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批判”和“跃进式”教改中的文学理论教材(1957-1961)
来 源
: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2009 \ 下编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0 | ||
摘 要
: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文教政策调整与文学理论教学大讨论(1949-。50年代,我国学者译介的最具体系性和权威性的苏联文艺学教材,要数季摩菲耶夫的《文学原理》(共三部,第一部《文学概论》,第二部《怎样分析文学作品》,第三部《文学发展过程》,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版)。至此,文学理论不再以文学自身问题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已被政治阴谋家用作迫害异己的工具,文学教育不再具有丝毫独立的学术尊严和人员保障。文艺学这门学科实质上已被完全消解。 | ||||||
关键词
:
|
文艺学 文学理论 文学 教材 文艺理论 文学史 文艺 概论 文艺思想 现实主义 文学批评 |
在线阅读
三 “批判”和“跃进式”教改中的文学理论教材(1957-1961)
字体:大中小
1957年反右运动之前,高校的文艺学教学已呈现出良好的态势,有了完善的教学大纲和相对丰富的教材,学位教育和管理也开始起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4年开始招收我国第一届文艺学研究生)。1958-1961年,高校进入了所谓的“跃进”式教改、大规模“学术批判”及“集体治学”时期。文科各专业被要求必须贯彻“古为今用”和“厚今薄古”的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大量缩减古代课程比例,在教学方式上以今人推崇的理论模式去裁判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现象(如将中国文学史说成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斗争史)。同时提出“学术批判是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号召青年师生展开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学术批判”,并且将“批判”的内容、范围、时间跨度、层次均提升到更高的层面。这种彻底的“批判”精神使青年学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他们开始自己编写教材。1958-1959年,北大、北师大中文系55级学生分别编写成了《中国文学史》(70多万字)和《中国民间文学史》,经各大报刊宣传报道后,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
反右和“大跃进”实际上对中国文艺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创造具有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的文艺理论,“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当时所能找到的最激动人心的提法,这一提法最早是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5月)上提出的。后林默涵将毛泽东《讲话》总结为几大问题,以《更高地举起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旗帜》为题在1960年初发表,开始将讨论引向改变苏联模式的问题。经过“反右”,国内文论家几乎都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苏联文艺学模式也被质疑,那么所能依赖的就只剩下毛泽东关于文艺的指示和讲话了。山东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这一时期编著的《文艺学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59年初版、1962年修订),基本上反映出这一时期文艺学教材在内容和指导观念上的偏向。该书共十章,从标题到内容基本上就是《讲话》的缩编,在“批判”了巴人、胡风、秦兆阳以及“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和“左联”之后,认为只有《讲话》才真正确立了革命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才解决了作家“为什么人”而写这一重大问题。教材最后断言《讲话》是“指导文学艺术的普遍永久的原则,是无产阶级文艺的战斗纲领:它不但能指导当时,而且能指导现在和将来,对世界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也有重大意义。”[※注]这里显然将文艺政策和指示当成了解释文学的基本原理。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