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29.253.4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

《武训传》的“错误”实质

来 源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0
摘 要
由毛泽东亲自发起的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震动整个中国文艺界、思想界的大事,此事件对以后中国文艺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时采取这种大规模政治运动方式来批判一部电影,以一种“非常片面、极端和粗暴”的态度,把艺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简单地混淆起来,严重影响了新中国电影乃至整个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在今天看来,我们很难认同当时被批判的文章或其作者都是违反了“马克思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

武训传

电影

资产阶级

反动思想

文艺学

武训

改良主义

封建统治者

社论

地主

文艺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武训传》的“错误”实质

字体:

《人民日报》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指出,《武训传》的根本错误是宣扬“资产阶级反动思想”。这是一个非常致命的政治判定。令人觉得纳闷和蹊跷的是,即便武训是封建阶级的奴才,歌颂武训怎么就成了“宣扬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了呢?

胡绳在《为什么歌颂武训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表现》[※注]中对上述问题给予了解释。胡绳首先分析了武训本人的思想本质,即“极端地忠于封建主义的奴才主义,至死不悟的保皇主义”。其具体表现是,站在地主官僚的立场上办所谓“义学”,其中封建教育的内容分毫没有改变,也丝毫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秩序。这与康有为的主张是不同的。康有为虽然并没有主张根本推翻封建教育,只是主张按资产阶级的方向在教育上进行改良。但如果实行这种改良,封建统治秩序就不能不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动。所以,“康有为的改良主义运动究竟还是要去触动封建统治秩序,那怕是很少的触动”。[※注]但对于武训来说,显然连触动的念头都没有。这种彻底的保皇主义因此必然具有极大的反动性。如果说否定阶级斗争、政治斗争,强调文化改良,还算是资产阶级“进步”思想的体现;那么,宣扬和赞颂武训的这种文化改良主义,就是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体现。“资产阶级反动思想”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另一方面,胡绳指出:“在革命斗争时期,普及反动的文化教育,其意义就是阻止群众的觉悟,抵抗革命斗争,所以是反动的,是向反动阶级的投降。”[※注]而且,为了突出和提高武训而否定、贬低周大,甚至把周大看作是粗鲁的杀人犯,这更“透露了一种由于害怕群众而来的软弱的资产阶级观点”,“不是代表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而是代表其反动性的观点”。[※注]总之,“这种认为离开政治斗争,人民可以在文化上‘翻身’的看法,这种为提高武训而抹煞和污蔑农民革命的看法……不是别的,就是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有许多人正是从资产阶级的反动观点出发而欣赏和赞美武训这个封建主义的奴才”。[※注]

1951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周扬的文章《反人民、反历史的思想和反现实主义的艺术——电影〈武训传〉批判》,更为具体地分析了《武训传》的“反动”本质,明确指出:“电影《武训传》污蔑了中国人民历史的道理,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用改良主义来代替革命,用个人奋斗来代替群众斗争,用卑躬屈节的投降主义来代替革命的英雄主义。电影中武训的形象是丑陋的、虚伪的,在他身上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卑鄙,歌颂他就是歌颂黑暗和卑鄙,就是反人民的,反爱国主义的。”这一陈述可以说是对《武训传》的最后总结和定性。

批判的内容除了指责《武训传》资产阶级反动思想的根本错误之外,还给武训本人戴上了“大地主、大债主、大流氓”三顶帽子。此外,批判运动还涉及私营厂出品的其他许多影片,以及电影界、文学界、史学界等一些作品、文章和观点,在整个思想文化领域造成了异常严重的影响。

毛泽东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发动这样一次大批判运动呢?早在1949年3月5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中,就明确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的任务和主要途径,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将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号召反对“否定被压迫人民的阶级斗争向反动的封建统治者投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反动思想”,扫除思想障碍,将正在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到底,迎接由新民主主义向着社会主义的转变。[※注]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首先从文艺战线上揭开了与资产阶级作斗争的序幕。由此,“发动这次‘讨论’的目的比澄清对一部电影和一个历史人物的认识上的思想混乱远为广泛、重大”。[※注]而此先例一开,以后文艺上连绵不断的论争、探讨都以此定调上升为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使当代文学思潮蒙上浓重的火药味,并从整体倾向上变为政治思潮所驱使的工具。[※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