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6.44.20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201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

第一节 研究概述

来 源
当代中国晚清政治史研究201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比较重要的论文有司绶延的《中法战争》(《历史教学》1951年第2卷第5期)、刘汝霖的《六十年前刘永福黑旗军在越南的反帝斗争》(《历史教学》1951年第1卷第3期)、丁名楠的《关于刘永福的评价问题》(《大公报》1952年1月4日)、万次夏的《1884年的马江战役》(《历史教学》1964年第10期)、赵捷民的《刘铭传在台湾的抗法问题》(《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1期)、陆方的《试论刘铭传》(《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郑逸梅的《中法战役炮击孤拔之周玉泉》(《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李明仁的《1884年香港罢工运动》(《历史研究》1958年第3期)、王崇武的《中法战争时法国天主教在中越两国的活动情形》(《进步日报》1951年10月12日)、胡益祥的《中法战争前法国企图从越南向中国进行扩张的阴谋活动》(《历史教学》1958年第3期)和《中法战争期间美国的阴谋活动》(《史学月刊》1964年第9期)、沈奕巨的《评牟著〈中法战争〉——和牟安世同志商榷中法战争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等。
关键词

中法战争

抗法

战役

函电

战争史

学界

学者

论著

近代史资料

历史教学

研究成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研究概述

字体: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学界对中法战争的研究大致可以1978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为了统计的方便,我们姑且以1949—1979年为第一阶段;1980—2012年为第二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第一阶段发表的论文及各类文章约55篇、专著1部、通俗读物8种[※注]、资料汇编2种、中法战争形势图3种。[※注]其中,牟安世的《中法战争》,特别是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和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为新中国的中法战争研究作了奠基工作,迄今仍广为学者所沿用。

牟安世的《中法战争》,195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有关中法战争的专著,全书共138页,9.6万字。该书分3章共12节,依次叙述了法国侵略越南与黑旗军的抗法斗争、中法战争的爆发及其经过、中法会订越南条约与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者的斗争。该书主要参考马、恩、列经典著作、中文文献资料和少量英文著作写成,出版后曾遭到学界的质疑,[※注]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法战争研究领域的地位,它的多次再版和很大的发行量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这一阶段的中法战争研究成果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在资料的整理与出版方面,先后出版两种。一是《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法战争》。该书由邵循正、聂崇岐、张雁深、林树惠、单士魁等学者编纂,1955年由新知识出版社出版,196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全书共7册,计278万字。其中,第一册包括《中法兵事本末》《刘永福历史草》以及中法开始交涉以前的文献资料如《越南世系沿革》《安南通史摘译》和法越间所订各项条约;第二册收录翁同龢与唐景崧日记、张树声与徐延旭来往函牍等,内容偏重越南北圻、云南、两广,也涉及福建、台湾和其他地方;第三册为战纪;第四册是文集,依撰者与中法战争关系的紧密和轻重排序;第五册汇辑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资料,以及部分档案或者接近档案的资料;第六册和第七册前一部分为档案;第七册中间部分是中法间关于越南的各项条约,最后部分为附录,收录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和法国对这些斗争的镇压。此外,该书还加入两个表:“大事表”“固有名词对照表”,前者简单罗列300年来的中越法关系,后者是西文人名、地名、船名的译音;4种图:人像、战利品、战绩图、地图;以及书目解题,分“中文之部”和“西文之部”,后者只列选译的书,前者分“征引书目”和“参考书目”(其中参考书目所列的书是没有选录的)。这套书长期以来成为我国学者从事中法战争研究的基本史料。

二是《中国海关与中法战争》。该书1957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983年中华书局再版。全书20.9万字,共5章,根据资料来源,可以分成3组。第一组即第一章越南问题始末,译自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2卷第17章,中法战争期间马士担任天津海关税务司德璀琳的秘书,使他得以了解李福天津谈判的一些机密内容。第二组资料包括第二、三、四章,这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其中,第二章是赫德与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税务司金登干往来电报的译文,起自1883年4月,至1885年6月止;第三章是赫德致金登干书简的译文,起讫时间与第二章相同,它们与电报互相补充;第四章收录金登干备忘录的译文,这些文件记述了他代表中国政府在巴黎与法国外长谈判和约的经过。第三组资料是各口税务司的报告。本书对深入研究中法战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这一阶段里发表的论文数量有限,论题主要涉及镇南关大捷、马江战役、刘永福与黑旗军、冯子材、刘铭传、李鸿章、邓世昌、周玉泉、黄守忠、1884年的香港罢工运动、法国天主教的活动、中法战争前法国对中国西南的侵略扩张、中法战争期间美国的活动等。其中,关于刘永福与黑旗军的文章有23篇,约占总数的一半。比较重要的论文有司绶延的《中法战争》(《历史教学》1951年第2卷第5期)、刘汝霖的《六十年前刘永福黑旗军在越南的反帝斗争》(《历史教学》1951年第1卷第3期)、丁名楠的《关于刘永福的评价问题》(《大公报》1952年1月4日)、万次夏的《1884年的马江战役》(《历史教学》1964年第10期)、赵捷民的《刘铭传在台湾的抗法问题》(《新史学通讯》1955年第1期)、陆方的《试论刘铭传》(《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1期)、郑逸梅的《中法战役炮击孤拔之周玉泉》(《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李明仁的《1884年香港罢工运动》(《历史研究》1958年第3期)、王崇武的《中法战争时法国天主教在中越两国的活动情形》(《进步日报》1951年10月12日)、胡益祥的《中法战争前法国企图从越南向中国进行扩张的阴谋活动》(《历史教学》1958年第3期)和《中法战争期间美国的阴谋活动》(《史学月刊》1964年第9期)、沈奕巨的《评牟著〈中法战争〉——和牟安世同志商榷中法战争的几个问题》(《学术月刊》1961年第6期)等。

除了上述这些以中法战争为研究对象的论著和资料汇编外,一些中国近代史和帝国主义侵华史著作也有专门的章节论述中法战争,有些书的篇幅和研究深度并不亚于上述论著。在此不一一列举。此外,张雁深的《中法外交关系史考》(史哲研究社1950年版)也有一章论述中法越关系的变化。总的来说,第一阶段的中法战争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另外,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对于一些人、事的评价带有感情色彩。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代,而且对我国的学术研究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均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国内史坛出现了空前活跃的学术争鸣的良好风气,中法战争研究与其他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一样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据本人粗略统计,1980—2012年的30余年里,国内学界发表的有关中法战争的论文和文章约有300篇、论文集8本[※注]、专著14种、通俗读物9种[※注]、史料5种、地图1种[※注]、铜版画1种[※注]

其中,黄振南的《中法战争史热点问题聚焦》,1994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计30.3万字,分8章,介绍了中法战争研究中有争议的65个问题,书末附有一个详尽的论著索引,为中法战争研究者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是中法战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参考书。《中法战争诸役考》,1998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计26.3万字。作者利用法国档案,结合中越文献资料,对山西战役、基隆战役、淡水战役、镇海战役的经过作了考证,提供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澄清了某些史实错误,纠正或推翻了前人的一些结论,在中法战争军事史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法战争管窥》,2005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是黄振南先生的论文结集。

廖宗麟的《抗法名将刘永福》一书,1991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2.4万字,分13章,附录《刘永福抗法大事记》。作者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认真考订,纠正了广为学者引用的《刘永福历史草》的讹误,在中越两国政府对法政策的大背景下考察刘永福和黑旗军的抗法斗争,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实,在刘永福与黑旗军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7年,作者在修改、扩充此书的基础上,完成了《民族英雄刘永福》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7年,廖宗麟在对中法战争进行多年专题研究的基础上,撰成《中法战争史》一书,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共55.7万字,分10章,书末附有《中法战争大事记》和《中法战争形势图》。作者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战争、战役的进程,以及相关人物、事件等都作了认真的考证,并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

除了上述两位学者的6本专著外,在这一阶段,还出版了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杨万秀、吴志辉的《刘永福评传》(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刘子明的《中法战争始末》(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田心的《中法战争与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郑剑顺的《甲申中法马江战役》(厦门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龙永行的《苗族抗法英雄项从周》(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杨法慧和李坚的《抗法英雄项从周》(云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李峰的《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中国华侨出版社1991年版),唐上意的《中法战争与张之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和加深了中法战争的研究。

这一阶段,论文数量也大为增加,研究领域得到拓展,对清朝统治阶级的研究显著加强。李鸿章、岑毓英和中法战争的结局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从过去的简单否定到重新认识与重新评价。这是思想解放、实事求是以及“双百”方针在中法战争研究领域的反映。与此同时,学者的视野扩展到以往被忽视的一些人物与问题。在人物研究方面,拓展到慈禧、张之洞、曾纪泽、彭玉麟、张佩纶、潘鼎新、唐景崧、薛福成、左宗棠、翁同龢、陈宝琛、刘璈、徐延旭、盛宣怀、杨玉科、唐炯、蔡希邠、李秉衡、杨昌魁、丁宝桢、周德润、项从周等。在清朝内政外交方面,学界探讨了清流派、主战派、洋务派对中法战争的态度;甲申政变与中法战争;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的外交策略、清政府的对法政策、对越政策。在中法战争军事史研究方面,涉及历次战役的考证、战略问题、清廷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清军的战术思想、军事成败、中法战争中的台湾保卫战、北圻清军的防御与进攻、中法战争后期南关边军的军事作用。在中法战争对边疆与国防的影响方面,涉及中越边务规制、中法战争后的广西边务与边疆、中法战争后的云南边防建设、中法对两广与越南边界的勘定、清政府对西南边疆危机的态度、中法战争期间的广东防务、中法战争与晚清国防政策的转变、台湾建省、中法战争对台湾防务的影响、中法战争前后的台湾海防等。在中法战争对西南地区的影响方面,涉及中法战争与云南、两广地区的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中法战争后广西农业的变化。在群体研究方面,涉及中法战争期间民众动向、中法战争中的广西边疆少数民族、壮族人民的卓越贡献、中法战争期间的会党、滇军、华侨、客家人。在列强方面,涉及日本与中法战争、英国对法政策、列强的“调停”活动、列强的干预与中法战争的结局、中法战争前后的法俄关系、殖民主义强权外交、中法战争后法国金融资本对我国的侵略等。在贸易、财政与军费支出方面,涉及中越边境贸易、中法战争前夕滇边通商之争、桂越边境贸易、中法战争前厘金与子口税的消长变迁、中法战争外债、中法战争前后的海防支拨、中法战争后十年的南洋海军经费、中法战争与清廷财政、清政府筹措中法战争军费。在宗教与文化思想方面,涉及基督教会与中法战争、教案与文化问题、法国的宗教侵略与中法战争、中法战争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国际法问题、中法战争与晚清国家观念的变迁。在媒体研究方面,涉及《申报》与中法战争、《点石斋画报》与中法战争。在研究领域拓展的同时,对前期已有一定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细致,或者用新的视角进行研究。

除了上述论著外,第二阶段在资料整理与出版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通志馆编的《中法战争调查资料实录》(32万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炎明主编的《中法战争镇海之役史料》(42万字,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福建文博》(中法战争闽、台战场专辑,1985年版)等。其中,张振鹍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法战争》,原计划出版8册,1996—2006年中华书局已陆续出版5册,第3—5册选译了部分法国档案。另外,国家图书馆缩微复制中心编《光绪中法战争奏稿函电》(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10年版),收录1883—1885年中法战争相关奏稿函电,共4种、附一种,依时间顺序,分别收录总理衙门、北洋大臣李鸿章、云贵总督岑毓英、云南监察御史邓承修、粤督、苏督等中央机关军政要员因中法战争战事、清廷与法国议和、会勘中越边界等事,上呈光绪皇帝密奏各方战事请示通报往来函电。附一种为广西梧州知府徐延旭关于中越法关系、中法战事及清军行动等的函电。这些资料的出版有助于中法战争史研究的深入。

为了更好地反映国内中法战争史的研究成果,以下我们从专题史角度,就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分别作一介绍。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