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52.15.109.24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

改革开放后建筑艺术学术成果

来 源
当代中国艺术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中国建筑学会成立1954年,中国建筑学会召开成立大会,由建工部副部长周荣鑫担任理事长,梁思成、杨廷宝任副理事长,连同候补理事共34人。他在发刊词中指出:“《建筑学报》是一个关于城市建设、建筑艺术和技术的学术性刊物。其中代表性的有《苏维埃建筑史》、《俄罗斯建筑史》、《俄罗斯古典遗产与苏维埃建筑学》、《住宅及公共建筑在工业化大量修建条件下的建筑艺术问题》、《苏联居住和民用的组织形式及其主要发展概况》、《古典建筑形式》等。1959年5月,建筑工程部和建筑学会在上海召开了“住宅标准及建筑艺术座谈会”,总结新中国成立十年来建筑创作的经验。
关键词

建筑艺术

学术

成果

建筑学

建筑理论

民居

建筑师

学报

古建筑

建筑专业

大会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改革开放后建筑艺术学术成果

字体: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迎来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对外交流访问和学术会议频繁,学术著作、论文、报告质量提高,封闭的文化观念被打破,促进了建筑艺术学术水平的提升。国外建筑理论在没有政治因素影响的前提下被引进国内,大大促进了国内建筑理论的发展。1978年,中国建筑学会代表团参加了在墨西哥举办的国际建协第13次大会,开启了新时期中国建筑界与国外的交流。1979年4月,国家建委为建筑学会和《建筑学报》平反,8月召开大连全国勘查工作会议,推翻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建筑界的不实批判,提出了“繁荣建筑创作”的口号,1980年10月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正式展开了建筑界的“拨乱反正”。

1.中国古典建筑学术理论著作

这一时期出版了大量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如《中国古代建筑史》(1978),这部著作的编撰历经20年,经过几代建筑师的努力完成,是一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巨著。梁思成的《营造法式注释》和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两部著作,资料真实完整,十分珍贵,是对中国古代建筑法则和园林建筑的精确剖析、诠释和总结。《梁思成文集》(1982)、《刘敦桢文集》(1982),是老一辈建筑师研究成果的合集。其他还有《外国建筑史》(陈志华,1979)、《外国近现代建筑史》(罗小未等,1982)、童寯的《新建筑与流派》、《造园史纲》、《日本近现代建筑》以及《苏联建筑——兼述东欧现代建筑》、《华夏意匠》(李允,金禾,1985)、《空间组合论》(彭一刚,198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彭一刚,1987)、《建筑绘画及表现图》(彭一刚,1988)等。1989年吴良镛出版了《广义建筑学》一书,将建筑师的视野从关注个体建筑的传统工作方式延伸到城市、地区和社会文化层面,对今后的建筑发展具有深远价值。另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建筑文库》,收集了一批亲历现代建筑运动的建筑师和专门研究的学者在1980年代撰写的论文,还包括梁思成在“文化大革命”前撰写的《拙匠随笔》等。

2.建筑学术刊物涌现

1979年8月,《建筑师》杂志创刊,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以“丛刊”名义编辑出版,这是建筑界创办的第二个杂志,为不定期出版物,2005年正式成为期刊。《建筑师》杂志创办不久后举办了多次各种内容的学术活动,如1981—1983年举办了三届大学生设计竞赛,以及大学生论文竞赛;1982年举办专家学术报告会;1987年后,在重庆、淄博、南昌、吉林、杭州等地举办了多次学术研讨会,内容涉及城市建筑文化、中国当代建筑、建筑与文学、建筑评论等。

1980年10月《世界建筑》杂志创刊,填补了译介国际建筑界动态、设计以及成果和学术理论的空白,今天已经成为国际建筑界知名度很高的期刊。此后,学术界创办了一批建筑方面的期刊,如《南方建筑》、《华中建筑》、《新建筑》、《时代建筑》、《建筑创作》等。1990年代还创办了《中国建设报》、《建筑时报》、《市容报》、《建筑报》等。

1985年8月27—29日,中国建筑历史研究座谈会召开,1986年10月,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召开,提交论文15篇,会上日本学者还介绍了“日本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历程”。这些学术会议的举行,启动了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进程,之后,中国近代建筑历史的研究逐渐形成声势,并取得显著成果。除了论文集之外,还出版了各个城市的《近代建筑概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民居建筑的调查研究得以重新开展,并从1984年开始,陆续出版了一批民居建筑丛书,如《浙江民居》、《吉林民居》、《云南民居》、《福建民居》、《广东民居》、《苏州民居》、《陕西民居》、《上海里弄民居》和《窑洞民居》等。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建筑设计技术方面的参考著作,如《图书馆建筑设计》、《体育建筑设计》、《实验室建筑设计》、《空调车间建筑设计》、《冷藏库设计》、《建筑总平面设计》、《建筑防热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建筑防腐蚀设计》、《建筑防爆设计》、《建筑给排水设计》等。

1985年12月,由《中国建筑年鉴》编委会主编的《中国建筑年鉴》编撰出版。这本年鉴为双年刊,反映当年中国建筑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是中国建筑发展的全面、完整和真实的记录,对研究中国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自1993年起,年鉴更名为《中国建筑业年鉴》,以便同国家经济行业分类相一致,同时也便于国际交流。1994年起,《中国建筑业年鉴》每年一卷。[※注]

3.对外国学术成果的重视

改革开放后,建筑界重建了与国外的联系,建筑专业人员出国访问、考察、进修、讲学等活动增加,同时,国外建筑师也被邀请来华访问,如贝聿铭、丹下健三、卢原义信、黑川纪章、大谷幸夫、波特曼、罗普森等都受邀来华访问或讲学,加深了与国外的学术交流。

随着与国外交流的增多,国内建筑界渴望了解国外建筑的发展和动向。1980年代中期,建筑界开始着手翻译一批外国建筑经典名著,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詹克斯的《晚期现代建筑及其他》、哈姆林的《建筑形式美的原则》、布鲁诺·塞维的《现代建筑语言》、奈尔维的《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等。1986年,汪坦主编的“建筑理论译丛”出版,先后共出版十余本,包括沙里宁的《形势与探索》、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斯克鲁的《建筑美学》、柯林斯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等。这一批翻译的国外建筑理论文献,打破了以往介绍外国建筑师和建筑理论的禁忌。之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又出版“国外著名建筑史丛书”,包括一批经典现代建筑大师和当时活跃在第一线的建筑师的著作,为国内设计师带来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拉近了国内与国外建筑设计的距离。

在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同时,国内学术界还注意将优秀的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对外介绍和宣传。1980年代初,国内组织全国六十多位专家对国内现存的五百多处古代建筑进行介绍,向港澳推广,后又有日文版出版。之后,又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德古建筑》、《西藏秘境的圣迹》、《中国建筑名所案内》等著作,被翻译成英文、日文等在海外出版,丰富了中国建筑界与国外的交流。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