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6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

三 学科发展

来 源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9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影学科整体发展非常迅猛,高校始终作为电影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目前的电影教育规模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开设院校数目、专业设置构架等层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电影学科整体发展的理念体系还不够自觉、清晰、明确,很多学校在“一窝蜂”办教育的赶时髦趋向下设置电影学科及专业,导致学科整体发展结构还处于相对复杂和混乱的状态,一方面,很多学校电影学科的院系分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关键词

电影

学科

电影学科

电影专业

院校

大学

师范大学

学院

电影艺术

影视文学

戏剧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学科发展

字体:

20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我国的电影学科整体发展非常迅猛,高校始终作为电影教育和学术研究的中心,目前的电影教育规模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在开设院校数目、专业设置构架等层面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下面的数据,可以作为最好的佐证。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公布的2003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中相关影视专业数量的官方数据,当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30个(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等),播音主持专业26个(北京广播学院、内蒙古大学、河南大学等),动画专业39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录音艺术专业8个(北京广播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摄影专业32个(北京服装学院、辽宁大学、同济大学等),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11个(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5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河北大学等),导演专业9个(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安徽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表演专业37个(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大学等)。而截至2008年4月8日,根据教育部网站发布的权威数据,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共计2334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共1070所,涉及9个影视教育专业范畴的普通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总计达到351所,占总数的33%。具体而言,表演(90所)、摄影(61所)、戏剧影视文学(51所)、戏剧影视美术设计(26所)、录音艺术(19所)、导演(17所),共计264所,占总数的25%。这是一个庞大的高校电影学科阵容,而且这样的规模随着2009年电影专业方向的增设而持续扩大。

整体而言,我国的电影学科教育已然在全国众多高校遍地开花,而且也各有分工,基本涵盖了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电影高等院校的两大电影专业系统类型,即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电影历史及理论系统。电影创作及制作系统,注重从电影艺术的创作本体出发,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对电影本体、视听影像及其技术发展、媒介传播、创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规律性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电影历史及理论系统,强调总结和梳理电影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技术背景、艺术流派、美学运动和内外部促进性动因等问题,并进一步揭示和把脉电影艺术发展的规律、前景和影响。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电影学科整体发展的理念体系还不够自觉、清晰、明确,很多学校在“一窝蜂”办教育的赶时髦趋向下设置电影学科及专业,导致学科整体发展结构还处于相对复杂和混乱的状态,一方面,很多学校电影学科的院系分布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层次、专业课程设置等多方面也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一)电影学科的专业设置

目前,在全国数百所开设电影教学的高校中,由于各个学校的学科基础、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培养目标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电影学科的专业设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电影学科的专业设置差异,主要表现在单科艺术院校的北京电影学院和众多的全科艺术院校、一般高校之间,以及艺术院校与一般高校之间。具体来说,专业设置主要呈现以下情况:

第一,注重全面性、凸显专门化、强调专业性的专业设置。这主要存在于艺术院校的电影学科发展中。

北京电影学院,作为目前国内发展时间最长、电影学科发展基础最扎实、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设备最完备的单科艺术院校,它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主要就是要培养电影创作、运作和理论的高端专才。因此,它的专业设置在全面性、专门化和专业性等特点方面非常突出,根据电影运营和研究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设置了文学系、导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录音系、管理系、电影学系、影视技术系、表演学院、动画学院等专业院系,还设置了基础部、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高职学院等专业性不那么强烈,却有助于强化电影专业基础并推动专业推广的院系,通过扎实的课堂教学和反复的实践教学相互结合,培养出电影业界所需的各种人才。整体而言,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发展建设卓有成效。截至目前,在全世界百多所电影艺术高等院校中,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园建设、学科方向、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均总在前列,也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电影艺术高等学府。

相对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科艺术院校和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全科艺术院校,则因为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和培养空间的不充分,电影学科仅是其增设或发展的诸多学科之一,尽管专业设置上也多强调专业性,设置导演、表演、编剧、摄影等专门化的分类,也强调实践教学和专门人才的培养,但全面性却存在很大缺陷,往往只能根据学校的现有优势设置其中部分专业,而且师资和设备也远不及北京电影学院。

第二,注重人文化、应用性或新兴性的专业设置。这主要存在于非艺术院校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和其他一般高校的电影学科发展中。

实际上,高校电影学科的教育目的不仅是培养影视制作者(影视制作者毕竟是少数),而且更重要、更普遍的应该是将电影作为一门人文艺术学科加入大学文化教育的知识体系中,使大学生既能掌握多维的影像文化视听思维和研究视野,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如果说,诸如北京电影学院等专门化的电影专业教育承担了前者的功能的话,那么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一般高校的电影学科教育主要承担的是电影艺术普及、审美修养提升、理论文化研究的功能。此外,随着目前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资金投入的推进力度,原本长于人文理论研究的综合性大学、师范类大学和其他一般高校也都具有培养电影创作实践人才的能力,因此导演、动画制作相关等专业也多层次地设置。

但尽管这类院校纷纷开设电影专业,因为学校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学科基础、发展定位的差异,所以在电影专业设置上存在特别大的差异。目前来看,这类院校中设置的电影专业有:

(1)影视学专业。比如北京师范大学。

(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

(3)戏剧美术设计专业。比如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

(4)导演专业。比如重庆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

(5)摄影专业。比如辽宁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

(6)表演专业。比如湖南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

(7)数字媒体、动画制作专业。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大学、江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工程学院、西北大学等高校。

总而言之,全国不同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相应的多所高校开设不同层次的电影教育,但是电影学科的专业设置各有侧重、各有互补、多向拓展。不过由于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的水平差异,电影学科的高校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的省份,高校电影教育整体水平普遍较高,无论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育基础都普遍较好,特别是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专门艺术学院的电影教育非常先进。在其他地区,除了四川大学、湖南大学、山西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院校具备较强的教学基础外,其他很多学校的电影学科发展还处于刚刚起步或初步探索阶段,学科整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这些都决定了当下不同省份不同高校的电影学科所培养的学生模式和学生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正因为存在上述现象,2009年电影学科的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全国总共新增电影专业25个,促使地区分布渐趋平衡。

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规范,当下电影学相关专业主要包括:(1)影视学专业:开设院校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开设院校包括首都师范大学、山西大学、河北大学、西北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3)戏剧美术设计专业:开设院校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4)导演专业:开设院校包括重庆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5)摄影专业:开设院校包括辽宁大学、同济大学、深圳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6)表演专业:开设院校包括湖南大学、同济大学、辽宁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7)数字媒体艺术:开设院校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大学、江苏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浙江工程学院、西北大学等高校。

2008年教育部公布了最新批准建设影视专业的院校名单,以下这些院校的电影相关专业获准在2009年招生,包括:

(1)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共4所):西安培华学院、河南大学、四川大学、吉林艺术学院动画学院;

(2)表演专业(共6所):首都体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西北民族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浙江传媒学院、赣南师范学院;

(3)摄影专业(共2所):淮南师范学院、黄河科技学院;

(4)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共3所):河北传媒学院、长春师范学院、广西艺术学院;

(5)录音艺术(共1所):沈阳音乐学院;

(6)数字媒体艺术(共9所):西北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服装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学院、浙江林学院、山东经济学院、四川师范大学。

这25所院校新增的电影专业的设置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这25所新增电影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电影学科和电影教育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如四川、西安、广西、长春等地,25所院校中只有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服装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四所学校位于电影教育的传统强势地区,因此教育部批准在这些中西部城市的院校新建电影学科有助于改变全国电影学科教育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当地电影产业的发展培养电影人才、提供理论支持。

第二,这25所新增电影专业的院校中,共有9所院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可见新媒体背景下的电影教育日益关注技术的发展,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偏向了数字媒体技术,这次新增专业设置正是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电影产业发展、电影学科建设以及电影电影教育的共同趋势。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25所新增电影专业的院校多数属于区域性、综合性院校下属的影视专业,这些院校本身在影视专业教育领域还属于刚刚起步、经验不足,因此在新建专业的同时应该广泛学习、加强对它们的监管,从而才能保证这些专业的办学质量。尤其是其中包括一些二级学院,如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民办学校西安培华学院,因此这些学校的教学质量更应该加强辅佐与监管的力度,从而保证影视教育的高质量与高水准。

除了以上25所院校设置了和电影学科直接相关的专业外,另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共有11所高校在管理学院的建制下设置了“文化产业管理”这一专业,这些高校包括中华女子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三江学院、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洛阳师范学院、湖南商学院、四川文理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交叉学科,涵盖了管理学、影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相关理论和课程,是对影视教育的一个有力补充,符合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也体现了我国影视教育发展的一个大方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二)电影学科的院系分布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从学科和专业设置的独立性与否的角度出发,全国高校的电影学科分布大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八种情况,人才培养目标也各有不同:

第一类:专门的单科艺术院校所设置的电影学科。这一类高校以专门培养电影高端人才的北京电影学院为首,加上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等单科艺术院校中设置的电影学科。这类院校是电影学科的领头羊和重要主力,它们的学科建制和教学模式相对成熟,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非常雄厚,招生规模和社会影响都比较突出。整体上,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通过设置导演、摄影、美术等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和训练电影创作和生产等方面的专才,直接提供中国电影发展所需的新鲜血液。

第二类:其他全科艺术院校中设置的电影学科。这类院校包括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鲁迅艺术学院、新疆艺术学院等,分别设置了影视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等诸多院系。这类院校是电影学科的有力补充,学科建制、教学模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等虽然也在成长摸索期,但是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明确,主要设置导演、摄影、美术等专业方向。

第三类:综合性大学中所设置的电影学科,但这类院校的电影学科设置相对纷繁复杂。部分高校成立专门的艺术学院或影视系,来推动电影学科的独立发展,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河北大学、天津大学、内蒙古大学、贵州大学等。部分高校则是在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或人文学院等院系中设置电影专业方向,比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西大学、苏州大学等。这类院校长于人文优势和教育基础,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多为文化理论方向的电影人才。近年来,随着教学经费、教学设备的大规模投入以及技术专业人才的引进,这些院校的创作实践人才的培养也在推进。

第四类:师范院校所设置的电影学科。这类院校主要包括全国各地区各省市的师范院校,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这类院校因为长期的教师培养目标,因此电影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电影教育人才为先,囊括了文化理论研究的部分,基本接近于综合类大学电影人才培养的方向。

第五类:理工类院校所开设的电影专业,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众多学校。这类院校的优势在于科研技术的拓展,因此电影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新电影技术和技术人才为主,多聚焦在数字媒体、动画制作等方向。

第六类:社会办学中的电影专业。不少社会力量涉足于电影教育,包括一般高校设立的成人大专、续本电影专业,还有与高校联合办学的独立学院,如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是与香港美视电力集团合作建构,西安外语学院与西安电影制片厂联合办学的西安传媒影视学院,以及吕丽萍、范冰冰等演艺名人或企业人士创办的民办影视学校等。还有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也有社会合作的电影专业。这类学校多聚焦于电影表演、影视主持、电影制作等技能培训。

第七类:各省市职业院校所开设的电影专业,比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大连艺术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北海艺术职业学院等。这类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较低,多着重于表演、影视制作等操作层面的基本专业技能培训。

第八类:其他高校开设的非电影学科专业方向的鉴赏类选修课程。这类院校的数量很多,它们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电影学科或专业方向,而仅是开设了《电影欣赏》、《优秀影片赏析》等选修课程,目标只是为了普及电影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素质教育水平,培养大学生一定的艺术情趣和鉴赏能力。

(三)电影学科的人才培养层次

整体而言,全国电影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当多元,既有专业的电影人才教育培养,也涵盖了非专业的电影修养高校普及。同时在专业电影学科领域,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多方向的多元模式已经得以确立,并成功地体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规划等学科发展中。

从专业的电影学科角度出发,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级别和四个层次:

第一,学士级别。其中,本科生是第一层次,也是主体层次,第二层次的专科生也被此级别基本涵盖。整体而言,全国数百所设立电影独立学科或专业方向的高校,他们的人才培养层次主要基于本科生,学制4年,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专科生,学制2—3年,专业设置以表演、导演、影视文学、影视制作、影视编导、动画制作等为主。

第二,研究生级别。包含了硕士、博士两大层次,硕士研究生学制2—3年,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一般偏重于电影学理论、影视文学、影视批评等专业方向。具备电影研究生级别的人才培养资格的单位,除了相关高校之外,专业的电影科研机构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是在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最负盛名的国家级综合性科研机构,其影视艺术研究所是在全国第一家获得电影学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又名中国电影资料馆,是隶属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国家级电影档案收藏和电影研究机构,具有电影学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在全国高校中,在1996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获准创立高校第一个电影学专业博士点之后,目前具有培养电影学科研究生人才并具备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等授予权的单位,有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暨南大学、东南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山西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诸多高校。2005年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获得中国高校第一批艺术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而此前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院校成为中国第一批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