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3.59.233.2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第二节 相关战役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中法战争期间,中法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交战,这些战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法战争的走向,成为国内中法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但也有学者认为清军在此役中并未取得大捷,实际情况是清军的损失远远超过法军,是役法军仅阵亡2人,重伤4人,轻伤6人,且均为普通士兵,而清军则伤亡70人左右。但也有学者对宣光、临洮大捷提出质疑,认为在宣光之战中清军和法军都损失惨重,清军并没有达到攻克宣光城的目的,因此没有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镇南关大捷的历史意义,认为这是中法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军民打出了国威和军威。奠定了中法战争的结局,这个结局不会为清军在越南战场的胜利所左右。
关键词

法军

中法战争

大捷

战役

学者

军民

战果

军舰

战略目的

重要战役

守军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二节 相关战役研究

字体:

中法战争期间,中法之间进行了一系列交战,这些战役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法战争的走向,成为国内中法战争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

关于山西之战和北宁之战。山西之战为中法战争的起点,清军首次以公开身份与法军作战。对于清军在这次首战中败北的原因,黄振南认为除了清政府避战态度束缚守军手脚以及山西守军力量单薄和缺饷少械等原因之外,也由于越南阮氏王朝拒绝抗法救国、越军倒戈相向。[※注] 关于紧接山西之役后的北宁之役失败的原因,黄振南认为客观上固然由于法军整体上优于清军,但更主要的还是以黄桂兰为首的军官腐败无能,这些军官生活腐化,荒淫糜烂,粉饰太平,蒙骗上司,盲目虚骄,不谙戎机,胡乱布防,调度失灵等。[※注]

关于基隆、淡水之战。一些学者认为台湾是中法战争的主战场,基隆首战是台湾军民和法国侵略者的首次较量。它的规模虽然很小,但中方的胜利对于加强台湾军民乃至全国人民的抗法决心,打击法军的士气,挫败法国据地为质、勒索赔款的阴谋,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它在中法战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注] 对于法军进攻基隆的战略目的,国内学者认为一是据地为质,以此胁迫清政府承认法国吞并越南合法化;二为控制煤矿和关税;三为夺取战略要地。对于第一次基隆之役的结局,有些学者认为中方取得“大捷”,称法军阵亡百余人;但也有学者认为清军在此役中并未取得大捷,实际情况是清军的损失远远超过法军,是役法军仅阵亡2人,重伤4人,轻伤6人,且均为普通士兵,而清军则伤亡70人左右。[※注]

与第一次基隆之役相关,国内许多论著对淡水之战清军的胜利也是大加称赞,誉之为“淡水大捷”或“沪尾大捷”。这次战斗的规模虽然不大,但对于挫败法军占领台湾,向中国勒索赔款的阴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台湾抗法战争和中法战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事后法方统计,法军死49人、伤17 人,清军死80 人、伤200 人。不但完全抵消了法国占据基隆的胜利,使之变成不能扩大战果的徒劳之举,更因为沪尾清军的威胁,基隆变成套在法国远东舰队脖子上的大石,牵制了它的进一步行动。此战改变了中法外交谈判的形势。[※注] 但也有学者指出淡水之战的重要性及战果不宜夸大,淡水并非法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攻打淡水只是法国发动第二次基隆之战的伴生物,法军参战兵力有限,仅派600 名军人登陆作战,伤亡人数并非中方夸大的数百人或千余人,实际伤亡为60余人,其中阵亡9人左右,失踪8 人左右,负伤49 人,而清军的伤亡大于法军,为300人左右。[※注]

关于马江之战。马江战役是中法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近代中国始建海军以来首次较大的战役。此战以清军失败告终,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福建船政局也遭严重毁坏。传统的观点都把马江战役的惨败归罪于福建的诸大吏即闽浙总督何璟、福建巡抚张兆栋、会办福建海疆事宜的张佩纶、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尤其后两人,认为他们是导致战败的罪魁祸首。现在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战败的主要原因在于清政府采取了对外妥协、退让方针与避战求和政策。[※注] 另一些学者坚持认为张佩纶等主要官员临阵怯战失措是导致战败的重要因素[※注]。关于马江战役争论较多的另一问题是,法军是“偷袭”还是“公然挑战”?过去的论著多主张前说,但现在一般认为不是偷袭,法军向清政府提交了宣战照会。[※注] 但也有人认为法军是精心策划,假宣战之名,行偷袭之实。[※注] 关于法军司令孤拔是否在此战中被击毙,学界存在分歧。一些学者根据采樵山人的《中法马江战役之回忆》等资料认定孤拔在马江战役中应弹身亡,让孤拔毙命的是民族英雄杨金宝。[※注]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因为马江战役发生在1884年8月23日,此后孤拔一直在指挥法舰队的活动,他死于停战条约签订之后,其死因不是单一的,与受伤、染疫、愤恨几个方面都有关系,孤拔于1885年6月1日死于澎湖。[※注]

关于镇海之战。一说镇海保卫战是中法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近代海战史上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战役。它和镇南关大捷、临洮大捷一起组成了一曲中国南北军民胜利抗击法国侵略者的凯歌,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镇海保卫战以击沉法军板船两艘,击伤法军舰数艘和毙伤数十名法国官兵而告终。孤拔想消灭南洋三舰,破坏炮台,占领镇海的计划失败。在四个月中,他们始终未能越雷池半步,却反而陷入了进退维谷、旷日持久、折舰损兵的困境。而中国军民却在此役中一雪国耻,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注] 另一种观点结合法文资料,认为法国军舰闯入镇海的目的并非据地为质,而是为了追歼三艘南洋军舰;镇海之战的规模和战果不宜轻信清军的报告,实际情况是镇海之战的战事主要集中在3月初和中旬,战事并不激烈,法方并不存在中方所说的伤亡,镇海之战对清军来说只是打了一场防御战,成功阻止了法军闯入镇海;镇海之战的意义在于拖住了法国有限的兵力,保住了中方的五艘军舰。[※注]

关于宣光、临洮之战。有的学者将宣光、临洮之战与镇南关之战相提并论,认为对清军转守为攻、由败而胜具有重大意义,是中法战争的一个转折点,宣光之战清军最终虽因法国援军的到来未能攻克宣光,但是役清军围攻宣光历时73 天,从1884年12月11日至次年的3月3日,伤亡不下4000余人,而法军的损失约为此数的一倍,不失为中国军队的一大胜利。[※注] 但也有学者对宣光、临洮大捷提出质疑,认为在宣光之战中清军和法军都损失惨重,清军并没有达到攻克宣光城的目的,因此没有取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清军在临洮之战中的战果亦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辉煌,收复的失地仅1 府、1 县和4 隘而已。[※注] 有些学者甚至认为根本不存在临洮大捷,所谓“临洮大捷”,只是云贵总督岑毓英的个人杜撰。[※注]

关于镇南关—谅山大捷。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多数学者都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镇南关大捷的历史意义,认为这是中法战争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军民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注] 有人则对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不同看法,认为1884年夏季以后法国的战略目的还是夺取越南,为此,法国采取了转攻中国东南沿海,通过夺取“担保品”来换取越南殖民地化的确立的战略方针,镇南关大捷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法双方在谈判中的地位,法国占领基隆实现了担保品政策,奠定了中法战争的结局,这个结局不会为清军在越南战场的胜利所左右。[※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