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7.160.12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

关于艺术直觉与潜意识

来 源
当代中国文艺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由于形象思维问题是与探讨和尊重艺术规律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不难理解,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艺术民主的逐渐回归,形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也重新浮出水面。这次讨论的有些问题是与第一次的讨论相同的,比如是否有独立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及其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等。但这次讨论却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形象思维的认识论问题,情感思维和灵感思维问题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对艺术直觉、艺术创作的非理性因素等,这些对形象思维问题的探究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并引起了文艺界对文艺心理学的深入探讨。在生活形象—情绪、情感—艺术直觉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情绪、情感这个环节,就不会产生艺术直觉。
关键词

情感

灵感

艺术

直觉

思维

灵感思维

潜意识

艺术直觉

认识论

本体论

思维形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关于艺术直觉与潜意识

字体:

对于艺术直觉,多数研究者是从它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特殊性切入的。肖荣在《论艺术直觉的特点和作用》(《文艺报》1984年第10期)中认为,艺术直觉“在表现形态上是直接的、不自觉的,而在本质内涵上又常常与逻辑思维的正确结构等价”,这就使得艺术直觉在其外在形态和本质内涵之间是矛盾的统一。肖荣又具体揭示了艺术直觉的四种属性:直接性、情绪性、经验性和功利性。直接性是指艺术直觉与事物直接的映像和表象联系在一起,始终伴随着具体、感性的形象,因此“往往是快速而自动地越过了自觉思维的阶段,是不假思索地领悟到形象所含蓄的内在美,一时也说不出什么道理”。情绪、情感是艺术直觉产生的主要推动力。在生活形象—情绪、情感—艺术直觉这个过程中,如果没有情绪、情感这个环节,就不会产生艺术直觉。所谓经验性,是指艺术直觉的产生,离不开作家以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艺术直觉在产生和发生作用的过程中,理性因素已经渗透在其中了,这是作家进行审美判断和艺术创造的内在依据。所谓功利性,意味着作家之所以对某些事物的美特别敏感、特别关心,是因为作家的经验和知识是在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形成的,因而就必然隐藏和潜伏着作家对审美对象的功利性考虑。鉴于以上四种属性,论者将艺术直觉界定为一种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特殊的认识和心理能力。肖荣还进一步指出,从文艺创作的总体来看,作家的世界观在起着指导作用,但在创作的某个环节中,艺术直觉就能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表现为作家具有特别善于捕捉住有内在审美价值的形象的能力;(2)能够帮助作家克服创作中遇到的一些障碍和困难;(3)参与创造性的想象活动。

也有论者更多地强调艺术直觉的直接性,即直接领悟的过程,认为艺术直觉可以越过感情和理性的中介,迅速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现象的特征,因而具有鲜明的直观性。[※注]

艺术直觉的研究将认识论与心理学融为一体,从而揭示了形象思维中思维主体的能动性和心理特征,对于文艺创作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

相对于艺术直觉的研究,对潜意识的探讨则进一步深入到了思维主体非理性心理活动的层面,从而使形象思维的研究离开认识论思想体系而接近了文艺创造的人类本体内涵的探讨。朱辉军在《潜意识与创作》(《文艺研究》1985年第5期)中认为,主体的潜意识心理始终伴随着主体的显意识活动,由此,不自觉性贯穿于整个创造过程中。艺术家在病中或梦中酝酿艺术作品的情形说明了潜意识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正是潜意识趁显意识处于松弛沉睡状态,而尽情地欢腾跳跃,于是产生了梦中的形形色色。在这里,潜意识的作用直接成了创作的一个环节。另外,潜意识还为艺术灵感的到来蓄积能量,提供源泉和动力。还有论者具体阐述了潜意识即非理性对于文艺创作的意义,认为对艺术创作来说,潜意识是取之不尽的源泉。潜意识中不仅沉积着种种意象和欲念,也潜在着无穷的情绪和情感力量。一般来说,意识只触及表面,而潜意识才是心灵中最本质的东西。论者还把潜意识活动与作家的心理变态加以等同,指出艺术创作中的变态心理,也意味着自我意识的暂时丧失,而自我意识的暂时丧失又意味着主客一体或人我不分、物我两忘。而这正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境界。[※注]

应该说,潜意识的研究勇敢地闯入了以往思维研究的禁区,对于艺术家的非理性心理活动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意义揭示,的确在回答着以往形象思维研究中认知理性所无法回答的问题。它突破了人们自觉的常规思维的局限,把形象思维的研究思路引向一个超常的创造性的、同时又是内蕴更加丰富深厚的思维天地。[※注]

1995年,尤西林在《文学评论》第6期发表《形象思维论及其20世纪争论》一文,对形象思维的论争作了一次反思式的总结。尤西林总结道:

(一)形象思维论内在的悖论在于,一方面它追求艺术特质,另一方面又使之隶属于思维认识论,从而自始即使这种追求目标划归于外在的形式,同时也阻止了对形象的深入理解。

(二)形象思维论受制于思维认识论,这既根源于黑格尔唯理主义,又现实地受制于垄断思维认识的专政型意识形态话语。20世纪苏、中形象思维论异常激化的争论是社会转型的文化反映,它既来自意识形态权威专制压力,也来自艺术特质独立的冲击。后者以马克思主义人文主义理想突破和超越了意识形态权威性社会政治话语,从而使艺术对象、内容与职能等特质定位于人文本体论(但包括人类学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在内的诸种人文本体论,自身依然有待于进一步修正改进)。

(三)艺术不属于思维本体论而是人文本体论,这是形象思维争论最重要的成果,它同时涵摄了艺术情感与形象性原理根据。西方现代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相反相成地同样指向了这一结论。

(四)形象或意象等概念依然是说明艺术特性的重要术语,但不应再沿着形象思维论作出解释,而应依据人文本体论。随着专制意识形态时代的结束与艺术的日趋自在独立,“形象思维”这一术语已成为历史而失去了它存在的根据。

尤西林的概括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们也必须明白,形象思维作为一个术语虽然已不再是文艺学讨论的热点,但它所带给当代文艺学的,却绝不仅仅是一个术语的问题,它开拓了当代文艺学向艺术本体挺进的道路,为文艺学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是形象思维讨论所给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注]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