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学术成果
来 源
: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当代电影》刊发了郑洞天的《代与无代——对中国导演传统的一种描述》、骆思典的《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倪震的《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张颐武的《升级换代的“中国制造”电影》、尹鸿的《关于中国百年电影的认知》、钟大丰的《从博弈关系认识中国电影》、黄式宪的《中国电影产业背景中的发展思考》、彭吉象的《回顾和展望新的百年》、胡克的《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认识》、左衡的《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饶曙光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问题》、周星的《华艳娱乐的喜忧与人文关怀的期待》、张宏森的《现状思考与发展期待》、郦苏元的《审美观照与现代眼光——刘呐鸥的电影论》、胡克的《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饶曙光、邵奇的《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运动:清除好莱坞电影》、石川的《建构“解放”的神话:〈红色娘子军〉与〈光荣〉的意识形态读解》等论文。 | ||||||
关键词
:
|
中国电影 电影 电影艺术 学术研究 电影产业 电影理论 电影美学 世界电影 美学 学报 当代电影 |
在线阅读
二 学术成果
字体:大中小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电影学科的学术研究也经历了一段起伏波折的历史岁月,学术研究成果也随着展现出多阶段、多维度、多发展的面貌。概而言之,跟音乐、舞蹈、美术等其他文学艺术领域一样,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发展和电影学术研究发展受到了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深刻影响,而呈现出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渐进性、变化性和调整性。由此,也导致电影学术研究的成果发展呈现出特定时期的独特形态和发展趋向,并鲜明地落实在具体的研究成果数量与质量上。
1949—1977年,是新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开拓期和挫折期,也是电影学术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的一个时期。尽管从理论上讲,新中国的全新建立和新政治文化氛围的空前推动,大大有利于电影艺术创作的新航程,也非常有利于电影学术研究的集群性、系统性新发展,但是,限于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政治上的忽“左”忽“右”和整个社会氛围的多舛变化,不仅导致电影艺术创作饱受不断变化的政策影响,而且也使得电影舆论和电影学术研究为政治气候所左右。所以,这时期呈现出来的学术成果数量并不多。具体来说,这个时期学术成果主要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由电影创作者和理论影评家来完成,表现形式或者是介绍电影创作基本属性和艺术专题的简论概说,或者是部分著名影人的自我撰述或文论集合,或者是大量的电影文学或剧本专辑。这时期电影学术概说类的图书有:阮潜的《电影编导简论》(1950)、姜薏的《电影是怎样拍的》(1952)、史东山的《电影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几个特点》(1953)和《论电影镜头的组接》(1957)、黄钢的《电影批评与创作问题》(1954)、袁文殊的《怎样看反特影片》(1955)、蔡楚生的《论电影剧本创作的特征》(1956)、张骏祥和桑弧的《论戏曲电影》(1958)、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1959)等。影人撰述或文集的图书有:陈波儿的《光芒万丈》(1950)、洪深的《洪深的文集1—4》(1959)、鲁思的《影评忆旧》(1962)等。文学或剧本专辑类的图书有:史东山的《新儿女英雄传》(1951)、孙瑜的《武训传:电影小说》(1951)、于敏的《高歌猛进——分镜头剧本》和《赵一曼》(1952)、武兆堤的《钢铁战士》和沈西蒙的《南征北战》(1952)、柯灵的《为了和平》(1956)、《青春之歌——从小说到电影》(1962)、《林则徐——从剧本到影片》(1962)、《李双双——从小说到电影》(1963)、《农奴——从剧本到影片》(1965)、《〈闪闪的红星〉评论集》(1975)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新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一本重要著作,那就是1963年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合著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第1—2卷),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尽管该书问世在特殊的政治年份,有明显偏颇的意识形态批评色彩,但它系统关注中国电影发展史以及最早关注香港电影及影人的研究视野,对后来的中国电影学术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另外,由于新中国的成立和初期发展受苏联的广泛影响,同时政治外交上也因西方国家的封锁围堵而缺乏更多的国际空间,因此整体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更多地参照苏联模式而建构。对于电影学科教育和学术研究来说,也是如此。当时的“北京电影学院”作为新中国唯一一所培养电影专业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其专业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承袭自苏联莫斯科电影学院,专业分工按照电影创作的各个部门进行设置,包括编剧、导演、表演、摄影、录音、美术等,分工比较细致。在这样的前提下,在新中国电影教育缺乏优秀师资和精品教材的情况下,苏联色彩也浓厚地镶嵌进中国电影学科的教师培养和教材建设、学术研究中。其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当时涌现出大量的翻译自苏联电影理论著作,或者是研究关注苏联电影发展的学术研究成果,但也有少量的研究其他国家电影的突出问题。苏联电影译著主要有:普多夫金的《苏联艺术电影发展的道路》(1950)和《电影演员论》(1951)、爱森斯坦的《电影艺术四讲》(19523)、罗姆的《文学与电影》(1953)、加罗夫金《怎样保护影片》(1954)、高尔多夫斯基的《电影技术导论》(1954)等。研究苏联电影的著作有:曹雪松《苏联的电影》(1950)、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编辑的《电影艺术论文集》(1963)等。关注其他电影的图书有:伯奋的《好莱坞——电影帝国》(1951)、黄宗江的《好莱坞——美国电影的侵略工具》(1951)、史瓦布的《德国电影在新道路上》(1952)等。这样的状态直到中苏关系恶化后才结束。新中国“十七年”后期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停滞生产,随之电影学术研究的氛围也逐渐紧缩,当然也导致学术成果的削弱甚至停滞。
1978—1996年,属于新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长足发展期和多元转型期。时代氛围在回复了正常的社会、政治、文化秩序的前提下,发生了可喜的循序渐进的变化。1978—1985年间,拨乱反正和社会反思的潮起涌动,促动学术研究的艺术精神和人文理念的回归与自觉,电影学术研究在文化反思、批评传统和迎接新时代的标准下,努力调整着前一阶段受到政治功利模式深刻影响下的研究思维和学术成果。1986年起,随着中国社会改革开放步伐的大幅迈进,社会文化的开放民主氛围也随之浓烈地蔓延开来,国外文学、历史、哲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多元美学思潮和理论学派被大量引进,这在思想和理念上极大地撞击和影响着新时期成长起来的电影艺术创作者、电影教育工作者和学术研究者,从而迎来新中国前所未有的“第五代”电影艺术美学新潮流和学术研究高涨的新时期。进入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带来新一波的文化艺术思想转型,中国电影由计划经济逐渐步入市场经济、全球时代的体制改革和产业调整,进一步激荡起中国电影创作界、理论界和教育界的转型发展,电影学术研究的意识思维更趋向客观、理性、个性化,在艺术创作、历史探究、理论探讨、产业关注等多方面都进一步推进,还注重了研究的交叉性,学术成果也越加丰厚。
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电影学术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增多、风格多元,而且广泛涉及艺术美学、理论争鸣、发展历史和市场探索等多方面,在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上都有很大提高。就艺术美学的翻译、研究和理论争鸣而言,涌现出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1979)、欧纳斯特·林格伦的《论电影艺术》(1979)、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1981)、丹尼尔·阿里洪的《电影语言的语法》(1981)、斯坦利·所罗门的《电影的观念》(1983)、李·R.波布克的《电影的元素》(1986)、马赛尔·马尔丹的《电影语言》(1987)、安德烈·巴赞的《电影是什么》(1987)、斯坦利·卡维尔的《看见的世界——关于电影本体论的思考》(1990)、特伦斯·圣约翰的《电影导演》(1991)、尼克·布朗的《电影理论史评》(1994)、亨·阿杰尔的《电影美学概述》(1994)、大卫·波德维尔和克莉丝汀·汤普森《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1996)等大量的译著。有谭霈生的《电影美学基础》(1984)、罗慧生的《世界电影美学思潮史纲》(1985)、钟惦棐主编《电影美学1984》(1985)、李幼蒸专著《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1986)和选编《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译文集》(1987)、郑雪来的《电影学论稿》(1986)、中国电影家协会选编的《电影艺术讲座》(1986)、陈犀禾选编的《电影改编理论问题》(1988)、周传基的《电影·电视·广播中的声音》(1991)、张红军选编的《电影与新方法》(1992)、罗艺军主编的《1920—1989中国电影理论文选》(1992)、李恒基和杨远婴主编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1995)、章柏青的《电影与观众论稿》(1996)李恒基、杨远婴编选的《外国电影理论文选》(1996)、王志敏的《现代电影美学基础》(1996)等众多的理论专著。还有大量译介西方理论美学的学术文章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新作》等专业性的刊物上。电影历史研究在宏观的系统化研究和专题的深度化研究方面的双重突破,是这一时期电影学术研究的重要亮点,涌现出乔治·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1982)和《世界通史(1—2)》(1983)、格雷戈尔的《世界电影史》(1983)、刘易斯·雅各布斯的《美国电影的兴起》(1991)、托马斯·沙兹的《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1994)等众多译介世界电影史的重要著作,还有周晓明的《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1987)、陈荒煤和钟惦棐等的《新时期电影十年》(1988)、陈荒煤等编的《当代中国电影(上、下)》(1990)、李少白的《电影历史及理论》(1991)、朱剑和汪朝光编著的《民国影坛纪实》(1991)、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分会编辑的《上海电影四十年》(1991)、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辑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1991)、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和广电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编辑的《中国左翼运动》(1993)、胡菊彬的《新中国电影意识形态史》(1995)、郦苏元和胡菊彬合作的《中国无声电影史》(1996)、中国电影资料馆编辑的《中国无声电影》(1996)等众多中国学者、业者撰写的关于中国电影史发展研究的专著。此外,还有白杨的《电影表演探索》(1979)、夏衍的《劫后影谈》(1980)和《懒寻旧梦录》(1985)、陈荒煤的《解放集》(1980)和《攀登集》(1986)、袁文殊的《电影求索录》(1980)和《影坛风云录》(1984)、于敏的《探索》(1983)、刘思平和邢祖文编辑的《鲁迅与电影》(1983)、程步高的《影坛忆旧》(1983)、罗艺军的《风雨银幕》(1983)、钟惦棐的《起搏书》(1986)、邵牧君的《银海游》(1989)等众多影人亲历历史的回忆文集,以及《论成荫》(1989)、《论夏衍》(1989)、《论水华》(1993)、《夏衍谈电影》(1993)、《论张艺谋》(1994)等众多学者所编辑的影人专论。市场研究的关注与探索,应和了中国电影大潮流的推动,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还有辞书类的图书,出现了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辑的《中国电影家列传(1—7)》(1982—1986)、张骏祥和程季华主编的《中国电影大辞典》(1995)、郑雪来主编的《世界电影鉴赏辞典(1—4)》(1994—1997)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电影卷》(1991)等。除上述理论研究成果之外,这一时期《归心似箭》、《巴山夜雨》、《沙鸥》、《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黄土地》、《黑炮事件》、《孙中山》、《周恩来》等众多影片也都推出了从小说到电影或者是从剧本到影片的图书,为学术研究者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就出版途径而言,这一时期电影学术成果的出版已经有了全国范围的扩展。除了上一阶段基本涵盖电影类图书出版重任的中国电影出版社仍然是重要的核心出版力量之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联书店、文化艺术出版社、中国戏剧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重庆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等众多出版机构都加入了电影类图书的出版行列,为这一时期电影学术研究成果的多元化格局和多层次成就做出了重要努力。
1997—2010年,是中国电影学术研究的快速推进期和成果井喷期。90年代后半期,随着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创作与市场的空前推进以及中国加入WTO推动中国电影更理性、更策略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国电影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了一个空前高涨的新时期,不仅多元思潮更加凸显、美学研究层次神话、创作研究更加深入、历史研究推陈出新,而且学术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突飞猛进。据初步估计,这一时期迄今为止众多出版社所涌现的多种多样的电影学科专著译著总量远超千种,此外还有发表于《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理论核心期刊的数以千计的学术文章。
具体来说,美学理论研究仍为重点,译著部分有罗伯特·C.艾伦和道格拉斯·戈梅里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1997)、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1998)、大卫·鲍德威尔主编的《后理论:重建电影研究》(2000)、罗勃特·考克尔的《电影的形式与文化》(2004),国内著作包括胡克等编的《当代电影理论文选》(2001)、张卫等编的《当代电影美学文选》(2001)、单万里主编的《纪录电影文献》(2001)、罗艺军主编的《20世纪中国电影理论文选》(2003)、丁亚平编的《百年中国电影理论选》(2005)等重要作品。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电影迎来百年华诞、新百年起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要时刻以及全球化时代深入了解世界电影发展的迫切需要,电影史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学术研究的突出亮点,不仅出现了陆弘石和舒晓鸣的《中国电影史》(1998)、郦苏元等编的《新中国电影50年》(2001)、尹鸿和何建平主编的《百年电影经典》(2002)、克莉丝汀·汤普森和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2004)、尹鸿的《新中国电影史》(2005)等重要的专著或译著,而且在中国电影百年之际中国电影资料馆与中国电影出版社还集中合作推出《中国喜剧电影史》、《中国电影产业史》、《中国武侠电影史》、《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科教电影史》、《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国纪录电影史》等系列史学专著。此外,还有北京电影学院推出的《电影文化卷》、《电影编剧卷》、《电影技术卷》、《电影表演卷》、《电影摄影卷》、《电影美术卷》等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系列。影人传记与文集,也成为这一时期电影学术成果的重要方向。不仅有《法斯宾德的世界》、《伯格曼论电影》、《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伍迪·艾伦:电影人生》、《文德斯的旅程》、《我心狂野:大卫·林奇访谈录》、《希区柯克传》、《佩德罗·阿尔莫多瓦》等众多外国著名电影人物图书,而且国内影人的传记著作也分批推出。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中国电影出版社在2005—2007年间集中出版的下列中国著名影人传记丛书:《从士兵到导演——李俊》、《往事如烟——严寄洲自传》、《两步跨生平——谢铁骊口述实录》、《跨越世纪的美丽——秦怡传》、《我的坦白书——黄宗江自述》、《燃烧的是灵魂——陈荒煤传》、《一个导演的自述——王炎自传》、《难忘的岁月——王为一自传》、《在大海里航行——于洋传》、《妈妈的一生——王苹传》、《像诗一样真实——严恭自传》、《搏击艺术人生——田华传》等。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还涌现出众多系列研究成果,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的集群式学术推进。2002—2009年间,该校与中国电影出版社合作了如下著作系列:《世界电影:管窥瞭望》、《中国电影:观念与轨迹》、《想象与艺术精神——欧洲电影导演研究》、《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数字时代的影像制作》、《影像造型的视觉构成——电影摄影艺术理论》、《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构筑现代影像世界——电影导演艺术创作理论》、《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电影导演大师创作研究》、《表现与创造的驰骋——现代电影表演创作论》、《审美空间延伸与拓展——电影声音艺术理论》、《电影学:基本理论与宏观论述》、《电影美学:观念与思维的超越》、《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东方视野中的世界电影》、《电影理论:新的诠释与话语》、《光影世界——电影摄影创作》、《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感觉与敏锐——现代电影表演理论研究》、《感觉与敏锐——现代电影表演理论研究》、《银幕影像的造型艺术——电影美术设计理论》、《理论与批评·影像传播中的身份政治与历史叙事》、《理论支撑未来——电影工艺相关理论与科技研究》等。还有专业教材系列:《电影编剧教学实践》、《电影剧作观念》、《表演学习手册》、《影视动画造型设计》、《电影剧作导航》、《中国电影史:教学与研究》、《电影剧作:教学、创作及理论》、《电影市场营销(修订版)》等。此外还有当代电影艺术家对话书系:《银幕造型——与中国当代电影美术师对话》、《银幕再现——与中国当代电影录音师对话》、《银幕追求——与中国当代电影导演对话》、《银幕传情——与中国当代译制片配音演员对话》等。
具体来说,2005年、2006年、2008年、2009年是这一时期电影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年份。2005年,恰逢中国电影百年诞辰,中国电影人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个特殊而意义重大的年份,学术界也借由“电影百年”的契机引发的电影史学研究和建构的重要现象,不断推出厚重扎实的学术成果,特别是有关中国电影史学的论著占据了最重要分量。著作方面,通史、断代史、文化史、类型史类著作数量众多,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叙述。赵实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百年电影研究书系”是一套规模宏大、内容全面的中国电影研究系列著作,包括刘诗兵的《中国电影百年表演史话》,杨远婴的《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沈芸的《中国电影产业史》,许浅林的《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张之路的《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陈墨的《中国武侠电影史》,饶曙光的《中国喜剧电影史》,皇甫宜川的《中国战争电影史》、颜慧、索亚斌的《中国动画电影史》,单万里的《中国纪录电影史》,赵惠康、贾磊磊的《中国科教电影史》等12种。此外丁亚平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电影丛书”也引人注目,包括陆弘石的《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贾磊磊的《中国武侠电影史》,高小健的《中国戏曲电影史》,郦苏元的《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丁亚平、张颐武、崔卫平、刘擎的《电影记忆》,李显杰的《电影修辞学——镜像与话语》,邓光辉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代影视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等。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周星的《中国电影艺术史》和李道新的《中国电影文化史》两部电影史专著献礼“电影百年”。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推出李多钰主编的《中国电影百年(1905—1976)》,根据《新京报》“中国电影百年”的专栏内容编辑而成,记述百年中国电影中的人、事,浮现本已沉潜于历史巨影下的故事。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影·响丛书”出版了台湾电影人焦雄屏的《映像中国》,全书分内地篇、香港篇、台湾篇与通论篇,集纳了她二十余年来针对华语电影的精华论述。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注重译著出版,“电影馆”系列聚焦异域视野,出版了英格玛·伯格曼的《魔灯——伯格曼自传》(刘森尧译),大卫·汤普森、伊恩·克里斯蒂编的《斯科塞斯论斯科塞斯》(谭天、杨向荣译),卡特·盖斯特的《文德斯的旅程》(韩良忆译),乔瓦尼·格拉齐尼编的《费利尼对话录》(邱芳莉译)。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电影眼”系列也推出《文德斯论电影》(孙秀蕙译)等。论文方面,《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都开辟了相应专栏,来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诸如《当代电影》的“封面人物”、“重写电影史”、“经典重读”,《电影艺术》的“百年中国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的“百年电影教育”等,发表了数十篇极具分量的梳理中国百年电影史和当下电影现状研究的学术文章。
2006年、2007年作为中国电影新百年的头两年,随着电影创作和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影学术研究的成果也十分丰富。由张会军和籍之伟担任编委会主任、张会军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系列是对电影学各个专业发展史的系统研究的成果,包括杨远婴主编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李念芦、李铭、张铭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于丽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张巍主编的《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等,出版计划还包括电影表演卷、电影摄影卷、电影声音卷、电影美术卷、电影理论卷、电影文化卷等十余种,通过对电影专业发展史中的现象研究、运动研究、美学研究、问题研究及作品研究,建立和完善了系统的电影艺术研究理论体系框架。在电影史和电影文化方面,还有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李少白《中国电影史》、陈旭光《电影文化之维》等著作。论文方面,《电影艺术》推出了研究和反思中国电影历史的专题,包括孟犁野的《中国经典的历史启示》、宋家玲的《主旋律电影的危机与活路》、庄宇新的《文化力:影视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任殷的《2000—2006年中国故事片创作述要》、翟俊杰的《兼程风雨,百年电影》、吴迪的《“伟大”的转折点:1953年的纠偏与调整》、刘广宇的《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的实证分析》、李道新的《中国早期电影叙事的优良传统》、黄式宪的《略说中国镜像叙事的现代性——阅读影片偶得短章数则》、倪震的《电影叙事:类型和传播空间的扩展》、饶曙光/邵奇的《观众·类型与电影叙事——中国早期电影叙事模式和叙事传统的另类读解》、陈山的《忧患中的启示:重读中国电影的叙事传统》、周星和孙惠丽的《反思中国电影叙事艺术》等,《当代电影》刊发了郑洞天的《代与无代——对中国导演传统的一种描述》、骆思典的《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倪震的《中国电影伦理片的世纪传承》、张颐武的《升级换代的“中国制造”电影》、尹鸿的《关于中国百年电影的认知》、钟大丰的《从博弈关系认识中国电影》、黄式宪的《中国电影产业背景中的发展思考》、彭吉象的《回顾和展望新的百年》、胡克的《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认识》、左衡的《早期中国电影的现代性问题》、饶曙光的《关于中国电影的三个问题》、周星的《华艳娱乐的喜忧与人文关怀的期待》、张宏森的《现状思考与发展期待》、郦苏元的《审美观照与现代眼光——刘呐鸥的电影论》、胡克的《卓别林喜剧电影对中国早期电影观念的影响》、饶曙光、邵奇的《新中国电影的第一个运动:清除好莱坞电影》、石川的《建构“解放”的神话:〈红色娘子军〉与〈光荣〉的意识形态读解》等论文。
到2008年,正值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时刻,借由中国电影国产影片的创作数量、市场票房的快速增长和海外影响的日渐提升,电影研究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醒目风景,既表现为对中国电影历史、现状、理论的全面关注和深入研究,更表现为对中国电影重要现象的专题挖掘,电影史专题研究和建构、当代电影专题、重要美学现象、区域电影研究、电影产业发展状况、电影教育现状等多命题的学术建构。全国高校和电影研究机构作为中国电影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也作为创作实践和理论教学的重要力量,推出了数量众多、视角多维、风格各异的著作教材和学术论文。著作教材方面整体比较兴盛,据不完全统计共出版近百部,而且涵盖了电影史研究、理论美学研究、电影产业研究以及外国电影研究推荐等诸多领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管理局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30年: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文集、陈晓云根据其博士论文修订出版的《电影城市:中国电影与城市文化(1990—2007年)》、段佳主编的《世界动画电影史》、丁亚平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赵卫防的《香港电影产业流变》、陈飞宝的《台湾电影史话》、孙慰川的《当代台湾电影(1949—2007)》、洪宏的《苏联影响与中国十七年电影》等史类著作,尹鸿的《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张会军主编的《脉络的呈现——电影创作及理论研究》、林洪桐的《表演教学手册——稻草怎样纺成金》、张东钢的《电影剧作的行动统一论》、梁明和李力的《电影色彩学》、姜燕的《影视声音艺术与制作》、张菁和关玲的《影视视听语言》、金丹元的《电影美学导论》、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出版的《2008中国电影艺术报告》和《2008电影产业研究之影院发展卷》、俞剑红和翁旸的《电影市场营销学》、巩继程和刘耀东的《电影产业经济研究》等著作,则是电影理论美学研究和产业研究的重要成果。外国电影研究方面也出版了多部专著,包括张爱华的《个性与共性:中美电影文化比较研究》、秦喜清的《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张燕和谭政的《镜像之鉴:韩中电影叙事和受众比较研究》、贺红英的《文学语境中的苏联电影》等。学术论文的发表情况非常突出,众多充溢人文关注、理论探讨、产业思维等学术视野的文章,多层次、多角度、多风格地呈现于现代传播媒介中,包括《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社会科学》、《北京社会科学》、《电影新作》等多种理论学术期刊和全国数百家高校的学报期刊,还有《中国电影报》、《光明日报》等行业内外和国家、各省市的报纸媒介,形成了电影研究的集群态势。《电影艺术》推出了钟大丰的《是否有重谈“影戏”的必要性》和《主流电影是对市场规律的价值认同》、俞剑红和张琦的《从北影到中影看中国电影制片30年》、陈刚的《陆洁:早期中国电影的“多面手”》、郑国恩的《聂晶电影摄影艺术浅探》、王海洲的《双脚踏上幸福路:八十年代的新农民形象》、高小健的《陈鲤庭的戏剧电影人生》、饶曙光的《观众本体与中国商业电影之三十年流变》、张同道的《格里尔逊模式及其历史影响》、丁亚平的《“昆仑”推手夏云瑚的意义与历程》、黄会林的《试论丁荫楠导演的艺术追求》、田卉群的《现实关注与现实突围》等重要论文。《当代电影》推出了陈山的《默片时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奠基》和《理论的发现:中国电影理论思维的萌芽与形成》、倪震和黄式宪等人的《八十年代初期的电影理论思潮》、倪震的《软实力与中国电影》、饶曙光的《感染的力量——文化软实力与电影》、王一川的《通向在世共生型文化——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文化转型》和《电影软实力及其效果层面》、郝建的《安德烈·巴赞在中国:被言说与被消减》、黄式宪的《世纪华章: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创新及其现代拓展》、陈晓云的《身体:规训的力量——研究当代中国电影的一个视角》、章柏青的《电影批评:在反思中前行——中国电影批评30年的演进与嬗变》、丁亚平的《社会空间与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周星的《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电影创作观念与市场意识演变图景》、贾磊磊的《中国农村电影中“出走主题”的嬗变》、高小健的《戏曲电影30年》、张燕的《一“拍”渐“合”有“融”乃“大”——改革开放30年区域合作策略下的内地与香港合拍》、赵卫防的《香港电影产业模式对内地的启示》、胡克的《中国电影真实观念与巴赞影响》等众多文章。《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也推出了沈莹的《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产业经济学初步分析》、侯克明的《符号化的视听语言“工农兵电影”叙事研究(1949—1966)》、吴冠平的《心态史观与〈大众电影〉(1979—1989)研究》、周星的《改革开放30年中国电影观念的变化》、刘小磊的《中国早期地方电影制作业的多元与互动特点》等重要论文。总体而言,该年度的论文研究在电影史研究、当代电影研究、区域电影研究等方面有一定拓展,电影美学、电影教育、电影产业研究构成了电影研究的主要内容,外国电影研究推荐介绍仍是重点之一。
2009年是中国电影取得飞跃发展的一年,也是新中国迎来60华诞的一年。电影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也掀起了回顾新中国电影发展历史与研究当下电影发展现状的热潮。著作教材方面,电影史研究类著作在数量上相对较多,而且选题比较新颖,例如蔡卫、游飞主编的《美国电影艺术史》、严彦和熊学莉等的《陪都电影专史研究》、孟君的《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许乐的《香港电影的文化历程(1958—2007)》、周承人和李以庄的《早期香港电影(1897—1945)》、杨燕和徐成兵的《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等;电影理论美学研究著作,涌现出杨远婴的论文集《电影学笔记》、王志敏主编的《电影形态学》、陈晓云的《电影通论》、冯欣的《电影观念的生成》、刘宇清的《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余纪等的《区县电影市场田野调查》、黎萌的《看得见的世界:电影中的哲学问题》等;电影产业研究方面出版了一些具有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的专著,夏卫国的《电影票房营销》、唐玲玲的《电影经济学》、金冠军和瑾钟编著的《电影创意产业》、蓝爱国和马薇薇的《文化传承与文化消费:电影产业的文化道路》等;外国电影研究,有李二仕的《纯艺术:酷儿电影——对于同性恋现象的另一种诠释》、张爱华的《当代好莱坞:电影风格与全球化市场策略》、张冲和张琼的《视觉时代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电影研究》、林琳的《灵魂拷问——伯格曼哲思电影之美》等书;其他值得关注的,还有王志敏和陆嘉宁主编的《中国影视专业教育现状》、张会军和薛文波、陈浥等主编的《探索与实践: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研究》等书。论文方面,数量众多的理论文章主要发表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电影专业核心期刊,或是《文艺评论》、《文艺争鸣》等文学评论类杂志,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对中国电影历史的重读和评价,对当下中国电影的评论和描述,对电影美学的深入探讨,对外国电影理论的翻译和介绍,以及对电影产业发展的深度剖析。《电影艺术》推出了钟大丰的《国庆献礼片60年巡礼(1949—2009)》、王一川的《想象的公民社会跨文化对话——艺术公赏力视野中的〈南京!南京!〉》、郝建的《面对大屠杀:罪责思考与艺术呈现——评〈南京!南京!〉的散乱叙事与价值悬空》、潘若简的《迪诺·里西:他的电影和他的时代》、戴锦华和钟大丰、王志敏、周星等的《“五四”记忆中的精神与电影》、洪帆和张巍的《隔岸观火——台湾电影的“后独立时代”到了?》、陈山的《云上的日子:“十七年”影坛领导者的思想与艺术》、黎煜的《撒旦与家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启之的《新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改革思潮——五十三年前的思想论争》、张同道的《一位电影人和一个国家的传奇——伊文思与中国50年》等重要论文。《当代电影》推出了钟大丰的《认识和珍惜新中国电影的历史经验》、陈山的《光荣与梦想:新中国影坛对于东方电影美学的探索》和《理想的冲突——史学价值观与史学创新》、郑洞天和赵晶的《波兰斯基创作谈》、陈晓云的《城市空间的多重言说——当代中国城市电影的视觉建构与文化想象》、李二仕的《酷儿理论与电影》和《新酷儿电影》、倪震的《我们将为世界银幕生产什么?——再论中国电影和国家形象》、郦苏元的《“大跃进”的影像记忆》、皇甫宜川的《硝烟中的嬗变——新中国战争片60年》、饶曙光的《打造电影核心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影集团发展战略思考》、王一川的《国家硬形象、软形象及其交融态——兼谈中国电影的影像政治修辞》、陈墨的《电影史学发展谈:细节·建构》、张同道的《中国表情——读解安东尼奥尼与伊文思的中国影像》、张燕的《新联影业公司:香港粤语文艺片复兴的旗手》等。《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推出了孙立军的《我们忽略了动画是一种文化》、侯克明的《票房秘诀》、姚国强的《电影声音创作观念的多元化趋势》、俞剑红的《电影产业在逆势中提升》、饶曙光的《电影态势及其策略》、王一川的《灵活的中式类型片模式——2008年中国内地电影的类型互渗现象》等众多论文。从发表数量来看,根据中国知网、全国各类期刊目录和网站信息、各高校官方网站提供的教师科研信息以及多个学术期刊网信息等综合考量,北京电影学院居于第一位,发表总量为212篇,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发表总量73篇居于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以发表量67篇居第三位,中国传媒大学居于第四位,发表总量为64篇,中国艺术研究院以33篇,居第五位。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