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阅读
附录二 香港、澳门、台湾文学理论大事记(1949—2018)
字体:大中小
说明
1. 大事记从1949年7月至2018年12月止。
2. 在编选大事记过程中,参考了黄继持、卢玮銮、郑树森主编的《香港文学大事年表》,古远清的《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大事记》《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大事记》,张健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编年史·港澳台文学卷》,刘登翰等的《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学大事记下》,特此致谢。
1949年
7月1日,司马文森、谷柳和邵荃麟等在港文艺工作者,向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致贺电。《华商报》推出“庆祝全国文工代表大会开幕特辑”。
9月×日,台湾《公论报》创办纯文艺周刊,何欣(江森)主持,介绍台湾本省文学、译介英美文学。
10月19日,《大公报》《星岛日报》刊载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特辑。
11月×日,刘芝明评论集《清算萧军的反动思想》在香港出版,同月,司马文森编《文艺生活选集》之第三《人民作家印象记》和第四辑《创作经验》在香港智源书店出版。
11月×日,胡适、雷震等推动的《自由中国》在台北创刊。
12月×日,司马文森出版编著的《文艺学习讲话》在香港智源书店出版。
1950年
3月1日,台湾成立“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由张道藩任主任委员,征稿范围包括诗歌、曲谱、小说、话剧、平剧、文艺理论、漫画、木刻等。
3月28日,香港教师会举办学术讲座,罗香林主讲《香港人士给予中国新文化运动之贡献与影响》。
3月×日,于逢在香港求实出版社出版《论 〈虾球传〉 及其他》。
5月×日,“中国文艺协会”在台北成立,创办《文艺创作》;12月,文协以“文艺到军中”的口号推动军中写作,培养军中作家。
9月4—20日,曹聚仁在香港《星岛日报》撰写《南来篇》专栏,称其“从光明中来”,引发了一场长达5个月的激烈笔战。“左派”文人聂绀弩、冯英子和胡希明,以及“右派”文人李焰生、徐道邻和何永等均撰文对曹聚仁展开不同层面的批判。
9月26日,司马文森代表香港在“华南文学艺术工作第一届代表大会”上汇报香港文艺工作情况。同行与会者,尚有陈君葆、洪道、林焕平、马国亮和苏怡等。
10月19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刊载纪念鲁迅逝世14 周年特辑。
10月27日,香港中英学会举办讲座,徐訏主讲《中国小说的传统及趋势》。
11月27—12月18日,香港英国文化委员会举行“讲诗周”活动,邀请皮尔逊担任主讲人,讲题分别是《诗与艺术》《诗之涵意》《诗之文字》和《悲剧的性质》。
1951年
3月24日,香港教师会中文部举办“国文教学问题”座谈会。与会者包括曹聚仁、陈君葆、马鉴和谢扶雅等。
5月×日,黄绳在香港求实出版社出版了《文艺与工农》。
11月15日,《星岛周报》创刊。因刊载孙伏园《鲁迅先生的小说》,执行编委刘以鬯遭到了指责。
11月×日,覃子豪、钟鼎文、夏箐等在台湾创办《新诗周刊》(《自立晚报》副刊),为大陆赴台诗人的第一家纯诗刊物,以抒情为主旨,富于东方情调。
12月×日,《台湾风物》季刊创刊。
1952年
2月6—27日,香港英国文化委员会举办“英国文学讲座”,谭秀文主讲《剧作家》,赖贻恩主讲《散文作家》,李察哈利斯主讲《小说家》,约翰丹逊主讲《诗人》。
2月29日,香港中英学会举办“中国文化讲坛”,陈君葆主讲《鲁迅》。
3月×日,《中国文艺》在台湾创刊。发行人唐晓风,社长唐贤龙,由中国文艺杂志社出版。
5月5日,香港《大公报》督印人费彝民、总编辑李宗瀛被控刊载“政治煽动性”文字,《大公报》被香港政府裁判停刊6个月。
5月×日,吕媞把香港《自然日报》上发表的与曹聚仁争论的文章辑出16篇,编成《与曹聚仁论战》出版。
6月30日,“香港高等法院合议庭”宣布《大公报》的停刊时间由原来的6个月减至已执行天数,即1952年5月6日至1952年5月17日。
6月×日,曹聚仁在香港出版《到新文艺之路》创垦版。
6月×日,梁实秋在台湾《新生报》发表《文艺的重要性》。
7月11日,香港中应学会举办讲座,姚克主讲《近五十年来中国戏剧的演变》。
8月×日,《诗志》在台北创刊。这是台湾地区当代第一家杂志型诗刊。
8月15日—9月8日,香港中英学会举办“暑期戏剧讲座”,胡春冰、马鉴主讲《戏剧的欣赏》,姚克主讲《中国戏剧源流》《中国舞台变迁史》,柳存仁主讲《现代中国戏剧概观》,黄凝霖主讲《表演术的理论与实践》,陈有后主讲《化装的艺术》,谭国始主讲《香港剧运之理论与实践》。
11月16日,新亚书院举办学术讲座,罗香林发表题为《近百年来之香港文学》的演讲。
1953年
1月×日,《文艺列车》在台湾创刊。
2月23日,香港大学中文学会与香港中英学会中文戏剧组联合举办“纯洁戏剧讲座”,胡春冰、马鉴主讲《戏剧与中国文化》。
2月×日,纪弦在台湾成立“现代诗社”,创办《现代诗》季刊。
5月24日,香港新亚书院举办文化讲座,杨宗翰主讲《西方文学中之悲剧理论》。
7月23日,香港联青社举行午餐例会,姚克主讲《中国戏剧与电影》。
8月4—14日,香港中英学会中文戏剧组与香港青年会联合主办“暑期戏剧讲座”,胡春冰主讲《中国戏剧的特质》,马鉴主讲《中国戏剧在世界之地位》,冯明之和姚克分别主讲《中国现代戏剧》。
8月×日,“中国青年写作协会”成立。这是一个受官方影响的青年写作组织,刘心皇、柏杨、冯放民、郑愁予等人先后担任总干事。
11月14日,蒋介石发表《民生主义育乐两篇补述》,其中谈到文艺问题。
1954年
1月×日,《文艺月刊》在台湾创刊。
2月×日,《皇冠》杂志在台北创刊,发行人吴照轩,主编平鑫涛。
3月×日,“蓝星诗社”在台湾成立,成员钟鼎文、覃子豪、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行《蓝星》周刊。
3月×日,台湾《幼狮文艺》创刊,发行人胡轨,社长陈康顺,总编辑痖弦,主编段彩华。
8月×日,台湾“中国文艺协会”发起“文化清洁运动”,要求清除赤色、黄色和黑色的毒。
10月×日,洛夫、痖弦、张默等在高雄成立“创世纪”诗社,发行诗刊《创世纪》。洛夫发表《建立“新民族诗型”刍议》,提出“新民族诗型”主张。
是年,台湾《文坛》杂志提倡“战斗文艺”,李文等作家提出“自由文学”,以相抗衡。东方既白(徐訏)出版《在文艺思想与文化政策中》。
是年,在台湾出版的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有:王集丛的《中国文艺问题》、李辰冬的《文艺新论》、梁宗之的《小说概论》等。
1955年
1月×日,《新新文艺》在台湾创刊。
4月×日,李文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当代中国自由文艺》。
4月×日,台湾《文艺月报》发表苏雪林的《此时此地文艺的战斗性》、王集丛的《怎样展开战斗文艺运动》。
5月×日,曹聚仁在香港出版《文坛五十年》。
5月×日,“中国妇女写作协会”在台湾成立。
7月×日,冯瑜宁(梁羽生)出版《文艺杂谈》。
8月×日,王无邪、叶维廉和昆南合作创办《诗朵》,推介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和发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被视为香港现代主义思潮的先声。
9月×日,丁淼、赵聪在香港分别出版了《中共工农兵文艺》《中共的文艺工作》。
11月1—4日,香港中英学会中文戏剧组主办“今日英国戏剧特别讲座”,李援华主讲《伦敦剧坛近况》《漫谈莎士比亚》。
12月×日,香港作家慕容羽军出版《论诗》。
1956年
1月12日,尚方在《香港时报》发表《说美元与美援文化》,首次使用“美元文化”一词。
1月15日,由纪弦创导的“现代派”在台北召开第一次年会,提出“领导新诗的再革命,推动新诗的现代化”口号。
1月×日,香港《海澜》仿效台湾发起“文艺清洁运动”;宣子出版《谈当前文艺》。
3月17日,香港大学中文学会举办学术讲座,杨宗翰主讲《比较文学的一个问题:题材与题旨》。
3月18日,《文艺新潮》创刊,推介西方现代主义理论和发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对台湾现代主义运动产生推动作用。
4月×日,钟理和《笠山农场》获台湾“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长篇小说第二奖。
7月×日,孙旗的《论中国文艺的方向》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
8月3日,香港新雷诗坛举办诗学讲座,赵滋藩主讲《新诗写作的问题》。
8月28日,饶宗颐和罗香林代表香港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世界文学大会。
8月×日,曹聚仁在香港出版《鲁迅评传》上册。
9月×日,《文学杂志》在台湾创刊。发行人刘守宜,主编夏济安。
10月×日,马彬(南宫搏)《转型期的知识分子》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
1957年
1月2日,香港联合国港协会举办讲座,徐訏主讲《谈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
2月15日,香港青年综合性报纸《中国学生周报》刊载文章,探讨应不应该阅读武侠小说。
3月1日,香港中英学会中国文化组举办讲座,叶灵凤主讲《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
4月×日,钟肇政联络文友,在台湾以油印方式编印《文友通讯》,共发行16期。
7月×日,新加坡作家力匡在香港出版诗论集《谈诗创作》。
8月×日,高伯雨《读小说札记》在香港上海书局出版。
8月×日,《蓝星诗选》季刊在台湾创刊。覃子豪发表《新诗向何处去》,提出“六大原则”反驳纪弦。11月×日,《人间世》在台湾创刊。
11月×日,《文星》杂志月刊在台湾创刊,发行人叶明勋,社长萧孟能。
12月×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要求亚洲作家会议探讨大陆缺乏“文学自由”问题。
是年,东方既白(徐訏)《回到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林莽(李辉英)《中国新文学廿年》在香港世界出版社出版。
1958年
1月18日,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举办学术讲座,钱穆主讲《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
1月×日,谢康《文艺论集》在香港亚洲出版社出版。
1月×日,覃子豪《诗的解剖》在台湾出版。
2月×日,《蓝星诗页》创刊。
3月6日,香港国际联青社举行午餐例会,刘若愚主讲《英译之中国文学》。
3月×日,赵聪在香港出版《大陆文坛风景画》。
4月×日,余光中在台湾《文星》上发表《论新诗的大众化》。
10月19日,香港文艺界举行“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座谈会,叶灵凤、夏果、泰西宁、阮朗、金尧如、梁羽生、郑辛雄和陈君葆等约50 人与会。
12月12日,王无邪、叶维廉、昆南和李英豪等在香港创办“现代文学美术协会”,重点探讨世界文学及美术的各种流派。
1959年
1月×日,亚洲诗坛于台北成立,集合中、日、韩、越四国诗人;10月,创办《亚洲文学》。
2月1日,香港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举办题为“我们新一代之展望”的座谈会。
4月×日,黄蒙田《美术杂记》在香港上海书局出版。
4月×日,台湾《创世纪》扩版,反省之前的“新民族诗型”主张,转而提倡诗的世界性、超现实性、独创性和纯粹性。
5月1日,《新思潮》在香港创刊,由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主编。
5月×日,《笔汇》在台湾创刊,尉天骢任主编,鼓吹“文艺的现代化”。
7月15日,黄天石、雷啸岑和邢纪章赴德国参加国际笔会年会,黄天石发表题为《科学时代的想像文艺》的演讲。
10月×日,周鲸文的《我为历史作证》在香港出版。
本年度,夏济安编《诗论》由台湾文学杂志社出版。
1960年
1月×日,《作品》杂志在台湾创刊,发行人吴竹铭,主编张君榖。
2月15日,刘以鬯开始主编《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以推介严肃文学为办刊宗旨。
3月×日,《现代文学》双月刊创刊,发行人白先勇,主编王文兴、陈若曦等。
4月26日,家明在《浅水湾》副刊发表《香港文化的危机》,指出“香港文化”背负上了“神怪武侠与黄色小说的世界”这一负面内涵。
4月×日,台独派《台湾青年》在东京创刊。
8月15—17日,香港教师会中文部与中英学会中文戏剧组联合举办“暑期戏剧讲座”,胡春冰主讲《世界戏剧趋势》、熊式一主讲《剧本之写作》。
9月×日,台湾发生《自由中国》弹压事件,杂志社社长雷震在筹设新党期间,涉嫌叛乱被判十年。
11月15日,忆君在《浅水湾》副刊发表《谈战斗文艺》,希望香港作家创作“反共抗俄”的战斗作品。
12月3日,香港新亚书院中文学会举办学术讲座,钱穆主讲《中国文学中之散文小品》。
1961年
1月10日,由余光中英译的《中国新诗选》由台北新闻处出版,收24家54首。此为台湾第一部译成外文的现代诗选。
2月3日,香港联合书院中国语文学会举办学术讲座,高明主讲《中国文字与中国文学》。
6月×日,《蓝星》季刊在台湾创刊,蓝星诗社印行。
9月8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发表荻风《所谓武侠小说驳议》,指出武侠小说并非文学作品。
1962年
3月×日,《新文艺》由台湾新中国出版社印行。此刊原名《军中文摘》,后改《军中文艺》,再改《革命文艺》,第72期改名《新文艺》。
4月27日,香港大专学生公社举办戏剧专题讲座,李援华主讲《剧本的创作与改编》。
5月×日,《野火》诗刊在台湾创刊。
6月×日,《传记文学》在台北创刊,发行人刘绍唐。
7月×日,史明《台湾人四百年史》日文版于东京出版。
夏季,香港《文艺季》创刊。在《发刊词》中,慕容羽军希望创作者排除政治干扰,以个人来创作纯文学作品。
8月20日,香港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主办首届文艺沙龙,李英豪、昆南等参加。
8月×日,《葡萄园》诗刊在台湾创刊。发行人王在军,主编陈敏华。
11月15日,香港大专学生公社举办学术讲座,郑水心主讲《新旧文学激荡中的自拔》。
1963年
1月×日,郭良蕙《心锁》遭台湾当局查禁。
2月16—23日,香港童友会戏剧教育委员会举办系列戏剧知识讲座,熊式一主讲《中西戏剧之比较》,姚克主讲《对中国戏剧的认识》。
3月1日,孟嘉、昆南在香港创办《好望角》,推介现代新思潮新思想。
5月5日,香港大专学生公社学术研究会举办学术讲座,郑骞主讲《谈读诗与作诗》。
6月25日,香港海洋诗社举办“诗人节”庆祝大会,何中一主讲《新诗何去何从》,秦孟嘉主讲《香港诗坛鸟瞰》。
夏季,亚非士在《文艺季》第2期发表文章指出,1960年是“美元文化崩溃,独立思想抬头的标志”。
8月×日,《中华杂志》在台湾创刊,主编胡秋原。
9月×日,《文星丛刊》在台湾出版。
10月×日,徐訏评论集《怀璧集》在正文出版社出版。
10月×日,《文艺沙龙》在台湾创刊。
1964年
1月31日,陈蠹开始在香港《中国学生周报》连载现代作家论文章,论及对象包括鲁迅、巴金、沈从文、巴金、老舍、茅盾、张天翼、丁玲、萧军、萧红和叶绍钧。
1月×日,周鲸文评论集《击剑集》在香港出版。
1月×日,台湾禁止日本电影上映。
2月29日,香港孟氏教育基金会举办学术讲座,黄伯飞主讲《诗国门外拾》。
3月×日,“笠诗社”在台湾成立;6月,陈千武等创办《笠诗刊》。
4月×日,吴浊流创办《台湾文艺》。
6月20日,香港晨风文社举办“晨风文艺讲座”,徐速主讲《文艺的真善美》。
6月×日,王诗琅《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出版。
6月×日,赵聪和曹聚仁在香港分别出版评论集《五四文坛点滴》《小说新语》。
7月8日,香港维多利亚联青社与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联合举办第2期“文艺丛谈”系列讲座,熊式一主讲《中国戏剧》。
8月19—21日,香港正文出版社举行“暑期写作座谈会”,孙述宇主讲《西洋文学》,韦陀主讲《关于散文》,王敬羲主讲《小说写作漫谈》,思果主讲《新诗的前途》,杨望江主讲《儿童文学》。
11月26—30日,赵滋蕃在台湾《中华日报》连载《港九文艺战斗15年》。
12月9日,香港大学中文学会举办“文艺讲座”,李辉英主讲《小说写作漫谈》。
1965年
1月9日—3月27日,香港维多利亚联青社与中青社联合主办“文艺纵谈”,金庸、李辉英、林仁超、罗锦堂和慕容羽军等人参加会议,针对小说和新诗创作技巧进行了讨论。
4月3日,香港荃湾社区文艺组邀请“晨风文社”举办“香港青年文艺的发展”主题文艺座谈会。
4月×日,《小说创作》在台湾创刊。
7月23日,《中国学生周报》推出“10年来香港学生文运的展望与回顾专辑”。
7月×日,香港作家协会成立,Dr.E.Wilson、赖经纶任会长,方芦荻、马觉等任常务委员。
9月5日,香港作家协会举办首次文学讲座,方芦荻主讲《从现代艺术谈到现代诗》。
10月×日,钟肇政主编的台湾《本省籍作家作品选集》(10 册)出版。
1966年
2月17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举办学术讲座,林语堂主讲《国语的将来》。
3月17日,香港大学中文学会举办学术讲座,徐訏主讲《文艺中的两种态度——现实主义与非现实主义》。
3月×日,《明道文艺》在台湾创刊。
4月30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举办学术讲座,罗锦堂主讲《小说观念的转变》。
4月×日,《台湾文艺》第一届台湾文学奖颁奖,获奖作家为钟肇政、钟铁民、七等生等。
4月×日,丁望在香港《明报月刊》第4期发表《中共为什么要清算田汉》。
7月×日,侶伦发表《香港新文化滋长期琐议》,勾勒了20—30年代香港文坛的发展状况。
8月20日,香港风雨文社举办文艺讲座,冯明之主讲《中西文学的交流》。
9月10日,香港文化、教育、新闻和影剧各界人士,包括周鲸文、易君左和邹文怀等1300余人,发表宣言反对“文化大革命”。
9月×日,《书目季刊》在台湾创刊。
10月×日,《文学季刊》在台湾创刊,主编尉天骢。
1967年
1月×日,《纯文学》月刊在台湾创刊,由林海音主编。
2月3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推出“老舍作品介绍专辑”。
4月29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举办学术讲座,胡菊人主讲《文学与我们的时代》。
4月×日,潘重规以香港新亚书院选读“《红楼梦》研究”的学生,组成《红楼梦》研究小组,开始出版《红楼梦研究专刊》,以索隐派观点讨论《红楼梦》的版本、作者、主旨、语法和内容。至1973年7月,共出版十辑。
5月27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举办学术讲座,徐复观主讲《文学创作的若干基本问题》。
7月×日,“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委员会”在台湾成立。
10月25日,逾百名香港左翼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指出要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文艺路线,要与工农兵结合,创作和演出反映工农群众战斗生活的文艺作品。
10月×日,香港《大公报》《文汇报》刊载鲁迅逝世31周年纪念文章。其中,孟晋的《纪念鲁迅与砸烂港英的黑教育》受大陆极“左”思潮影响,显露出鲜明的“文化大革命”思维。
1968年
1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丁望的《北京对中国左翼文化界的批评》。
1月×日,《大学杂志》在台湾创刊。
2月23日,香港《盘古》发表古苍梧《请走出文字的迷宫》,批判台湾现代诗。
2月28日,香港《盘古》推出“近年港台现代诗的回顾”座谈会文章,围绕“诗的交通”和“诗的历史任务”,检讨港台两地新诗存在的问题。
2月×日,姚一苇《艺术的奥秘》在台北出版。
3月×日,中华文化复兴委员会创办《中华文化复兴》月刊。
6月×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举办学术讲座,黄继持主讲《文艺与生命情意》。
7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发表罗香林《中国自由文艺的理则》,并推出《警惕文艺批评的歪风》,批判“香港是文化沙漠”这一论断。
8月23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发表振明《解剖 〈酒徒〉》,指出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是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8月31日,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举办学术讲座,李辉英主讲《中国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
8月×日,香港《当代文艺》推出“知识分子笔战”特辑,刊载胡菊人《再看胡适》及其相关论争文章。
1969年
3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徐訏《作家的生活与“潜能”》,强调生活对作家创作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当代文艺》发表徐速《文艺概念,岂容混淆》,指出“新派武侠”“绝对不是文学作品”。
3月×日,洛夫、张默等策划的《中国现代诗论选》在台湾出版,后引发争议。
4月26日,香港基督教大专学生公社举行今日文艺路向的商榷座谈会。
5月23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发表游之夏(黄维樑)《预言小说的死亡》。
6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发表林筑(蔡炎培)诗歌《晓镜——寄商隐》。《万人杂志》发表宋逸民《“密码派”诗文今昔观》,称之为“标准密码派的新诗”。
6月×日,《中华诗学》在台湾创刊。
7月×日,《文艺月刊》在台湾创刊。发行人曹敏,主编吴东权。
7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刊发林筑《〈晓镜〉的创作动机》,并发表徐速《为“密码”辨诬并泛论现代诗的特性及前途》,反驳宋逸民的观点。
7月10日,香港《万人杂志》刊载宋逸民《〈为“密码辩诬”〉的辩诬》。
9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发表徐速《为结束诗战告读者》。
1970年
1月×日,颜元叔《文学批评散论》《文学的玄思》在台湾出版。
4月×日,《台湾文艺》主办第一届吴浊流文学奖。
6月×日,香港《珠海学报》发表曹思健《屈大均澳门诗考释》。
7月3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发表《我们亟需严肃的书评和文学批评》,指出香港不似台湾那样出现批评大家,更尚未形成文学批评界。
10月×日,吴浊流《无花果》在台湾出版,后遭查禁。
1971年
1月×日,“龙族”诗社在台湾成立。3月,《龙族》诗刊创刊。
3月12日,香港《南北极》开始发表胡菊人《评老舍》《再评老舍》诸文,批判老舍作品的艺术性,引发争鸣。
3月×日,《中华文艺》在台湾创刊,社长司马中原,主编夏楚、张默,发行人尹雪曼。
4月×日,白先勇《台北人》在台湾晨钟出版社出版。
7月×日,台湾吴浊流新诗奖成立。
8月×日,《台湾时报》创刊。
10月29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推出“中国22年来文学发展”系列文章,讨论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的发展状况。
12月16日,香港《南北极》发表一文《关于〈骆驼祥子〉的批评问题》,批判胡菊人、刘绍铭对老舍《骆驼祥子》的解读。
12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王世禄(徐复观)《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的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反对潘重规及其小组的研究路径。
本年度,尉天骢《文学札记》、王集丛《民族文艺与时代精神》、王梦鸥《文艺美学》出版。《夏济安选集》在台北出版。
1972年
1月×日,《中国现代文学大系(8册)》在台湾巨人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旨在展现1950年—1970年台湾现代文学成就。
2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出《红楼梦》研究小组成员汪立颖的《谁“停留在猜谜的阶段”?》,对王世禄文《由潘重规先生“红楼梦的发端”略论学问的研究态度》一文进行反击,赵冈撰文要求作者以真名实姓示人。
2月×日,关杰明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中国现代诗人的困境》,引发现代诗论战。
4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登胡菊人《评郭沫若的杜甫观》,反驳郭沫若对杜甫的阶级分析。同期发表徐复观《敬答中文大学红楼梦研究小组汪立颖女士》一文。
5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展开越南华文文学的讨论。
6月×日,台湾具有学术性的杂志《中外文学》创刊,社长胡耀恒,主编张汉良,发行人侯健。
7月15日,香港《盘古》杂志发表《谁避重就轻?谁颠倒了事实?》,从文艺服从于政治这一视角出发,论及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20年来的文学创作;推出“现代中国文艺特辑”,讨论了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艺术区别,以及“文化大革命”样板戏等问题。
8月20日,香港《盘古》杂志发表谢基民《困兽之斗的港台文学》,《中国学生周报》发起挖掘30—40年代文艺宝藏运动。
9月1日,香港《中国学生周报》发表温健骝、古兆申、黄俊东和也斯等人的“香港文学问题讨论”文章。
9月×日,以文学评论为主的《书评书目》在台湾创刊。
12月12日,香港《东西风》推出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大系》汇评”文章,刘绍铭和司马长风等人参与讨论。
12月13日,香港《明报》开始连载胡菊人《鲁迅在30年代的一段生活》,指责鲁迅有汉奸之嫌。
1973年
1月31日—4月19日,香港《文汇报》发表张向天的鲁迅评论文章,严厉驳斥胡菊人对鲁迅的评价。
1—10月,香港《东西方》开始发表一丁研究鲁迅的系列文章,反驳胡菊人的论断。
2月1日,香港《盘古》发表梁志无《武侠小说派的反文艺论》。
8月×日,唐文标在台湾连续发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什么人》《诗的没落》《僵毙的现代诗》等文,掀起“唐文标事件”。
8月×日,《文季》季刊在台湾创刊,发行人陈达弘,召集人何欣,主编尉天骢。
9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发表徐速《欣闻台湾开放30年代文艺》,呼吁台湾当局彻底开放30年代文艺作品。
10月×日,杨逵重归文坛,日据时期台湾文学重受关注。
是年,李德超在香港珠海学院完成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学在澳门之发展》,系首篇以澳门文学为题的高等学位论文。
1974年
2月1日,香港《盘古》刊出唐昔文《从林彪的文艺观谈到文艺的灵感说》。
4月1日,香港《盘古》推出“批林批孔专辑”。
4月×日,林曼叔在香港新源出版社出版《评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批评郭沫若的“机械的阶级论”。
6月×日,《香港中文大学学报》发表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以文学批评研究方法剖析《红楼梦》。《中华月报》刊登余英时《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思想问题》,对潘重规《红楼梦新解》提出商榷。
6月×日,台湾大学哲学系事件。
8月×日,林载爵在台湾《文季》上发表《日据时代台湾文学的回顾》。
10月×日,香港《中华月报》发表潘重规《“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和思想问题”答余英时博士》。
10月×日,《大学杂志》举办“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与抗日运动”座谈会。
1975年
1月×日,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上卷在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
3月29日,香港中国笔会举行文艺座谈会,黄思聘发表《20年来香港的新文学》的主题报告。
4月×日,徐速撰写《向笔会“文艺座谈会”进一言》,指出香港中国笔会文艺座谈会虽然论域广泛,诸如香港新旧文学、大陆文学和星马文学,但却忽略了香港的本地文学。
5月×日,《文学评论》半年刊创刊,台湾书评书目社出版。姚一苇、侯健、杨牧、叶维廉、叶庆炳为编委。
7—8月,香港大学文社主办“香港文学40年文学史学习班”,邀请黄俊东、戴天、蔡炎培、许定铭、吴萱仁、罗卡和胡菊人等担任授课人。
8月×日,香港《盘古》推出“余光中是爱国诗人吗?”的讨论。
9月7—10日,香港《新晚报》连续发表丝韦(罗孚)的系列杂文,批判余光中的“认真的游戏”之说。
10月×日,梁秉钧在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课程部讲授“30年来的香港文学”。
10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刊登关于现代诗论战的相关文章。
10月×日,张良泽在台湾《中央日报)发表《不屈的文学魂——论杨逵兼谈日据时代的台湾文艺》。
10月×日,许南村(陈映真)发表《试论陈映真》;陈映真《将军族》发表,后遭查禁。
11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黄维樑《诗:不朽之盛事——析余光中 〈白玉苦瓜〉 并试论诗人之成就》。
12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出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质疑戴望舒在中国现代诗坛上的地位。
1976年
1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出日本学者竹内实的《中国的1930年代与鲁迅》,与胡菊人展开商榷。同时,该刊还推出“台湾文学特辑”,其中,刘绍铭撰有《十年来的台湾小说(1965—1975)——兼论王文兴的〈家变〉》。
2月×日,香港《当代文艺》推出“现代诗又起论战”专辑,转载了曾幼川、曹懋绩的批余文章以及黄南翔反批评文章。
2月×日,夏志清在台湾《中国时报》发表《追念钱锺书先生——兼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新趋向》。
3月×日,颜元叔在《中国时报》发表《印象主义的复辟》。
3月×日,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在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
3月×日,《明道文艺》在台中创刊,发行人汪广平,主编陈宪仁。
4月×日,香港《当代文艺》策划余光中《白玉苦瓜》研讨专辑。
4月×日,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 〈台北人〉的研析与索隐》出版。
4—5月,香港《大任》刊出寒山碧《试论戴望舒和他的诗》,与余光中展开对话。《新亚学生报》刊出《余光中:文艺应否为政治服务》。
6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登赵冈《假作真时真亦假——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反驳余英时的研究方法。
7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刊出余好问改写余光中《白玉苦瓜》的文章,引起争鸣。
12月×日,高全之《当代中国小说论评》在台湾幼狮出版社出版。
本年度,王梦鸥《文艺美学》在台北出版。
1977年
2—5月,香港《明报月刊》连载余英时《“眼前无路想回头”——再论 〈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兼答赵冈兄》,回应赵冈的质疑。
3月×日,《小说新潮》在台湾创刊,主编周浩正。
×月×日,台湾乡土文学论战发生。
5月×日,叶石涛在《夏潮》第十四期发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
6月×日,许南村(陈映真)在《台湾文艺》发表《“乡土文学”的盲点》。
8月×日,彭歌在《联合报》发表《不谈人性,何有文学?》。
10月×日,徐复观在《中华杂志》发表《评台北有关“乡土文学”之争》。
8月20日,台湾《联合报》刊登余光中《狼来了》,引发台湾乡土文学作家的抨击。
8月×日,台湾《现代文学》刊载夏志清《现代中国文学史四种合评》,论及司马长风已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上、中卷。
10月10日,台湾《现代文学》刊出林以亮《详批朱著 〈文艺心理学〉》,并刊登司马长风《答复夏志清的批评》。
1978年
1月×日,香港《号外》刊出冯伟才《再见林以亮》,驳斥林以亮对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一书的批评。香港比较文学学会成立。
2月25日,《时代青年》推出“10年来的香港文坛”专辑。
3月18日,香港歌德文化中心及《明报月刊》联合举办“作家的社会责任”研讨会,法国根塞·葛拉斯与中国刘以鬯、徐訏、戴天、余光中、也斯和李国威等人,就作家的社会使命和社会对作家的责任展开了对话。
4月×日,尉天骢编《乡土文学讨论集》由台湾夏潮杂志社印行。
4月×日,日本“台湾近现代史研究会”成立,创刊《台湾近现代史研究》,以立教大学戴国辉为核心,成员有松永正义、春山明哲、金子文夫、河原功、若林正丈等。
6月×日,香港《当代文艺》推出社论《评“作家的社会责任”研讨会》。
7—8月,香港《南北极》刊出茅伦和郭亦洞为余光中辩护的文章。
9月×日,白先勇文集《蓦然回首》《梁实秋论文学》出版。
10月1日,香港《文化新潮》创刊号刊登冯伟才《刘以鬯与作家的社会责任》。
10月×日,香港《明报》“集思录”专栏刊载胡菊人文章,与冯伟才商榷社会对作家的责任问题。
11月×日,《七十年代》刊出《什么样的乡愁》,批判余光中。
12月15日,香港《文化新潮》刊载多篇评论文章,包括杜国贤《谁之过?——不要再骂胡菊人了》、海奇《“白玉矮瓜”及其他——诗人余黑西》。其中,程思己《从现实到非现实》,认为“艺术不能反映现实,它只能显示什么不是现实”。
12月×日,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下卷在香港昭明出版社出版。
1979年
1月15日,香港《文化新潮》刊登区文浩与程思己的商榷的文章《从“非现实”到“现实”》。
3月×日,钟肇政《浊流三部曲》在台湾获第二届吴三连文学奖。
3月×日,李南衡主编《日据下台湾新文学全集》(5册)出版。
4月5日,香港《明报》刊出胡菊人《白先勇的文字》,强调写“纯纯净净的中文”,反对西化文字的侵扰。
4月15日,香港《文化新潮》刊载欧阳化与胡菊人的商榷文章《胡菊人的文字》。
5月15日,香港《文化新潮》推出“五四新文化特辑”,包括程思己《朱光潜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架构》和甘速章《关于现实主义的一些(持续的)探索》。
5月×日,香港《争鸣》杂志刊登璧华《杂文和文艺民主》,引发日本栗栖继和竹内实的争议。
6月20日,香港《文化新潮》刊载程思己《矛盾,你的名字是陈冠中》和林贫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系统的批判和整理》,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提出批评。
6月×日,《八十年代》在台湾创刊。
6月×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社主办“检察台湾,展望香港”生活营,营上对此前的“作家的社会责任座谈会”纪要提出尖锐批评。
6月×日,钟肇政在《联合报》发表《日据时期台湾文学的盲点——对“皇民文学”的一个考察》。
6月×日,《美丽岛》杂志社在台北成立。
7月×日,确定许信良为社长,张俊宏为总编辑,施明德为总经理。
8月26日,香港大学文社举办“香港文坛展望”座谈会。
9月1日,《八方》创刊号举办“香港有没有文学”笔谈会。
9月2日、9日,香港《文汇报》发表刘以鬯《小说会不会死亡?》。
10月×日,《明报月刊》举办香港、台湾、留美和大陆来港作家座谈会,探讨中国文学的前途,和大陆有无文学及其属性。
11月×日,第一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在香港市政局大会堂召开。胡菊人、刘以鬯、白先勇、思果和余光中,围绕“文学的主题及其表现”展开讨论。
11月10日,香港《东西方》发表冯伟才《也谈现实主义——就文学主题及其表现与白先勇、胡菊人先生商榷》,对中文文学周上白先勇和胡菊人的观点进行反驳。
12月×日,美丽岛事件。
是年,《开卷》刊载武侠小说专论文章,包括梁羽生《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林真《为武侠小说呼冤》和东瑞《也来小议》。
1980年
3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徐訏《文艺大众化问题——现代中国文学的课题之一》。
4月×日,美丽岛事件判决。
4月×日,彭瑞金《泥土的香味》在台湾出版。
5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登陈冠中《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再评价》。
5月×日,《台静农短篇小说选》在台北远景出版社出版。
6月19日,台北《中国时报》发表梁锡华《风暴之眼》,为梁实秋“与抗战无关”翻案。
6月×日,香港《七十年代》杂志发表李怡《文艺新作中所反映的中国现实》,后受到北京《文艺研究》《文艺报》《人民日报》等报刊的批评。
7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登陈若曦《迟开的写实主义花朵》,认为30年来台湾文学成就高于大陆地区。《开卷》发表叶积奇《一本所谓经典之作》,质疑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8月×日,香港第二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召开。胡菊人、余光中、黄维樑、赵令扬和柳存仁,就“文学的欣赏及批评的角度”进行研讨。
8月×日,《现代文学》在台湾复刊。
9月14日,《新晚报·星海》主办“香港文学30年”座谈会。
9月15日,香港《八方》推出“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问题专辑”。
9月×日,《开卷》发表香港大学学生关于巴金《随想录》的批评文章,认为巴金“这些所谓‘暴露文学’,也是受指挥的文学”。对此,巴金在《〈随想录〉 合订本新记》予以批驳。
11月1日,《新晚报·星海》邀请粤港作家举办“香港文学的出路”座谈会。
11月×日,香港《七十年代》发表《文学与政治、小说与人生——海内外作家关于中国大陆文艺状况的一次意见交锋》。
12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刊登文章讨论毛泽东文艺思想。其中,陈炳良《论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认为其“只是一片文艺政策宣言,而不是一篇文艺理论”;黄继持《毛泽东文艺思想浅析》,则认为应将其“合理成分揭示出来,作为建立社会主义文学的基石之一”。
1981年
1月×日,詹宏志《两种文学的心灵》刊于台湾《书评书目》,引用“边疆文学”一词,引发“边疆文学”论战。
1月×日,痖弦《中国新诗研究》在台北洪范书店出版。
5月×日,刘绍铭的《唐人街的小说世界》、吴丰兴《中国大陆的伤痕文学》在台湾出版。
6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徐速《纪念徐訏》,引发秦少峰、李燕和寒山碧等人的辩论和澄清。
7月×日,洛夫《孤寂中的回响》在台北东大出版公司出版。
8月×日,香港第三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新文学的几个问题”。胡菊人、黄维樑、李家树和葛浩文讨论了欧阳子、萧红等人的文学创作。
9月15日,香港《八方》发表古苍梧、林年同和黄继持的《现实主义的再评价——从1949年以后中国电影剧本编写看当前中国文艺创作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已变成“脱离现实,甚至反现实的政治实用主义”。
9月×日,香港《抖擞》推出“鲁迅诞生100周年纪念专号”。
9月×日,《李敖千秋评论丛书》开始出版,每月1期。
12月20—22日,香港中文大学主办中国现代文学研讨会。
1982年
1月×日,日本“台湾文学研究会”成立,以天理大学冢本照和为核心,成员有今里祯、美船清、下村作次郎、中岛利郎等。
1月×日,《文学界》创刊,发行人郑炯明,主编叶石涛。
2月×日,《新火》推出“香港文学专探”。其中,君平发表《香港文学本土化运动》一文。
3月5—14日,香港《财经日报》发表冯伟才《香港文学本土化运动和左右翼文坛考察》。
3月×日,中西比较文学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文艺》创刊号发表《文艺座谈会:中国文艺园地的展望》。
5月28—31日,中国当代文学:现代主义的新形式研讨会在美国圣若望大学举行。李怡《中国为什么对文艺如此敏感》和璧华《中国新写实主义的回顾与前瞻》两文,引发内地学者王梦、黄秋耘和乐黛云的激烈回应。
8月×日,香港第四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召开。与会者以“中国文学的传统与现代”为题展开讨论。
9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刘绍铭《潮流与点滴——写实主义的两种类型》。《文艺》刊登余光中、黄维樑等人《中国新诗:诗风检讨、作品评析》。
12月×日,第二届文学理论国际会议在香港大学召开,重点讨论重写欧美文学史。
本年度,在台湾“政治小说”“政治诗”正式登场。
1983年
2月×日,香港《明报月刊》发表叶洪生《闲话一甲子的武侠小说》,称赞今用“‘一统江湖’总结武侠时代”。《当代文艺》发表黄维樑《生气勃勃:1982年的香港文学》,并开始发表“香港作家”定义的讨论文章。
3月×日,香港《当代文艺》发表一丁《对黄维樑先生异议》,不赞成其把小专栏纳入文学的行列。
4月×日,《文季》在台湾复刊,该刊认为“台湾文学”是“在台湾的中国文学”,倡导“第三世界文学论”,与强调文学自主性的《台湾文艺》形成鲜明对照。
7月×日,《文讯》创刊,由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创办。
7月×日,周英雄《结构主义与中国文学》在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8月×日,香港第五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举行。黄维樑、卢玮銮、刘以鬯、倪匡、梁秉钧、黄国彬和冯禄德,就“香港中文文学的发展”展开多层面讨论。
9月×日,《文艺》举办“香港文艺期刊在文坛扮演的角色”笔谈会。
11月6日,胡志伟和李默发起香港十大文学社团圆桌会议,探讨未来十年香港文学的发展,呼吁香港政府去除轻文重艺的偏见,为健康的文学活动提供足够资源。
12月×日,何欣《当代台湾作家论》、林双不《小说运动场》、侯健《中国小说比较研究》出版。
本年度,连横《台湾通史》在北京出版。蔡源煌《文学的信念》、柯庆明《文艺美综论》、黄宣范《语言哲学》、叶维廉《比较诗学》在台北出版。
1984年
1月1—21日,香港《大公报》发表林长风关于台湾乡土文学论争的系列文章。
1月×日,香港《明报月刊》推出“神雕侠侣专辑”笔谈文章。
“中国意识/台湾意识”论争爆发。l月,宋冬阳(陈芳明)在《台湾文艺》发表《现阶段台湾文学本土化的问题》。陈映真在《文季》发表《中国与第三世界文学之比较》。
3月29日,澳门日报社主办港澳作家座谈会。韩牧提出建立“澳门文学形象”的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4月5日,香港中文大学文社举办“1997的启示——中国、香港文学的出路”座谈会。
4月×日,台湾《文季》发表陈炳良《鲁迅与共产主义》。
7月×日,香港《八方》推出“后现代主义特辑”。
8月×日,香港第六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召开。余光中、张系国和严沁等人重点探讨了海外华人作家及其作品。
9月×日,香港《明报月刊》推出“武侠笔汇”特辑。
9月×日,王晓波《殖民地伤痕与台湾文学——敬答张良泽先生》、张良泽《战前在台湾的日本文学——以西川满为例,兼致王晓波先生》在台湾《文季》发表。
11月×日,《联合文学》在台北创刊。
1985年
1月5日,《香港文学》创刊。刘以鬯任总编。
4月27—30日,首届香港文学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的学者共提交论文13篇,对香港文学史、文体写作及其与西方文学之关系进行研讨。
7月×日,《香港文艺》推出“1997与香港文艺”专辑。
8月×日,香港第七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举行。聂华苓、卢玮銮、陈耀南、梁秉钧和梁锡华,以“青年与文学创作”为题展开讨论。
9月×日,廖炳惠《解构批评论集》《马森戏剧论集》在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11月27日,九七与香港文学座谈会在香港浸会学院举行。王仁芸、璧华和何良懋探讨了七十年代以来的香港文学及大陆文艺政策问题。
11月×日,《文学家》创刊在台湾创刊,总编辑林文义。
11月×日,报告文学杂志《人间》在台湾创刊,主编陈映真。
本年度,龚鹏程《文学散步》在台北出版。叶石涛《台湾文学史大纲》在《文学界集刊》发表。
1986年
1月3—6日,澳门文学座谈会在澳门日报社举行。来自内地、香港和澳门等地的20余位学者,以澳门文学形象为中心,探讨了澳门文学与香港文学、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澳门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的创作状况。这是澳门史上第一次召开澳门文学研究会议。
1月5日,《香港文学》推出“香港文学丛谈——香港文学的过去与现在”专辑。
3月×日,“笠”诗社举行“台湾诗人选集”出版酒会,出版30 册诗集。
5月×日,《当代》月刊在台湾创刊。
6月×日,《台湾文化》季刊创刊,发行人柯旗化。
6月×日,王德威《从刘鹗到王祯和》在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有限公司出版。
8月×日,第八届中文文学周研讨在香港市政局大会堂举行。
9月11日,香港文学研究会成立。刘以鬯任会长。
11月×日,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文学研究室成立。黄维樑为负责人。
本年度,龚鹏程《诗史本色与妙悟》在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1987年
1月×日,澳门笔会成立。
2月×日,叶石涛《台湾文学史纲》在台北出版。
2月×日,郑明娳《现代散文类型论》在台湾大安出版社出版。
7月23—25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四十年代港穗文学活动研讨会。华嘉、陈颂声、赵令扬和卢玮銮等人与会研讨。
8月×日,第九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在香港市政局大会堂召开。
9月×日,《台北评论》创刊。
9月×日,拓拔斯短篇小说集《最后的猎人》在台中晨星出版社出版。
10月×日,柯庆明《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述论》在台湾大安出版社出版。
11月10日,香港作家协会成立。倪匡任会长。
12月10日,第五届国际文学理论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以“中国当代文学与现代主义”为主题。
12月28—30日,国际中国武侠小说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1988年
1月31日,香港作家联谊会(后改名为香港作家联会)成立。曾敏之任会长。
1月×日,台湾当局解除“报禁”。
6月×日,罗青《录影诗学》在台湾书林书店出版。
7月3日,澳门文化研讨会在澳门召开。140 余位文化界人士,就澳门的文学、音乐、舞台和戏剧的现状和未来展开讨论。
8月4—6日,陈映真的文学创作与文化评论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香港大学亚洲中心主办,美国芝加哥大学远东中心协办。陈映真、叶石涛、黄继持、刘宾雁、许达然和洪铭水等人与会研讨。
8月×日,第十届中文文学周研讨会在香港市政局大会堂召开,以“中文文学在香港——回顾与前瞻”为主题。
10月×日,日本丸山升在北京大学发表学术演讲时,批评陈炳良《鲁迅与共产主义》一文。
11月3—5日,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的15位学者,共提交学术论文13篇。
11月×日,李正治主编的《政府迁台以来文学研究理论及方法之探索》在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12月4—8日,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和加拿大等地区的70 余位学者,围绕“1949年以后的香港文学”进行了热烈讨论。
12月17日,香港《文汇报》发表彦火《一次检阅》,大力肯定香港文学国际研讨的成绩。本年度,《陈映真作品集》、吕正惠《小说与社会》在台北出版。
1989年
1月6—12日,《文化焦点》试刊号刊载洛枫和戴天等人批评和讥讽香港文学国际研讨会的文章。
1月19日,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举办文学创作、文化反思研讨会。罗贵祥《少数文学——香港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大陆的“寻根”》引发争议。
《原报》在台湾创刊,为台湾岛原住民主持的首份报纸。
2月17日,香港《文化焦点》创刊号发表冯伟才《香港文学与“少数文学”》。
2月×日,香港比较文学学会主办都市·香港·文化研讨会。
2月×日,台湾笔会举办“二二八文学会议”。
3月24—25日,香港儿童协会与香港作家联谊会合办儿童文学研讨会。
4月×日,蔡源煌《海峡两岸小说的风貌》在台北雅典出版社出版。
5月×日,施叔青《对谈录:面对当代大陆文学心灵》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7月×日,陈信元《从台湾看大陆当代文学》由台北业强出版社出版。
8月×日,古继堂《台湾新诗发展史》、《台湾小说发展史》在台湾出版。
10月×日,台湾出版《鲁迅作品全集》(21卷)。
1990年
1月×日,台北《文讯》发表陈炳良《关于鲁迅研究问题答丸山升教授》。
3月21—23日,第二届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
4月×日,施淑《理想主义者的剪影》在台北新地出版社出版。
6月×日,《台湾文学观察杂志》创刊。焦桐《台湾战后初期的戏剧》出版。
9月9日,香港作家协会发生分裂,两派公开骂战。后胡菊人、黄维樑和李默等32人发布退会启事。
10月1日,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追悼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中外学者及文教界300余人参加。
12月×日,林耀德、孟樊主编《世纪末偏航——80年代台湾文论》由时报文化出版企业公司出版。
本年度,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成立,梁锡华任主任。台湾原住民文化运动刊物《猎人文化》创刊。
1991年
4月4日,《星岛日报》发表台湾张放《台北人看香港》,指出“香港是没有文艺的”。
4月×日,彭瑞金《台湾新文学运动四十年》出版。
5月25日,话剧座谈会在澳门东亚大学举行。王强、周树利、梯亚、陈伟新、胡晓风和穆凡中等人,就话剧的功用、中国话剧的发展及其对澳门话剧的影响展开讨论。
5月×日,李瑞腾《台湾文学风貌》在台北出版。
6月1日,岭南学院现代中文文学研究中心举办雅与俗:香港文化和通俗文化座谈会。
7月1—4日,香港作家联谊会、《香港文学》杂志社等举办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
10月23日,香港作家联会举行讨论,澄清张放对香港文艺的误解。
11月3日,岭南学院主办“文学的将来及华文文学的前途”讨论会。
本年度,王德威《阅读当代小说:台湾,大陆,香港,海外》在台北远流出版公司出版。
1992年
3月×日,马森在《联合文学》发表《“台湾文学”的中国结与台湾结——以小说为例》。
4月9—11日,第三届现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岭南学院召开。
4月×日,尉天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湾的社会与文学》出版。
10月28—31日,第二届国际赋学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11月3日,岭南学院举办“文学的将来及华文文学的前途”讨论会。
1993年
1月×日,刘登翰等主编《台湾文学史》在福州出版。
3月×日,香港政府布政司署文康广播科提出《艺术政策检讨报告》。
5月24—26日,《星岛日报》连载也斯《艺术政策》一文,尖锐批评香港政府的艺术政策。
5月27—30日,两岸暨港澳文学交流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的20余位学者,就“中华文学的现在与未来”展开交流和对话。
6月4日,从20世纪到21世纪——个人创作生涯的回顾与前瞻座谈会在香港岭南学院举行。
6月8—10日,魏晋南北朝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6月23—24日,岭南学院和暨南大学联合举办华文文学研究机构联席会议。
6月×日,《现代中文文学评论》在岭南学院创刊。梁锡华任主编。
10月×日,井东襄《大战中台湾的文学》在日本出版。
12月1日,当代华文戏剧创作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
12月×日,前卫出版社出齐《台湾作家全集》五十册。
1994年
1月29日,文化、教育界人士辩论香港艺术政策问题。
4月×日,香港政府成立艺术发展局。
5月×日,香港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开始实施,刘以鬯在市政局图书馆任驻局作家,负责《香港文学作家传略》编写工作。
6月×日,赖和纪念馆编《赖和研究资料汇编》由敦化立文化中心出版。
10月25日,查良铮(金庸)获颁北京大学名誉教授称号。严家炎指出,金庸的艺术实践“使近代武侠小说第一次进入文学的宫殿,这是另一场文学革命”,引发争议。
10月×日,文建会与新竹清华大学合办“赖和及其同时代作家——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2月10日,岭南学院举办“南来作家座谈会——从回国到南下香港”。
12月28—30日,第三届当代新儒学国际会议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王邦雄、刘述先、金观涛、李泽厚和杜维明等学者共提交66篇学术论文。
12月×日,黄英哲编《台湾文学研究在日本》出版。
1995年
1月×日,垂水千惠《台湾的日语文学:日治时期的作家们》在日本出版。
3月4日,香港文学研究座谈会在岭南学院举行。
4月13—16日,岭南学院与暨南大学合办现当代杂文小品文国际研讨会。6月×日,《香港文艺》创刊。
6月×日,岛田谨二《华丽岛文学志:日本诗人的台湾经验》在日本出版。
10月×日,下村作次郎等编《苏醒的台湾文学——日本统治期的作家与作品》在日本出版。
12月21日,《文艺报》举办“严肃文学、流行文学的争拗中,看香港文学走向”专题座谈会。胡菊人、高行健、张灼祥、钟伟民、马建、李默和何良懋等人与会。
是年,中国小说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
1996年
4月×日,冈崎郁子《台湾文学:异端的系谱》在日本出版。
5月×日,陈万益《于无声处听惊雷》、宋泽莱《血色蝙蝠降临的城市》、林载爵《台湾文学的两种精神》出版。
7月×日,林瑞明《台湾文学的历史考察》《台湾文学的本土观察》出版。
11月×日,台北《联合报》主办“吕赫若文学研讨会”。
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台湾原住民的口传文学》在台北出版。
林央敏《台语文学运动史论》在台北出版。
1997年
1月5日,第一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在香港公共图书馆举行。
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祖国,标志着香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9月×日,中岛利郎编《台湾新文学与鲁迅》在日本出版。
10月×日,文建会筹办、春风文教基金会主办的“青春时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二十周年回顾研讨会”于敦南诚品举行。
11月×日,台湾社会学研究会、人间出版社、夏潮联合会主办“回顾与再思——乡土文学论战廿年讨论会”。
11月×日,河原功《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展开:与日本文学的接点》在日本出版。
12月18—19日,澳门文学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举行。逾40位来自澳门、香港和内地的知名学者,对澳门各体文学创作、澳门土生文学和澳门文学及批评特色进行深入探讨。
是年,中国诗歌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龚鹏程《台湾文学在台湾》、许俊雅《台湾文学论:从现代到当代》在台北出版。
1998年
2月×日,《张深切全集》由台北文经出版社出版。
5月×日,日本台湾学会创立。
5月×日,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在日本出版。
6月11—13日,现代文学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法与评论问题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12月21—23日,澳门近代文学学会举办“中国近代文学与海外”国际研讨会,邓景滨、陈业东、黄坤尧、彭海铃、郭延礼和黄霖等20 余位学者,讨论了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并探讨了澳门近代文学的发展状况。
12月×日,由静宜大学中文系、台杏文教基金会、《台湾日报》副刊、文学台湾基金会共同主办“第一届台湾文学学术研讨会——殖民经验与台湾文学”。
是年,第二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在香港公共图书馆召开;中国作家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
1999年
3月×日,文建会与联合报举办“台湾文学经典研讨会”,引起关于台湾文学经典的论争。
10月10—11日,柏杨思想与文学国际学术探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唐德刚、向阳、黎活仁和李瑞腾等学者,探讨了柏杨文学创作的特色以及柏杨与战后台湾文学史之关系。
12月1—11日,第三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卢玮銮、慕容羽军、罗孚、刘以鬯、陈炳良、黄维樑、叶维廉等20余位学者参会,围绕“本世纪香港文学回顾”“香港文学的市场空间”“香港的纯文学与流行文学”以及“香港文学的未来发展”进行讨论。
12月20日,澳门正式回归祖国,这标志着澳门政治、经济和文化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本年度,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话与文学》在台北出版。
2000年
5月25—27日,屈原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7月×日,“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逾三十名来自海峡两岸四地的知名学者,就中国词学理论、词史和词学史等话题进行研讨。
10月24—25日,张爱玲与现代中文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岭南大学举行。夏志清、郑树森、王德威、梁秉钧和刘再复等人,探讨了“张爱玲研究的历史回顾”“张爱玲的小说与电影”“张爱玲在中国现代中文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和“张爱玲与我”等话题。
10月×日,澳门中华诗词学会举办“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吟赏国际研讨会”,刘再复、唐浩明、黄曼君、郑培凯和李元洛对相关话题展开阐述。
12月2日,澳门笔会和《澳门日报》主办“千禧澳门文学研讨会”,邀请全国各地作家学者,如饶芃子、刘登翰、郑炜明、黄文辉和李冠鼎等,剖析评论80年代后期的澳门文学作品。
是年,陈光兴主编《文化研究在台湾》在台北出版。张光正编《张我军全集》出版。林建国《方修论》发表于《中外文学》第4期上。
2001年
1月14日,澳门市政局、澳门戏剧协会举办澳门小剧场探索研讨会。
8月×日,香港当代作家协会成立。
10月13日,澳门社会科学学会、全国汉民族学会主办澳门文化、汉文化、中华文化与21世纪全国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
本年度,张诵圣《文学场域的变迁——当代台湾小说论》在台北出版。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在北京出版。
2002年
3月×日,《叶荣钟全集》在台北出版。
横地刚《南天之虹》在台北出版。
陈芳明《后殖民台湾:文学史论及其周边》在台北出版。
6月29日,第四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奚密、许子东、骆以军、梁秉钧、王建元等人与会,就“都市文学”“新人类、新作家、新世纪”和“香港文学新与旧:歌词创作”展开探讨。
5月28—30日,唐代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李丰楙、小南一郎、项楚和孙昌武分别作主题发言,葛兆光、张宏生、韩理洲、龚鹏程、邓国光、邓昭祺和刘楚华等近70位学者参会宣读论文。
12月×日,藤井省三等《台湾的“大东亚战争”》在日本出版。
2003年
1月×日,《文讯》由党营刊物变为民办杂志,国民党停止经费注入,转由“财团法人台湾文学发展基金会”支持。
张锦忠《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在台北出版。
陈映真《警戒第二轮台湾“皇民文学”运动的图谋——读藤井省三 〈百年来的台湾文学〉:批评的笔记(一)》发表于《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
3月30日,香港中央图书馆举行散文今昔文学座谈会。
12月×日,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周勋初、兴膳宏和张少康进行主题演讲,许结、韦金满、邝龚子、刘卫林、刘燕萍、董乃斌和佐野诚子等学者参与讨论。
2004年
7月3—4日,第五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朱浦生、黄子平、潘步钊、郑培凯、文洁华、李怡、陈丹燕、黄子程、王安忆、黄碧云、刘绍铭、颜纯钧参会,论及“教育与人生理念”“社会现实与关怀”和“文学艺术与生活”诸话题。
7月12日,“十年建树(1993—2003):华文戏剧作品研讨会”在香港召开。
8月28日,第一届香港旧体文学研讨会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何文汇、邝建行、黄坤尧和邓昭祺等人参与研讨。
11月25日,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中西汇通与文化创新在澳门举行。许嘉璐、乐黛云、王岳川、施议对、黄晓峰、邓骏捷等数10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
本年度,陈大为、钟怡雯、胡金伦主编《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Ⅱ》、横地刚《文学二二八》、藤井省三《台湾文学这一百年》等在台北出版。
2005年
7月23日,21世纪的华人文学座谈会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黄子平、葛红兵、尉天骢和黎紫书等担任主讲人。
12月28日,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学科视野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李欧梵、王德威、王晓明、陈思和和黄子平等学者提交论文参与讨论。
本年度,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从部落出发:思考原住民族的未来》、朱双一《台湾文学思潮与渊源》在台北出版。
2006年
2月25日,香港城市大学与香港艺术发展局合办首届城市文学节。白先勇、陈冠中、刘再复、张大春、叶辉、郑愁予和黄子平等学者,围绕“城市·文学·意象”展开座谈和交流。
7月8—15日,第六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王良和、陈智德、张詠梅、叶维廉、王宏志、郑培凯、陈子善、钟玲和吴宏一等人与会研讨,论题包括“香港文学的本土意识”“香港文学的跨地域性”和“两岸三地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独特性与共同性”。
8月18日,澳门比较文学学会、澳门大学联合主办澳门的文化生态与人文精神学术研讨会。
10月29—30日,张爱玲逝世十周年纪念国际学术探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李欧梵、陈子善、许鞍华和严浩等学者,以“张爱玲的文学、电影与舞台”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
11月24—25日,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11月29日—12月1日,香港艺术发展局主办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回顾与二十一世纪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数10位来自内地、香港和台湾等地区的学者、作家与会讨论,论题包括宏观回顾、新诗讨论、文学思潮、香港与内地文学和人文研究及21世纪展望等。
12月7日,澳门基金会主办首届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大会——澳门人文社会科学:回顾与前瞻,涉及对澳门文学的探讨。
本年度,陈光兴《去帝国》在台北出版。
2007年
1月4—6日,历史与记忆——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王德威和陈平原在开幕式作专题演讲。
1月15—21日,华文戏剧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和英国等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探讨了华文戏剧百年发展史、中外戏剧交流史、剧场美学、戏曲与现代戏剧关系,以及戏曲研究与戏剧教育等话题。
8月×日,台湾学者吕正惠《三十年后反思“乡土文学”运动》刊于《读书》。
9月30—31日,第二届香港旧体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何文汇、陈永正、钱念孙、李庆和高亦涵等近70位学者,针对“当代文体的考察”“现代诗学研究”“现代词学研究”和“现代诗词研究”等议题展开讨论。
12月20—22日,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举办香港文学的定位、论题及发展研讨会。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的30多位学者宣读论文,讨论香港文学的定位、研究方法、报刊研究、诗与翻译和文学教育及推广等问题。
是年,中国戏剧与宗教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王德威《后遗民写作》、张锦忠、黄锦树《重写台湾文学史》在台北出版。
2008年
1月3—5日,重读经典:中国传统小说与戏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1月26—27日,中国文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青年学者“中国文学与韩中比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
4月28—30日,腾飞岁月——1949年以来的香港文学研讨在香港大学召开。
6月13日,文学史视野中的“大众传媒”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陈平原、王德威和张隆溪等20余位学者,重点探讨了现代文学的生产传播与大众传播之间的关系。
7月5—12日,第七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朱耀伟、马国明、胡燕青、阮庆岳、王安忆、陈智德、潘国灵、谢晓虹和廖伟棠等人,讨论了“香港空间:回忆与想象”“城市空间:建筑与文学”等论话题。
是年,陈若曦《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由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
2009年
1月×日,朱寿桐在《暨南学报》《学术研究》发表《汉语新文学:作为一种概念的学术优势》《“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两文,倡导汉语新文学理念。
12月7—9日,第二届中华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施议对、邓国光、郝雨凡、徐培钧、朱惠国和朱丽霞等60 余名学者,围绕词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词学研究的视野与领域以及词学研究的溯源和交流三大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
是年,巴苏亚·博伊哲努(浦忠成)《台湾原住民族文学史纲》、游胜冠《台湾文学本土论的兴起与发展》在台北出版。
2010年
5月28—29日,诠释、比较与建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此次会议共邀请海内外学者多达150 位。其中,袁行霈、孙康宜、田仲一成、吴宏一、张少康和葛晓音作主题演讲,从不同角度阐发中国古代文论的发展面貌;陈平原、张隆溪、吕正惠、黄霖、陈国球和蔡宗齐,就中国文学批评研究的中西与古今问题,展开圆桌座谈。
6月25日,中西与新旧——香港文学的交会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黄维樑、王良和和陈德锦等近50位学者,就香港旧体诗文中西互渗、新旧交融的特质展开研讨。
7月3—4日,香港文学的文化意蕴——第八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陈智德、熊志琴、陈少红、黄淑娴、董启章和潘国灵等人与会,讨论议题包含“传统与现代之间——文学形态的变迁”“文学场域的渗透和跨越”和“文学作品中的城市质感”。
9月29—30日,传奇·性别·系谱: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近80位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美国和英国等地区的知名学者,探究了张爱玲在文学、电影、学术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成就。
12月4—5日,中国诗歌传统与文本研究国际论坛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日本、德国和美国等地的20位学者,就中国古代重要作家、作品和命题展开深入的理论探讨。
12月17—18日,(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举行。李欧梵、王德威等学者探讨了晚清以来香港的文化生产、社会生活、建筑风格、语言变迁、媒介生态和都市体验等诸多问题。
是年,陈光兴《陈映真的第三世界——狂人/疯子/精神病篇》刊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李有成、张锦忠主编《离散与家国想象:文学与文化研究集稿》在台北出版。吕正惠《战后台湾文学经验》在北京出版。
2011年
3月23—24日,东亚比较研究的新视野:台港文学交流工作坊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何志华和陈万益分别代表香港和台湾致辞,王惠珍、谢世宗和王钰婷,何杏枫、危令敦和樊善标分别探讨了台湾和香港文学的发展特色。
4月27—28日,东方诗话学第七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
5月9—10日,宋元文学与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日本、韩国和美国等地的28 位学者与会讨论。
11月25日,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朱寿桐任协会主席。
12月15—17日,百般滋味话珍馐:中国饮食与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
是年,赵刚《求索:陈映真的文学之路》、陈芳明《台湾新文学史》在台北出版。
2012年
7月7—8日,香港文学的情感书写——第九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吴美筠、陈国球、朱少璋、陈敢权、葛亮和罗展凤等人参会,研讨议题包括“香港文学与抒情传统”“情感与形式”和“虚拟的人事,真实的情感”。
是年,刘小新《阐释台湾的焦虑》、游胜冠《殖民主义与文化抗争:日据时期台湾解殖文学》、黄锦树《章太炎语言文字之学的知识(精神)系谱》在台北出版。
2013年
11月1—2日,岭南大学汉学国际研讨会暨《岭南学报》复刊工作会议在岭南大学举行。袁行霈发表了《中华文明的时地观》主题演讲,逾40位学者参会宣读论文。
11月1—3日,清华简与《诗经》研究国际论坛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共45 位学者参会讨论。
是年,《澳门日报》文学副刊《镜海》推出“澳门文艺评论组合”栏目,大规模发表澳门文学评论文章。史书美《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华语语系表述·呈现》在台北出版。
2014年
5月27—28日,今古奇观:中国文学中的古典与现代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曾永义、赵园、奚密和金文京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
6月6—7日,第六届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在岭南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知名学者参加此次会议,并对“诗人和诗刊研究”“中生代诗人研究”和“香港诗歌”进行研讨。
7月5—6日,文学与记忆——第十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唐睿、许定铭、葛亮、游静、区仲桃和黄念欣等人,围绕“个人阅读史:记忆的回访与再现”“寻找城市的文学记忆”和“书页上的美味记忆”展开讨论。
12月17日,中国诗学研究前沿国际论坛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日本和美国等地的20余位学者,探究了从先秦《诗经》《楚辞》,以至民国各个历史时段的诗学问题。
是年,王德威《现当代文学新论:义理·伦理·地理》在北京出版。
2015年
1月24日,“从《香港文学》看世界华文文学研讨会”在香港举行。赵稀方、黄锦树、钟玲、许子东、凌逾、黄维樑、蔡益怀、李瑞腾、陈国球、苏伟贞、刘登翰、曹惠民、袁勇麟和刘俊等人与会研讨。
3月20—21日,《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三在岭南大学召开。近40位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学者,以“明清文学与文论”为讨论重点,以此祝贺《岭南学报》复刊号发布。
6月4—5日,风雅传承:民初以来旧体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近50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学者参会讨论,其中,吴宏一、陈永正、杨松年和龚鹏程作大会主题演讲。
7月31—8月1日,战后香港、台湾、马华文学场域的形成与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此次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办,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联合协办。
12月5—7日,《香港文学》和《广州文艺》在广州联合举办“穗港文学交流研讨会暨穗港期刊交流座谈会”。李鹏程、陶然、蒋述卓、童慧、王干、谢有顺、温远辉、鲍十、蔡益怀、周洁茹和周蜜蜜等50 余人与会,重点探讨了“都市文学里的中国时尚”“穗港文学期刊现状”“文学期刊向何处去”“怎样看待本土文学的生存环境”等议题。
是年,张诵圣《现代主义·当代台湾:文学典范的轨迹》在台北出版。曹惠民、司方维《台湾文学研究35年:1979—2013》在镇江出版。朱立立《阅读华文离散叙事》在北京出版。
2016年
1月23日,“抒情”与“诗艺”:中国文学批评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近20位来自两岸三地的知名学者,就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和中国诗歌技艺进行交流和讨论。
2月×日,陈国球、林曼叔和陈智德主编《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评论卷(2 卷)和文学史料卷(1 卷)出版,收录了1919—1949年间香港地区出版的文学评论和文学史述资料。
6月17—18日,沧海观澜——古典文学体式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严志雄,潘美月和张高评分别作学术演讲和主题演讲。此次会议论题包括文学文献、古典韵文、古典叙事和风骚传统等。
6月24日,郑观应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澳门旅游学院召开。来自中山、澳门的20余位学者发表论文探讨了郑观应的生平、思想、著述、家庭教育和社会角色。
7月2—3日,与文学碰面——第十一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召开。唐睿、张咏梅、关诗佩和潘步钊等人,围绕“书写城市的虚实轨迹”“文学里的原乡与他乡”和“文学的女性书写”等论题展开讨论。
7月,《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导言集出版,汇聚了陈智德、樊善标、危令敦、谢晓虹、黄念欣、卢伟力、陈国球、林曼叔、程中山、黄仲鸣和霍玉英等人,对1919—1949年香港各体文学的考察文章。
9月29—30日,《岭南学报》复刊国际研讨会之四在香港岭南大学召开。逾30位来自内地和香港的知名学者,围绕“现代与古典文学的相互穿越:故事新编与理论重建”进行深入探讨。
9月×日,陶然主编《繁荣落尽见真淳—— 〈香港文学〉 笔记选》出版,精选《香港文学》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共56篇评论文章。
11月28—29日,第八届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百年汉语新诗与港澳台中生代诗歌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召开。近40位来自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专家学者,就“汉语新诗的百年传统”“澳门诗歌的历史与现状”“台港澳与内地中生代新诗”以及“傅天虹诗歌创作”进行探讨。
12月8—9日,“疾病志——中国现当代文学与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召开,蔡元丰、林幸谦、葛亮和黄子平等人重点探讨了中西疾病文学、医病对话、性别疾病和疾病隐喻等论题。
是年,王德威《华夷风》在台北出版。
2017年
5月17—18日,第二届沧海观澜——古典文学体式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沈培、吴璵和周建渝作大会主题演讲,此次会议论题包括诗学方法、文学体式、明清文学和文学文献等。
6月×日,《文学评论》推出“《香港文学大系一九一九——一九四九》评论”专辑,潘步钊、李薇婷、马辉洪和区仲桃等人,探讨《香港文学大系》的编辑眼光、各卷特色和香港视角,呼吁港人全面书写香港文学史。
7月×日,《香港文学》设立“当代香港文学作品评论”专辑,陈国球、蔡益怀和郑政恒就20年来香港文学的发展各抒己见。
9月×日,《香港文学》推出“文学评论”专辑,黄维樑发表《比较文学与 〈文心雕龙〉 ——改革开放以来香港内地文学理论界交流互动述说》。
2018年
1月26—27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新动态与课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由香港大学和韩国高丽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澳门和韩国地区的20余位学者,就中国语言和文学研究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深入探讨。
1月×日,周洁茹担任《香港文学》杂志执行总编。
2月×日,《香港文学》推出“评论专辑”,蔡益怀、郑政恒和冯伟才等人对《香港文学选集》(第五辑)展开研讨。
3月16—17日,《岭南学报》复刊学术会议之六在香港岭南大学召开。蔡宗齐、胡可先、汪春泓、张健和张新科等20 余位学者,围绕“文章学理论与评点实践”和“《史记》《汉书》研究”两大议题展开研讨。
5月15—16日,钱谦益暨其师友门生诗文国际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罗时进作《明清诗文研究的文学社会学路径》专题演讲。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和日本等地的20余位学者,探究了明清时期以钱谦益为中心的诗文创作面貌。
6月6—7日,第三届沧海观澜——古典文学体式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杨明和陆润棠分别作开幕、闭幕演讲。此次论题有文学文献、明清文学、文学理论、文学体式和唐宋文学等。
7月7—8日,文学与人生——第十二届香港文学节研讨会举行。陈智德、黄念欣、梁慕灵、韩丽珠、李婉薇和陈丽芬等人,就“文学的疾病书写”“文学行旅的流转人生”和“文学的成长叙事”进行研讨。
7月×日,《香港文学》推出“悼念华语文坛泰斗刘以鬯先生”特辑,小思、陈国球、黄淑娴、蔡益怀和邵栋等人,对刘以鬯及其与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之关系进行剖析。
9月7—8日,风雅传承:第二届民初以来旧体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吴宏一、陈永正、邝建行作主题发言,李庆、林立、陈炜舜等近60位学者,围绕相关论题展开深入研讨。
11月10—11日,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中国文学国际研讨会在香港恒生管理学院举行。康达维、李欧梵、彭玉平等近50位来自内地、香港、台湾和美国的知名学者,从当代视野出发,重释中国文学及文化经典;以古为今用为契入,开展中国文学与文化思考的跨时代对话。
12月5日,第三届海峡两岸及港澳华文文学讲座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逾10位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和韩国的学者,共同探讨了巴金的经典作品,并纪念其《随想录》创作完成30周年。
12月8—9日,中国诗学研究新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浸会大学举行。逾40位来自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日本和美国的学者,就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命题和经典文本展开深入讨论。
是年,柳书琴主编《东亚文学场——台湾、朝鲜、满洲的殖民主义与文化交涉》在台北出版。
(蒋述卓 张重岗)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