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1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

四 数字艺术创作

来 源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0
摘 要
数字艺术创作虽然可以包含传统艺术的各种门类,但也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这具体地表现在数字图像艺术、三维动画艺术、影视特效、数字音频合成等方面。在三维动画艺术中,通过建模参数可以自动生成模型,而动画中除关键帧之外的中间画则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数字特效中的云、水、雾、雪、烟、火等粒子效果,甚至树林、城市、人群和动物的克隆及群组动画的自动动生成,还有后期合成技术等。而数字技术在电影视觉方面的广泛应用,则使得诸如战争场面中的爆炸、战场的硝烟、凶猛的洪水、毁灭性的龙卷风等震撼效果能通过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实现。
关键词

动画片

电影

三维动画

制片厂

艺术

数字艺术

动画艺术

数字技术

美术电影

舞台

发展时期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数字艺术创作

字体:

数字艺术创作虽然可以包含传统艺术的各种门类,但也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这具体地表现在数字图像艺术、三维动画艺术、影视特效、数字音频合成等方面。

在数字图像艺术上,与传统的美术创作图像是靠写生和临摹,融合创作者主观印象而产生不同,计算机图形学的应用使得数字图像的生成可以完全依靠对相应参数的调整而由计算机自动进行。

在三维动画艺术上,自动生成特征是区别传统二维动画和电脑三维动画的重要依据。在三维动画艺术中,通过建模参数可以自动生成模型,而动画中除关键帧之外的中间画则由计算机系统自动生成,数字特效中的云、水、雾、雪、烟、火等粒子效果,甚至树林、城市、人群和动物的克隆及群组动画的自动动生成,还有后期合成技术等,无不体现出三维动画艺术区别于传统二维动画的自动生成特征。在传统二维动画中,所有画面必须一张一张手绘完成。

在视觉特效方面,目前电影中视觉特效很大一部分已经可以由现有软件自动生成。而数字技术在电影视觉方面的广泛应用,则使得诸如战争场面中的爆炸、战场的硝烟、凶猛的洪水、毁灭性的龙卷风等震撼效果能通过更加简单有效的方式实现。数字艺术在影视领域中的应用将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数字音频合成方面,除了能模仿现有的一切器乐声乐外,音频合成技术还能够合成新的器乐无法发出的音响效果。通过简单设置合成出的音频,可以媲美甚至超越庞大的交响乐队。更重要的是,数字音乐可以自动生成任何乐器都难以模仿的独立音色,这也使得电子乐器及数字音乐制作自成体系。

各种数字艺术门类由于发展起点不同,创作历时不同,需要分别描述。

(一)动画艺术

作为数字艺术中历史最长、发展最稳定的艺术分支,中国的动画艺术历时悠久。中国美术电影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万氏兄弟在上海拍摄了《铁扇公主》等最早一批动画片,中国动画走过了将近一个世纪的路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动画既创造过辉煌也经历过低谷,从原先纯手工绘制的二维动画发展到现在电脑CG技术在动画中的普遍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中国动画正在逐渐走向繁荣。新中国成立后动画艺术发展可以分为如下阶段:稳定发展时期(1949—1956)、第一次繁荣时期(1957—196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第二次繁荣时期(1977—1989)、新时期发展时期(1990年至今)。早期动画虽然没使用数字技术,但对动画艺术的发展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在此进行概括。

1.稳定发展时期(1949—1956)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了一系列动画片,其中有木偶动画《皇帝梦》、动画《瓮中捉鳖》等,这些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动画片生产奠定了基础。1950—1956年,中国动画影片稳定发展。期间创作出如下一些作品:《小猫钓鱼》、木偶动画《神笔马良》、《骄傲的将军》等。在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都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的选择上,多以童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服务和教育少年儿童;受众年龄段较小,故事叙述简单;在创作风格上,走上了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民族化道路;在技术上,开始采用彩色动画制作技术,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和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2.第一次繁荣时期(1957—1965)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使中国拥有了第一家独立制作美术片的专业制片厂。这一时期,在毛泽东同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中国动画片的生产也进入繁荣、发展时期。《大闹天宫》就是这一时期问世的。影片《大闹天宫》是一部分上下两集的动画影片,分别完成于1961年和1964年。动画根据古代经典名著《西游记》前七回改编而成,影片人物造型新颖、场面宏大、色彩浓重,将孙悟空、玉帝等一批中国式的神话人物生动地再现在银幕上。该片对于中国传统元素的运用十分巧妙,不仅在人物造型和建筑造型上做了适当的夸张,突出了其装饰性和性格的典型性,而且在角色动作设计上加入了很多中国京剧的武打动作,动作流畅、节奏感强。这一时期问世的优秀动画片还有: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片《牧笛》。这些动画片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不少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受到国内外一致好评,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由于这一时期中国正进行“文化大革命”,1967—1971年这五年时间里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制作部门都“停产闹革命”,直到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截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共生产了17部动画片。这一时期的动画片都以描写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战争,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等为主要内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遵循写实主义,如《小号手》、《小八路》、《东海小哨兵》等。期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和民间剪纸艺术巧妙结合起来,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4.第二次繁荣时期(1977—1989)

1978年底,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10年间,全国涌现出多家动画片生产部门,生产动画片多达219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中国动画影片最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影片,如《哪吒闹海》、《天书奇谭》、《雪孩子》、《南郭先生》、《鹬蚌相争》等。同时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其中有许多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如《葫芦兄弟》、《邋遢大王历险记》、《黑猫警长》、《阿凡提的故事》。在题材的选择上,虽还是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为主,但出现了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牛冤》等,改变了大家对动画片是儿童的专属品的偏见,扩大了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大的意义。

5.新时期发展时期(1990年至今)

国家广电总局统计显示,2009年动画片产量已达14万多分钟,是2004年的七倍,大部分动画片的制作质量也显著提高。从2005年开播至今的由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制作的电视版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一直以其可爱的角色造型、有趣的故事情节和高产量占据国内电视荧屏四五年之久,收视率高居不下,可以说是我国动画系列片里高产高质的典型代表。

目前我国动画人才需求量有15万人以上,而真正的动画从业者却远远低于这个数目。从薪资情况看,目前动画行业的收入与其他工作收入相比也高出许多。在这些主要因素的影响下,近几年培养动画人才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起来。

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每年一届的“动画学院奖”,已逐渐成为“学院派”们展示动画实力的舞台。从几年前寥寥可数的作品和空缺的一等奖,到近两年来为数众多的上乘之作,其影响越来越大,规模几乎扩大到整个亚洲地区,被称做中国动画的“奥斯卡”。另外还有金龙奖、CCGF奖等。而在各大主要城市举办的动画节也让人眼花缭乱,例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动画节、广州动漫节等。

现今,各地方政府都纷纷将动漫及其相关产业作为当地经济的增长点。北京、杭州、上海、广州、长沙、武汉等十多个大城市都成立了动画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优惠政策并招商引资。其中具有带头作用的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市更是走在了动画产业发展的前列。

这一时期更是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

《海尔兄弟》(1995)。当时中国制作的最长动画片。投资6000万元,历时12年,荣获双项大奖:“金童奖”、“金鹰奖”。

《宝莲灯》(1999年)。这部动画片堪称中国动画电影之最,在各个环节上都采取了与国际接轨的动画片制作方式,尤其在音乐制作一项上,更是破天荒打出了令人惊喜万分的“全明星战术”。该片总投资1200万元,历时四年才露面。全片前后共有超过300位工作人员参加制作。总共绘制逾150000幅动画画面、2000余幅背景,镜头2000多个,全片人物近50个。这部耗巨资精心打造出的中国美术电影精品,一经推出,就受到疯狂追捧,创下上亿元票房。

《虹猫蓝兔七侠传》(2006)。该片全长108集,以“拯救森林环境”为主题,突出行侠仗义的精神,塑造了“虹猫”、“蓝兔”、“黑心虎”、“猪无戒”等善恶分明的卡通形象。这部卡通片还将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的景点如黄石寨、金鞭溪、天子山、宝峰湖、天门山等穿插进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中,且动画主角的身世均带有景点渊源,使得自然、神秘的张家界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麦兜》(2001)。自2001年起已推出三部电影。2006年推出了5集电视版。麦兜是只单纯乐观的小猪,资质却甚为平平,俗称“死蠢”。麦太是一个单亲妈妈,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儿子麦兜身上。幸好麦兜性格单纯乐观,为人正直善良,故事由他的出生、上幼稚园、中学以至长大后负资产的一路说来,失败、失望,一个接一个,但麦兜还是凭着他正直善良的“死蠢”精神,创造了他的美丽世界。

《福娃》。2007—2008年推出的百集动画片《福娃奥运漫游记》经北京奥组委授权,由北京电视台、北京卡酷动画卫视倾力打造,集中国特色与奥运精神为一体的原创动画巨制。全片100集,每集11分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以奥运吉祥物为主角的动画片。片子讲述的故事发生在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开幕前夕,通过故事的延展,生动地体现了奥运体育项目的起源与发展、规则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奥运史上的经典故事。

《葫芦兄弟》(2008)。作为中国原创动画经典新片,从一部动画系列片成功蜕变为一部酣畅完整的动画影院新片。此片进行了全新的技术加工、音效烘托、节奏处理以及配音歌曲。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试图通过《葫芦兄弟》影院版的全新拍摄,将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音像制品、相关图书及玩具等后期产品开发,以及与电影相关的演艺经纪、广告、电影频道、新媒体等相关产业有效地串联起来。

《喜羊羊与灰太狼》(2005)。作为中国原创国产动画片,以羊与狼这对永恒敌人的争斗,演绎了一个全新的系列故事。截至2008年,已成功制作及播出超过上百集,卡通形象人见人爱。影片在无厘头的对白中融入“山寨”、“三聚氰胺”、“微软黑屏”等一系列2008年最热门的流行事件和流行语。2008年5月获由香港贸易发展局及国际授权业协会(LIMA)合办的亚洲专利授权业大奖“最佳专利授权项目”(影视娱乐)五强。2008年6月获第1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国产动画银奖”。2008年底入选“2008青少年最喜爱的十大国产动画片”。

《风云决》(2008)。2008年7月国内公映了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与深圳方块动画联袂推出的动画电影《风云决》,该片经历五年创作,片子绘制了超过20万张画稿,使用纸张重量超过3吨,涉及香港和内地工作人员近500人,耗资千万美元。影片使用了大量的动画特效数字影视技术,在票房上取得了3300万元的票房成绩,创下当时国产动画电影的历史最高纪录。

2009年国产系列动画片包括:《天眼神牛》、《绿树林的故事》、《诺诺森林》、《开心小镇》、《月亮大马戏团》、《郑和下西洋》、《天天健康》、《芦荡金箭》、《浩昊文字国历险记——智斗谜语城》等。

2009年电影动画片包括:《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1亿元)、《麦兜响当当》(7520万元)、《马兰花》(800万元)、3D动画片《齐天大圣——前传》(450万元)、《神兵小将》(400万元)、《淘气包马小跳》、《动物狂欢节》、《精灵女孩小卓玛》、《新地道战》、《飞吧,霹雳》、《快乐奔跑》、3D动画片《麋鹿王》、《球道》等。特别还应当提到动画片《西游记》。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这部52集动画片,在2012年在多家电视台播出。

(二)电影特效

90年代中期,数字化特效开始在电视广告和一些影视片中使用,受美国《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影片广泛应用电脑特技所取得的惊人效果的影响,电脑影像制作技术在国内也开始备受影视创作人员的关注。全国从事三维动画制作的单位甚多,但主要在广告制作上,有能力从事电影特技制作的很少。90年代数字特技方面优秀的影片有:《黄飞鸿》(1991)、《东方不败》(1992)、《青蛇》(1993)、《霸王别姬》(1993)、《大话西游》(1995)、《红番区》(1995)。

1999年,中国电影集团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中影集团由原中国电影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中国电影器材公司、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北京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华韵影视光盘有限责任公司等8家单位组成。

21世纪数字电影特效大事记:

2000年,上影率先在制片厂系统内成立了电脑特技制作中心,当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技制作影片——《紧急迫降》。

2002年,影片《极地营救》大规模地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60%的电脑特技及合成镜头,是当时国内电影史上运用特技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

2005年,国产数字特效电影得到了迅猛发展,全年产量达52部,占总产量263部的近20%,成为电影生产中潜力十足的新生力量。大量使用数字影视特效技术的电影如《太行山上》、《无极》、《情癫大圣》、《七剑》、《神话》以及《头文字D》等,都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

2005年,国家广电总局投入了近3000万元专项资金研究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数字中影片标准,这标志着数字制作已经在电影艺术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008年,国家“十一五”重大文化产业推进项目,堪称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在北京怀柔区正式落成。

2009年至今,我国出产的电影基本都包括有一些涉及电影特技的镜头。

(三)数字舞台艺术

在最近几年里的大型活动中,数字舞台艺术已经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近几年的春节晚会数字舞台效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新中国成立60年大型文艺演出中。

1.近几年央视春晚舞台设计

每年的春节晚会几乎可以看成舞台艺术坐标,在进入21世纪后,数字舞台技术突飞猛进,在每年的春晚中都能体现出,最明显的是2010年的春晚。这年春晚舞台设计是由奥运会开幕式设计班底来完成的,借鉴了奥运开幕式中卷轴的设计理念。舞台四周不同层次的背景通过投影,可以整体显示成一个完整的背景画面,让演员仿佛身处画面之中,让观众也无须佩戴3D眼镜就可以看到真实的3D效果。在春晚的众多节目中,尤其以集体舞蹈节目《荷塘莲语》所运用的3D效果最为出色。舞蹈演员们穿着荧光的衣服站在舞台中央,背后的大屏幕上就会变幻着让人心醉的荷塘美景。《传奇》也将晚会带入高潮,当王菲从舞台中心缓缓升起,舞台上空就出现了巨大的立体星球,仿佛慢慢降落在舞台之上。演唱接近尾声,这个星球又变成绿色的大树,仿佛王菲就身处丛林之中。这两个节目成为春晚舞台上3D效果的一个缩影。而3D技术也无疑将成为未来舞台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在收看以往的春节晚会时,可以看到舞台上的背景是一个平面,通常是拼接的LED大屏幕或者是巨型的投影幕,通过观众上面吊装的投影机投射大画面。而这届春晚中,可以看到新的舞台设计已明显不同于以往,多层次的背景墙设计,就是春晚实现3D效果的最重要武器。

2.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

2008年规模最大、最成功的就是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文艺演出。开(闭)幕式文艺演出中综合运用了与数字艺术相关的灯光、音响、影像、视觉特效等数字化高科技技术。它们全面地体现了目前国际数字艺术的最高水准。例如,开幕式上那幅气韵流动、晶莹剔透的山水画卷是传统艺术和数字技术的完美结合;李宁点燃主火炬前,在滚动的祥云中再现奥运火炬在世界范围传递的360度环幕,是虚拟与现实、交互与呈现的绝佳解读。

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数字技术元素多

继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后,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活动上又充分体现了数字化的高科技技术。例如,首次启用的“智能仿真编排系统”,利用科技手段提高训练效率,并保证庆典当日的游行顺利进行;由4000多棵光艺高科技“发光树”组成的“光立方”实为LED树模型,每棵树上,镶着120个发光芯片。芯片在后方总控制台的操作下,可发出7种颜色光。演员们奔跑、跳跃、摇动……大部分动作,都配合发光树完成。美轮美奂的烟花表演,也体现了数字化高科技元素。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