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1949—1962年的太平天囯史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其中收入太平天囯官书38种、诏旨文书84种及诸王自述等8种,加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编辑的《太平天国史料》,可以说当时所能征集到的太平天囯本身的资料绝大部分都已收进来了。南京方面编纂太平天囯文献和资料的工作,是在太平天囯史研究专家罗尔纲主持下进行的,通过向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到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搜访,以及在南京图书馆颐和路、龙蟠里两个书库和前苏南区文物保管委员会书库摸底。太平天囯起义的发源地广西,更是专门组织了文史调查团,广泛搜集整理有关太平天囯的口碑传说和文字资料。 | ||||||
关键词
:
|
囯 太平天国 田亩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制度 农民 社论 革命战争 田亩制度 工人阶级 |
在线阅读
第二节 1949—1962年的太平天囯史研究
字体:大中小
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指导下,太平天囯开始得到大张旗鼓的肯定和赞颂。其代表性的标志,是1951年1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题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的社论和在此前后举行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由胡绳撰写的《人民日报》社论,对作为旧式农民战争最高峰的太平天国革命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注] 社论指出: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从两千一百余年前的秦朝的陈胜吴广起,农民曾进行过大小数百次的革命战争。这些革命战争的目标大都是反对封建剥削者与封建压迫者,争取农民自身的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的改变。在这一点上,太平天囯运动与在它以前的农民战争是相同的。但是太平天国革命的规模是过去任何一次农民战争所比不上的,太平天国在他们的政权与军队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制度,而与地主统治阶级的国家制度与军队制度在一个相当长时期间相对峙着,这也是空前未有的事情。而且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这时候,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已经侵入中国,已经开始成为中国民族的危险的敌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之下,太平天国除了担负起反对封建势力的任务之外,已经担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任务了。
太平天国是旧式的农民战争——没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所发展到的最高峰。从此以后,农民的革命不能不脱离这种旧的形式,而走上新的道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人民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中出现了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共产党。历史证明,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了的工人阶级才能够充分地发动农民大众的革命积极性。在近三十年的中国革命战争中,农民虽然仍然是主要的力量,但是这种革命战争因为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就成为一种和历史上任何农民战争根本不同的新式的人民革命战争。中国的人民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已经得到了伟大的胜利,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胜利,当然是远非太平天国的英雄们所能够想像于万一的了。
社论对太平天囯失败的根本原因也进行了探讨:
太平天国革命的时代虽然已经是在古老的封建社会开始瓦解,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没有出现近代的工人阶级,因而太平天国革命仍旧只是一个没有工人阶级领导的单纯农民战争,这就是太平天国革命不能不失败的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比较过去的一切农民革命有着更显著的纲领制度,如土地制度、婚姻制度、军事制度等等,但这些纲领和制度,有的只是不能实现的空想,有的则在革命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被破坏了。
社论还专门针对太平天囯的土地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作了评论,认为它一方面“固然表现了在封建压迫下的农民大众对于土地的革命要求”;但另一方面,它又是“从农民阶级的狭隘的眼光”出发画出的一个“平均主义的图案”。“这种图案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这种图案并不是为着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却是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营的水平上的。因此这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的思想在实质上乃是带有反动性的。”
当时在北京,以及时为直辖市的南京,都成立了太平天囯史料编纂委员会。北京编的列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种《太平天国》,计226万字,于1952年7月出版。其中收入太平天囯官书38 种、诏旨文书84种及诸王自述等8 种,加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编辑的《太平天国史料》,可以说当时所能征集到的太平天囯本身的资料绝大部分都已收进来了。南京方面编纂太平天囯文献和资料的工作,是在太平天囯史研究专家罗尔纲主持下进行的,通过向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到江苏、浙江、安徽三省搜访,以及在南京图书馆颐和路、龙蟠里两个书库和前苏南区文物保管委员会书库摸底,自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间共发掘出太平天囯资料1200 万字,又进一步编为800 万字的《太平天国资料汇编》。但因出版印刷条件所限,从中抽出140 万字,编成《太平天囯史料丛编简辑》,于1961年12月出版。[※注] 其他学术单位编辑的太平天囯资料,乃至其他地区陆续发现整理的若干新史料,也相继得到出版和发表。太平天囯起义的发源地广西,更是专门组织了文史调查团,广泛搜集整理有关太平天囯的口碑传说和文字资料。
太平天囯一百周年的纪念引发了研究的热潮。一些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青年学者开始投身到太平天囯史研究,并很快成为中坚力量。据北京师大张守常教授回忆,他的工作就是在那以后归到中国近代史专业,并开始有意注重当时还是薄弱环节的太平军北伐资料的搜集和研究。[※注] 老一辈的学者如罗尔纲,则开始进入学术论著创作和发表的高峰期。他以纪传体撰写的《太平天国史稿》于1951年出版,不久又改为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增订再版。他所撰写的众多太平天囯史论文,尤其是扎实严谨的考证文章,也修订结集出版,不仅捋清了大量史实,更为年轻学子作出了效法的榜样。
引起研究者们注意的,首先是太平天囯革命的性质问题。中国本即有“革命”之说,其本义是实施变革以应天命,也即通常所谓的改朝换代。从这层意义上称太平天囯为革命亦未尝不可,尽管它只是一场失败了的革命。民国时期的研究者中,如萧一山称太平天囯为反满革命,简又文则认其为宗教革命。唯罗尔纲独树一帜,称其为“贫农的革命”,也即定性为农民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太平天囯的正式定性是“农民革命”或“农民战争”。由胡绳起草的题为《纪念太平天国革命百周年》的《人民日报》社论,除标题中明确冠以“太平天国革命”外,在文中又因语境的不同而先后使用了起义、革命战争、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战争、单纯农民战争等定性的用语。
范文澜在《金田起义一百周年纪念》文中将太平天囯定性为“革命运动”,并有如下的具体解释: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是有空前重大意义的。它不同于秦汉以后任何一次农民起义,因为它破天荒提出消灭封建制度的土地纲领。它又不同于后来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它敢于发动广大农民参加战争,而资产阶级是不敢唤起民众。太平天国革命如果得到成功,资本主义将在中国顺利地发展起来,比之六十年后的辛亥革命,成就要大得多。[※注]
此后的各种论著,基本都未超出上述的定性。但到50年代中后期,又有人提出所谓“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说,以作为前述“单纯农民战争”定性的某种修正。郭毅生在《论新兴市民等级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作用》[※注] 一文中提出:市民等级参加到农民战争中,给太平天囯革命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义。他在稍后发表的《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注] 一文中,表示不赞成《人民日报》社论所提出的“单纯农民战争”,而赞同“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的论点。郭毅生的两篇论文,引发了有关太平天囯革命性质问题的大讨论。[※注]
有批评者认为,郭毅生犯了三个错误:首先是把“单纯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性的农民革命”绝对地对立起来;其次是分析问题时不从具体的社会条件出发,而将革命导师的理论硬套在太平天囯身上;最后是任性地夸大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且是“毫无原则的浮夸”。[※注]
也有人认为:尽管郭毅生的看法他们不尽同意,可是农民分化和市民力量的作用问题却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平天国从其革命的动力和斗争方式来说是单纯农民战争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从其社会内容来说其根本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也就是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注] 这一论点为多数参与讨论者所接受,但刘大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太平天囯运动是一场农民战争。中国资本主义出现则是这次农民战争以后的事情。其归结的要点是:
太平天囯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参加太平天囯运动的群众仍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一向是农民革命的成员,不是要有资本主义萌芽才有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参加农民战争;平分土地是农民的要求,不是市民的要求,太平天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不是施行了《天朝田亩制度》的结果,而是广阔的群众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的结果;太平天囯是旧式农民战争的顶峰,它的特点是反映了鸦片战争以后这个时代和中国社会这个发展阶段的特点。还是马克思说得对:太平天囯是“停滞的社会生活之产物”。各种为了提前中国资本主义所作的比附,都缺少切实的根据。[※注]
刘大年一锤定音,实际上终结了这场持续数年的讨论。
太平天囯之所以是一场农民的大革命,论者往往以其社会经济生活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为例加以论证和发挥。其中最早也较为系统的论证,是罗尔纲的《太平天国的理想国》。[※注] 这本小书明确宣告:
太平天国革命是一个领导农民起来做解放斗争的革命运动。其目的是要推翻封建剥削的地主富商官僚士绅的阶级,而另行新建立一个天下财富尽归社会公有,务使人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新社会。
它从《天朝田亩制度》的本文、内涵、思想渊源及其根据、施行的实情、天京及太平军中小小试行的理想国、天朝解放后的农民等六个方面作了相当系统全面的阐述。但罗著所论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其中也不乏牵强附会之处。[※注]
罗尔纲之后,郭毅生为论证其“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革命”之说,对《天朝田亩制度》作了过度的解读。他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论断:
《天朝田亩制度》实质上是一个彻底的反对封建地主所有制的农民资产阶级性的土地纲领,革命性和进步性是它的基本特征,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带有任何反动的实质。
既然我们按照革命的任务和内容来决定革命性质,那末,现在我们便不能不肯定太平天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农民战争了。[※注]
金冲及与胡绳武以《关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实质问题》[※注] 为题著文对郭毅生此说予以批驳。他们指出:
要评断一个革命纲领的实质以及它对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时,不能仅仅注意到它所反对的是什么,同时也要注意到它所要求建立的是什么。……不难看出,《天朝田亩制度》所要否定的,不仅是封建的土地所有制,而且也包括一切私有财产(甚至包括生活资料在内)。它所要建立的,不是什么小农土地私有制,而是一切财产(包括生活资料在内)的公有制,而这种公有制,却又是建立在个体劳动、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的。……企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实行公有制,这正是显示了《天朝田亩制度》农业社会主义的空想性质。
其结论,依然维持了《人民日报》社论中有关《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着革命的与反动的两重性质的论断。
1961年1月在南京举行的纪念太平天囯起义110周年的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大学学生方之光、朱宗宙合作撰写了《太平天国究竟实行了怎样的土地制度》一文。文中针对有些学者认为太平天囯业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观点,郑重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认为太平天囯实际上并未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太平天囯虽然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但基本上将其保存下来了。文章对当时一些史学家用来证明太平天囯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的史料,也提出了不同解释。当年2月《人民日报》报道会议情况时,对这篇论文的观点特别加以了阐述。[※注]
毋庸讳言,在当时轰轰烈烈赞颂太平天囯的表象背后,已开始出现将太平天囯过分拔高的倾向。仅以文化工作者所搜集整理的太平天囯歌谣为例,不难发现其中已出现了一些很不可靠的经过后人甚或搜集者再加工的成分,比如:
毛竹笋,黄又黄,农民领袖李忠王。种田人见了他赛过亲娘,粮户见了他像见阎王。[※注]
又如,另一首据说太平天囯失败以后,在苏南流行很广的歌谣中有这样的词句:
豌豆花开花蕊红,太平军哥哥一去影无踪。我黄昏守到日头上,我三春守到腊月中。只见雁儿往南飞,不见哥哥回家中。[※注]
虽很煽情,却不真实。于此不妨对比一下民国时期所搜集的流传在山东的怀念太平天囯北伐军的质朴民谣:
长毛哥!长毛哥!一年来三遍也不多。[※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