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7.8.6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

“香花—毒草”批评模式的确立

来 源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34
摘 要
一)从整风到“反右”。“香花—毒草”说提出后,便立刻在文艺界、批评界、文化界、文艺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香花—毒草”批评模式,并在具体批评实践中得以实施,将文艺作品划分为“香花”和“毒草”这样简单的两种类型,并且把主要精力放在批判“毒草”上。从而使文艺批评成为文艺斗争、政治斗争的武器,同时也造成了极坏的文艺批评风气,无限上纲上线、非学术的个人攻击、浓重的“火药味”等,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关键词

毒草

文艺

文艺路线

文艺界

社论

资产阶级

社会主义文艺

作家

社会主义文学

右派分子

文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香花—毒草”批评模式的确立

字体:

“香花—毒草”说是在党的“双百”方针政策实施和紧跟其后的“反右”斗争中提出的,并主要在“反右”斗争中被普遍运用,成为当时盛行一时的批评模式。所谓“香花”和“毒草”,是通过一种比喻说法指代文学批评必须首先运用政治标准来分辨两类性质不同的文学,一类是“香花”,指的是社会主义文学;一类是“毒草”,指的是反社会主义的文学。这个简单的比喻当然对应着两种简单的解决措施:对“香花”要坚决扶持;对“毒草”则坚决铲除,毫不留情。这是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批评模式。

“香花”和“毒草”的比喻是由毛泽东提出的。1957年1月27日,毛泽东在《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注]中,总结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经验,论述了香花和毒草、好事和坏事的辩证关系。指出,香花和毒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在放香花的同时,也必然会有毒草放出来。这并不可怕,在一定条件下还有益。无论在党内,还是在思想界、文艺界,主要的和占统治地位的,必须力争是香花,是马克思主义。毒草,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只能处在被统治的地位。

在1957年2月27日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注]中,毛泽东阐述了辨别“香花”和“毒草”的六条标准:(1)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2)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3)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4)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5)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6)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毛泽东指出,这六条政治标准对于任何科学艺术的活动也都是适用的。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里,难道有什么有益的科学艺术活动会违反这几条政治标准的吗?而在这六条标准中,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

后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注](1957年3月12日)中,也反复提到了“香花—毒草”说,认为在任何时候,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这样的对立,总会有的。“香花”、“毒草”也是这样。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对立的统一,对立的斗争。有比较才能鉴别。有鉴别,有斗争,才能发展。真理是在同谬误作斗争中间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凡是错误的思想,凡是毒草,凡是牛鬼蛇神,都应该进行批判,绝不能让他们自由泛滥。这里也明确了铲除“毒草”的决心。

“香花—毒草”说提出后,便立刻在文艺界、批评界、文化界、文艺理论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香花—毒草”批评模式,并在具体批评实践中得以实施,将文艺作品划分为“香花”和“毒草”这样简单的两种类型,并且把主要精力放在批判“毒草”上,从而使文艺批评成为文艺斗争、政治斗争的武器,同时也造成了极坏的文艺批评风气,无限上纲上线、非学术的个人攻击、浓重的“火药味”等,成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序幕。[※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