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1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

2001年至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研究进入井喷期

来 源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
摘 要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广播电视艺术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对中国广播电视而言,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广播电视媒介生态、特殊的广播电视媒介格局构成,都使得欧美的新闻学、传播学的一般套路无法直接套用,只有紧随中国广播电视的本土实践经验,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描述、梳理、提炼和概括,才可能建立具有独立体系的广播电视研究。针对国内外广播电视发展的最新议题,如广播电视管理、广播电视产业、数字电视、IPTV、付费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等,此类研究成果以书籍形式出现的并不多,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广播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紧跟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问题的特点。
关键词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艺术

电视

广播电视事业

中国电视

电视艺术

研究室

研究成果

传播学

广电

学术研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2001年至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研究进入井喷期

字体:

新世纪的开始,2001年,中国正式进入WTO,也标志着中国进入全球化的时代。面对高科技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广播新技术的出现,电视新技术的出现,新媒体环境的改变,媒介融合的趋势和发展,为广播电视艺术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一时期的研究主体主要来自蓬勃发展的高校教育体制,日益庞大的研究队伍也使研究成果进入了井喷期。当然,在学术研究井喷的情况下,也应该看到跟踪研究较多,超前研究不足;现实问题研究较多但欠深入,学科原理研究不足,跟风研究比较严重等情况。

1.对中国广播电视而言,特殊的国情、特殊的广播电视媒介生态、特殊的广播电视媒介格局构成,都使得欧美的新闻学、传播学的一般套路无法直接套用,只有紧随中国广播电视的本土实践经验,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描述、梳理、提炼和概括,才可能建立具有独立体系的广播电视研究,如赵玉明的广播电视史学研究、郭镇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研究、胡智锋的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学研究、孟建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等等。另外,众多研究者在广播电视的基本理论,电视艺术创作观念,电视文化、电视文艺的美学探索、类型电视节目创作规律、电视纪实观念与纪录片的审美选择、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中外广播电视史研究、广播电视艺术学教材建设方面都贡献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周小普《全球化媒介的奇观:默多克新闻集团解读》和《广电经济的缔造者: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解读》(2006)及《公共广播服务的神话:英国广播公司解读》(2007)、苗棣《美国有线电视网》(2008)、李娜《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2009)、谭天《港澳台广播电视》(2010)、刘昶《欧洲优秀电视节目模式探析》(2010)、俞虹《电视受众社会阶层研究》(1020)、何勇《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研究》(2010)、徐琴媛《世界一流媒体研究》(2011)都集中于借鉴外来经验,在中西对比中提升中国广播电视的实务与理论。另外如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编《当代广播电视运营与创新》(2006)、黄升民《中国卫星电视产业经营20年》(2006)、胡智锋《电视节目策划学》(2006)、祖文思《上海广播剧史话》(2007)、王雪梅主编《广播剧史论》(2007)、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图史》(2008)、王文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研究简史》(2008)、郭宝新《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创优理论与方法》(2008)、张颂《语言和谐艺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品位与导向》(2009)、严前海《电视剧艺术形态》(2009)、张凤铸《广播电视艺术学通论》(2011)、王雪梅主编《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2011)、蒲剑主编《电视文艺传播研究》(2011)、柯泽《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创新》(2011)、毕一鸣《主持艺术的新视野:传播学视野中的主持艺术》(2011),等等。

2.针对国内外广播电视发展的最新议题,如广播电视管理、广播电视产业、数字电视、IPTV、付费电视、移动多媒体,等等,此类研究成果以书籍形式出现的并不多,主要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出现,反映了广播电视艺术的学术研究紧跟现实问题,回应现实问题的特点。以书籍形式出现的有一些译著,比如(美)布朗《广播电视管理》(2010)、(美)辛普森《IPTV与网络视频:拓展广播电视的应用范围》(2008),关于广播电视管理、广播电视产业以及传统广播电视艺术问题的学术论文,主要刊登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当代电视》、《东南传播》、《现代传播》、《对外传播》、《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中国广播》及《文艺争鸣》、《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等相关学术品质较高的刊物上。关于数字电视、IPTV、付费电视、移动多媒体等与技术紧密相关的,以及由此引发的学术问题,则主要刊登在《通信与广播电视》、《广播与电视技术》、《有线电视技术》、《中国传媒科技》、《中国数字电视》、《电视技术》、《现代电视技术》、《现代视听》、《中国电视》、《计算机与现代化》等侧重技术发展的刊物。据笔者统计,至2011年,数字电视相关的论文发表6733篇,IPTV有关的论文发表2181篇,付费电视有关的论文发表263篇,移动多媒体有关的论文达412篇,论文数量是非常大的。但纵观论文的发表质量,中国传媒大学依然走在广播电视研究的最前列。

3.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跃

2009年5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广播电视学研究分会(简称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暨媒介融合与广播电视学学科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60多所高等院校的70多位广播电视学科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媒介融合视角下的广播电视学科体系建设”的主题展开研讨。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影视艺术学院和文科科研处联合承办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体系建设学术论坛”于2009年10月隆重举行。2011年5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学产学研发展模式论坛”,130多位来自全国近50所高校的广播电视研究骨干和广播电视一线的业界精英及管理者,共同对广播电视媒体的未来会诊把脉。论坛上,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电视学研究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广播电视学研究会合并成为广播电视学研究会,进一步打破了业界与学界的研究界限,为未来广播电视媒体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下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不少高校已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知名院校建立了广电传媒领域的教育合作关系,涉及领域包括学术交流、联合研究、互派学生、合作办学等。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