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相关战役与战败原因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 | ||
摘 要
: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侵略军在广东和京津一带发生多次交战,其中三次大沽之战是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性战役,也是学界研究较多的问题。有人从咸丰帝的不能衅自我开、僧格林沁的一再忍让、丁韪良的记述、英法联军的作战日记、清军将领的记述等几方面分析,认为首先开炮的是英法联军。但也有学者认为弃守北塘并不是导致战败的原因,北塘即使设守,也挡不住英法联军的海陆联合攻势,僧格林沁的错误在于低估了联军的陆战能力。有学者对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兵力作了考证和比较,认为英法两国的兵力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其趋势是增强。清朝统治者没有把英法联军当作最主要的敌人,把主要兵力放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各地人民起义的各个战场上。 | ||||||
关键词
:
|
联军 兵力 学界 战争 学者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 战船 指挥人员 法军 英军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相关战役与战败原因研究
字体:大中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侵略军在广东和京津一带发生多次交战,其中三次大沽之战是决定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性战役,也是学界研究较多的问题。
关于第一次大沽之战,学界并无太大争议。论者认为英法联军取胜的原因主要是依靠军事技术的优势,充分准备,直接强攻。而清政府方面,无论是直隶总督谭廷襄还是咸丰皇帝,过高估计清方的实力,犯了轻敌的错误。另外,咸丰帝既不同意列强的条件,又不准开战的旨意,也使谭廷襄左右为难。[※注] 有学者认为缺乏抵抗的决心和战守准备不足是导致第一次大沽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注]
关于第二次大沽之战,学界研究较多,集中在三个问题上:1.谁先开炮?有人从咸丰帝的不能衅自我开、僧格林沁的一再忍让、丁韪良的记述、英法联军的作战日记、清军将领的记述等几方面分析,认为首先开炮的是英法联军。[※注] 有人认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英方文献称清军先开炮,中方文献称英方先开炮。从军事角度分析,若称英方先开炮,似有一些不可解之处。从郭嵩焘的回忆录、咸丰帝的谕旨、僧格林沁的奏折和情理推测,虽然不能证明是清军先开炮,但存在这种可能性。在没有找到新的资料之前,含混的说法是一种稳妥的方法。[※注] 2.第二次大沽之战爆发的原因。传统的解释是:清政府要求英法公使从北塘登陆进京换约,侵略者不走北塘,导致战争爆发。有学者认为这种解释有很大的片面性,走不走北塘,与这场战争的爆发并没有多大关系,清政府从维护其统治利益出发不愿意接受《天津条约》,并且准备实行武装反抗,而英法侵略者又蓄意动用武力强迫清政府不折不扣地执行这一条约,二者的矛盾和对立应该是 1859年大沽之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注]3.第二次大沽之战胜利的原因。一种观点认为,首先是抵抗思想比较明确;其次,防御准备较充分;最后,僧格林沁统筹津沽军务,亲临前线,勤练士卒,士气比较高。[※注] 一种观点将中方取胜的原因归纳为16个字:“文争武防、台坚炮利、兵精将良、借助民力。”[※注] 有的认为,清军获胜,除了清政府加强防务和僧格林沁指挥有方外,还因为清军进行的是正义的战争,爱国官兵的英勇作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这次战役胜利的可靠保障;另外,英法联军的兵力不足、将骄兵疲、贸然轻进是这次战役胜利的客观原因。[※注] 除了以上三个问题外,学界对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之战中的作用也有不少探讨,详见后文。
关于第三次大沽之战,学界的关注点和分歧主要在它的失败原因上。有的认为失败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清政府在政治上对西方列强采取避战求和的羁縻政策,影响了前线的军事部署;第二,僧格林沁在战术上犯了一系列致命的错误,如弃守北塘,认为夷兵不善陆战等。[※注]有的认为清军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清政府没有认真抵抗的决心;二是因为敌人厚集了兵力,而清方在防御方法上没有多大变化,北塘的撤防更给联军留了空隙;三是清政府始终把镇压太平天国放在首位,而把英法等国的侵略放在应付的地位,这是导致大沽战败的根本原因。[※注] 但也有学者认为弃守北塘并不是导致战败的原因,北塘即使设守,也挡不住英法联军的海陆联合攻势,僧格林沁的错误在于低估了联军的陆战能力。1860年大沽之战,暴露出来的不仅仅是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和技术、战术上的差别,也是双方高级指挥官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高下。[※注]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导致这种结局的原因何在?一些学者认为清军装备落后是导致其惨败的重要因素。无论舰船还是枪炮,清军与英法联军均存在很大差距。英、法海军使用的是蒸汽铁舰,而清军多为木制帆船,而且因南方各省水师大批战船调入长江以进攻太平天国,沿海战船很少。清军使用的炮仍为前装滑膛的土炮,射程近,精准度差,发射时间长,杀伤力小;在炮台设置分布上,多、散、小、弱;在构筑技术上,仍为城堡演变来的方形、圆形、直线式的炮台,而未建筑多棱形的要塞炮台。而英军带来的是最新发明的阿姆斯特朗炮,法军带来的是新式的拿破仑炮。前者是后装线膛炮,制造精良,射程远,精准度高,使用年限长,炮身重量也轻。后者是改进的前装线膛炮,性能也远优于清军的大炮。在轻兵器方面,清军使用的仍为传统的鸟枪、抬枪、弓箭、刀矛。而法军使用的是1849年试制成功的米涅式步枪,英军使用的是1852年制造的恩菲耳德式步枪。[※注] 清军火炮技术落后最终直接导致清军的战败。[※注]
决定战争胜败的,不光是武器,还有兵力多寡以及士兵的素质和指挥人员的水平。有学者对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兵力作了考证和比较,认为英法两国的兵力始终处于变化之中,其趋势是增强;清军的兵力变动也很大,但难以集中,其原因有三:1.清军落后的封建性的军制使清军束缚于各地,难以调集;2.清军落后的装备和交通条件的恶劣,使清军难以预定战场,快速运兵;3.清政府的财政危机,难以应付浩繁的军费。[※注] 清军不但在实际兵力上不占优势,而且士兵训练废弛,缺乏战斗力,与英法联军的训练较为精良形成鲜明的对照。[※注] 至于清军各级指挥员,虽然他们中间不乏英勇抗战、为国捐躯的将领,但存在下列缺陷:文化科学水准低下;对敌军的了解几乎是空白;贪污贿赂盛行。清军指挥人员的出身、培训决定了他们的军事素质不适应近代战争,依靠他们的指挥获得战争的胜利是难以想象的。[※注]
战争既是交战双方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些学者认为咸丰朝的财政困难是导致中国战败的重要原因。军费不足,对清军的招募、训练、调动,防御设施的修建,清廷的决策,将士的斗志都有很大的影响。[※注] 运输落后也是清军战败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因为军队的集结、装备的补给、粮草的供给、伤病员的护送等是否迅速及时,都依赖于运输能力的高低。咸丰年间中国的运输工具,陆路主要是马、骡、马车等,水路主要是帆船。清军的交通工具数量上严重不足,道路状况也很差。[※注] 有的学者从政治角度探析战败原因,认为中国与英法两国的差异,首先是两种政治制度的差异,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巨大差距。[※注] 而当时中国发生的内战,也极大地牵扯了清政府的注意力,并深刻影响了它的决策。清朝统治者没有把英法联军当作最主要的敌人,把主要兵力放在镇压太平天国、捻军以及各地人民起义的各个战场上。[※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