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

二 学术成果

来 源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设计艺术发展从“图案”转变为以“工艺美术”为核心研究的主要线索,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主要刊载在《美术》、《美术研究》、《学术研究》、《文物》、《瓷器》、《建筑学报》、《科技简报》等这样的学术期刊上。这一时期,译著类学术成果主要有1957年郑可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组织人员翻译的欧美的现代设计资料。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的博士论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 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林志远的博士论文《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等,这些博士论文在对我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学科特征、学科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是难得的学术成果。
关键词

学术

成果

艺术

符号学

美术

博士论文

学术成果

设计

概论

课程结构

产品造型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学术成果

字体:

(一)1949年至1978年的学术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设计艺术发展从“图案”转变为以“工艺美术”为核心研究的主要线索,这一时期的学术成果主要刊载在《美术》、《美术研究》、《学术研究》、《文物》、《瓷器》、《建筑学报》、《科技简报》等这样的学术期刊上。同时,部分艺术学院也纷纷创办学术杂志,如《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中央民族学院学报》、《天津师范学院学报》等,对宣传学术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装饰》由中央工艺美院1958年7月17日创办,张光宇担任主编并创刊。第一期刊载的文章主要有:《向民间艺人学习》(朱培初)、《龙凤图案的应用和发展》(沈从文)、《江南白粉墙》(张光宇)、《现代工艺的大跃进》(徐振鹏)、《生产实践在工艺美术学院》(陈叔亮)等。这一份当时中国工艺美术界的唯一刊物,既图文并重,又从理论上为工艺美术时期提供了丰富的学术成果。

根据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统计,1949年至1978年关于“工艺美术”研究的文献一共200多篇,主要的学术论文如下:

1950年,《工艺美术的提高和普及》(王逊)。

1954年,《对于工艺美术遗产学习的一些意见》(田自秉)。

1955年,《对工艺美术品设计的意见》(程尚仁)。

1956年,《关于工艺美术品的稿酬问题》(贺鸣声)。

从1956年至1957年间,由中央工艺美术科学研究所主办了《工艺美术通讯》,开展了有关工艺美术性质、内含、外延的专题讨论,就更使这一问题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1957年,《谈当前工艺美术事业中的几个问题》(庞熏琹)、《几位著名的民间工艺美术艺人介绍》(王树村)。

1958年,《怎样学图案(一)》(雷圭元)、《工艺美术行业的技术革新》(吴东彦)、《生产实践在工艺美术学院》(陈叔亮)、《兴无灭资,人人交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双反运动报道》(袁运甫)、《新中国工艺美术的大跃进——代发刊词》(邓洁)、《办得好、办得适时——简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师生习作展览会”》(张谔)。

1959年,《国外工艺美术动态》(陶天笠)、《北京工艺新作》(艺兵)、《民间雕塑工艺新创作》(古松)、《美的陶瓷设计、新的创作方法》(张谔)、《为了新风格的形成》(和兰石)、《谈几本书的装帧设计》(邱陵)、《发展丰富多彩的手工业生产》(贾贵发)、《波兰的民间工艺美术》(陈之佛)、《为提高工艺美术的创作水平而努力——在全国漆器交流会议上的发言》(陈叔亮)、《北京工艺美术的春天》(谢邦选)、《让工艺美术在人民公社遍地开花》(艺群)、《“使我们想起生活”——喜看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王家树)、《装帧艺术史话》(莫志恒)、《穷干巧干,大闹技术革新——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染织系科学研究工作》(程工)。

1960年,《高速度的发展工艺美术创作事业》(杨艺生)、《百花齐放的陶瓷艺术——简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陶瓷部分》(梅健鹰)、《大搞创作设计,繁荣艺术创作》(夏丁)、《工艺美术大跃进》(家树)、《十年来工艺美术的成果——介绍〈中国工艺美术〉》(谭树桐)、《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谈到新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问题》(雷圭元)、《灿烂的贵州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程尚仁)、《紧密合作、携手前进让工艺美术之花开得更加鲜艳绚丽》(安性存)、《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看我国工艺美术事业十年来的辉煌成就》(邓洁)、《江苏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唐廷轩)、《工艺美展琐谈》(和兰石)、《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大力发展我国工艺美术事业》(邓洁)。

1961年,文化部组织编写艺术教材,由北京、南京、四川等地的研究人员陈之佛、罗尗子、龙宗鑫、王家树、和兰石等完成了一部约30万字包括近现代部分的《中国工艺美术通史》,但没有正式出版。其他的学术成果有,《工艺美术的社会功能》(龙宗鑫)、《美化生活——关于工艺美术的创作问题》(王朝闻)、《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美术》(朱培初)、《华丽与朴素——杂谈日用工艺美术品的装饰》(顾方松)、《风格的继承和创新》(和兰石、黄能馥、顾方松合写)、《家具》(徐振鹏、吴劳、张光宇、雷圭元、罗无逸合写)、《谈谈“建筑小品”》(姚锦)、《要深入研究工艺美术的特性——1961年8月25日座谈会纪录摘要》。

1962年,《对建筑装饰研究工作的几项建议》(张仲一)。

1963年,《越南工艺美术礼赞》(袁水拍)。

1964年,《工艺美术品的思想性与装饰性的关系》(徐子印)、《学习图案装饰的体会》(张炳祥)、《站柜台与工艺美术设计》(钟茂兰)。

1966年,《美术》期刊发表了《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会在京举行》。

1974年,《坚决走工艺美术创新的道路》(朱伯华)。

1977年,《产品造型设计必须考虑制模工艺》(何六一,邵九林合写)。

1978年,《工艺美术的春天——“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座谈报道》(夏硕琦)、《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花——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一瞥》(陈紫薇、李耀宗)、《发展我国工艺美术的几个问题——在全国工艺美术创作设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选)》(蔡廉)、《毛主席纪念堂压纹壁纸的工艺美术设计》。

这一时期,译著类学术成果主要有1957年郑可在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组织人员翻译的欧美的现代设计资料。1960年郑可开始系统研究现代工业设计理论,与人合译了国外工业设计著作,并写了《现代工艺设计教学纲要》、《成立现代工艺系的建议书》。

(二)1978年至1997年的学术成果

1.工艺美术史论、概论方面的学术成果

70年代末,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是“工艺美术”向“设计艺术”转变的前奏时期。1984年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成立,技术美学思想兴起,因此,这一时期技术美学的文章、专刊、文丛等相继出现,并有一批系统的著作问世,如徐恒醇的《技术美学》,涂途的《现代科学之花——技术美学》等,这些成果在80年代获得艺术设计界的注意,吸引了张道一、柳冠中、王明旨等学者对设计与文化的研究。

80年代之初,张道一的理论研究如《工艺美术发展的重要基础——民间美术研究等问题》、《试论研究民间工艺美术的现实价值》、《研究民间美术,发展当代工艺美术事业》等,这些文章的立论都是将“民间美术”作为“工艺美术”的主要内容来进行研究的。1983年他直接以“设计”为题撰写了《设计观念——工艺美术教学的一个关键问题》,强调工艺美术的设计本质,从历史、社会两方面的成因来批判工艺美术教学与实践中以绘画为主导思想的错误观念。随后几年,他还出版了《工艺美术论集》、《造物的艺术论》等理论专著。

1985年,田自秉先生推出《中国工艺美术史》,这部史论是1978年以来最早的一部对学科做出系统描述的著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30年来影响最为广泛的描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历史的著作。正式出版的通史性著作还有龙宗鑫编著1985年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80年代中期以来,李绵璐在他发表的《重视工艺美术教育》、《应该加速改革工艺美术教育》文章中认为,应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适合我国目前教育水平的课程,并提出七类课程结构组合方案。80年代末期,叶朗主编的《现代美学体系》一书明确地提出将艺术设计在现代美学体系中设立位置。

1989年,李砚祖的《工艺美术概论》以更具现代形态的描述角度,较为全面地对转型时期的工艺美术建构了理论框架,这是第一本较为系统的工艺美术理论著述。李砚祖还出版了《艺术设计学概论》、《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历史与美学》等著作。同年,柳冠中出版了《设计文化论》,这是作者80年代以来的工业设计论文结集,但并非严格的理论形态。此书也是同时期类似著作中的代表,对工业设计教学与实践有直接的影响。另外,1988—1989年在《装饰》杂志的平台上,柳冠中的《历史——怎样告诉未来》和广州美术学院研究室发表的《中国工业设计怎么办》在设计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90年代初期,许平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设计学科建设理论研讨暨作品展示会”上发表的题为《走向21世纪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一文,着重于阐述“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教育”的传统格局中崛起,王受之发表的《世界设计的历史及其现状——兼谈当代设计教育》一文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状况进行了较为深刻地揭示。

其他的学术成果还有:1991年,诸葛铠的《图案设计原理》一书,从设计的源与流入手,论述了设计的本质;1994年张道一主编的《工业设计全书》是一部较系统的工业设计参考书,对工业设计学科的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1997年,柳冠中主编了《工业设计学概论》。

2.工艺美术教育研究的教材、丛书

除了在设计哲学层面上的设计史论、概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设计理论研究还围绕着设计教学进行了广泛的引进与探讨,出版了大量普及类的教材、丛书,主要的教材如下。

柳冠中主编、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包括《工业设计学概论》(柳冠中)、《产品价值分析》(刘吉昆)、《视觉传达》(罗越)、《产品设计中的人机工程学》(严扬等)、《设计表达》(史习平等)、《工业设计史》(蔡军等)、《设计表达——产品设计的平面表达》(张旭晨等)等。这套教材以工业设计为中心,涉及工业设计的理论、历史、方法、基础知识与表现技法等方面,构成了设计子学科的学科群,形成了较完整的学科框架。

潘鲁生主编的系列教材,包括《工艺美术概论》(李砚祖)、《工业设计原理》(陈汗青)、《设计艺术原理》(荆雷)、《广告学原理》(傅根清)、《中国工艺美术史》(徐思民)、《外国工艺美术史》(张夫也)、《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史》(董占军)、《设计艺术美学》(章利国)、《中国工艺文献选编》(倪建林等)、《外国设计艺术文献选编》(董占军)、《设计管理》(刘观庆)、《民艺学概论》(潘鲁生等)等。紧紧地围绕着理论研究,重在设计历史、设计原理的研究与中外设计思想的整理,显示出了严谨的学术体系。

尹定邦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设计学丛书”,包括《设计学概论》(尹定邦)、《中国当代广告史》(余虹)、《艺术与错觉》(范景中译)、《秩序感》(范景中译)、《风格问题》(邵宏等译)、《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陈平译)、《图形与意义》(尹定邦)、《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陈瑞林)、《设计营销与管理》(陈汗青、尹定邦、邵宏)、《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王三荔)、《美术学院的历史》(陈平译)等。这套丛书旨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推荐介绍国外重要的设计相关著作与国内走在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

王受之著的“设计史论丛书”,包括《世界现代设计史》、《世界平面设计史》、《世界当代艺术史》、《世界时装史》、《世界广告史》、《世界工业产品设计史》、《美国插图史》等,为较为闭塞的中国设计理论研究领域提供了丰富的西方现代设计历史知识与资料。

在学术期刊出版物中,除了1958年清华美术学院创办的《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将《艺苑》更名为《美术与设计》,山东工艺美院创办的《艺术与设计》,其他的刊物还有《包装与设计》、《产品设计》、《文艺研究》等,这些刊物大量介绍设计的产品和设计师、设计思想,对设计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译著类学术成果

这一时期,各大工艺美术院系对外国设计史的译著开始丰富起来,主要的著作有:

1989年,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现代设计艺术理论丛书”,以译介国外设计理论为主,在国内美术界较早提出“设计艺术理论”的概念,如《艺术与视知觉》(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情感与形式》(苏珊·朗格著)等经典读物。

由周峰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设计丛书”,其中的《视觉美学》、《设计与形态》几本让国内读者直接了解到“包豪斯”的设计理论。

另外还有吴静芳译的《设计运动100年》,刘树信译的《包豪斯——现代工业设计运动的摇篮》,张福昌译的《设计概论》等。

(三)1998年至今的学术成果

1.围绕设计艺术教育为核心的著作与论文

1998年,教育部的专业目录中正式用“艺术设计学”代替了“工艺美术学”,这一变化带动艺术设计界的重大转型。各高等院校中的“工艺美术”专业纷纷改称“艺术设计”,同时出现了一批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主题的著作和论文。

2000年,潘公凯、卢辅圣主编的一套《现代设计大系》,对各门类艺术设计都进行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探索。其中,宋建明的《造型基础》集中阐发了他自9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设计造型基础观,并追溯到中国阴阳哲学中,寻找设计基础的中国根源。杨永善的《中国陶瓷艺术教育回顾》一文,虽说是针对陶瓷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但其探寻的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规律,实质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奚传绩的《关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一文,从学科命名、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三个方面给予了详尽的阐述,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

同年,张道一以《世纪之交设计艺术思考》为题连续发表了六篇专论,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悠久历程及现代转型给予了充分地论述。同时,专门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七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其中两篇文章《研究设计艺术的性质》和《研究设计艺术的教学》,与设计艺术教育课程结构联系最密切。另外,这一年出版的学术著作还包括,凌继尧、徐恒醇合著的《艺术设计学》;李砚祖著的《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柳冠中在《美术观察》第一、第二期上发表论文《“人为事物”的科学:设计“设计学”》与《设计“设计学”——“人为事物”的科学》,结合了他之前设计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对“人为事物”作了全面、系统地描述。

2001年,黄维《关于艺术设计“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一文,针对“创新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提出了两类模式及其相互逻辑关系的研究。何人可发表的《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一文,强调必须从教学的体制、结构改革着手,探索更加综合的教育之路。

2002年,陈瑞林的《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是迄今唯一一部现代设计艺术史研究的专著。

2003年年初,华晨、王宁两位作者发表的《环境艺术学科发展方向与课程的科学设置》认为,环境艺术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应强调培养全面的“专才”,要实现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学科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在课程的设置上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以及专门化的宗旨。冯健亲发表的《中国现代设计艺术教育漫步》一文,对课程及教学改革问题作了较为全面地揭示,文章针对学科更名提出忠告,指出这绝不是换一个标签就能万事大吉的事。谢大康的《社会需求变化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一文提出了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即设计师的“通才教育”和“终身教育”的问题。关于这一教育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结构同样具有紧密的联系。

2003年年底,谭平发表的《关于中央美院设计教育的几点想法》一文,可谓是本年度对课程及相关论题讨论的一种新思维。文章以中央美院设计教育的“平台式”教学模式作为课程结构的论析依据,指出这一“平台式”教学及课程特色分为基础部分、专业部分和导师工作室制度执行。

2004年,李立新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从设计艺术表层的丰富性和深层的逻辑性对丰富的历史史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许边疆的《构建五种设计教育模式》,就是将艺术设计本科专业的课程结构按艺术型模式、技术型模式、教育型模式、传播型模式和理论型模式进行论析,这篇文章对于课程结构可能出现的几种类型确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叶凤发表的《培养复合型“灰领”人才》则是一篇针对性较强的文章,该文将艺术设计职业教育对应的人才规格确定在“灰领”阶层。指出何谓“灰领”,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复合型、实用型技术人才。

2004年,尹定邦的《设计学概论》围绕着设计作为一种“创意”行为,展开了完整的理论表述。2005年,他主编的“白马设计学丛书”确立了“设计”开放的范围和系统,对设计的学科体系做出了有影响描述。

2005年,李恒、郑丽波《设计艺术教育的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一文,针对设计艺术教育现存的问题归纳为三点,文章揭示了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问题形成的缘由。

2006年关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篇主要论文是,韩眉伦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教育问题的建议》,徐跃的《改善高校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教学状况的一点思考》,刘永翔的《以创造人才培养为目标探索设计办学》,温军鹰的《以新视觉重构设计基础课的教学新模式》,黄鹉的《构建面向未来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吴国强的《工业设计综合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葛鸿雁的《关于设计和设计教学中思维逻辑性的思考》。

2007年,杭间的《中国工艺美学史》一书是设计界第一部系统整理、研究中国古代设计思想的专著,以通史形式对古典文献中的设计思想进行了梳理,并概括总结出古代设计思想的六大特征。

2008年,徐恒醇写的《设计符号学》对语言符号学、广义符号学和艺术符号论做了系统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分析。由潘鲁生主编,董占军编著的《现代设计艺术史》,以科学的态度介绍了西方国家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历程,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完美地融于一体,资料丰富,具有较强的启迪作用。史明著的《景观艺术设计》以历史的观点,对于传统园林、现代园林和现代景观艺术的概念、特点和范畴加以梳理,追本溯源,并结合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特征,从学科交叉的视角,结合人类心理学、行为学、美学、建筑学、色彩学、传统园林艺术及现代景观艺术等多重学科的相关成果,以景观艺术设计的工作方法为线索而逐层展开。

2009年,秦臻编写的《中外广告简史》选取了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案例,遵循着中外广告从历史的原始形态到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的轨迹,高度概括地总结了中外广告发生、发展的历程和其中的思维、观念、理论与实践经验,有助于我们吸收发达国家广告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推动我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广告事业给予了启迪。

这一时期的译著类的学术成果主要包括:《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法]第亚尼编著,滕守尧译,1998年)、《1945年以来的设计》([美]彼得·多默著,梁梅译,1999年)、《20世纪风格与设计》([美]斯蒂芬·贝利等著,罗筠筠译,2000年)、《非物质社会》等。

2.与设计实践相关的专题研究学术成果

进入21世纪以来,设计界对与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热点形成了专题研究,如感性工学、设计管理、设计中的符号学研究等。因此也出现了大量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

感性工学方面研究的学术成果有:《基于意象认知模型的汽车草图设计技术研究》(黄琦等,2006)、《产品造型设计思维模型与应用》(赵江洪等,2006)、《感性驱动的产品设计》(周美玉,2005)、《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罗仕鉴等,2005)、《工业设计中材料的感觉特性研究》(苏建宁等,2005)、《知识辅助的数控机床ICAID系统设计与实现》(赵江洪等,2005)、《解决用户认知的人机界面设计》(李乐山,2004)、《产品造型设计中的用户知识与设计知识研究》(罗仕鉴等,2004)、《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设计方法研究》(苏建宁等,2004)、《基于使用者偏好意象的产品造型法则建构研究》(徐江等,2004)、《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苏建宁等,2004)、《人机学的起源与发展》(李乐山等,2002)。

设计中符号学研究的学术成果有:《符号理论之于产品设计影响探微》(王方良,2006)、《符号学在平面图形设计中的应用》(陈大磊,2005)、《论广告设计的符号特性》(吴国荣等,2005)、《环境艺术设计的符号化趋向》(贺乐平,2005)、《符号学理论在产品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吴志军等,2004)、《从符号学原理解读广告》(彭璐,2004)、《符号语言在平面设计中的意义》(何方,2004)、《基于符号学的产品设计新探》(熊兴福等,2004)、《工业设计与产品语义学》(魏长增等,2003)、《视觉符号的抽象程度与意义表达》(李爽,2003)、《艺术设计中的符号学》(黄敏,2003)、《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运用原则》(杨明朗等,2002)、《论设计中的符号学》(赵英新,2002)、《工业设计的符号学审视》(张宪荣等,2002)。

设计管理研究的学术成果有:《基于流程发展的设计管理研究》(林剑放等,2006)、《基于产品设计研发项目管理的制造业企业组织模式的构建》(许翰锐,2006)、《设计文化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播》(李龙生,2005)、《创造性思维与设计管理创新》(赵国庆,2005)、《企业组织产品开发基本理念分析》(刘永刚等,2005)、《工业设计中的知识管理》(张凯,2005)、《设计管理是企业品牌战略成功的关键》(樊旭等,2005)、《信息时代产品开发设计的团队协作》(沈法等,包装工程,2005)、《研究设计管理问题方法论的思考》(邹青等,2004)、《设计管理成就企业核心竞争力》(莫伟平等,2004)、《设计管理在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刘和山等,2005)、《珠三角产业簇群中的设计管理研究》(汤重熹,2005)、《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设计管理的作用》(杨君顺等,2005)。

另外,近年来学术论文的研究水平和成果也不断进步,根据对200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设计论文的统计,发表与设计艺术学相关文章及作品专辑约8598篇,主要情况如下:

《美术大观》约197篇;《艺术与设计》约191篇;《科技信息》约119篇;《科技信息》约119篇;《装饰》约132篇;《美与时代》约91篇;《科教文汇》约78篇;《美术观察》约53篇;《包装工程》约66篇;《艺术探索》约35篇;《艺术探索》约35篇;《硅谷,Silicon Valley》约19篇;《美术学报》约16篇;《包装世界》约33篇;《艺海》约18篇;《商场现代化》约36篇;《成功教育》约20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约8篇;《消费导刊》约22篇;《中国市场》约2篇;《科技信息》约42篇;《室内设计与装修》约27篇;《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约2篇;《浙江工艺美术》约24篇;《科技促进发展》约18篇;《中国陶瓷工业》约7篇;《美术之友》约18篇;《科教文汇》约21篇;《浙江工艺美术》约24篇;《科技创业月刊》约2篇;《美术研究》约6篇;《西北美术》约5篇;《时代文学》约3篇;《安徽文学》约22篇;《广告大观》约12篇;《建材与装饰》约21篇;《中国成人教育》约19篇;《商业文化》约13篇;《商业经济》约1篇;《艺术百家》约40篇;《科技资讯》约26篇;《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约4篇;《新西部》约15篇;《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约4篇;《管理观察》约3篇;《职业时空》约16篇;《艺术广角》约8篇;《电脑知识与技术》约8篇;《华中建筑》约21篇;《中外建筑》约15篇;《黑龙江科技信息》约30篇;《上海包装》约4篇;《继续教育研究》约4篇;《家具与室内装饰》约38篇;《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约9篇;《中国科技信息》约15篇;《山西建筑》约44篇;《上海工艺美术》约17篇;《丝绸》约8篇;《教育与现代化》约1篇;《艺术百家》约40篇;《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约4篇;《科学之友》约6篇;《雕塑》约14篇;《建筑结构》约11篇;《湖南包装》约11篇;《大众文艺》约41篇;《浙江工艺美术》约24篇;《时代建筑》约18篇;《科技创新导报》约38篇;《中国拍卖》约2篇;《中国陶瓷》约20篇;《农业科技与信息》约14篇;《重庆建筑》约3篇;《福建建筑》约2篇;《美术向导》约5篇;《美苑》约13篇;《广东科技》约7篇;《建筑知识》约16篇;《中外建筑》约18篇;《建筑创作》约8篇;《山东林业科技》约2篇;《华中建筑》约21篇;《中国园林》约12篇;《国外建材科技》约1篇;《纺织科技进展》约3篇;《黑龙江科技信息》约30篇;《电影评介》约35篇;《大舞台》约12篇;《新建筑》约13篇;《科技资讯》约26篇。

相比之下,2009年发表的设计艺术学相关文章及作品专辑约9125篇,增加了6%左右。这些学术论文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改革上,如《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艺术设计专业跨学科教育研究》、《中国设计教育的当代危机》、《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建设与研究》、《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探讨》、《关于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教育信息化推动下的艺术设计教育研究》等,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改革和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高水平的教学队伍,培养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这对于推动国家经济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意义。

3.21世纪以来较有影响的设计艺术博士论文

2001年,邻烈炎的博士论文《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研究》,是近年来关于课程微观结构探讨的一篇值得关注的文章。

2003年,袁熙旸的博士论文《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对我国近150年的“工艺与手工教育—工艺美术教育—艺术设计教育”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和概括,是对我国近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历程的一次全面总结。

2004年,李正安的博士论文《制陶传习与系统施教——对我国高校陶瓷设计教育的认知与思考》,从我国高校陶瓷施教教育的发端和变迁中选择较具典型的事例作分析与思考,归纳出传习手工艺教育和系统施教教育的不同特点,并与国外陶瓷设计教育作比较,进而提出系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机制。

2004年,袁承志的博士论文《新经济时代中国高等设计教育改革的前瞻性思考》,以新经济全球化推动为背景,揭示中国高等设计教育的未来走向,为课程结构研究中所涉及的对学生创造性设计思维能力培养的认识提供了新思路。

近几年还有一些颇有特色的博士论文,如2005年东南大学卢世主的博士论文《从图案到设计——20世纪中国的图案学发展轨迹研究》,2006年武汉理工大学金银的博士论文《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发展研究》,2006年南京艺术学院夏燕靖的博士论文《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200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林志远的博士论文《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等,这些博士论文在对我国设计艺术学科发展、学科特征、学科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是难得的学术成果。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