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6.67.24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来 源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选题范围涉及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起因,甲午海战史与北洋海军史,甲午陆战史,甲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的关系,甲午战争与清朝高层政局,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史, 《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清朝上下的拒约运动与“公车上书”。割台与反割台斗争,甲午战争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甲午战争与山东大刀会的关系,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关系,甲午战后清朝改革运动的重启,甲午战争与战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领域诸改革的关联,以及相关的人物研究等。
关键词

甲午战争

战争史

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史料

近代史

国际关系史

丛书

文史资料

论著

朝鲜问题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研究概述

字体:

中日甲午战争史研究是一片较为古老的学术园地。早在这场战争结束后不久,时人就已经对这场战争展开认真检讨。不过由于缺乏近代学术理论和广阔的世界史眼光,相关研究长期是以资料汇编或回忆录的形式呈现的,勉强可称为战史著作者,唯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注]、洪弃父《台湾战纪》(又名《瀛海偕亡记》)[※注]、池仲祐《海军实纪》[※注] 等。其中,姚著因其亲历、亲见、亲闻,参以中外记载,描述了日本肇衅至台湾沦亡的这段历史,文字精练,叙事详赡,为早期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权威之作。洪著分上、下两卷记载了1895—1901年台湾军民抗击日军侵占实况,歌颂了台湾军民可歌可泣的爱国精神。池著“述战篇”之《甲午战事纪》,以大量事实揭露了日本侵吞朝鲜、侵略中国的阴谋,叙述了丰岛、黄海、威海诸役的主要情节及北洋海军的覆灭,并附有死难将领事略。

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尽管国内外环境长期动荡不安,但无论从史料建设层面,还是从学术论文、论著、译著的出版发表情况来看,甲午战争史研究都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是为其开创与奠基时代。史料刊印方面,中文资料,如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王彦威、王亮辑《清季外交史料》,皆卷帙浩繁,价值巨大;外文资料,主要为外国人士有关甲午战争的见闻和回忆,如张荫麟译泰莱(W.F.Tyler)《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注],李鼎芳译肯宁咸(A.Cunningham)《乙未威海卫战事外纪》[※注],费青、费孝通译艾伦(James Allan)《中日战争目击记》,[※注],陈德震译司督阁(Dugald Christie)《甲午之战时辽居忆录》[※注] 等。专著方面,以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1—3卷)[※注]、王信忠《中日甲午战争之外交背景》[※注] 为代表作。两书大体皆以时间为序,以事件为经,后者尤侧重于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外交背景,尤其是对壬寅事变至中日宣战之间的这段历史作了详细说明,书后还附有大事日志、相关条约等。论文方面,则有张忠绂《甲午战争与远东国际关系之变化》[※注],陈恭禄《甲午战后庚子乱前中国变法运动之研究》[※注],张荫麟《甲午战前中国之海军》[※注]、《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注],陈烈甫《甲午以前的中日邦交》[※注],冯节《甲午战争之检讨》[※注],千家驹《中国财政史上的一页重要教训——甲午战争与中国财政》[※注],魏建猷《朝鲜问题与甲午之役》[※注],翦伯赞《论甲午中日之战》[※注] 等,皆属佳作。其中,《甲午中国海军战迹考》一文,应用传统的考证学方法,对丰岛海战衅自日开、方伯谦冤案、刘步蟾与黄海海战等问题多有新见,在学术界影响颇大。翦伯赞一文则是采用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点研究甲午战争的代表作,尤其是对甲午中国战败的原因作深刻剖析。

新中国成立后的60 余年间,受国内外政治外交形势的影响,甲午战争史研究同近代史其他研究领域一样,虽然也经历了起伏波折的过程,但整体趋势还是不断向前深化发展的。总体而言,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及“文化大革命”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即1949—1965年,是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恢复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史料编纂工作的系统化。其中最具影响的是由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注],凡7册、300余万字,分为三编:第一编综述类,收录《东方兵事纪略》《盾末拾余》《中东战纪本末》等5种时人记述;第二编收录甲午战前的相关史料,包括《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李文忠公全集》《翁文恭公日记》等的相关记载;第三编为记录战争及战后状况的资料,既有中方的文牍档册,也有外文资料的译编,书末还附有“书目解题”。这套丛书的出版,为甲午战争史研究提供了莫大方便。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朱寿朋编、张静庐等校点《光绪朝东华录》[※注],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中国海关与中日战争》[※注],阿英(钱杏邨)编《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注],张蓉初译《红档杂志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注],孙瑞芹译《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1 卷)[※注] 等,都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近代史资料》也有选择地刊布了一些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史料,如《丘逢甲信稿》,徐庆璋《辽阳防守日记》《长顺函稿》《张荫桓等致翁同龢函》,吴质卿《台湾战争记》《甲午战时东北清军一览表》等,多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注]

二、对于地方文史资料及口头史料的抢救整理。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辽宁等地方与军队的文史工作者,曾对当地甲午战争的遗迹和这场战争的参加者、目击者或其后裔,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取证,获取了不少珍贵的文字、口头史料,如陈兆锵《战时日记》、李锡亭《清末海军见闻录》《丁汝昌遗墨》《威海海防统领绥巩军戴(宗骞)示》、孙宝田《甲午中日战争旅顺虐杀始末记》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注] 其中,依据当事人回忆整理而成的文章,有赵泮馨《甲午战争志略》、王可举《甲午之战日军在荣成湾登陆攻陷威海军港事略》。[※注] 依据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撰写的文章,有于飞《甲午之战中的左宝贵》[※注]、中原《怀念甲午海战的民族英雄——访邓世昌长孙》[※注]、廉成灿《左宝贵生年调查》[※注]。将调查史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撰写的文章,有李时岳《甲午战争期间辽东人民的抗日斗争》[※注]、威海市志编辑委员会(戚其章执笔)《甲午战争期间威海军民的抗日斗争》[※注]、金纯泰《甲午战争旅顺抗日轶闻》[※注] 等。

三、相关出版物的数量明显增多,选题趋向多样化。专著方面,以贾逸君《甲午中日战争》[※注]、郑昌淦《中日甲午战争》[※注]、陈伟芳《朝鲜问题与甲午战争》[※注]、戚其章《中日甲午威海之战》[※注]等影响较大,各具特色。其中,贾著从战前的国内外背景、主要战役、清政府的内外政策和战争结局等方面,对甲午战争的历史作了大致勾画和初步探讨。郑著重点阐述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军失败的原因及列强的阴谋伎俩,强化了对于战争场面和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描述。阮著以朝鲜问题为核心,重点从外交史的角度,剖析了甲午战争为何以朝鲜问题为爆破点。戚著将文献记载与口碑史料相结合,系统分析了威海战役的过程及其失败原因,对于各场战役的描述,甚至地形的分析,都十分详尽。此外,为纪念甲午战争60周年,《历史教学》月刊社还于1954年推出《中日甲午战争论集》,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甲午战争史专集。[※注]这部专集共收入周一良、丁则良、来新夏等先生的7 篇文章,主要涉及朝鲜东学党起义、反割台运动、战后大借款、中美关系四个层面,可谓代表了当时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最高水平。同时还出现了一批面向青少年和工农群众,以普及历史知识、宣传爱国主义教育为目的的小册子,如周继仁《甲午中日战争》[※注]、章回《甲午战争》[※注]、戴逸《北洋海军》[※注]等,大都篇幅不大,带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烙印。

论文方面,除被《中日甲午战争论集》收录者之外,富有开拓性的作品,还有司绶延《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1895)》[※注],缪楚黄《五十年前台湾人民的抗日游击战争》[※注],魏建猷《甲午战争中日寇对华暴行》[※注],胡滨《一八九五年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退还辽东的内幕》[※注],卿汝楫《甲午战争期间美国的侵华政策》[※注],金冲及《论1895年至1900年英国和沙俄在中国的矛盾》[※注],徐义生《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的外债》《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外债》[※注],严启祥《中日甲午战争前中日在朝鲜的矛盾和斗争(1884—1894年)》[※注],郭毅生、池汤安《论甲午黄海大战与中国北洋海军》[※注],陈诗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际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干涉活动和矛盾斗争》[※注],胡昭曦《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对四川的经济侵略》[※注],祁龙威《从〈张謇日记〉看中日战争时的帝后党争》[※注],李鼎文《评介甘肃举人〈请废马关条约呈文〉及其他》[※注],孙克复《美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玩弄的和平骗局》[※注]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层面。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学术争鸣的动向在这一时期已经有所崭露,如陈东《评介贾逸君著〈甲午中日战争〉》[※注]、贾逸君《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几个问题(并答陈东同志)》[※注]、赵捷民《“卖国贼李鸿章”一书值得讨论的地方》[※注]、张世永《对郑昌淦著“中日甲午战争”的几点意见》[※注]等,基本上都在正常的学术讨论范围内展开。

综观此一时期的甲午战争史研究,与新中国成立前相比,无论是就各类成果的数量来看,还是就研究队伍的日益壮大、选题范围的多样化和史料运用的深入程度而言,都取得相当进步。不过,受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的影响,与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近代史研究的热门领域相比,甲午战争史研究还是显得相对冷清,在选题范围、史料运用上,也不无局限。就战争史本身而言,多数研究者都关注海战,忽略陆战,叙述过程大多集中于战争本身,对于影响战争的各种具体因素如交通运输、信息机制、后勤装备、社会基础等,缺乏有意识的观照。就相关人物研究而言,只着眼于很有限的若干人物,分析视角也较为单一。在史料运用上,偏重中文史料,对于外文资料,尤其是日文资料,未能充分运用。在理论方法上,单一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对于中国传统的治史方法,缺乏有选择的传承,对于西方的年鉴史学,也基本不予了解。商榷文章虽然有之,但整体学术氛围尚不够活泼。此外,受制于当时整体的政治外交环境,在相关的国际关系史研究上,过多偏重中美关系,对于英、法、俄等国列强的表现,缺乏细致的把握。至于学术交流的空间,更是极其狭窄。

第二阶段,即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在“左倾”思想主导下,正常的学术研究几乎难以开展,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也随之陷入停顿。在此10年间,全国几乎没有发表一篇有关甲午战争史研究的专题论文,仅于1973年出现过两本分别由《中国近代史丛书》编写组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写的同名小册子《甲午中日战争》。前者共78页,后者共47页,都以普及历史知识,而非学术研究为旨趣。[※注] 史料方面,差可提及者,仅有几所大学历史系自行编印的、以“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为题眼的资料选编类书籍,但所收资料的数目和种类均属有限。[※注]

第三阶段,即“文化大革命”之后的1977年至今,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政策方针,甲午战争史研究空前繁荣,呈现百家争鸣的积极气象。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史料建设的大踏步发展、大型专题丛书的组织编纂、学术讨论会的频频举办以及相关论文论著的大量问世。

一、史料建设的大踏步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由戚其章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共12 册、约400 万字,主要收录原《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未曾编入的档案史料。其中前6册主要为中文档案(第6册也包含少量日文和英文的零散史料),分别选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电报档、上谕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档,以及盛京将军衙门档、吉林将军衙门档、黑龙江将军衙门档、山东巡抚衙门档、江苏巡抚衙门档等,总数超出原丛刊所收档案史料数目的4倍,大多为首次刊布;第7 册披露日本方面预谋挑起和发动战争的相关材料(包括西方人士对战争的评论);第8—11册分别选译自《日清战争实记》《日本外交文书》《英国外交文件》;最末1册收录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相关的史料和甲午战争时论、甲午人物传记等,并有全书征引书目解题。[※注] 此外,比较重要者,还有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注] 陈旭麓等主编《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注],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注],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涵电汇编〈1874—1907〉》[※注],苑书义和赵德馨分别主编《张之洞全集》[※注],戚其章辑校《李秉衡集》[※注],汪叔子编《文廷式集》[※注],丘晨波主编《丘逢甲文集》[※注],谢忠岳编《北洋海军资料汇编》[※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实录》[※注]、《光绪朝朱批奏折》[※注]、《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注]、《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注],戚俊杰、王记华编校《丁汝昌集》[※注],张本义等编《甲午旅大文献》[※注],谢俊美编《翁同龢集》[※注],易家胜等主编《清季名人禀牍奏稿函札——甲午中日战争新史料》[※注],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马关议和中之伊李问答》[※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编《中日甲午战争奏稿》[※注]等。此外,各地的文史资料选辑,也有以甲午战争为主题者,如《大连文史资料》第4 辑“甲午战争在大连专辑”[※注],《威海文史资料》第8辑“北洋海军的兴衰”[※注],《鞍山文史资料选辑》第10 辑“中日甲午陆战辽海战事纪”[※注],《锦州文史资料》第24辑“昭忠祠碑与甲午陆战纪略”[※注] 等。此外,《近代史资料》总第57、87、97号,也披露过一些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史料。

二、大型专题丛书的编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关捷主编的“甲午国耻丛书”和戚俊杰、刘玉明主编的“勿忘甲午”丛书。“甲午国耻丛书”凡6册,包括关捷《觉醒——甲午风云与近代中国》,杨惠萍等《国殇——从甲午战争至甲辰战争》,李晓菲、邵龙宝《忠魂——甲午战争的故事》,郭铁桩《恨海——甲午大连之战》,韩俊英等《史鉴——甲午战争研究备要》,日本学者龟井兹明著、高永学等译《血证——甲午战争亲历记》,1997年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勿忘甲午”丛书,是为纪念甲午战争爆发110 周年而作,2004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与前者相比,该丛书在研究主题上衔接更为紧凑,撰著者的阵容也更显整齐,凡9册,分别为王如绘《甲午战争与朝鲜》,戚其章《甲午日谍秘史》,王家俭《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孙占元等《甲午战争的和战之争》,苏小东《甲午中日海战》《甲午日军罪行录》,王记华、董进一《甲午辽东鏖兵》,戚海莹《甲午战争在威海》,柯平《反割台抗日运动》。其中,戚其章一书分析了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对华谍报活动,总结了其对华谍报活动的四大特点,即侦查目的的明确性、组织形式的系统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间谍培养的就地性;王家俭一书则深入探讨了外国洋员与北洋海防建设之间的关系,既肯定这是一种国际间的互利合作,也揭示了洋员问题的复杂性。

三、大型学术讨论会的频频举办。1984年,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等单位在山东威海联合举办甲午战争90周年学术讨论会,可谓对新中国成立35年来甲午战争史研究状况的一次大检阅。与会学者80 余名,比较集中地探讨了帝后党争、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的关系、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等问题,后结集为《甲午战争九十周年纪念论文集》。[※注] 1994年,为纪念甲午战争100 周年,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再次于威海举行“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内外的120余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论文近百篇、著作10 余种。无论从会议的规模,还是从提交论文的质量、议题范围的广泛及讨论的深度来看,这次会议都可称代表了当时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最高层次,对于推动海峡两岸、中外之间的学术交往也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相关文章后收入戚其章、王如绘主编《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和世界——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注] 同年,北京、大连、成都、长沙等地也举办了类似的学术研讨会。2004年,中国史学会、山东省历史学会又携手在威海举行纪念甲午战争110周年学术讨论会,主题为“勿忘甲午,以史为鉴”,到会的专家学者有80余位。此外,重要的讨论会及其结集还有为纪念甲午海战95周年出版的《甲午海战与中国近代海军》(张炜主编)[※注],海军军事学术研究所等编《甲午海战与中国海防——纪念甲午海战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注],关捷主编《海峡两岸〈马关条约〉百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注],政协广州市委办公厅等编《回顾与反思——“纪念甲午海战一百一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注],戚俊杰、郭阳主编《北洋海军新探——北洋海军成军120 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注]。为纪念甲午战争人物而举办的研讨会及其专集,则有吴宏聪等主编《丘逢甲研究》、《丘逢甲研究——1984年至1996年专集》[※注],周军等主编《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注],林伟功等主编《中日甲午海战中方伯谦问题研讨集》[※注],常熟市人民政府、中国史学会编《甲午战争与翁同龢》[※注]等。

四、除大型丛书、会议论文集等研究成果之外,还有大量与甲午战争史研究相关的论文论著相继问世。鉴于其中内容极为丰富,在此先将相关论著分类列举如下。

(一)多角度探讨甲午战争史的,如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注]、《走近甲午》[※注]、《甲午战争新讲》[※注],孙克复《甲午中日战争史论集》[※注],杨念群主编《甲午百年祭——多元视野下的中日战争》[※注],寇伟《甲午战争史话》[※注],关捷等总主编《中日甲午战争全史》[※注],刘玉明、戚俊杰《辨证看“甲午”》[※注],宗泽亚《清日战争》[※注] 等。其中,《中日甲午战争全史》代表了中国学界对于甲午战争进行全方位研究的最新成果,凡5篇、380余万字,分别为战前篇、战争篇(上、下)、战后篇、思潮篇、人物篇。“战前篇”,论述了19 世纪中叶后半期东亚的格局形势,重点阐明了日本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败;“战争篇”,翔实叙述了甲午战争的序幕、日本建立战时最高指挥机构——大本营,中日两国的宣战,各大小战役的战备、战略、战术情况,兼及战争期间的中日外交、国际关系;“战后篇”,包括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保台运动和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思潮篇”,主要记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扩张思潮和中国的爱国改革思潮;“人物篇”,分别叙述了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各类中外人士,在战争期间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活动。《甲午战争新讲》则汇聚了该领域的领军人物——戚其章先生半个世纪的研究心得,篇幅不大却信而有征,并且不乏新史料的披露和最新研究成果的展示。《清日战争》一书通过系统利用日本的档案材料,对中日两国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及其制度组织等诸方面作了全面对比,其中穿插的许多图、表、数据,是此前较为少见或不为人们所关注的。

(二)侧重研究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的,如戚其章《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注]、《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注],王如绘《近代中日关系与朝鲜问题》[※注],孙克复编著《甲午中日战争外交史》[※注],戴逸等《甲午战争与东亚政治》[※注],季平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39年至1895年间的中国对外关系史》[※注]。其中,《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一书引用了大量中外文档案,从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与挑起战端的外交策略、清政府乞保和局与列强调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外交、清政府加紧乞和与美国居间周旋、马关议和前后的国际关系五个方面,探讨了甲午战争对于中国乃至远东的深远影响及其历史意义。《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则从国际法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甲午战争期间的国际关系史,尤其对“陆奥外交”的侵略本质,做了透彻揭露。

(三)侧重探讨甲午战史的,如戚其章《北洋舰队》[※注]、《甲午战争史》[※注]、《晚清海军兴衰史》[※注],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海战史》《甲午中日陆战史》[※注],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注]、《中国近代海军史事日志(1860—1911)》[※注],林濂藩《中日甲午海战百年祭》[※注],王守中《威海卫与甲午战争》[※注],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校订版)[※注]等。其中,戚著《甲午战争史》考订精严,史料渊富,对于甲午战争发生的经过始末,叙述十分详尽,对于相关战术动作的描述,细致到营一级。《甲午中日陆战史》是国内第一部系统完整的甲午中日陆战史专著,内容涉及平壤战役、鸭绿江战役、金旅之战、海城反攻战、山东半岛之战等,而对于与战争相关的历史背景、海战史、国际关系史及中日和谈等也做了简要交代。《龙旗飘扬的舰队》详细记录了中国近代海军创建发展的曲折历史,着力挖掘了北洋海军失败的历史教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再现了近代海军的兴衰始末及其历史教训。此外,近代军事史、海军史著作,也往往论及甲午战争,如张玉田、陈崇桥等编著《中国近代军事史》[※注],张墨、程嘉禾《中国近代海军史略》[※注],吴杰章等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注],胡立人、王振华主编《中国近代海军史》[※注],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编著《近代中国海军》[※注] 等。

(四)相关人物研究,如孙克复、关捷《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注],杨万秀、吴志辉《刘永福评传》[※注],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民族英雄邓世昌》[※注],威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邓世昌》[※注],刘敬坤《丁汝昌》[※注],夏良才、谢维《刘永福》[※注],陆方、李之渤《晚清淮系集团研究:淮军、淮将和李鸿章》[※注],广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等编《气壮山河——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一百周年》[※注],广州市海珠区委宣传部等编《光照古今——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一百周年专辑2》[※注],王兆春《聂士成》[※注],廉成灿等主编《民族英雄左宝贵》[※注],刘功成《李鸿章与甲午战争》[※注],孙洁池等主编《甲午英烈》[※注],马昌华主编《淮系人物列传——文职·北洋海军·洋员》[※注],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注],王宜林《甲午海将方伯谦》[※注],陈明福《海疆英魂——记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和致远舰》[※注],重庆市涪陵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甲午抗日名将徐邦道》[※注],孙建军《丁汝昌研究探微》[※注],康化夷、康咏秋《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注],戚海莹《北洋海军与晚清海防建设——丁汝昌与北洋海军》[※注] 等。以上著作,或是对于甲午战争人物群像的逐一勾勒,或是对于某位相关人物生平事迹的详细铺陈,或是选取若干集团做了重点绍介,或是凸显对于甲午英烈的纪念与缅怀。其中,《甲午中日战争人物传》一书共收录中外相关人物170 人,在学术界影响较大。

(五)其他专题类作品,如论及甲午战争与清朝政局的,首推石泉(刘适)《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该书完成于1948年,历经沧桑始得问世,其主旨系从内政角度探求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尤其是对李鸿章集团由盛而衰的演变过程做了细致论述。全书分6 章,第1 章为甲午战争前30年间清朝政局之概观,第2—5章叙述甲午战争期间清廷内部政局的演变,第6章总括战后政局的新形势。[※注] 侧重研究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如戚其章《甲午战争与近代社会》。该书不只把甲午战争当作一场战争进行描述,而且把这场战争放在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宏观考察,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诸层面深入探讨了甲午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迁,拓展了甲午战争史的研究视域。[※注] 论述乙未反割台运动的,如刘雄《乙未割台与台湾抗日反割台斗争新探》。该书对于乙未割台的历史责任、台湾民主国成立的历史背景、政权性质及其历史作用、刘永福“矢穷内渡”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注]讨论钓鱼岛归属问题的,如吴天颖《甲午战争前钓鱼列屿归属考》[※注]、郑海麟《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注]。控诉日本侵华暴行的,如关捷总主编《旅顺大屠杀研究》。[※注] 总结甲午战争影响与启示的,如孙克复、焦润明主编《甲午战争启示录》。[※注]

(六)图集图志、工具书及相关译著。

1.图集图志方面,有关捷、刘志超编《沉沦与抗争——甲午中日战争》[※注],柯平编著《威海甲午战争遗址》[※注],林声主编《甲午战争图志》[※注],戚俊杰主编《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摄影集》[※注],戚俊杰、郭阳编著《为了历史的重托——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二十年》[※注],陈悦《北洋海军珍藏图片集》[※注]

2.工具书方面,有关捷《甲午中日战争史论著目录》[※注],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北京图书馆阅览部编《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论著索引(1894—1993)》[※注],韩俊英等编著《史鉴——甲午战争研究备要》[※注]。此外,还可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编《中国近代史报刊论文与资料篇目索引》[※注],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49—1979》[※注],徐立亭等编《中国近代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79)》[※注],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论著目录,1979—2000》[※注],《近代史研究》编辑部编《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述评》[※注],林增平、林言椒主编《中国近代史研究入门》[※注] 等。

3.译著方面,有日本学者藤村道生著、米庆余译《日清战争》,[※注] 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A.Gérard)著,袁传璋、郑永慧译《使华记(1893—1897)》[※注];英国学者杨国伦(L.K.Young)著,刘存宽、张俊义译《英国对华政策(1895—1902)》[※注];英国学者迪肯(R.Deacon)著,姜文灏、赵之援译《日谍秘史》[※注];美国学者罗林森(J.L.Rowlinson)著,苏小东、于世敬译《中国发展海军的奋斗(1839—1895)》[※注];刘广京等编,陈绛译《李鸿章评传》[※注] 等。

此外,还要指出的是,同近代史其他研究领域有所不同的是,除以上这些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著外,另有一大批以甲午战争为主题的通俗文史类作品,数量多达数十部,如刘培华《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注],潘兴富编著《中日甲午战争》[※注],杨峰编著《中日甲午战争》[※注],杨东梁《气壮山河的甲午海战》[※注],乔还田、马宗平《马关奇耻》[※注],周源《春帆楼的迷梦:马关条约》[※注],董志正《东方风云》[※注],丛笑难《甲午战争百年祭》[※注],袁定基《虎头蛇尾——中日甲午战争实录》[※注],苗培时《甲午雄魂》[※注],郝瑞庭《甲午战争全景纪实》[※注],许华《甲午海祭》[※注],张永枚《黑旗!黑旗!——刘永福拒日保台传奇》[※注],郑彭年《甲申甲午风云》[※注],刘玉明、戚俊杰《甲午风云——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注],张明金《落日下的龙旗:1894—1895年中日战争纪实》[※注],王明皓《沧海苍天:北洋水师覆灭记》[※注],王俊彦、王意书《掠夺的开端——日本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注],双传学、李信《甲午悲歌——中日战争》[※注],李延筌等编著《军费花园——甲午战争实录》[※注],郑彭年《甲午悲歌——北洋水师的覆灭》[※注],丁炜编著《世界著名海战系列——甲午风云》[※注],杨筱憬《兵殁威海》[※注],吴果迟《李鸿章·海祭》[※注],舟欲行、黄传会《梦断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注]弘治等编著《盛世之毁:甲午战争110年祭》[※注],王树强主编《甲午战争始末》[※注],崔光弼编《中日第一战:甲午战争全景纪实》[※注],陈斌《李鸿章:甲午残梦》[※注],张鸿福《末路王朝——中日甲午战争报告》[※注],王林、姜鸣撰稿,《探索·发现》栏目编《甲午中日大海战》[※注],舟欲行、黄传会《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注],李剑桥等主编《甲午战争》[※注],乔洪明《甲午海战》[※注],刘军伍《跨世纪寻访——北洋海军将士的后裔们》[※注],陈桦、李景屏主编《永远抹不去的印记:从发动甲午战争到参拜“靖国神社”》[※注],雪儿简思《大东亚的沉没:高升号事件的历史解剖》[※注],红将编著《甲午年的狼烟》[※注],胡为雄《帝制的终结:甲午之殇》[※注],邓加荣编著《揭开甲午海战的黑匣子》[※注],陈悦《碧血千秋——北洋海军甲午战史》[※注]、《沉没的甲午》[※注]、《北洋海军舰船志》[※注]、《北洋海军舰船志——龙旗飘扬的年代》[※注],雪珥《绝版甲午》[※注],陈明福《沧桑旅顺口》[※注],师永刚、张凡编著《首败:甲午年的中日决战》[※注],金满楼《北洋水师的最后一百天》[※注]等。这一则显示了中国社会各界对于甲午战争的浓厚兴趣;二则也彰显了甲午战争史研究的广阔空间,充实了该领域的学术视野。不过,其中固然不乏佳作,却也有若干作品滥竽充数,肆意杀曲史实,校对印刷质量欠严格。

至于与甲午战争史相关的研究论文,更是以惊人速度持续增长,据粗略估计,其数量已超过千余篇。选题范围涉及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及其起因,甲午海战史与北洋海军史,甲午陆战史,甲午战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的关系,甲午战争与清朝高层政局,甲午战争前后的国际关系史,《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清朝上下的拒约运动与“公车上书”,割台与反割台斗争,甲午战争与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甲午战争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甲午战争与山东大刀会的关系,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的关系,甲午战后清朝改革运动的重启,甲午战争与战后政治、军事、经济、教育领域诸改革的关联,以及相关的人物研究等。

为推动甲午战争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学界还开辟了若干与甲午战争史相关的专刊。如1999年,戚俊杰等人创办的《北洋海军研究》,迄今已出3辑,颇多收录与甲午战争相关的文章。[※注] 2001年,又有《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主编戚俊杰)问世,大量刊载甲午战争史、北洋海军史方面的文章。至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抗日战争研究》,大连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大连近代史研究》,也经常刊载与甲午战争相关的研究论文。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之后的30 余年间,甲午战争史研究跨入长足发展的新时期。无论是整体治学环境、治学条件的改善,治史群体的不断扩大,还是研究成果种类、数量的日益增多,研究深度、广度的持续拓展,以及学术交流的空间范围和频繁程度上,都远远超过此前的任何一个时期。在选题方向上,既延续了前一时期宏观研究的理路,也加深了对于微观问题的探讨。过去备受关注的战争史环节,依然是本研究的热门,而且学者们对于己方的失败,有了相较以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于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多学者也能够以更加全面、更为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在研究主题上,国际关系史、经济和财政问题、反割台斗争、改革与革命团体的萌生、政治思想的变迁,获得持续关注;此前一直未能纳入学者视野的社会文化史,和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清政府及其政治高层,也获得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不过,在该领域相关成果大量涌现的同时也存在质与量严重不相称的现象,原创性的、有分量的学术论著并不易觏。不少文章粗制滥造、毫无新意,甚至剽窃抄袭,不仅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也造成国家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该领域的研究,目前虽然基本摆脱了阶级分析的固定范式,但在借鉴历史学的最新理论方法,开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与外国同行的互动方面,还是稍显滞后。未来拓展的空间依然相当巨大。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