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0.246.15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

个性出典型

来 源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1978年12月,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53所文科高等院校120多位文艺理论教师代表,应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两校中文系的邀请,于上海举行了“典型问题学术讨论会”,开启了“文革”后对典型问题的讨论。讨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真实性和倾向性、党性与艺术个性、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以及文艺批评标准等问题。这次讨论的一个较为集中的议题,就是如何看待五六十年代形成的共性与个性“统一说”。
关键词

个性

共性

艺术

人物

阶级

典型人物

阶级性

典型问题

文艺

典型化

典型性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个性出典型

字体:

个性出典型源自1978年姚雪垠给在上海召开的典型问题学术讨论会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姚雪垠指出,“大概较有成就的作家都是着力写出人物的个性,而不是多考虑写好共性。纵然有意写出某种共性,也必须使共性通过个性化体现出来。共性富于特性之中”。[※注]“典型体现着共性,但不等于共性。个性出典型。典型性寓于个性之中。”“有经验的作家更明白要立足于写好个性,同时照顾典型性,这样才能通过写好个性,将个性写深,写丰富,才容易达到塑造典型性格的目的。”[※注]

对于个性出典型这一论断,姚雪垠并没有详细论述,后来李顺刚从人类审美发展的角度对此进行了阐述。李顺刚认为,姚雪垠提出的“个性出典型”这一命题,“接触了典型创造的内在规律”,它与人类审美的发展紧密相关。李顺刚指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审美要求的深化,个人及其个性在艺术典型的内容中愈来愈居首位。典型形象中性格乃“个性”的意义,正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美学价值。正因为这样,对艺术形象中个性与典型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成为近代美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他通过黑格尔对个性的阐述指出,黑格尔把艺术典型理解为生活现象的“整体”,理解为体现着“特殊、个体、个别东西的全部丰富性”的丰满“世界”,“是迄今为止关于典型与个性之间所谓内在联系的最为机智的见解”,它所给予我们的宝贵启示在于:(1)偏离了作为感性形态的完整个性去侈谈典型,本身就已离开了典型。“典型只能是经过作家提炼、熔铸了的‘这一个’现象整体,它尽管透露着一定的普遍意义,但都包孕在完整个体本身所固有的具体属性里。”进入艺术世界的形象个性,描写得越生动、越具体,理解得越深透,表现得越多方面,越易获得典型的价值。(2)艺术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形象性和独创性。在这里,尊重和把握形象的完整个性,不仅不成为塑造典型的障碍和局限,而且是艺术创造活动维系生命的要谛,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由此李顺刚认为:“个性不仅意味着艺术形象的基本特征,而且意味着通往典型所达到的深度。个性与典型所具有的这种紧密联系,也就往往促使作家艺术家将其深化为最具特征的典型形象。”紧接着,李顺刚还阐述了从个性深化为典型的过程,这就是“深入个别”和“跳出个别”。所谓“深入个别”,就是深入描写对象之内,以“这一个”为主,尊重人物个性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所谓“跳出”,就是指站在一定时代的高度,去把握人物个性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实质上,这里的“出”只是意味着更深一层的“入”。[※注]

应该说,李顺刚的分析是比较恰当和深刻的,个性出典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突破统一说,因为从艺术创作规律来看,个性本身就包含着共性,如果再提出一个共性,就很容易使二者形成对立关系。提出个性出典型,是要创作者集中精力进行人物的个性塑造,而避免共性的干扰,这在许多论者看来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典型创作。比如有论者就明确指出,“独特的个性,是构成典型形象的基础”,“应该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去捕捉个性鲜明、独特的人物;在处理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时,应该把个性放到首要的位置上;在整个典型化的过程中,又应该自始至终地抓住对人物独特个性的刻画描绘”。[※注]

李衍柱明确提出要“观察个性、研究个性、刻画个性”。他指出:“通过精确的个性刻画反映社会关系发展的本质方面,是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之一”,“没有个性的精确刻画,就谈不上典型人物的塑造”,塑造典型必须从个性出发,从现实生活中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出发,而绝不能从抽象的共性普遍性出发,作家创造典型,首要的工作就是认真观察,深入研究生活中具有鲜明个性的活人。[※注]

薛瑞生也认为,典型的创造必须走个性化道路,要自始至终地抓住对人物独特个性的刻画、描述,时时排除共性干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独特的艺术典型。具体表现在(1)要突出人物“怎样做”,即强调写出典型的可感性,具体、生动性;(2)要用对立的方法刻画人物的个性,即通过两个相互的形象或在同一个形象中赋予两种相互对立的性格因素,以显示出性格的独特性;(3)要写好环境对人物个性的影响,就能突出个性。[※注]

可以说,“个性出典型”是“文革”后思想解放在文艺理论领域中的一个响亮口号,虽然也有人对此有所质疑,[※注]但显然声音很微弱,真正对个性出典型提出疑问并推动典型论的进一步发展的,则是“新典型观”的提出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多元开放的典型观。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