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概述
来 源
: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0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丁国旗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能够在我国占据领导地位,既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选择的结果,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选择的结果,同时也是我国一代代文艺家刻苦探索、不断进取的结果。70年的经验教训与辉煌成就使我们认识到:我们要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我们的文艺实践,巩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领导地位。要善于根据不断变化的文艺现实,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时,还要善于在实践中,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我国丰富的古代文艺理论思想,以及来自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的关系,做到亦此亦彼。文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成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成为综。 | ||||||
关键词
:
|
文艺 马克思主义 文艺理论 文艺思想 西方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 人民性 延安文艺座谈会 文化 美学 艺术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概述
字体:大中小
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起步与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在中国的译介直接相关。虽然马克思的名字早在20世纪初的1902年,就已经出现在梁启超的文章中,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学问题的论述直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才被译介过来。[※注] 就现在已知的情况来看,到1949年以前,我国翻译或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比较成熟的主要有三本。一本是1940年5月由新华书店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该书由曹葆华、天蓝合译,具体由延安鲁艺翻译处组织,内容主要是马恩关于艺术的书信和列宁论托尔斯泰的论文等。“它是延安出版的第一本马列文论译著,具有开创和奠基意义。”[※注] 第二本是1943年4月由读者出版社出版的《列宁论文化与艺术》,由萧三翻译,该书内容涉及列宁论文化与文化遗产、列宁论艺术的阶级性及党性,以及几篇回忆“列宁与艺术”的文章等。第三本是1944年3月由解放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由周扬编选,主要选录了以上两本译著中的文字,除马恩列之外,该书还收入了斯大林、普列汉诺夫、高尔基、鲁迅、毛泽东有关文艺的评论和意见。该书后来一再重印,成为人们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思想的重要文献。除此之外,延安时期,《解放日报》还发表了一些马列文论的单篇译文,主要有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恩格斯论现实主义》《列宁论文学》等。
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一段时间里,由于客观条件的日益改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文艺著作更多地被引介到国内。这其中除了1953年2月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开始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著作外,一些学者也在有选择性地翻译介绍马恩等经典文艺理论家的文艺理论著作。从延安时期以来,我国文艺界就有着极好的重视民歌的传统,在这一阶段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收集的民歌》[※注]一书,翻译了恩格斯的《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注] 一文。另外,苏联学者编选的相关著作也开始被介绍进来,如苏联当代美学家里夫希茨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浪漫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翻译出版的。[※注] 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论著被大量地翻译介绍进来,这一阶段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也呈现出良好势头。学者们或根据现有的中文译本或根据手中的俄文版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展开了较为全面的学术研究,成绩斐然。其中涉及的理论问题主要有: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戏剧冲突、文学的党性原则、关于民间文艺、作家评论等。如1960—1966年,随着里夫希茨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的出版发行,马恩的文艺通信有了比较集中的中译本,这时的学术界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艺术问题的几封通信开展了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从而厘清了一些过去有些分辨不清的问题,马恩的“现实主义”理论、关于文学倾向性与真实性的关系等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学习讨论。
大体说来,在“文化大革命”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思想探讨,主要还是以介绍和学习为主,许多问题还未得到深入研究;马恩的文艺论著也多以单篇形式被一些有见识的学者翻译出来或汇译成书,但数量仍十分有限,大部分的学术研究仍需借用俄文版的“马恩”论著,而由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组织翻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只有部分出版,且并没有流行开来。[※注] 这些都限制了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政治运动频繁,大部分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牵连,被打成“右”派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真正从事学术研究的条件几近丧失,因此,这一时期,关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不多。而这有限的文章或者与政治话语比较接近,或者以政治的视角、套用马列的理论来阐释与政治本来可能毫不相干的作品,留下了十分明显的“文革”印迹。
新时期以后,中外文化交流日渐深入,为文艺理论界展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译介与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既有利于纠正此前对马列著作理解上的某些片面、失误或错误,又有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奠定基础。为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等[※注],这对普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经典理论,促进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伴随西方文艺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引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研究者还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命题和对一些文艺现象的基本看法进行了一系列的专题性研究,出版了一大批相关研究著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论集》、《马列文论百题》编辑委员会主编的《马列文论百题》、蔡仪等著的《马克思哲学美学思想研究》、董学文的《马克思与美学问题》、陈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史稿》、吴元迈的《现实的发展与现实主义的发展》、狄其骢主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艺术哲学》、李中一的《马克思恩格斯文艺学体系》、王善忠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史》等,都是这方面的突出代表。一些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辑刊也开始出现,主要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所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主编的《马列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编的《美学论丛》、刘纲纪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等,这些丛刊以发表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章为主,对深入研究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这些辑刊大部分仍然存在,并已经成为展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阵地。
随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引介与研究的持续升温,从20世纪80年代末直至21世纪初,试图建立富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学界的自觉追求,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钱中文的《文学原理——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何国瑞主编的《艺术生产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李益荪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社会学原理》(四川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邢煦寰的《艺术掌握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谭好哲的《文艺与意识形态》(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董学文主编的《文艺学当代形态论——“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陆贵山、周忠厚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王杰的《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等等。这些研究涉及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艺术的本质、艺术的审美属性、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以及艺术反映论、艺术本体论、艺术价值论、艺术主体性、艺术的作用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学者们在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富有成效的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又有创新意识的理论思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做出了贡献。
进入21世纪以后,反思与重构是文艺理论学界的主要目标,在具体的探索上更是多线并进。一方面,在从单向度借鉴前苏联文艺理论,朝着全面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反思。比如,对《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讨论、对文艺学学科的反思、对传统文学史写作的反思、对“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都有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对西方文艺理论的持续译介,和国内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研究更加具体细致,针对法兰克福学派、英国文化唯物主义,以及美国的媒介文化研究等学派和学者,都有许多翻译和研究著作产生,而文化研究、网络文学、全球化消费社会中的文学现象等新问题也随之进入学界的视野。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学术界在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西方理论的反思与扬弃,将文艺理论研究工作与中国的具体文艺实践相结合,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成果。
在21世纪的两个十年中,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之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在反思和继承从“左翼”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以及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文艺理论的基础上,新时代文艺理论更加强调与文学实践相结合、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的大众化的道路,并提出以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中国传统美学进行现代性重构等新目标。
整体而言,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仍处于需要不断探索的进程之中,70年中虽历经波折,但已结出不少硕果,而时代发展,前路未已,学界仍需在继往开来中砥砺前行。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