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至1996年改革时代
来 源
: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的成立为戏剧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剧种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戏:京剧《除三害》、《黑旋风李逵》等,川剧《柳荫记》、《谭记儿》,黄梅戏《女驸马》,豫剧《秦雪梅》、《穆桂英挂帅》,越剧《玉簪记》,晋剧《打金枝》,昆曲《十五贯》、《李慧娘》,曲剧《杨乃武与小白菜》,评剧《秦香莲》。新编历史剧同样硕果累累:京剧《谢瑶环》、《正气歌》、《海瑞上疏》,粤剧《关汉卿》,豫剧《花木兰》,黔剧《奢香夫人》,越剧《红楼梦》,扬剧《百岁挂帅》等年轻的艺术门类——新歌剧也有所建树。 | ||||||
关键词
:
|
作品 话剧 戏剧 剧目 茶馆 京剧 人物 现代戏 豫剧 越剧 戏曲艺术 |
在线阅读
1978年至1996年改革时代
字体:大中小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的几年,话剧经历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时期,话剧以强烈的战斗精神批判“四人帮”以及表现革命建设的曲折道路,出现了《丹心谱》(苏叔阳)、《于无声处》(宋福先)、《救救她》(赵国庆)、《报春花》(崔德志)、《陈毅出山》(丁一三)、《权与法》(刑益勋)等优秀剧目。
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大规模交流,由于我国大量引进西方现代文艺理论美学著作和西方现代派作品,使得中国文学家、艺术家的传统艺术观念和审美习惯受到强烈的冲击,随之新时期的戏剧艺术实验展开了。20世纪80年代也因此产生了一批实验戏剧:《绝对信号》、《车站》、《野人》、《魔方》、《WM(我们)》、《山祭》、《红房间白房间黑房间》、《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屋外有热流》、《街上流行红裙子》、《挂在墙上的老B》。这些作品都极具实验精神,努力探寻戏剧艺术表现的更大可能性,进行哲理化的探索,揭示人物深层意识,大胆引入电影观念和因素,使用后现代的拼贴组合,运用散文化的审美方式,以期达到重新建构戏剧世界的目的。
《绝对信号》,编剧高行健、刘会远,林兆华执导。该剧的艺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主观化的时空结构方式上。运用回忆、想象等手法让现实时空和心理时空相互转换,以深入揭示和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该剧剧本发表于1982年,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小剧场的形式首演于北京。该剧的上演拉开了小剧场话剧的序幕。高行健的另一部作品《车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它的主题与贝克特《等待戈多》的等待主题极为相似,采用的是西方现实主义荒诞派手法,在这部戏中,高行健进行了他的多声部戏剧实验,在剧中,两个甚至多个声部同时说话,用音乐手段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
20世纪80年代,也涌现出一批现实主义作品,以《狗儿爷涅槃》、《天下第一楼》、《桑树坪纪事》最为经典。《狗儿爷涅槃》是由刘锦云创作,刁光覃、林兆华执导,剧中的狗儿爷形象凝聚了中国两千年农民的基本性格,极具国民性。该剧以心理结构为线索,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的方法构置情节。该剧成为新加坡艺术节选定北京人艺的第一个剧目。三幕话剧《天下第一楼》由何冀平创作,夏淳、顾威导演。该剧描写了创业于清代同治年间,传至民国初年的老字号“福聚德”烤鸭店由衰及盛再至衰的曲折发展历程。剧作的深刻内含,使其自1988年以来长演不衰,并且是新加坡艺术节选定的北京人艺的第二个剧目。
校园戏剧一直是戏剧界一道亮丽的风景。复旦大学话剧社在1979年创作演出了《“炮兵司令”的儿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的反响和激烈的争论。《魔方》是1985年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创作演出的小戏集锦,它极具创新性,注重与观众的直接交流。
台湾话剧的代表人物是赖声川,他的《暗恋桃花源》是经典话剧,该剧1986年在台湾首次公演,引起岛内轰动,该剧以奇特的戏剧结构和悲喜交错的观看效果而闻名,被称为赖声川“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
20世纪90年代前期,部分话剧作品开始了写实手法的回归,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部分作品继续延伸探索的趋势;更有作品呈现出世俗化、平民化、通俗化的倾向。极具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北京大爷》形象地提出了北京人的文化精神走向问题,表现了当代北京的现实生活;过士行编剧的“闲人三部曲”中的《鸟人》、《棋人》、《鱼人》,他们分别公演于1992年、1995年和1997年。“闲人三部曲”中的人物看起来都属于游手好闲之人,通过他们对物质、精力、理想、情感以及生命的消费,表达出作者对现代社会的忧虑。趋世俗化的都市话剧作品俯拾即是,以《留守女士》、《大西洋电话》、《OK股票》、《热线电话》、《情感操练》为代表。
90年代前期小剧场戏剧也在摸索前进,牟森为代表的戏剧家沿袭80年代的探索精神,一味追求绝对的形式和精神,不太考虑票房,如牟森的《彼岸》、《零档案》、《与艾滋有关》、《红鲱鱼》,李六乙的《雨过天晴》等,这些作品比较晦涩;与此同时,孟京辉试图将小剧场戏剧的先锋性和商业性结合起来,代表作品《思凡》、《我爱×××》。
伴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戏曲艺术也得到发展。“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便出现了一批描写领袖和先烈人物的作品,如京剧《蝶恋花》,越剧《报童之歌》,秦腔《西安事变》。一些喜剧作品涌现,如花鼓戏《八品官》、扬剧《皮九辣子》,淮剧《奇婚记》等,这些作品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平复“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精神世界的阴霾,因此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京剧的《江姐》,豫剧《铡刀下的红梅》,吕剧《苦菜花》,淮剧《太阳花》,楚剧《虎将军》等剧目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与话剧相似,进入90年代,戏曲创作也日趋世俗化,如曲剧《烟壶》。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