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电影创作
来 源
: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尽管中国电影经历了新中国“十七年”、“文化大革命”以后新时期等多个阶段的摸索发展,涌现出了众多彪炳史册的重要佳作,形成了非常厚重的创作成果。但是客观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中国电影数十年的发展始终是缺乏市场开放的观念的,不仅生产机制非常僵化,而且电影宣传性、教化性、唯艺术性而非商业娱乐性的生产目的,也逐渐导致观众对中国电影逐渐失去了兴趣。其他国产献礼片也屡有创新,为观众呈现了全新的主旋律电影观影感受,体现了中国电影创作理念的巨大变革。 | ||||||
关键词
:
|
中国电影 电影 票房 大片 娱乐性 主旋律电影 影片 电影票房 商业电影 观众 建国大业 |
在线阅读
四 电影创作
字体:大中小
尽管中国电影经历了新中国“十七年”、“文化大革命”以后新时期等多个阶段的摸索发展,涌现出了众多彪炳史册的重要佳作,形成了非常厚重的创作成果。但是客观而言,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计划经济时代,以及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代,中国电影数十年的发展始终是缺乏市场开放的观念的,不仅生产机制非常僵化,而且电影宣传性、教化性、唯艺术性而非商业娱乐性的生产目的,也逐渐导致观众对中国电影逐渐失去了兴趣,尤其在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的过程中急剧减弱。比如1987年中国电影还有213亿人次的观众,十年之后到1998年已经降低到5.7亿人次。
尽管在此过程中,面对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的新兴发展和电影相对保守封闭的行进体制,为探索中国电影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和促进电影体制的改革,中国电影界开始大面积的结构改革。特别突出的是,1994年年底中国政府电影主管部门决定部分开放中国电影市场,正式批准了“每年进口十部大片”的引进制度,翌年美国影片《亡命天涯》正式被引进并安排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大城市率先上映,这标志着时隔数十年之后大陆市场再次正式公开放映好莱坞电影。但是由于整体电影体制的改革促动不大,因此中国电影的生产力还相当薄弱,电影年产量也陆续减少,比如1997年中国仅生产85部、1998年生产82部,连创历史新低。
到2001年1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在多哈通过中国政府加入WTO的申请并且签订了协议,中国开始正式步入世界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的轨道。WTO中关于电影部分的协议条款规定:(1)自2001年中国“入世”开始,中国将允许以票房分账形式每年进口20部影片,并且在三年之内快速递增到50部;(2)外资可以参股新建和改造影院,控股可以达到49%;(3)此外还规定了外国企业可以通过与中资机构合作的方式,部分进入电影后产品开发等领域。当时中国电影的现实是,电影产量不高,质量不高,商业娱乐性弱,票房收益不高,观影兴趣普遍低迷,而且最主要的是中国电影的产业市场竞争力还没有真正培养。
可喜的是,中国电影界以全面积极的态度来迎接严峻的挑战。国家电影行政管理机关加大力度推进电影改革,中国电影界的危机意识被空前激发。2002年2月,电影管理部门实施了新的《电影管理条例》,不仅规定了民营公司可以独立制作、发行、上映影片,而且还计划全线推动发行放映领域的“院线制”改革,由上而下地对电影产业的各链条几乎都进行了政策性的松绑和行动性的引导,从而给中国电影界带来了改革的一次高潮。此后中国电影的产业化改革进入快马加鞭的进程,电影制作氛围更为活跃,国营、民营、外资等多种资本进入电影投资,发行领域也多元拓展,放映体制逐渐通畅,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科学,电影市场主体更具竞争力,电影产业在中国文化产业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提升了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从2002年至2010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奇迹创造,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市场体制转变的快车道运行中,中国电影从产业发展到艺术创作都取得了快速有效的持续性良性增长,世界交流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如箭在弦地冲刺,并以持续加速度的方式推进电影的生产制作,每年的电影产量激增,品质提升态势明显,新人新作不断涌现。2002年,中国电影的产量还维持在100部左右,跟90年代中期以前平均年产140部以上的电影水平还差相当大的距离,比如1992年生产170部、1993年生产154部、1994年生产148部、1995年生产146部。但是到了2003年电影产量一下子就跃升到了140部,之后几年更是三级跳地向前推动。到2007年,电影产量继续大幅增长,全年共生产402部国产故事片,比2006年增长21.8%,其中胶片电影有205部、数字电影197部,再次创下中国电影的历史新高。此外,还生产了9部纪录影片、6部动画影片、34部科教影片、9部特种电影,以及供电视播映的122部高清数字电影。同时,在2007年申请立项和备案的故事片总计超过1100部,相关管理部门已经批准的立项和同意备案的也超过了900部。2008年,中国电影进入了世界电影生产大国行列,故事片生产总量已经达到406部。其中,现实题材影片占80%以上,农村、少儿题材影片比上年增长20%以上。同时,全年生产动画片16部、纪录片16部、科教片39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还拍摄了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07部。就电影市场收益来说,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超过43亿元,与2007年同比增长了30%,连续六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率,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占了总票房的60%。2009年中国电影产业克服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保持了强劲的上升势头。全年故事片产量达到456部,比2008年增长50部,还生产动画片27部、纪录片19部、科教片52部,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供电视播映的数字电影11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62.06亿元,同比增长42.96%;国产片票房占全年总额的56.6%,连续7年超过进口片,全年累计有《建国大业》、《十月围城》等12部国产影片突破亿元票房;电影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和全国各电影频道播放电影的收入16.89亿元,全年电影综合效益106.65亿元,同比增长26.47%。[※注]
市场表现方面,中国电影的整体竞争力明显加强,对观众的吸纳力也努力赶超美国电影。落实在票房上,从2003年开始至今,在中国每年度电影票房排行前十名中,中国电影都能占据一定数量的席位,特别是2004年以后,中国电影还屡创票房纪录、占据市场前三甲重要位置。与此同时,这也促使中国电影在创作美学上呈现出巨大的转型和拓展。具体来说,中国电影的创作变化主要凸显于中国式大片的集中涌现、商业电影创作自觉和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转型等方面。
(一)中国式大片的集中涌现,以大搏大的策略奏效
2002年张艺谋电影《英雄》的出现,从影片策划、制作、发行、放映到海外推广都严格地遵循了大手笔的商业市场规律,它的成功不仅标志着大制作、重视听的中国式大片真正开始,而且还创造了中国电影在海内外市场表现的最高纪录,说明以大搏大的中国电影策略开始奏效。影片《英雄》当年吸收了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精英娱乐有限公司、银都机构有限公司等内地、港台的资金,以“以少聚多”的方式保证了3000万美元(合2.4亿人民币)的巨额制作费用,保证了艺术质量,以多地区异地共投的方式最大可能地占有了多元化的市场空间,而且还以人才资源的兼容并蓄和群体协作的态势强有力地挑战了好莱坞。当然取得的市场结果也是非常理想:影院票房方面,不仅在内地取得了2.5亿人民币的高额票房,而且海外票房收益几乎是国内票房的5倍、高达11亿人民币,其中包括了美国4.2亿元、日本3亿元、韩国1.2亿元、欧洲1.7亿元和东南亚各国的1亿元;后产品开发方面,也创下了惊人纪录,国内VCD、DVD版权被拍卖至1780万人民币的天价,还有纪录片《缘起》、同名电影小说以及漫画版先影片而出的独特举措,此外影片推向市场时采取的步步为营的宣发策略,都对当时的中国电影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英雄》作为里程碑式的作品,开创了中国式大片的一个高点,之后《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集结号》、《赤壁》等众多大制作、高投资的视听大片便集中涌现,而且投资额度屡创纪录。大片投资成本之高,令人惊叹;但同时大片也承担起了中国电影市场主力的责任,为每年的中国电影内地票房收入、海外市场出口以及年度电影综合收益作出了重要贡献。比如2005年,《无极》斩获1.7亿人民币的票房,《神话》获得0.96亿;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赢得2.3亿元,《夜宴》获取1.3亿元;2007年,《投名状》赢得1.9亿元,《集结号》斩获1.8亿元,《色·戒》获得1.2亿元;2008年,总计有7部影片票房超过亿元人民币,《赤壁(上)》3.2亿元、《非诚勿扰》3.02亿元、《画皮》2.29亿元、《功夫之王》1.95亿元、《长江七号》1.94亿元、《梅兰芳》1.13亿元、《大灌篮》1.13亿元等;2009年,《建国大业》在思想和审美层面与现代观众的观影诉求相呼应,最终票房达到4.5亿元,成为国产电影票房冠军,再次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的纪录。这些大片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晴雨表的重要标杆。肯定这些大片积极意义的同时,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局限。一方面从题材创作看,这些影片多聚焦虚无的历史背景或者缥缈的神话时空,多讲述古装、神话式的英雄奇观故事,多注重宏观动作场面的唯美铺陈。不仅整体创作方向非常单一,而且都存在着故事讲述不严谨、情节设置不严密等致命的弱点。另一方面从视听效果看,尽管高超的电脑特效和艳丽奇幻的光影色彩创造了精湛的视听效果,但是除却外在形式上的精美包装,影片的内里却空洞无味。再者从产业效应看,每年电影机构都全力投资若干部大片,其他中低成本的影片却着力不多、创作很少。一旦这些动辄上亿元投资的大片失利,则对于中国电影的整体表现有着致命的影响和拖累。大片的集中涌现,也代表着中国电影投资创作的巨大风险和中国电影市场的严重不平衡,这种状况需要在未来尽快得以改变。
(二)商业电影创作自觉
尽管中国电影理论界在1988年已开始轰轰烈烈地论争电影的娱乐性,但是中国电影的娱乐性和商业性品质一直没能成功地确立起来。应该说,在中国式大片出现之前,著名导演冯小刚对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挖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97年之后,冯小刚以自觉的商业电影创作为目标,导演了《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等一系列贺岁电影,不仅开创出中国电影全新的贺岁档期,而且还创造了多年票房持续上涨、观众人群稳步增长的市场奇迹,为中国电影率先确立了应该为观众拍电影、电影应该具有商业性和提高娱乐性等电影模式。冯小刚用自己的电影实践,证明了中国电影并不是没有商业性、没有观众,只要电影做得好看、有娱乐性、趣味性,就一定会受到观众的欢迎。这对于“入世”以后的中国电影来说尤其重要,因为走商业道路、创作高票房的商业电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救助中国电影的生存,然后在慢慢壮大、经济实力雄厚的过程中再继续深入摸索民族电影的艺术风格。“入世”之后,随着中国式大片在市场上所向披靡,超越好莱坞电影而取得高额票房,实现巨大的商业价值。于是大片所凸显的商业性创作,更加自觉地融入中国电影的生产制作机理中,促动和激励中国电影的商业电影生产。
目前,中国电影的商业化创作已经非常自觉,警匪片(如《连环局》、《门徒》、《神探》等)、喜剧片(如《疯狂的石头》、《大电影之数百亿》等)、动作片(如《双子神偷》、《宝贝计划》、《龙虎门》等)、惊悚悬疑片(如《好奇害死猫》等)、战争片(如《集结号》、《夜袭》等)、爱情片(如《云水谣》、《伤城》等)、古装片(如《投名状》、《夜宴》等)等众多注重娱乐性、视听冲击的类型片层出不穷,并且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中国电影年度上映的主流。2008年,最具内地探索风格的是喜剧片,《我叫刘跃进》、《十全九美》、《爱情左右》、《桃花运》、《非诚勿扰》等以对当下社会百态的冷嘲热讽,凭借情节的悖逆、语言的张力形成了开放的喜剧类型。其他众多影片,包括侦探片《大搜查》(麦兆辉、庄文强导演)、爱情浪漫剧《北京等待》(张伦导演)、警匪片《保持通话》(陈木胜)、恐怖片《双食记》(赵天宇导演)、武侠片《叶问》、灾难片《超强台风》、悬疑片《深海寻人》(徐克导演)、动画片《风云决》等都显示了国产类型电影的进步,也取得不俗票房成绩,持续不断地制造电影市场热点。2009年,越来越多的电影以“类型片”为主要宣传卖点进入电影市场,如剧情纪录片《大明宫》,小众文艺电影《达达》,战争喜剧片《斗牛》,人物传记片《可爱的中国》,灾难片《惊天动地》,爱情喜剧片《非常完美》、《窈窕绅士》、《恋爱前规则》,小成本喜剧片《倔强的萝卜》、《夜店》、《盗版猫》、《大胃王》,魔幻片《狼灾记》,古装大片《麦田》、《花木兰》、《风云2》、古装喜剧片《皇家刺青》、《熊猫大侠》、《隋朝来客》,主旋律献礼片《建国大业》、《沂蒙六姐妹》、《天安门》,谍战大片《风声》,悬疑喜剧《三枪拍案惊奇》,主旋律商业大片《十月围城》,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麋鹿王》、《齐天大圣前传》、《快乐奔跑》、《神兵小将》等。特别是《风声》开拓了谍战片的新领域、《疯狂的赛车》继续开启黑色幽默和多线叙事的风格、《非常完美》是第一部真正的国产浪漫爱情喜剧,分别代表了中国类型电影发展的几种不同方向。国产电影类型的日渐丰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电影观众的观影需求,吸引更多的电影观众走进电影院,也是中国电影产业不断成熟的重要标志。
但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深入实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电影合作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中国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商业电影创作的主流。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度具有强劲票房吸纳力、观众注目较多、而且能够进入公映影片票房排行前十名或者国产电影票房前十名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内地与香港合拍的电影,比如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夜宴》、《霍元甲》、《宝贝计划》、《墨攻》、《龙虎门》、《伤城》等影片都是两地合拍片,2007年《投名状》、《集结号》、《色·戒》、《门徒》、《男儿本色》、《导火线》、《铁三角》等影片也都是合拍。这一方面说明了两地电影合作卓有成效,另一方面也在说明两地电影独特生产能力和文化个性的逐渐减弱。
(三)主旋律电影商业化转型
在中国式大片突起、合拍片主流的商业创作格局下,常规意义上以反映国家意识形态、实现宣传教化功能为主的主旋律电影,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了商业化转型。主旋律电影的创作新动向,主要是相对自觉地在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的故事中,融入爱情、动作等类型的元素,而且故事的讲述方式也自觉借鉴类型片的起承转合、缝合延宕的经验,更加具有细节包容性和情感激发力,力争增强影片的娱乐性和观赏性,然后通过观众观影再真正实现主流精神的传递。
2008年,中国电影的创作重心是围绕时代主题,服务国家宣传大局,突出盛世奥运、汶川大地震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重点创作。中国电影精心策划并拍摄了一批展现中国人实现奥运梦想奋斗历程的体育题材电影,其中较为优秀的影片有《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买买提的2008》、《破冰》、《国球女孩》、《海之梦》、《鸟巢》等故事片和《筑梦2008》、《加油中国》等纪录片,这些影片主题鲜明,内容多样,形式各异。同时涌现出众多表现改革开放伟大历史成就的影片,比如文献纪录片《中国1978》和故事片《超强台风》、《愚公移山》、《农民工》、《永远是春天》、《腊月雪》、《霓虹灯下新哨兵》、《新生万喜》等,从不同角度回顾展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并塑造了新时期各行各业的典型人物。与此同时,电影工作者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上半年严重的冰雪灾害和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拍摄了《冰雪同行》、《惊天动地》、《5·12汶川不相信眼泪》、《人民至上》、《前方后方》等一批抗灾救灾题材影片。
2009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中国电影人集中展现近几年中国电影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从年初开始陆续上映了一大批献礼片,如《建国大业》、《天安门》、《铁人》、《惊天动地》、《风声》、《沂蒙六姐妹》、《高考1977》、《大河》、《袁隆平》、《可爱的中国》、《秋喜》等影片。这些电影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创新的艺术理念和鲜明的市场立场相结合,在思想层面上追求与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紧密贴近,在情感上努力与当代观众产生内心共鸣,在制作上积极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手段,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反馈。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中国主旋律电影累计总票房超过10亿元,相当于产业化改革之初的全年电影票房总额,超过50%的献礼影片进入主流院线排映,《风声》、《南京!南京!》等重磅制作的国产大片,分别取得2.2亿元和1.72亿元的票房收入;《高考1977》、《沂蒙六姐妹》、《铁人》等中小影片,也取得1500万—2000万元的不错成绩,这也从另一个层面体现了我国的电影创作观念正逐步走向成熟。其中最为成功的便是《建国大业》,4.5亿元票房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的空前纪录。《风声》在“谍战片”类型的包装下,强烈渗透出坚守真理的无畏品格和忠诚于信仰的高尚情操,传达了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在投入产出模式上大胆创新。其他国产献礼片也屡有创新,为观众呈现了全新的主旋律电影观影感受,体现了中国电影创作理念的巨大变革。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