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背景
来 源
:
|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2 | ||
摘 要
:
|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一个过程。同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了“双百”方针,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并指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在1957年2月27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重申了“双百”方针,指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 ||||||
关键词
:
|
方针 知识分子 文学艺术 社论 教条主义 社会主义 艺术 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道路 现实主义 学派 |
在线阅读
一 “双百”方针的提出及其背景
字体:大中小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一个过程。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成立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题词。1953年,在回答中国历史研究委员会请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时,毛泽东有过“百家争鸣”的指示。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时,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合在一起提出,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还说:“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注]但此时“双百”方针的口号还并没有正式公布。
同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正式宣布了“双百”方针,说“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在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并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只有反革命议论不让发表,这是人民民主专政”。
5月26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了有北京知名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参加的会议,由中宣部部长陆定一作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后经毛泽东修改,发表于1956年6月13日《人民日报》)。陆定一在报告中阐述了这一方针对发展、繁荣我国科学文化的重要意义,指出:中共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目的,就是要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们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它“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不过,陆定一也指出,在阶级社会里,“双百”方针所彰显的“自由”,只能“是人民内部的自由”。这实际上预先为“双百”方针设置了一个政治“关口”。
“双百”方针提出后,受到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知识分子迎来了“早春天气”,[※注]但不少知识分子仍心存疑虑。这一疑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担心是否真正能执行“双百”方针,怕打击报复,由此采取观望态度;[※注]另一种情况是担心如果真的执行这一方针会不会出现混乱,由此而产生一种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毛泽东也曾指出,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高级干部中,“许多人实际上不赞成这个方针”。[※注]尤其是在“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坛走向一派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是很健康的作品,这更引起了一些人的高度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双百”方针鼓励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反攻。
比如,1957年1月7日,陈其通等在《人民日报》发表《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一文,认为“双百”方针提出后,“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就越来越很少有人提倡了,甚至有人企图取消“社会主义”,只提“现实主义”,或者用“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这一模糊的概念来代替它(显然是指秦兆阳、周勃等,参见本书第三章)。“我们认为这种怀疑论和取消论是小资产阶级艺术思想的产物。”此外,“双百”方针提出后,真正反映当前重大政治斗争的主题少了,“大量的家务事、儿女情、惊险故事,等等,代替了描写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惊天动地的解放斗争”,“文学艺术的战斗性减弱了,时代的面貌模糊了,时代的声音低沉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在文学艺术这面镜子里光彩暗淡了”。此外,有许多人只热衷于翻老箱底,热衷于走捷径去改编旧的,甚至有个别人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稍加整理就冠上自己的名字去图名求利。针对这种情况,陈其通等要求“压住阵脚进行斗争”。文章发表后,引起一些人的共鸣,有的赞同,但更多的人持批评态度。
3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辽的《对陈其通等同志的“意见”的意见》,批评了陈其通对“双百”方针的认识,认为陈其通把“双百”方针提出以后文艺工作中个别的、非根本性的缺点,当作全面的、根本性的缺点,于是也就认为目前的文艺工作简直是“糟得很”了。陈辽认为,我们应该正视这些缺点,但不应当加以夸大,要加以具体分析,找出主流。3月18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茅盾的《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反对教条主义和小资产阶级思想》,文章深刻分析了陈其通等人文章的错误,认为他们对文艺形势的估计是不符合事实的,批评的方法是教条主义的,指出:“我们的工作方法应当是让大家来‘放’,来‘鸣’,开展自由讨论,从讨论中加强马列主义的思想教育。”
4月4日,《人民日报》又发表了各地关于对陈其通等人文章的座谈会发言及读者来稿综述,对陈其通等人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其实稍早时候,毛泽东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在1957年2月27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重申了“双百”方针,指出“双百”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注]1957年3月12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这个方针,明确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注]4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继续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社论,指出“党内还有不少同志对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际上是不同意的,因此他们就片面地收集了一些消极现象加以渲染和夸大,企图由此来证明这一方针的‘危害’,由此来‘劝告’党赶快改变自己的方针。但是,党不能接受他们的这种‘劝告’,因为他们的方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社论》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方针”,“党的任务是要继续放手,坚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自此,知识分子的顾虑被彻底打消了,“双百”方针开始全面贯彻执行。
(二)提出“双百”方针的社会背景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国内国际背景,与党中央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紧密相连。
1955年底1956年初,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即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改造)基本完成,国家的所有制、生产关系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这使得毛泽东作出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基本结束的论断,要求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中指出,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注]而要调动的“一切积极因素”中,知识分子的作用将是至关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一考虑,早在1956年1月,中共中央就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对知识分子的定位和评价较以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报告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各项建设,正在愈来愈多地需要知识分子的参加”[※注],“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生活中的重要因素。而正确地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更充分地动员和发挥他们的力量,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也就成为我们努力完成过渡时期总任务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党的各个部门,党的各级组织,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注]。报告认为,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工作人员,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注]。这一提法无疑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与此前和此后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位是非常不同的。此外,周恩来在报告中还明确承诺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包括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体现了党中央对知识分子的重视。
可以说,对阶级斗争状况的估计,对中国面临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历史性任务的理解,以及对知识分子政治成分和思想情况的新评价,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提出的依据或条件。[※注]在这方面,陆定一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中给予了系统性的归纳:“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基本地区内已在各方面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将在今后几年内在这些地区被消灭。一切原有的剥削者将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我国即将成为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知识界的政治思想状况已经有了根本的变化,并且正在发生更进一步的根本变化。”“今天我们的思想界已经大有进步。”“第三,我们还有敌人,国内也还有阶级斗争,但是敌人特别是国内的敌人已经大大削弱了。”“第四,全国人民政治上思想上的一致性大大增强,而且还在继续增强之中。”[※注]
“双百”方针提出的国际背景,主要来自苏联和东欧的变化,它使得毛泽东觉得有必要也必须探索属于中国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而不能一味地学习乃至照搬外国的经验。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震惊了世界,也震动了毛泽东,使得毛泽东开始反思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问题。此后,匈牙利事件和波兰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推动了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并迅速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东方阵营的动荡和变革问题。会后,《人民日报》先后根据会议讨论情况,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4月5日)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1956年12月29日)的社论,回击了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对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攻击,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和科学态度,对斯大林及东欧变革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也对我们自建国乃至建党以来所犯的错误作了客观的分析。社论明确指出,这些错误都是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所犯下的,并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而来的,而“以后我们还是可能犯错误的”。而由此获得的重要的教训,“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机关应该使错误限制在个别的、局部的、暂时的范围内,而不应该让个别的、局部的和初步出现的错误变为全国性的或者长时期的错误”。[※注]为此,就必须反对各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同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社论还重点强调了社会主义道路要与各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每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除了有共同的方面,还有不同的方面。在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具体的发展道路。”社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指出:“每个民族都经历着阶级斗争,并且最后都将沿着在一些基本点上相同、而在具体形式上各有不同的道路,走向共产主义。只有善于根据自己的民族特点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各国无产阶级的事业才能得到成功。”[※注]可以说,苏联变革及东欧事件的发生,从正和反两面,推动了中国的决策者们加强了原来就已存在的冲破苏联模式的立场,加快了对中国式发展道路的探索。反对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以自由讨论和独立思考来繁荣科学和文化事业,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办法来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避免这种矛盾因处理不当而发展到对抗的地步,都是这一时期所逐渐形成的思路。[※注]
总之,“双百”方针在国内国际特定的环境下开始实施起来,使艺术和学术领域出现了一度的繁荣。在文学创作上,题材和主题的范围扩大了,体裁和风格多样了。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还是电影,数量和品种都显著地增多。特写、抒情诗得到了发展,特别是抒情诗中爱情诗这一枯枝重新开出了花朵。最能反映思想活跃的杂文这片荒芜已久的园地,也开始繁盛起来。[※注]就文艺学来说,出现了一批思想解放,有创见的理论文章。[※注]所有这些都体现了“双百”方针政策的实绩。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