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0.23.20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

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来源

来 源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9 \ 上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内容涉及“文学的阶级性”与“人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文艺应当为工农兵服务、熟悉工农兵”、“文艺的普及与提高”、“文艺的统一战线”、“文艺的歌颂与暴露”、“作家应当学习马列主义和学习社会”、“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等论题,共40个段落。对周扬来讲,他在40年代所理解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主要就是毛泽东《讲话》这篇文献,而这种理解既基本符合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真实状况,也代表了新中国成立前人们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认识的水平。
关键词

文艺思想

文艺

小资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文学

知识分子

内涵

文学理论

无产阶级

文学艺术

理论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来源

字体:

理解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必须首先联系他独特的政治身份:与一般的文艺理论家不同,他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立场上,以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为历史背景,为解决中国革命中遇到的现实问题而思考文艺问题的,而他的文艺思想的巨大影响,也始终与他革命领袖的身份相关。

虽然毛泽东在早年的著述中,也有一些零星的谈论文学艺术问题的文字,但真正集中思考文学艺术问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文艺主张,是在延安时期,也就是在他成为中国革命的领袖之后。19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在陕西保安县成立,毛泽东在这个会议上发表了一个演讲,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实际上是在“文武两个战线上”展开的,只有“发扬苏维埃的工农大众文艺,发扬民族革命战争的抗日战争文艺”,才能够争取抗战的胜利[※注]。把文学艺术和军事并列称为“文武两条战线”,这一看法毛泽东不仅在《讲话》中重提,而且贯穿在了他领导中国革命的全部实践过程当中。从把文艺作为革命的一条“战线”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极为关注文艺界的思想动向与文艺家的政治立场,以及为什么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常常亲自介入具体的文艺问题的争论,并多次主动发动起对文艺界“错误倾向”的批判运动。显然,他极为看重的是文学艺术在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统一全党思想、发动群众、引导舆论方向方面的功用。

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另一重要内容——对民族形式的强调,同样是在延安时期逐渐明确起来的。这一观点的产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对中国革命来讲更具根本性问题的思考。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报告中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成为“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注]。到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把“民族形式”引进了文化领域。他说,“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注]。而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提出文化的民族形式问题,又与抗日战争需要以民族利益为号召这一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使之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当中另外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内容。

从理论根源上讲,毛泽东文艺思想中的许多命题,直接来源于列宁,而不是马克思或者恩格斯,这显然与他们身份的相近有关:同样是作为一个革命政党的领袖,列宁的许多主张更能够在毛泽东那里产生“共鸣”。毛泽东在写文章时,极少像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那样到经典作家那里去寻章摘句,但在《讲话》中,他有两处直接引用了列宁的话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一次是在提出“文艺为什么人”这一问题之后,他说:“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注]另一处是在提出“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之后,他说:“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无产阶级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如同列宁所说,是整个革命机器中的‘齿轮和螺丝钉’。”[※注]

我们发现,毛泽东引证列宁的两处文字,涉及的是在他的《讲话》中最关键的两个问题。这两处引证都出自列宁的《党的组织与党的文学》(后改译为《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显然,毛泽东对这篇文献相当熟悉。另外,列宁关于两种民族文化的论述、对知识分子动摇性的批判以及在人性论问题上的立场、要求作家表现工农大众、表现新生活的主张,都进入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体系当中,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是很明显的。

毛泽东文艺思想,也吸纳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左翼文学发展的理论成果。“文学是宣传”,“文学是一个阶级的武器”这些都是创造社成员在1928年从日本引入中国的文艺主张。尽管这些主张一开始受到了茅盾、鲁迅等五四作家的质疑,但还是进入了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体系当中。“文艺大众化”问题曾经在30年代被左翼文学家热烈地讨论过,而且他们还在“大众化”还是“化大众”的问题上一直争执不下。毛泽东的《讲话》实际上认同了大众化讨论中以瞿秋白等人为代表的认为知识分子必须先“取得大众的意识,学得大众的语言”,然后才能创造大众文学的观点。而这种观点的进一步引申,便与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问题联系在一起。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