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方法论的探讨
来 源
: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十分关注音乐学术理论的研究工作, 20世纪50年代就有专门音乐理论的学术出版物出现。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部, 1954年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民族音乐研究所。1959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所独立建制,改为中国音乐研究所,后并入中国艺术研究院。当时,音乐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西方音乐史、西方作曲技术理论、中国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等等。杨荫浏扎根民族和民间传统,学贯中西,重视田野调查的方法,提倡“有音乐的音乐史”、“从研究民间音乐中探索古代音乐的遗存问题”和“离开实践无法搞好理论”的学术理念。 | ||||||
关键词
:
|
音乐 中国音乐 民族音乐 音乐美学 社会学 民间音乐 研究方法 民歌 学术 中国艺术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音乐学方法论的探讨
字体:大中小
关于民族音乐学方法论的探讨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欧洲传入的民族音乐学与我们长期从事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工作,在方法论及研究理念上有诸多不同。这引起了学界的热烈讨论,参与讨论的学者有黄翔鹏、苗晶、樊祖荫、冯光钰、刘正维、董维松、栾桂娟、伍国栋、高厚永、沈洽、杜亚雄等。此后随着学者的研究深入,王耀华、韩钟恩、萧梅等学者从自己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于学科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沈洽在1986年《中国音乐学》上发表的文章《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导论》上,提出把民族音乐学各种研究方法归纳为“音乐描写法、整体研究法和宏观比较法”。冯光钰在1988年《音乐研究》上的文章《集成编辑学的方法论及知识结构——对民族音乐集成编辑工作的一些看法》一文,将集成编辑分为采录学、记谱学、分类学、释文学、图录学等五项内容。王耀华于1991年12月出版的《三弦艺术论》(共三卷),是运用比较分析研究方法进行中日传统音乐比较研究的著作。杜亚雄在1994年《中国音乐》上的刊文《采风和采风者的品德》一文强调,采风过程中树立“文化相对论”的价值观,“实事求是”的记录,不要对民间的音乐资料擅加改动。栾桂娟在1988年《中国音乐学》上的刊文《关于曲艺音乐研究方法的思考》指出,综合研究方法、逆向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和方法交叉等我国曲艺音乐研究的方法。
关于音乐史学界方法论的探讨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后,1989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和《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办的“音乐史学方法论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若干问题:“新方法”与“旧方法”的关系、传统音乐考据方法问题、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并未过时等等。研究成果主要运用了以下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罗传开的《中国、日本近现代音乐史上的平行现象》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汪毓和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运用文化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音乐评论研究法(居其宏《20世纪中国音乐》);以及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如戴鹏海的《丁善德的音乐创作——回忆与分析》);“逆向考察”[※注]研究法(如赵维平的《历史上的龟兹乐与十二木卡姆》)等。
20世纪90年代后,学术界对于各种新研究方法的运用进行很多尝试。如汪申申在1991年《中国音乐年鉴》上做了如下归纳:彭志敏于1990年刊登在《中国音乐学》上的文章,《论音乐进程中“第一完全数”现象》运用了数理逻辑的方法进行研究;《交响》刊登的陈世森《集合程控理论及技法》和李诗原的《乐音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和能量》等文章,可以看出学界已经尝试着各种研究方法为音乐学的研究服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界逐渐对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实证研究等方法广泛认同。此外,多学科交叉、互补的研究,以及辩证的研究方法也在学界的研究中大量使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