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黑八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来 源
: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6 | ||
摘 要
:
|
张永青张爱武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文学理论命题,这些命题被“四人帮”上纲上线,恶意污蔑为“黑八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了严厉的批判,持论的理论家遭受打击、迫害,有的甚至因此失去了生命,整个中国文艺界百花凋零,了无生机。事实上,这些文学观点,涉及了文艺的诸多有价值的命题,抛开其在特殊年代负载的政治色彩,这是当时的文学理论研究者所留下的一笔优秀的理论遗产,应该得到正确的评价和认真的总结。一直到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新反思两者关系,如何保持文学和政治之间合理的张力,使文学由受他律制约而走向自律,才真正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 ||||||
关键词
:
|
现实主义 题材 文艺 文学 中间人物 作家 黑八论 社会主义 政治 艺术 资产阶级 |
在线阅读
第四节 “黑八论”引发的几点思考
字体:大中小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3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布了《文化部党组作出决定并经上级批准为原文化部大错案彻底平反》的决定通知。决定指出:“文化大革命中,凡是因批判‘文艺黑线专政’、‘三十年代文艺黑线’、‘四条汉子’、《海瑞罢官》、‘三家村’、‘黑戏’、‘黑会’、‘黑画’、‘黑线回潮’等等而受审查、点名批判和被株连的,一律平反昭雪,不留尾巴。”[※注] 至此,“黑八论”以及涉及的相关人员获得了彻底平反。但历史总是留下了它的足迹,值得后来人以之为镜鉴。
“黑八论”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一个重大而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
首先,言其重大,是因为它提出伊始就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作为“文艺黑线”的代表性观点,直接承担了对社会主义进行专政的罪名。从对其的批判中可以看出以下几个特征:1. 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工程”拦腰斩断,阻滞了建立现代性民族国家焦虑的现代性追求;2. 漠视民主化,权力高度集中,妄图以一种方案规划社会生活;3. 打压人的主体性,动辄冠以个人主义公然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对抗的罪名;4. 使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和阶级斗争的方法解决理论论争;5. 割裂历史的延续性,否定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拒斥并歪曲外来文化。这些均对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说其特殊,是因为它是政治问题在文艺领域中的解决,这就造成了文学与政治的纠缠不清。
1. 政治政策对文学的强制规训。主要体现在:片面强调原解放区的文艺政策,教条主义地贯彻毛泽东文艺思想,从“创作与政策相结合”到“赶任务”,再到“写中心、画中心、唱中心、演中心”,文学一直亦步亦趋的紧随政治形势,响应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召唤。同时,与“反右”“大跃进”“反修防修”等政治运动相适应,使文学上的“左”倾现象越来越严重,文艺的道路也越来越狭窄。
2. 政治性话语的一元主导。在30年代开始的阶级斗争理论的基础上,极端发展毛泽东“继续革命”的思想,将“五四”时期的启蒙理性置换成革命启蒙,“革命”二字成为最具时代合理性的字眼,于是,文学的内涵随之缩小,仅仅凸显文学的阶级性和倾向性,进而成为政治的奴仆和工具,迷失了本性。
一直到1978年思想解放运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新反思两者关系,如何保持文学和政治之间合理的张力,使文学由受他律制约而走向自律,才真正成为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