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3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

三 苏联文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补充与校正

来 源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9 \ 上编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中国学者对苏联(包括19世纪俄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介绍,始于五四时期。之后,随着中国左翼文学的发展,俄国19世纪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的理论与批评著作,列宁关于文学艺术的讲话、文章及相关言论, 20世纪20年代以后苏联的许多文学思潮与流派的观点和学说,便源源不断地被介绍到了中国。据后来的学者统计,这一时期翻译的苏联学者的文艺学论著有罗达尔森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孟克译,上海光明书店1937年)、伊佐托夫的《文学修养的基础》(沈起予、李兰译,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米尔斯基的《现实主义——苏联文艺百科全书》(段洛夫译。
关键词

文学

文艺理论

文艺思想

文艺

现实主义

文学理论

苏联文论

理论家

典型问题

文艺学

马克思主义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苏联文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补充与校正

字体:

在左翼文艺阵营内部,相当长的时间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权威性与苏联文艺理论的权威性都是不容怀疑与否定的。对于许多人而言,两者之间完全一致,可以互相阐释。1944年周扬在他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序言中就讲,《讲话》“一方面很好地说明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人的文艺思想,另一方面,他们的文艺思想又恰好证实了毛泽东同志文艺理论的正确”[※注]。然而,事实是,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既不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文艺思想完全重合,也不与列宁的文艺思想完全重合,更不可能与本身就有多种立场与观点,不断变化与发展着的整个苏联文论完全兼容。

就经典文论的层面讲,毛泽东文艺思想直接受到列宁文艺思想的影响,比较多地从工具论的角度看待文艺问题,与马克思,特别是恩格斯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立场有一定的距离。而与列宁的文艺思想比较起来,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工具论的色彩更加浓厚。在《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这篇文章中,列宁一方面强调“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承认“写作事业最不能作机械划一,强求一律,少数服从多数”的要求,“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注]而毛泽东的《讲话》在引用列宁的观点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时,则忽视了列宁在艺术创作活动特殊性问题上的看法。

毛泽东文艺思想有其自身的立场与自身的逻辑,从这个角度讲它是自成体系的。但是,由于毛泽东本人不是专业的文艺理论家,他主要是站在一个政党领袖的立场上,以要求文艺为政党的政治目标服务的功利态度思考文艺问题的,这必然使他在文艺问题上的许多结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在有限的关于文艺问题的论著中,毛泽东文艺思想所涵盖的理论领域也是相当有限的,它不仅对许多文艺内部的具体问题如文艺体裁、文艺风格、创作心理与接受心理等问题缺乏学术性的论述与探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如新旧现实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学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典型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等等,也要么只简单地提出了本身就有很大局限性与片面性的原则,要么根本就没有涉及。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构,不可能完全依托毛泽东文艺思想这一理论资源。而苏联文论,恰好可以弥补毛泽东文艺思想留下的许多理论空白。

苏联文论承接的是以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19世纪俄国文论传统,这一传统又是与整个欧洲学术传统相衔接的。因此,在20世纪,苏联产生了普列汉诺夫、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波格丹诺夫、弗里契等一大批具有相当理论深度与理论个性的文艺理论家,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像季摩菲耶夫、顾尔希坦这样的富有理论成果的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他们对许多具体的文艺问题,都有深入细致的思考与探索。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论与欧洲19世纪资产阶级文论受到怀疑与批判的情况下,苏联文论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能够借助的最理想的理论资源。

另外,以《讲话》为代表的毛泽东的文艺论著当中,有些内容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与时效性,与战争环境与特定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有关。用一种毛泽东本人也认可的说法,叫“有经有权”[※注]。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延安文艺思想的机械的理解与运用,给文艺事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而苏联文论,从1953年之后已经进入了“解冻时期”,开始就一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命题,如文学中的人性问题与人道主义问题,如何深化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问题,如何更好地处理文学的党性原则与作家的创作自由问题等,进行讨论与反思。在50年代,中苏之间文化交流的信息是十分通畅的,这一时期苏联文艺界的理论动态与思想动态都能够很快地传播到国内。苏联文艺界对这些问题的论争与思考,对国内的文艺理论界有直接的启发。50年代,苏联文论还具有理论上的合法性与学术上的权威性,它们因此成为国内的理论工作者试图纠正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实践中出现的一些偏差时,唯一能够借用的话语资源。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