较视阈的开拓。比较文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批评是中国生态批评十五年的危机与转机(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生态批评的理论增长点之一是比较与跨学科研究。

2.探索本土文化对生态文学理论(批评)的资源性意义

由于西方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理论在发生时间上与中国文学形成了对话的可能(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已经逐渐脱离完全“西化”趋势,开始走向互动),因此在文学创作和批评理论深化上,中西当代生态文学能够走向对话与建构,形成真正的平等对话是一件意义深远、价值巨大的事件。

在全球语境下,当代中西文学与文论的对话成为即时的可能。要改变由于20世纪的中国文学理论界大量引进西方的各种理论思潮而导致的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不纯”现象,在当今的文学批评领域,逐渐寻找中国的声音。中国有比大多数文化更为悠久的文学和文化传统,本土文化对西方理论具有构建和对话意义。提倡本国批评话语的更多参与“声音”,将本国与他国比较,利用传统和地域文化资源在批评研究上日益争得话语权。时真妹的《中国生态哲学对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建构意义刍议》,叶维廉、冯国荣的《中国诗、诗学的民族原创及其对于美国现代诗的影响》(《东方论坛》2005年第2期),冯文坤的《道法自然与大地诗学——生态视野下的中西诗学比较》,林小平的《论我国生态文学的传统生态伦理资源》等都作了可喜的探索与建构。虽然目前我国生态批评涉及各大领域,其研究逐渐深化发展,但理论的深度与趋势上有跟着西方走的现象。生态批评理论研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因此,探索本土文化对生态文学理论(批评)的资源性意义,寻求理论的突破和创新成为一种必要和必然。正如韦清琦所论述的,从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遗产、中国现代文学、深层生态学与生态伦理、乡土观念中获取新时期生态文学的精神资源,这无疑对建构21世纪的中国生态文学,推进生态文学/批评在中国的现代演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枝奇葩》,《外国文学动态》2003年第8期)。

3.“大生态批评”态势

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文学生态与人文生态的逐渐进入视阈,国内“生态批评”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和局限于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生态文学批评”超越单一“人”与“自然”的批评范畴,超越通过切实的生态问题和文学文本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超越了仅将他学科、他文学作为方法论意义的“文化诗学”阐释,进而转向更深入、更多元层面的探讨,新鲜的批评现象日现。目前比较突出的案例是“文艺生态学”的生成和“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的提出。

“文艺生态学”,指借用现代生态学观点,考察文学艺术与自然、社会以及人的精神状态的关系,研究生态文艺与文艺生态现象的一种边缘性的文艺学学科。它关注于研究文艺自身的发生、发展、存在的生态;各类艺术品种的生态平衡;文艺创作、传播、接受、批评的生态协调;文艺生态的演变史及规律;文艺与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目前该学科已经粗具规模,有一定理论建树与一定的范畴支撑。江汉大学文艺学学科近来推出了国内第一套“文艺生态探索丛书”(包括《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生态意识透视》、《小说因素与文艺生态》)。毕光明的《社会主义伦理与“十七年”文学生态》(《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陈玉兰的《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学生态学途径》(《文学评论》2004年第5期)、鲁枢元的《文学艺术家的生境——生态学视野中的文学艺术创造主体》(《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第2期)、王涛的《文化生态学视野下的“80后”文学创作》[《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年第6期]等均属于这类范畴。

相比较而言,王宁提出的“文学的生态环境伦理学”(2005)目前应该说只处于理论构想阶段。其范畴、界定、方法论等很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但就其对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双重关注而言,其理论构想已经超出“文学与自然关系/深层关系”范畴,理论触角已延伸至“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领域中。

生态批评的概念自生成一直被认同为“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王岳川将“生态批评”内涵与外延扩大,将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纳入生态批评范畴,在原初的“反映生态问题的文艺文本的批评”层面上,增补了“对文艺自身生存状态研究”(引语为龙泉明教授语)等新层面。“‘生态批评’是从文学批评角度进入生态问题的文艺理论批评方式,一方面要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要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 期]王岳川的这一概念具有承前启后的功效。它既是对之前理论的总结,也是对目前已经出现的新批评现象的涵盖,更是生态批评的内涵和外延首次明确地扩大。这无疑具有重大的开拓性意义。

随着国内“生态批评”理论不断深化与丰富,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既包含“解决文学与自然环境深层关系问题”,又涵纳“关注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精神生态的内在关联”的“大生态批评”具有广阔的发展态势。在“大生态批评”语境下,每一个层面将众声喧哗,在争论中辨伪,在实践中发展,在多元中共生,在演进中成熟。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