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1978年
来 源
: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纵观当代中国美术学发展的脉络,可以看出适应社会要求的美术学和追求本体演进的美术学这两条交错发展的主线。在美术60多年的发展中,前30年的核心特征是适应新中国社会建设要求,突出反映美术的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对共同的社会理想和国家观念的认同。除了鲜明的政治内含和宣传性,这一时期的美术学研究还对民族民间传统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关注,促进了大众美术的普及。并呈现出学科间多元交叉、本土美术学体系建构与民族艺术个性化发展等脉络。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在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在保护文化遗产、普及大众文化和创造精英文化方面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 ||||||
关键词
:
|
美术 艺术 艺术家 创作方法 美术家 文艺 作品 年画 脉络 词汇 中国艺术家 |
在线阅读
1949年至1978年
字体:大中小
1949年新中国确立了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思想作为建设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指导方针。第一届全国文代会上,毛泽东指出:“因为你们都是人民需要的人,你们对于革命有好处,对人民有好处。因为人民需要你们,我们就有理由欢迎你们。”他号召全国的美术家“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发展为人民所需要的美术工作”。1949年11月23日,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署名发表文件《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在此,人民政府对文艺创作的要求可以概括为革命化、大众化和民族化。大批艺术家响应号召,热情从事这类反映新生活、新气象的年画创作。1951年年底,江丰在《美术工作与提高技术的问题》中写道:“我们的美术创作是通过表现人民的生活而服务于政治的,学习技术如果不以如何表现人民的生活为前提,不与表现人民的生活的要求结合起来,这将使我们的美术创作脱离现实斗争,很可能成为一种无内容、无思想的东西。”自1951年至1958年,以梁思成、滑田友、萧传玖、刘开渠、王临乙、曾竹韶等人为主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班子,第一次在新中国大型雕塑作品中表现了作为艺术中的主体并创造了新的历史的“人民形象”。50年代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工作和文艺界的整风学习运动囊括了各种持有不同艺术观念的美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对中国画的地位和作用展开讨论,将人物画置于中心地位。中国画教学的改造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表现新时代的人民。1956年至1958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诗歌创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立统一”的艺术创作方法。其间的“反右”运动阻碍了艺术学术领域的发展态势。60年代初,中央宣传部制定并颁布《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当时的美术创作主体有分布在全国各地美术教育和创作部门的由西方留学归来的画家、雕塑家,有通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和华北大学三部革命锻炼的艺术家。虽然在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上不尽相同,但这些有不同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的美术家都不忘艺术创造原理,中西融合型的美术教育和20世纪上半期师徒制的美术传授模式在当时都培养出了一批创作人才。
1966年至1976年,江青的《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1966)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推行其“三突出”文艺创作原则和“高、大、全”、“红、光、亮”创作方法,使艺术成为政治的简单宣传工具。这也直接催生了如今被称为“文化大革命”美术的典型性艺术创作和展示程式。其时的行政化美术体制对艺术家的管理及指导性影响也最为明显。
1975年,广大文艺工作者对“文化大革命”渐渐地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中国的文艺事业开始出现了一线生机。也有不少美术家努力创作了一批能够代表这个历史时期的好作品。1976年秋天,“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现代中国的美术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