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军事和警政改革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3 | ||
摘 要
:
|
军队和警察都是近代国家统治机器的重要工具,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清末警察的种类、来源、管理及警察经费的筹措,清末警察教育和警察学术,清末几种重要警察法规和警察立法概况等,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其实,军队和警察作为国家统治的一个重要机器,清末军事和警政改革不仅涉及中国近代军事和警察现代化,而且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值得从政治史和社会史角度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 ||||||
关键词
:
|
新军 警察 军事 中国军事 制度 军制 Revolution 军事教育 警察制度 军事后勤 学界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军事和警政改革研究
字体:大中小
军队和警察都是近代国家统治机器的重要工具,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但国内学界对清末军事和警政改革的研究明显滞后。以清末军事改革来说,迄今尚无一部有关这方面的专著问世。目前国内出版的两部有影响的著作都是国外学者的译著:一为1979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学者鲍威尔(Ralph Powell)的《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Rise of Chinese Military Power,1895—1912);二为1994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澳籍华裔学者冯兆基(Edmund S.K.Fung)的《军事近代化与中国革命》(The Military Dimension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The New Army and Its Role in the Revolution of 1911)。
国内学界对清末军事改革的研究,一是体现在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著作中,如张玉田等著《中国近代军事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十二章就对清末军事改革作了专门论述,内容涉及“新建陆军的出现和编练”“新军的扩大和北洋军阀的形成”“各省的新军和巡防营”“新式军事学堂的建立和陆军留学生的派遣”。施渡桥等著《中国军事通史》第十七卷《清代后期军事史》下册(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对清末军事改革的论述又有较大扩充。该著第二十三章对清末新军的编练和军制改革做了系统论述,共分四节:第一节为“新式陆军的早期编练”,内容涉及“胡燏棻编练定武军”“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张之洞编练自强军” “荣禄编练武卫军”“袁世凯增立武卫右军先锋队”;第二节为“军队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内容涉及“武装力量体制的变化”“设立练兵处”“统一全国营制饷章”;第三节为“北洋军的形成及各省新军的编练”,内容涉及“袁世凯创练北洋常备军”“北洋六镇的形成”“各省新军的编练”;第四节为“巡防队的编练”。第二十四章对张之洞和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分别作了归纳和分析。第二十五章对清末军事教育改革及其特点作了考察和分析。此外,海军司令部《近代中国海军》编辑部编《近代中国海军》(海潮出版社1994年版)、戚其章著《晚清海军兴衰史》(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和姜鸣著《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都对清末军事改革中重振海军措施作了考察和论述,既指出其遇到的困难,同时也肯定其积极意义。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编《清末新军编练沿革》(中华书局1978年版)和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则分别为研究清末新军和海军史的两本重要资料集。
除了研究中国近代军事史的著作之外,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发表的关于清末军事改革的论文有150余篇。这些论文论题较为分散,归纳起来,主要涉及以下这些内容。
其一,对清末新军的编练情况做了考察和论述。有的考察了清末北洋六镇的编练过程、沿革及其成效。[※注] 有的探讨了清末监国摄政王载沣编练控制的禁卫军及其组织制度、演变、性质和作用。[※注] 有的探讨了清末练兵处的设立及对推动军事改革的作用和影响。[※注] 有的对清末新军举行的军事训练——秋操进行具体考察和分析,从中揭示清末军事改革的绩效与不足。[※注] 有的则探讨了袁世凯、张之洞和其他一些重要官员在编练新军和清末军事改革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军事思想。[※注]。还有不少论文对清末各省新军的编练情况分别作了考察和论述[※注]。
其二,对清末军制变革作了探讨。有的考察了清末新军的军官制度及其影响[※注]。有的对以军队编制为主要形式和军官培训为核心内容的军事制度变革及其影响做了考察和分析[※注]。有的对清末新政时期军制改革的特点加以探讨,认为具有推陈出新、深受日本军制影响,以及存在中央与地方之争和财政困难等特点。[※注] 有的对清末新军军事后勤指导思想、军事后勤体制、后勤保障内容及军事后勤教育等方面的变革做了梳理,认为此一时期是中国军事后勤从传统形态向近代形态转化的过渡阶段。[※注] 有的对清末新军退伍制度做了考察,认为清末军事改革为初步尝试建立军人退伍安置制度的时期,退伍制度是一项有助于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制度,但清末在退伍士兵安置问题上所遇到的障碍,使得退伍制度在清末形同具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用和实际效用。[※注] 有的对清末新军优抚制度的演变,特别是1910年颁布的《恤荫恩赏章程》内容和特点作了考察和分析,认为其所确立的优抚制度具有待遇优渥、管理严格、重视医疗卫生和退伍军人的安置等特点,“为我国优抚事业的近代化,作了非常有益的尝试,在中国优抚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并为民国时期的优抚工作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参照”[※注]。另有不少论文对清末创立的各类军事学堂和留日军事教育及其影响进行了考察和论述。[※注]
其三,从政治史角度对新军转向革命的原因作了考察和分析。有的强调革命形势发展对新军的影响及新军具有转向革命的“阶级基础”和“内在因素”;有的强调革命党人所做策反工作所起的关键作用;有的强调在新军选募、编制、训练等方面所实行的改革对新军可能转向革命的影响;有的归咎于清政府对新军管理的失控,等等。以上诸说,虽然人言言殊,但实则并不矛盾,只是讨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此外,还有学者对列强与清末军事改革的关系作了探讨。如王建华就列强对清末军事教育近代化的影响作了考察,认为列强一方面为中国带来先进的军事教育知识和理论,对晚清的军事教育改革产生了有益和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军事教育近代化,但另一方面列强对中国军事教育的援助决不是为了帮助中国建设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而是为他们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左右中国政局进而夺取在华利益服务的。[※注] 崔志海利用美国国务院档案,对1910年清朝海军大臣载洵访美和1911年中美海军合作计划作了具体考察,认为这是晚清海军史和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揭示了美国在华势力开始渗透到长期受欧洲和日本影响的军事领域;同时也表明随着东亚国际格局的变化,清政府在军事上开始改变以往一味依赖欧洲和日本的政策,转而寻求美国的合作与支持,将美国视为依靠的主要对象,体现了当时清政府意欲与美国结盟的外交意图。[※注]
警察是维护国家社会秩序的武装力量。国内对清末警政改革的研究首先体现在相关的中国近代警察史著作中,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律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警察制度简论》(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林维业等著《中国警察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韩延龙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韩延龙、苏亦工等著《中国近代警察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孟庆超著《中国警制近代化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万川著《中国警政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等,均对清末警政改革有所论述。另台湾学者王家俭的《清末民初我国警察制度现代化的历程:1901至1928年》(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也是研究清末警政改革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韩延龙、苏亦工等著《中国近代警察史》上册上卷《清末警政的创建》可以说是目前大陆研究清末警政改革的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该卷共分九章,依次对清末警政改革的思想渊源,湖南保卫局的创办、组织机构、职权及裁撤,清廷启动警政改革的动因,清末中央警察机关巡警部和民政部的组织结构及职权,京师警察机关设置的演变及其职权,各省和基层警政管理机关的设置和落实情况,清末警察的种类、来源、管理及警察经费的筹措,清末警察教育和警察学术,清末几种重要警察法规和警察立法概况等,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和分析。
除中国近代警察史著作之外,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学界还发表了60余篇与清末警政改革有关的论文。这些文章的论题比较广泛。有的考察了一些重要官员如袁世凯、张之洞、善耆、赵尔巽、徐世昌等在清末警政改革中的活动、主张及贡献。[※注] 有的对绅商在警政改革中的态度与主张,以及在创办地方警政过程中官方与绅商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考察和论述。[※注] 有的对清末警察制度、警务机构、警政建设及其特点、得失和意义等作了考察和分析。[※注] 有的对清末警察教育改革作了考察和论述[※注]。有的专门探讨了警政经费对清末警政改革的负面影响。[※注] 有的对某一地方的警政建设及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进行了个案考察和研究[※注]。有的探讨了日本对清末警政改革的影响[※注]。
在清末军事和警政改革领域,既往国内学界虽然发表了上述研究成果,但相比之下,这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充分的,是目前国内清末新政史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从发表成果的数量来看,既不及清末政治和法制改革,也不如清末教育和经济改革。从研究内容来说,既往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单纯的军事史和警察史,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不多。其实,军队和警察作为国家统治的一个重要机器,清末军事和警政改革不仅涉及中国近代军事和警察现代化,而且对中国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很值得从政治史和社会史角度做进一步深入探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