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词汇学研究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01 | ||
摘 要
:
|
在我国传统语文学中,有关词语训释、词语推源、词义辨析、词(字)的形义关系及词典编纂等词汇研究工作开始得最早,秦汉时期都已蔚为大观。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的词汇学却比语法学和语音学诞生得晚,形成于20世纪中叶,其标志是50年代问世的《汉语词汇》(孙常叙, 、《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 1955—。、《词汇和词汇学》(周祖谟, 、《现代汉语词汇》(王勤、武占坤,等。本章将以广义词汇学为考察范围,以词汇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为纲,从词汇语义学、汉语词汇研究、词汇对比研究、词典学与术语研究等方面粗线条地勾勒中国当代词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为了解词汇学学术沿革和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 ||||||
关键词
:
|
词汇 词义 汉语词汇 词汇学 语义 词语 词汇语义学 同义词 词典学 辞书 词源 |
在线阅读
第四章 词汇学研究
字体:大中小
在我国传统语文学中,有关词语训释、词语推源、词义辨析、词(字)的形义关系及词典编纂等词汇研究工作开始得最早,秦汉时期都已蔚为大观。而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中国的词汇学却比语法学和语音学诞生得晚,形成于20世纪中叶,其标志是50年代问世的《汉语词汇》(孙常叙,1956)、《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1955—1957)、《词汇和词汇学》(周祖谟,1958)、《现代汉语词汇》(王勤、武占坤,1959)等。这些论著初步确定了词汇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领域,构建了词汇学的基础理论框架。以此为起点,经过中国学者60余年的不懈努力,词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不断充实,研究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多个分支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展。本章将以广义词汇学为考察范围,以词汇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为纲,从词汇语义学、汉语词汇研究、词汇对比研究、词典学与术语研究等方面粗线条地勾勒中国当代词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为了解词汇学学术沿革和发展动向提供参考。
第一节 词汇语义学研究
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主要研究词的词汇意义,包括词义的性质、变化,词义与概念的关系,词义系统,词义与语音形式及书写形式的关系等,是广义词汇学和语义学最重要的分支学科。60余年来我国词汇语义学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注],各阶段主要特征如下:(1)20世纪50至80年代:词义研究在词汇学体系中居重要地位;(2)20世纪八九十年代:词义研究走向系统化与问题聚焦;(3)20—21世纪之交:构建以义位为中心的词汇语义学理论框架;(4)21世纪初以来:词汇语义学在学科交叉背景下多维拓展。
一 词义研究在词汇学中居重要地位
我国传统语文学中没有与现代语言学“词”(Word)、“词汇”(Vocabulary)严格对应的概念,也没有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词汇学(Lexicology),然而词义研究却在以词义解释为中心的训诂学中有悠久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我国词汇学的几部奠基之作《汉语词汇》(孙常叙)、《汉语词汇讲话》(周祖谟)、《现代汉语词汇》(王勤、武占坤)等,都开辟了“词义”章(或篇、讲),另外也都含有“同义词”“反义词”等内容。综观这些概论性著作中的词义研究,不难发现一种明显的历史倾向,表现在,“词义”专章除了简单论及词义的性质、特征以及词义与其他语言要素的关系外,大部分笔墨都用于论述词义的发展演变及其原因。词义变化结果的逻辑分类——词义扩大、缩小和转移尤为各家所看重,发掘出不少典型实例予以阐释,为后来的汉语词汇学考察词义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分析视角。相比较来看,语言词汇共时系统中“同义”、“反义”等语义聚合关系却未被列入“词义”内容,只是着眼于语义关系,对相关词语类聚进行了初步研究。汉语词汇学草创时期词义研究的这种历史倾向一方面来自国际语言学的影响[※注],更主要的是秉承了传统训诂学注重溯求本义、考索“引申”“转注”的历时研究传统。
20世纪80年代,词汇学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复苏,又有数部影响较大的词汇学著作问世,在词义研究方面各有拓展或新见。张永言《词汇学简论》(1982)详细论述了词义和概念的关系,从历时、共时和风格学角度构建了词义的分类体系;引介并例示了“辐射”式(radiation)、“连锁”式(concatenation)两种词义发展方式。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1985)全面分析了词义的客观性、概括性、社会性、主观性、发展性、民族性等特征。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1985)对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区分了一词多义中的词义义项和词素义义项,并据此将多义词分为4种类型;在同义词、反义词之外还讨论了上下位词;从“词源”和“现时语感”两个角度提出同音词和多义词的区分标准。从总体上看,80年代词汇学专著中有关词义研究的内容更为丰富,理论性明显增强,反映出词义研究在词汇学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二 词义研究系统化与问题聚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汉语词义研究在词汇学领域渐成主流,一方面,有数部专著集中探讨词义问题,使汉语词义研究更加全面系统;另一方面,词汇学界围绕一些词义问题展开持续讨论,深化了词义理论研究。这一时期问世的词义研究专著有孙良明《词义和释义》(1982)、朱星《汉语词义简析》(1985)、苏新春《汉语词义学》(1992)、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1996)、罗正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1996)等。其中贡献和影响较大的是《汉语词义学》和《词义的分析和描写》。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分为结构、人文、方法、史论四篇,“结构篇”比重最大,主要讨论汉语中词的表层义和深层义、词义的基本属性、词义与词形的关系、词义与词语结构、词义的系统结构、词义演变等问题;“人文篇”主要分析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方法篇”全面总结词的“语言结构义”和“文化意义”的分析方法;“史论篇”概述古代、现代、当代词义研究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趋势。对汉语词义进行了语言学、文化学、方法论和学术史的多角度综论,是一部具有开拓性的汉语词义学概论。
如果说《汉语词义学》主要以“全”著称,那么,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则以“新”取胜。这部著作虽然秉承了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的构成成分分析法(即义素分析法)的研究旨趣,但对构成成分分析法的局限有清醒的认识,力求“以自然语言对词义的表述为基础,加以适当的调整、限制,使其规整,结合必要的形式化,去说明、分析词义”(第71页),发明了“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分析法。“词义成分”指在词典释义中出现的最能显示词义特点的成分;这些词义成分按照自然语言表述规则的结合就成为“词义构成模式”(第92—93页)。这种词义分析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摒弃了依凭研究者的直觉设置或分解词义构成成分的做法,先通过分析某类词的词典释义材料归纳出参项齐备的词典释义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该类词“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的基本分析框架,因此,“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明显大于义素分析法。不过,这种分析法是以表动作行为、名物和性状的词为例提出的,分析对象都是意义较为具体的词,如果用于分析意义较为抽象的实词,比如存现动词“在、有”、抽象名词“现象”“关系”等,“词义成分—词义构成模式”恐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后,词汇学界还对以下一些词义问题展开重点讨论:
(一)同义词
同义词一直是中国词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一些论著对同义词进行了专题研究,较为重要的有:瓌一《谈同义词》(1953),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1957),张志毅《同义词在语法上的一些区别》(1958),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1963),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1965)等。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后,有关同义词的专题讨论更加热烈,参与讨论的有刘叔新、符淮青、梅立崇、石毓智、谢文庆、刘宁生、周荐、池昌海等众多学者,讨论的焦点集中于同义词的性质、类别、判定方法以及语法属性不同的词能否构成同义词等。[※注]其中,有关同义词判定方法的讨论意见最为分歧,已提出的几种方法都有分析上的困难。“替换法”使组配关系或句法特征有异的同义词语难以过关,例如“关”(关门、*关眼)、“闭”(把眼睛闭上、*把门闭上);反之,有些上下位词在同一语境中却可以互相替换,而不至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例如“他桌子/书桌上堆满了书”。“义素分析法”脱离了从词语的组合关系考察意义异同的根本路径,“完全建立在个人对词义的了解和剖析的基础上,有一定的主观性”[※注]。“同形结合法”指的是,“如果甲+丙和乙+丙指同样事物,那么就可以确定甲和乙有同样的对象,互为同义词语;如果甲+丙和乙+丙不指同样的事物,而甲和乙本来在意义上相近,那么它们就必然各指不一样的对象,相互是近义词语。”[※注]这种方法在本质上其实还是替换法,只不过是将替换词的语境缩小到短语层面。“同形结合法”看似简捷,但仍有不便之处。其一,有些词语是否具有同义关系可能要在更大的语境中才能看出来;其二,什么是“同样的事物”或“同样的对象”,依然难以说清。由此看来,词语的同义关系及其亲疏还需要进一步探寻新的分析方法。
(二)复合词的语义结构
双音节词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占优势地位,双音节词中又以复合词数量最多。在对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时,陆志韦发现“一个语言片段的内部结构有种种类型。一个类型,单就它的各部分的意义上的关系来说,可以是构词法和造句法所同有的”。[※注]后来,朱德熙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汉语复合词的组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的”[※注]。在这种观点的主导下,长期以来很多现代汉语教科书都把复合词的结构分析放在语法部分,将其视为语法学的研究内容。所归纳出的复合词结构类型通常就是并列(联合)、偏正、主谓、动宾(述宾)、动补(述补)之类。
刘叔新最早提出复合词结构的词汇属性问题,他从多个角度指出,复合词的结构具有词汇属性,与短语不同。比如,“动+名”短语一般是动词性的,但词汇中“‘活动义词素—事物义词素’序,出现在多种词类中:
与语法学对复合词的结构分类及所用术语不同,刘叔新将复合式分成7种“格”:质限格、态饰格、支配格、陈说格、重述格、表单位格、杂合格。[※注]然而,有学者认为,刘叔新“说汉语的辞的结构不是语法问题,这完全正确,但说它是词汇性的,‘是两词素的概念意义相结合而造成的词汇性的结构关系’,似乎不大确切;据此列出的词素意义的相互关系的类型(质限格、态饰格、支配格、陈说格、重述格等)也还没有摆脱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等语法概念的羁绊,因而还需要进一步推敲”。[※注]
怎样才能弄清复合词内部成分的语义关系,准确分析复合词的语义结构?王宁精辟地指出:“因为相当大量的双音词是在先秦文献中已经结合的,所以,有些双音词的结构模式仅仅从现代着手很难判定。”“必须追溯到原初构词的理据。而就原初构词的意图或缘由而言,不少双音词与典故有关,远非有限的几种模式所能涵盖。”[※注]现有的一些复合词结构分类体系尽管别树一帜,但由于“仅仅从现代着手”,加之未能对汉语复合词的结构做周遍分析,因而无法涵盖不少复杂的问题,比如,“自学”与“自信”、“显能”与“显眼”、“难熬”与“难缠”的结构是否一样?如果一样,那么“自信”按主谓结构、“显眼”按动宾结构、“难缠”按偏正(状中)结构来分析怎么无法得出现有词义?如果不一样,那么这些词的结构分别属何种类型,形成的理据或机制是什么?进而言之,构建一个怎样的复合词结构体系才能涵盖汉语词汇系统中所有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这些问题在21世纪得到多视角的、更为深入的持续讨论。(详见第二节第一部分之(二))
(三)词义演变规律
词汇学界早期对词义演变规律的研究非常宏观,通常是以词义的某种属性为着眼点,将原义与新义做二元对立的划分,旨在揭示词义衍化的大势。比如,以词义的抽象性或概括性为观察视角,发现词义演变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或“从个别到一般”;以义域为观察视角,发现词义引申会导致词义扩大或缩小;以义类为观察视角,发现词义引申可能导致词义转移。这种宏观研究未能涉及词义演变的机制和动因,因而有学者批评说:“这些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的规律。不能用来说明过去词义为什么演变,也不能预测未来词义怎样演变。扩展和紧缩只不过是演变的逻辑可能性。如果词义的范围起变化的话,不是扩展便是紧缩。”[※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词义演变规律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结合词义演变动因归纳词义引申类型。陆宗达和王宁(1981)将古代书面汉语词义引申归纳为三种类型:理性的引申、形似的引申和礼俗的引申。理性的引申分为因果的引申、时空的引申、动静的引申、施受的引申、反正的引申、虚实的引申6个次类;形似的引申分为同状的引申和同所的引申2个次类。这一全新的词义引申分类体系不仅多角度、多层次地归纳了新义与原义的关系,而且还揭示出词义演变的三大动因,理性的引申“反映的是哲学上的‘相因关系’”,即“因与果、时与空、动与静、施与受、反与正、虚与实”等;形似的引申反映的是隐喻认知方式对于词义引申的促动作用;礼俗的引申反映的是汉民族古代礼制和习俗对词义引申的促动作用。
其二,发现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对于词义演变的作用。以往研究认为,“词义从一点(本义)出发,沿着它的特点所决定的方向,按照各民族的习惯,不断产生新义或派生新词,从而构成有系统的义列”。在引申义列中,“义项因为从同一出发点出发而互有联系”[※注]。后来的研究却发现,有些词的新义和原义之间并没有合乎逻辑的联系,原因在于,这类新义不是沿着本义的特点独立发展的结果,而是源自词语的语义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
蒋绍愚(1981、1989)最先对一种源自语义聚合关系的词义衍生现象——“相因生义”进行了专题研究。“相因生义”是指,“A词原来只和B词的一个义位B1相通。由于类推作用,A词又取得了B词的另一个义位的意义B2,甚至取得了B这个字的假借意义B′2”[※注]。之后,又有孙雍长(1985)“词义渗透”说、许嘉璐(1987)“同步引申”说、董为光(1991)“横向联系”说、张博(1995)“相应引申”说、李宗江(1999)“聚合类推”说、江蓝生(2000)“类同引申”说等。“虽然这些提法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或强调引申过程中的主从关系、即谁影响谁,或强调引申的方向与幅度一致,或看重引申的结果而忽略过程,但究其实质,都是由于聚合关系影响和制约而发生的词义衍生,可统称为‘聚合同化’。聚合同化是指两个(或多个)词在某个义位上具有同义(或类义、反义)关系,词义运动的结果会导致它们在另外的义位上也形成同义(或类义、反义)关系。”[※注]
伍铁平最早论及组合关系对于词义演变的作用,他使用的概念是“组合感染”,所列举的汉语实例是,“夏屋”的“夏”感染了“屋”的意义,本身也表示“大屋”了。[※注]张博(1999)出于多种考虑,将这种词义演变现象命名为“组合同化”,并探讨了偏正、述宾、述补、并列4种结构中组合同化的方向,揭示了“组合同化”的深层原因,认为同义连用是上古汉语双音节组合中的强势组合,组合同化是语言使用者将同义组合关系投射到非同义组合而引起的词义衍生。
词义的聚合同化和组合同化理论打破了在一词多义中探寻语义关联和衍生次第的思维定式,使我们认识到,词义的发展并不总是“各行其道”的孤立运动,而有可能受到语义聚合关系或组合关系的影响。然而,一个词的某个义位究竟是源自聚合同化,还是组合同化,抑或词义引申,常常会有见仁见智的异议,还需要在判定原则和分析方法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 以义位为中心的词汇语义学
20世纪中叶以来,语言研究的重心开始由句法转向语义,语义学成为一门备受重视的新学科,国际语言学领域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语义学著作,我国语言学界也出现了贾彦德《语义学导论》、伍谦光《语义学导论》、贾彦德《汉语语义学》、石安石《语义论》、束定芳《现代语义学》等重要的语义学著作。由于词语是承载语义的基本单位,因此,这些语义学著作除了讨论句子的语义结构,解释语义与句法、语境的关系等,都或多或少地论及词义、词义与句法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随着语义学的发展,词汇语义学渐成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克鲁斯的《词汇语义学》[※注]开创了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深化了对词汇的习语性、模糊性、同义关系、层级关系、反义关系及组合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它所创建的描写和概括词汇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广为词汇语义研究所借鉴。
20—21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了两部专语词汇语义学著作,即黎良军《汉语词汇语义学论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和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这两部著作在推进汉语和英语的词汇语义研究方面各有贡献,但理论框架不够清晰,内容略显庞杂,还谈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词汇语义学专著。
我国词汇语义学的开山之作当推张志毅、张庆云的《词汇语义学》。该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述语义学和词汇语义学发展简史;第二部分是全书的主体,阐述四种义位理论——义位结构论、义位定性论、义位语用论、义位演变论;第三部分讨论义位描写的原则和方法。该书与克鲁斯的《词汇语义学》同属普通词汇语义学专著,相比之下,有其鲜明的特点:第一,以义位为中心研究词汇语义,构建了以义位为中心的词汇语义学理论框架。第二,对义位的微观结构进行了深入探讨,比如对构成义位的义值与义域、构成义值的基义与陪义分别进行界说和分析,其中有关基义内部义素的层级结构及义素分析法多有新意和方法论价值。第三,共时与历时双向研究,特设“义位演变论”专章,介绍词义演变研究由个体、孤立、分散到系统的新趋势,对汉语不同类型的词义演变进行了抽样统计,提炼并例示了“转移”、“转类”、“缩小”、“扩大”等多种义位演变模式。
从总体上看,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对词汇语义的研究更为全面,所构建的词汇语义学理论体系更有特色,更趋完善。只是对某些问题的论述稍显简括,这与作者力求精练、不事铺排的文风有关。另外,个别术语与通用术语不太一致,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四 词汇语义学的多维拓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受当代语言学前沿理论和方法的影响,面对信息化社会对词汇语义研究的现实需求,中国词汇语义学呈现出理论背景多元化、研究视角多维化、方法手段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极大地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以下选取几个重要侧面做简要介绍。
(一)认知视角的词汇语义研究
“跟生成语言学注重形式、从形式出发相反,认知语言学注重意义、从意义出发。”[※注]因此,认知语言学与词汇语义学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21世纪初,中国外语教学界系统引介认知语言学和认知语义学的概论性著作中,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认知视角的词汇语义研究,例如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专章讨论了“词的概念与词汇变化”;束定芳《认知语义学》分析了词义的认知特点,并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名词化与动词化这两种重要的词汇化现象。近年来,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词义研究相结合的成果日益增多,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多用隐喻和转喻理论探讨一词多义或词义衍生。德克·吉拉兹(D.Geeraerts)将欧美词汇语义学五大流派之一“认知语义学”梳理为五个方面的研究:典型性和凸显、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想化认知模式和语义框架、词语用法及语义变化、基于语境的认知语义[※注]。与此相比,中国认知视角的词汇语义研究中最为盛行的是用隐喻和转喻理论探讨词义衍生或一词多义。例如,王洪君《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及两字组转义模式比较》(2005)、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2007)、张博《汉语动源职事称谓衍生的特点及认知机制》(2011)等。
2.人体名词的认知研究成为热点。人体名词作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元概念”,是概念隐喻和转喻最重要的源域,因此,认知视角的词汇语义研究中,人体名词备受关注。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2007)提炼出语义取象和词义强势特征的分析方法,对词义引申力和范畴量等进行多角度的定量统计,以实证的方法细致剖析语义取象和隐喻/转喻思维两大认知因素对词义演变的影响层面和影响方式,创建了将词义分析与认知特征提取相融通、具有可操作性的词义演变研究模式,实现了对词义演变规律及其认知促动机制的量化展现。
3.英语学界和汉语学界的研究旨趣明显不同。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与词汇语义研究相结合的过程中,英语学界偏重于用词义衍生现象例示或诠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汉语学界偏重于用认知语言学基础理论来解释词义衍生现象和规律。在后续研究中,前者需要将工作重心从理论引介向词汇语义问题研究转移;后者则应立足于汉语词汇语义的深入研究,追求从理论借鉴走向丰富或创新认知语义学理论。
(二)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义研究
Halliday和Yallop在论及词汇学发展近况时指出,“二十世纪末,词汇学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变化,主要取决于可用于数据处理和文本研究的新技术,其中两个关键资源就是计算机和语料库”。[※注]近年来,我国语言学者运用计算机技术和各类语料库研究词汇语义问题,在多个层面取得丰硕成果,推进了词汇语义学研究。
1.同/近义词研究。过去,同/近义词辨析主要依靠人工采集的有限语料和辨析者的语感自省,随着各种汉、英语料库建成并开放使用,同/近义词辨析有了充分的词语用例和便捷的检索方法,汉语学界和英语学界都出现了大量基于语料库的同/近义词研究。同/近义词研究的视角不再局限于词语的理性意义和感情色彩,更多关注到其搭配特征和语体差异等,辨析的规模也得以扩大。例如,张文贤等(2012)基于149万字口语语料和186万字书面语语料,计算出1343对具有显著口语、书面语语体差异的同义词。通过对这些词对的调查分析发现,语体差别最大的同义词中动词最多;重叠、词缀、古汉语遗留词汇在同义词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小;若一对同义词有音节上的差异,则口语倾向于为单音节,书面语倾向于为双音节。类似研究如果没有语料库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2.词义发展与新义研究。语料库为追踪词义的发展和发现新义提供了便利,促进了词义演变类型、途径及动因的研究。例如,亢世勇等(2008)介绍了其所研发的“新词语中旧词新义新用信息库”,该库共700个词条记录,将其新义演变途径细分为38种,经过归纳,发现经由比喻引申出的新义占43%,通过借代引申出的新义占16.14%,两者合计占59.14%,表明利用修辞手段是当代汉语新义衍生的重要途径。
3.语义韵和语义特征研究。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近年兴起的新课题。在语料库中,一个词如果一般与属于某一语义集的其他词同现,就称作具有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卫乃兴(2002)结合实例分析,介绍讨论了语义韵研究的三种常用方法:基于数据的方法、数据驱动的方法和基于数据与数据驱动相结合的折中方法。在其带动下,英语学界出现了一批考察英语词语义韵和对比英汉对应词语义韵的研究成果。汉语学界新近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研究,如方清明(2014)对抽象名词“脸色”“滋味”的语义韵进行了考察,展示了基于语料库的语义韵研究与传统词汇学所做的褒贬义研究在方法上的区别。
(三)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词汇语义研究
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和语言学的交叉学科,该学科的发展需要词汇语义学的有力支撑。20世纪末,林杏光就出版了题为《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1999)的专著,尽管该书的两个论题还相当疏离,但毕竟表现出词汇语义学服务于语言信息处理的积极态势。近一二十年来,在自然语言处理迅速发展的驱动下,词汇语义的应用研究大有拓展。
自然语言中一词多义的普遍性使如何识别文本中多义词的词义成为自然语言处理的一项基础性关键课题。计算机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自动判定词语意义的任务或技术称作词义消歧(wordsense disambiguation,WSD)。词义消歧研究需要依托一些适用于语言信息处理的语义知识库或语义词典。早先的词义消歧研究不得不利用梅家驹等编《同义词词林》(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这类面向人的义类词典[※注],到1999年3月,第一个面向计算机的较为详尽的语义知识库“知网”(How net)[※注]于网上发布;20世纪末,北京大学也开始研发“现代汉语语义词典”[※注]。词义标注语料库也是词义消歧研究的重要数据资源。早在1993年,清华大学就在真实文本中进行了语义自动标注的探索性研究。台湾“中研院”正在构建一个汉语义项标注体系,并已完成一定数目的中频词语的义项标注。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正在建设的大规模高质量的现代汉语词义标注语料库( Chinese Semantic Corpus,CSC),目前已成长为最大的现代汉语词义标注语料库。[※注]
在开发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词汇语义资源和进行语料库语义标注的过程中,发现面向人的语言词典存在一些不能满足自然语言处理的普遍问题。比如,释义不能给出清晰的词语语义结构、义项之间界限不清、义项划分过粗过细或颗粒度不一等,由此引发一些新课题研究,例如,吴云芳、俞士汶(2006)探讨信息处理用词语义项区分的范围、原则和方法;袁毓林(2013)在生成词库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指导下,探讨构造汉语语义描写体系和建设相应的语义知识库的技术路线,并展示了这种多层面的语义知识在语义自动计算中的运用案例。
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Chinese Lexical Semantic Workshop)由台湾“中研院”郑锦全、北京大学俞士汶与香港理工大学黄居仁等共同倡办。自2000年以来,连续14年在香港、北京、台北、新加坡、厦门等地举行。由于CLSW的倡办者都是自然语言处理、语料库语言学或中文语言资源建设方面的领军专家,因此,该系列学术研讨会具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色,对汉语词汇语义学和中文信息处理接口的课题予以较多关注,例如词汇语义学中有关义项、义位、义原、概念分类体系、语义特征、语义网的研究,语料库的建设及语义标注的理论、技术、工具、方法、规范等,汉语各类词汇基础资源的建设(如综合型语言知识库CLKB、知网等)等,是汉语词汇语义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相互促动的学术交流平台。
以上分4个阶段简要总结了60余年来我国词汇语义学的发展历程。从总体上看,我国词汇语义学是一门积淀深厚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半个多世纪以来取得长足发展,然而,能否产生富有开创性、影响深远的主流理论和方法,还需要新一代学者的不懈努力。
第二节 汉语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学创建初期,几部重要的词汇学概论大都兼涉词汇学理论与汉语词汇问题、汉语词汇的共时特征与演变规律、词汇本体研究与词汇应用研究,开辟了汉语词汇研究的广阔空间。随着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汉语词汇不同层面和不同视角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词汇学界开始注重区分共时研究与历时研究,形成了各有专攻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与古代汉语词汇研究两大阵营;另外,词源学与词汇化研究日益引起关注,成为两个新的重要领域。因此,本节将主要评述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词汇、汉语词源学和汉语词汇化这四个研究领域60年来的主要学术成就和发展趋势。
一 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汇的构成
现代汉语词汇系统由哪些词汇种类或子集构成,孙常叙《汉语词汇》和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都已涉及这个问题。孙常叙讨论了“几种特殊性的词汇”:方言词汇、专业词汇和同行语词汇、外来语词汇,另外重点讨论了“基本词汇”。周祖谟在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之外,讨论了文言词、外来词、方言词、专门用语。符淮青认为,词汇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因此,他根据词在语言词汇构成的地位作用、词的出现时间、交际领域、运用区域/社会阶层以及语言来源等分析标准分别将现代汉语词汇区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常用词”、“古语词和新词”、“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标准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社会习惯语”、“本族语词汇和外来语词汇”等有对立关系的子集。另外,还讨论了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所包含的几种固定结构: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注]
60余年来,词汇学界对上述类别的词汇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初稿)[※注]、《现代汉语频率词典》[※注]、《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注]等常用词表是基本词汇和常用词研究向应用层面转化的产物;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温端政《歇后语》、《谚语》,马国凡《成语》,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等,都是特定类别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构词法/词汇结构
最早对现代汉语构词法进行大规模专题研究的是陆志韦等撰写的研究报告《汉语的构词法》(1957)。该报告提出确定词汇单位的“扩展法”,并对“三、四万条意义紧凑的,北京口语里能单说的例子”(即“词”)进行了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将汉语“词”的结构分为九大类:多音的根词、并立、重叠、向心(修饰)、后补、动宾、主谓、前置成分、后置成分(第11页)。尽管该分类体系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将单纯词、复合词、派生词及其次类置于同一层面,偶或混淆构词法和构形法(如把“吃吃”、“歇歇儿”、“白白的”等归入重叠[第118页])、混淆构词成分与构形成分(如把“着”、“了”、“过”等视为后置成分(第136—137页)),但它所开创的构词法/词汇结构体系为当时及后来的构词法/词汇结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参考框架,产生了深远的学术影响。
20世纪50年代以来,构词法/词汇结构一直是引起广泛关注的课题,出版的相关专著就有十余部,其中潘文国等《汉语的构词法研究》(1993/2004)属构词法研究史,万献初《汉语构词论》(2004)和李仕春《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研究》(2011)兼论古今构词法,任学良《汉语造词法》(1981)、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形法》(1981)、陈光磊《汉语词法论》(1994)、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2004)、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2004)、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2004)、王洪君《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2011)等虽都侧重于现代汉语构词法,但各有特色。近年出版的几部著作在理论、视角、方法、结论等方面的创新尤为显著。
周荐(2004)的主要特点是,全面讨论了现代汉语语素、词、词组、词汇架构、熟语等各类词汇单位的结构问题;基本结构类型的下位分类更为细致;基于《现代汉语词典》对各种结构类型的词语进行了数量统计,大体呈现出现代汉语词汇结构类型的分布状况。其不足之处是,基本结构类型的分类采用了多重标准,有些类别着眼于词汇单位的性质(单纯词,派生词,复合词,合成叠字词语,特殊格式,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有些类别着眼于词语的长度(双字格、三字格、四字格、五字及五字以上的组合),有些类别又着眼于语素的同一性(同族词语)。将取自不同标准的结构类型并立,势必存在某些类别相交叠的情况,比如大部分复合词都是双字格,大部分惯用语都是三字格。朱彦(2004)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语义的角度对复合词构词法进行研究,主要运用述谓结构分析方法来描述复合词的深层语义结构,运用形式化方法来表示构词的语义框架,并通过对4000多个双音复合词的量化统计来探寻现代汉语构词法的规律。董秀芳(2004)主要对汉语词法的基本单位、能产性较高的词法模式、复合词的强势结构类型与主要语义模式以及一些尚处于词汇化过程中的词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王洪君(2011)是一部现代汉语词法研究文集,其特点是,以跨音系、语法两层面的结构关联点“单字”为基点来研究汉语词法。关于语法构词,主要探讨了复合词、再派生词、再凝固度和语义特征等问题;关于语音构词,主要探讨了基于字的分音和合音、联绵语音词的构造方式、一般韵律词和韵律类词的特点、单双音节在汉语词法句法中的重要作用、与韵律词/类词/短语有关的节奏问题等。该书语音构词研究别开生面,在语法构词方面对一些聚讼纷纭的词语特殊结构和构词单位也做出新的解析,在很大程度上丰富并创新了汉语构词法理论。
(三)词汇的共时语义关系
词语的语义关系向来是汉语词汇研究的热点,20世纪50—80年代,概论性词汇学著作通常都会设置章节讨论同义/近义、反义、上下义、多义等语义关系。这既涉及词语的共时语义关系,也涉及词语的历时语义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刘叔新“产生了对现代汉语词汇作一全面共时描写的想法”[※注],经过七八年的研究探索,撰写出独树一帜的词汇学名著《汉语描写词汇学》。该书完全撇开了历时维度的探讨,从共时层面全面探讨词汇的构成单位、形式和意义、词汇单位类集和词汇语义关系等词汇系统的结构性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建树在于从语义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现代汉语词汇的11种“结构组织”:同义组、反义组、对比组、分割对象组、固定搭配组、特定搭配组、互向依赖组、单向依赖组、挨连组、级次组以及同素族,构建了一张巨细无遗的共时语义关系网络,把现代汉语全部词语都网罗在内。刘叔新的“结构组织”学说加深了人们对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内在结构的认识,开辟了语义关系研究的新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理论,对后来的词语语义关系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现代汉语词汇发展
与语音和语法相比,语言词汇系统具有显著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其重要表现就是新词新义不断产生,尤其是在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时,新词语会随之激增,甚至产生能产的构词模式。因此,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新词新义及其衍生途径、特点、规律等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这方面的专著主要有: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1998)、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2000)、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2001)、宗守云《新词语的立体透视——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2007)、陈光磊主编、陶炼等著《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发展》(2008)、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2008)等。在专题研究方面,周洪波(1995、1996)对外来词译音成分语素化和新词语中潜义的显义化等问题的发现引人注目;邹嘉彦、游汝杰(2008)提出新词的采录和界定应注意其地区性、时间性、广用性、频用性和稳定性,尤其是地区词、流行语、网络用语、字母词等,须在客观原则下经细心甄选和鉴定,才能赋予现代汉语新词语的资格,使其不与“新词语”相混淆。最有影响的理论研究成果是李宇明的“词语模”说。李宇明(1999)将“词语模”界定为“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指出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该文对具有批量产生新词语能力的词语模的特点、类型及其形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词语模”理论揭示了当代汉语类推构词的重要规律和特点,在预测新词语及特定词语模的能产性、语言规范、词汇教学、词典编纂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李宇明主编《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商务印书馆)自2006年以来坚持每年向社会发布,其中有关媒体新词语、流行语及高频词语的调查及词表及时地反映了当代汉语词汇的最新发展变化,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有关调查显示,学术期刊对其中“新词语”的征引最多[※注],这表明,中国语言生活年度报告制为新词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学术资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语言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产生大量的网络词语,其中有些网络词语已有向通用语渗透的趋势。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或衍生途径较为特殊,郑远汉(2002)将网络词语的构成方式归纳为符号组形类、数字会意类、谐音替代类、缩略简称类、转义易品类、双语混杂类、重字赘语类7种。目前,学界对网络词汇的发展和规范化问题也开始有所关注。
二 古代汉语词汇研究
(一)汉语词汇史与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
王力《汉语史稿》(1980)下册是我国第一部汉语词汇史专著。该书从汉语基本词汇的形成及其发展、鸦片战争以前汉语的借词和译词、鸦片战争以后的新词、同类词和同源词、古今词义的异同、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概念是怎样变了名称的、成语和典故八个方面勾勒了汉语词汇发展概貌。1983—1984年,王力在《汉语史稿》下册的基础上撰成《汉语词汇史》[※注]。与《汉语史稿》下册相比,《汉语词汇史》增加了“同源字”和“滋生词”两个专章,对其他各章也进行大幅增修,篇幅增加了三倍;在“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这一章中强化了对词汇发展的纵向考察。王力的汉语词汇史研究抓住了汉语词汇发展的主要层面,开创了以专题为纲的词汇史框架,对后来的汉语词汇史研究影响很大。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1989)和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1989)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汉语词汇史专著。史著增加了“构词法的发展”,较为细致地描写了甲骨文、周秦、汉魏六朝、隋唐宋、元明清五个历史时期词汇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陈代谢现象。潘著的特点“一是追源溯流”,“二是贯通古今”。[※注]但总体来看,这两部汉语词汇史的容量都不及王力《汉语词汇史》,考察层面也较少超出王力《汉语词汇史》的范围。
20世纪80年代前,有关汉语词汇发展规律的理论探讨散见于一些兼涉古今的词汇学概论或单篇论文中。1980年以来,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1980)、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1987)和《古代汉语词汇学》(1994)、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1989)、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1989)等相继问世,形成了开创汉语历史词汇学理论体系的合力。其中最受学界推崇的是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该书总结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重要成就,创造性地将现代语义学“义位”“义位变体”和“义素”等概念、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等理论方法引入汉语历史词汇学,对词义发展方式、词汇和语法的关系、汉语的词汇系统及其发展变化等问题的独到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二)汉语词汇分期/断代/专书研究
王力曾经指出,古人对词汇的研究“只注意上古,不大注意中古以后的发展”[※注]。这种厚古薄今的传统在当代词汇学时期、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得到有力纠矫。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发展势头最猛,数十年间蔚为显学。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1988)是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此书“着重收口语词汇”的取向开启了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主流方向。其后有关中古词汇分期/断代/专书的研究成果难以历数,集大成的标志性成果当属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下编)(2010)和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下)(2010)。方著上编是对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专题的论述,包括汉语史分期、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内容、意义、材料、方法,社会生活与词汇发展等;下编是关于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简史,包括古代、现代和海外,有关概论类、考释类两大类著述的介绍、评述以及问题和展望等。王著的内容包括:中古汉语研究综述,中古复音词概述,中古并列式复音词、附加式复音词、其他类型复音词、单纯式复音词、单音词、虚词,中古词汇的意义系统,中古成语的发展,中古汉语词汇与外族文化,中古常用词演变研究,中古汉语的研究方法。这两部鸿篇巨制,以俯瞰中古时期词汇系统及百年来中古词汇研究成果的学术高度,对中古词汇及其研究史予以全景式观照。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始自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该书汇释的都是唐宋元明时期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1959年,蒋礼鸿的《敦煌变文字义通释》面世,开辟了以敦煌变文为中心的近代口语词汇研究的新领域。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近代汉语词汇的理论著作是蒋冀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1991),该书从音韵、语法和词汇三方面探讨近代汉语词汇的来源和构词法,研究了近代汉语的词义、词义发展的方式、发展结果以及词义与社会文化生活、词汇与语言其他要素的关系等。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2000)则是近代汉语词汇专书研究代表性精品力作,在专书词汇问题的理论探讨及疑难词语考释方面均显上乘功力。
上古汉语词汇研究亦有新拓展,呈现出两个特点:(1)专书词汇研究成果丰硕。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1989)是我国第一部对古代专书词汇进行全面描写的著作,此外,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1999)、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2000)等都是专书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2)研究范围逐渐由传世经典文献词汇向甲金、简帛、碑刻词汇拓展。甲骨文和金文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有王绍新《甲骨刻辞时代的词汇》(1992)、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2001)和《甲骨文词义论稿》(2007)、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2007)等;简帛和碑刻词汇研究的重要成果有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2003)、苟晓燕、张显成《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词汇研究》(2002)、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2007)等。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发的“先秦甲骨金文简牍词汇库”是一个大规模开放数据库[※注] ,为先秦甲骨金文简牍词汇研究提供了便利。关于上古汉语词汇研究还有一项成果值得重视,即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2003),该书分殷商到春秋中期、春秋后期到战国末期、秦汉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对上古汉语词汇的发展进行了描写,并重点探讨了词义的发展变化和构词法的发展。
(三)古汉语词汇专题/专域研究
近几十年来,汉语史上一些词汇问题和某些特殊领域的词汇现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以下一些学术热点:
复音词研究。汉语词汇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大趋势,不同历史时期或专书中复音词的数量分布、结构类型、增长趋势以及复音化的深层原因等问题引发了持续不断的研究。马真在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发表长篇论文《先秦复音词初探》(连载)(1980—1981),深入探讨划定先秦复音词的标准、先秦复音词的构造方式、先秦词汇复音化的原因和途径、复音词在先秦词汇及至整个汉语词汇发展中的地位等问题,为汉语词汇发展史研究开辟了新方向。在古汉语复音词研究方面用力最勤、影响最大的是程湘清,程先生对《尚书》、《诗经》、《论语》、《韩非子》、《论衡》、《世说新语》及敦煌变文的复音词都做过深入细致的描写分析,并提出专书复音词的4种研究方法。[※注]
同义词研究。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理论探讨主要围绕同义词的界定、判定方法、类型、成因、专书同义词研究方法、同义词辨析等问题展开,在理论探讨方面最有建树的是黄金贵、池昌海、徐正考等。近20年来,古汉语专书同义词研究成果很多,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1995)、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2002)、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2004)等都是描写精细且注重理论方法探讨的专书同义词研究重要成果。
常用词研究。受训诂学传统的影响,中古汉语词汇研究长期以疑难词语为主要对象。1995年,张永言、汪维辉指出,“词汇史有别于训诂学,二者不应混为一谈;中古词汇研究中几乎所有的兴趣和力量集中于疑难词语考释的现状亟待改变;常用词语演变的研究应当引起重视并放在词汇史研究的中心位置”。[※注]在其倡导下,古汉语常用词研究迅速成为汉语史研究新领域,有关汉语常用词历时更替的描写研究以及常用词演变更替的类型、规律、原因、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日益受到重视,该领域的代表性成果是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1999)和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研究》(2000)。
汉译佛经词汇研究。汉译佛经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对考察汉末以后数百年的词汇(尤其是口语词)现象以及佛经译词对汉语词汇的影响都有重要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基于汉译佛经语料的词汇专题研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1992),该书首次对汉译佛典词汇及其与中古词汇的关系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系统研究;其后,朱庆之又发表系列论文对汉译佛经词汇进行专题研究,如《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1992)、《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2000)、《汉译佛经与佛教混合汉语》(2002)等。这方面的重要成果还有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1994)、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语词比较研究》(2002)、朱冠明《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2008)等。此外,汉译佛经疑难词语考释也取得很多成果,其中,李维琦《佛经释词》(1993)和《佛经续释词》(1999)考释精谨,涉词数量多,影响较大。台湾学者竺家宁对佛经词汇也颇有研究,其所撰《佛经语言研究综述——词汇篇》(1995)对佛经词汇研究做了全面述评,对其本人的相关研究介绍尤详。
由上观之,半个多世纪的古汉语词汇研究成绩斐然,但是也应当看到,很多论著只是在研究范围或语料上有所变换,而研究视角、思路、层面、方法、程序、观点等则多有因循,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深化理论探讨。
三 汉语词源学研究
“汉语词源学是一门以探求汉语词的原初造词理据和音义状态为目的的学科。”[※注]在我国,词源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千多年间先后产生过东汉刘熙《释名》声训法、宋代王圣美等人的“右文说”、清儒的“音近义通”说、章太炎《文始》语根沿流法、沈兼士的新右文体系、杨树达的语源考索法、高本汉《汉语词类》声母韵尾框范法等重要的理论方法[※注],而作为一门学科,汉语词源学的产生当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已形成立足于汉语类型特征、以单语素词孳衍规律为研究重心的特色,并呈现出研究视角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一)王力《同源字典》
王力《同源字典》(1982)收同源词1033 组,包括3100余词。字典前附《同源字论》和《汉语滋生词的语法分析》二文,前者先对“同源字”进行界说,接着论述如何从语音和词义方面分析同源字,最后对前人同源字研究进行评说,并指出同源字研究的作用。后者将滋生词分为转音、同音不同调和同音不同字三类,分别归纳三类滋生词与源词的词性关系,如,“背”滋生出“负”,二者的词性关系属“名词—动词”。这两篇文章凝结着王力对“同源字”性质、特点、滋生规律和研究方法的理论探讨,是汉语词源学的奠基之作。
王力同源字研究的突出特点是,从声音和意义两个方面对同源字严加限制,反复强调只有声音和意义都相同相近的字才算是同源字。这种音义双重限制法对于力矫传统同源词系联无限牵合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体现出追求同源词系联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的科学理想。然而,在认识同源词音义关系和源流关系上存在着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后来多有学者认识到了这一点。
(二)刘又辛的汉语词族研究
刘又辛有关汉语词族的理论研究主要反映在《“右文说”说》(1982)、《汉语词族研究的沿革、方法和意义》(1993)、《谈谈汉语词源研究》(2001)等十余篇论文和专著《训诂学新论》(1989)中。这些论著从学术史的角度审视汉语词族研究的演进和局限,探讨汉语词族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科学方法,揭示汉语词族衍生的特点和规律。
刘又辛对汉语词源学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在于:(1)确立词族研究“以词为纲”的基本原则;(2)丰富了“右文说”的理论内涵;(3)倡导推测与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另外,刘又辛发表了《释“籧篨”》(1984)等约十篇以“释×”为题的系列论文,进行词族系联及词语探源。资料详赡,考辨精严,践履了其所提炼发明的词族研究方法论,为推进词族系联和词语探源方法的科学化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王宁的汉语词源学理论建树
作为汉语词源学的领军专家,王宁深刻地认识到,“词源学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多角度的探讨;但是,建立和完善它的基础理论,清理它的术语体系,明确它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思路,是促进它健康和迅速发展的前提。不同的风格和不同的见识彼此相容、互相吸收,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动力,但是必须有共同遵守的基本理论和原则,才是这门学科成熟的表现”。[※注]为此,多年来,王宁对汉语词源学多个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透辟的论证,其主要观点和理论建树是:(1)主张在融通西方历史语言学的词源学研究和中国训诂学的传统词源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汉语词源学。(王宁,2001:1—2)(2)全面构建现代词源学的术语系统,提出并(或)界定了“词族”、“根词”、“源词”、“派生词”、“声训”、“同根词”、“同源字”、“同源通用字”、“孳乳”、“变易”[※注] 、“推源”、“系源”[※注]、“类义素”、“核义素”(源义素)[※注]等重要术语。(3)借鉴西方语义学的义素分析法,提出探求单音节派生词造词理据的科学方法。[※注](4)严格区分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认为词源意义是源义素,带有具象性,处于词汇意义的下一个结构层次(即义素层次),在使用时往往不能直接显现。在对词源意义的实质、内涵及表述问题进行论证的同时,王宁还对以往研究中词源意义与词汇意义相混淆的问题予以辨正。[※注] 为引导学界走出词源研究的最大误区指明了方向。
(四)多元视角的汉语词源研究
近三十多年来,在汉语词源研究领域还有一些视角不同、各有特色的研究。
张永言(1981)将词的“内部形式”界定为词的词源结构或词的理据,在简述各类词语的内部形式及特点后,利用同族词或同根词的比勘和亲属语言中同源词的参较对汉语中有关动物、植物、矿物的几个古老名称的得名之由进行考索。另外,还谈到“民间词源”现象。该文是新时期最早对汉语词源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视野开阔,方法新颖,对汉语词源研究和汉藏语同源词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任继昉和殷继明在汉语语源学理论体系建设和语源研究史方面用力较多。任继昉《汉语语源学》(1992)是第一部概论汉语语源学的专著,主要讨论了语源和语源学、语源学原理、词族的结构关系和语源的研究方法,该书的特点是具有历史比较语言学视野,注重概念术语体系的设计和方法的探讨。殷寄明20世纪末先后出版《汉语语源义初探》(1998)和《语源学概论》(2000)。前者重点讨论语源义与汉字模式、汉语词汇、训诂实践及古代文化的关系,该书利用形声字推求语源义的例证极为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后者从语源学本体论、源流论、中心论、方法论、功能论、新课题等方面进行讨论,在构筑汉语语源学理论体系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利用声调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是汉语中较为能产的构词方式,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2000)是首部专门研究这种构词方式的著作。该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对100组变调构词的考释,另一部分是理论探讨,涉及汉语变调构词的性质、字形表现、与其他构词现象的关系,原始词与滋生词的关系,变调构词的分类原则及变调构词的起源等问题。
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2001)和黄易青《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2007)是在王宁指导下分别从语音和意义两个侧面对汉语同源词进行深入研究的姊妹篇。孟著基于从《说文》中系联的800组同源词,对同源词的声转关系和韵转关系进行全面分析,揭示了同源词语音关系的复杂性和规律性,为同源词的判定与系联提供了可靠依据及语音关系分析方法。黄著探讨的核心问题可归结为词源意义、意义运动规律和同源意义系统。该书篇幅很大,所发掘的同源词和义通关系极为丰富,不过读者对其方法论原则和操作手段较难把握。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2003)首次提出“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汉语同族词的验证方法”这两个相互关联的论题,认为上古汉语词汇单语素—单音节的类型特征限制了汉语以复合或派生的方式构造新词,迫使新词主要通过原词单语素—单音节格局的内部变异而衍生,因此,同族词是上古汉语构词法的产物。该书一方面从本体的角度揭示义衍、音转两类同族词的孳生规律,另一方面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汉语内部材料平行互证、亲属语言旁证和民族文化辅证相结合的三维验证模式,“是一部对汉语词源学和普通词源理论有重要推进的论著”[※注]。
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2000)是第一部汉语流俗词源理论探讨和考释相结合的专著,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1999)、《汉语词族续考》(2000)和《汉语词族三考》(2004)是大规模汉语词族考释丛书,丁邦新、孙宏开主编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系列[※注]是基于120多种语言和方言对汉藏语系同源词进行研究的标志性成果,这些成果对于从事汉语词源研究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 汉语词汇化研究
词汇化是指“原来非词的语言形式在历时发展中变为词的过程”[※注]。尽管传统训诂学家的文献注疏及古今学者的词语考释札记中不乏词汇化的个案考察,但真正从理论上对汉语词汇化的类型与规律进行探讨则是从世纪之交才开始的,董秀芳是学界公认的词汇化研究的领军人。其所著《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2002)是汉语词汇化理论研究的拓荒之作,其主要建树在于:第一,首次从“词汇化”这一新视角对语源上组成成分有意义的双音节词进行研究,开辟了汉语词汇发展研究的新路向。第二,从词汇化的角度,归纳出汉语双音词的三种主要衍生方式:(1)由短语降格而来;(2)由语法性成分参与组成的句法结构中衍生出来;(3)由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但在线性顺序上紧邻出现的两个成分所形成的跨层结构中脱胎出来。第三,对由短语、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到双音词的三类词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基于其所发掘的丰富的词汇化实例,细致地分析了各类词汇化的类型、模式、条件、程度、特征和机制等。第四,从认知和语用两方面揭示了词汇化的深层动因,指出认知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心理上的组块过程和隐喻、转喻等,语用方面的因素主要有语境义的被吸收、社会文化的变动、外来语的影响等。第五,发现词汇化的结果——双音词——进一步词汇化的种种表现,包括词的内部形式的重新分析、派生关系的模糊化、转类及合音等,并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释。
2002年以后,董秀芳又发表《“X说”的词汇化》(2003)等多篇有关词汇化的论文,并于2011出版《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修订本),使原著的研究主旨更加凸显,有些概念界说和理论阐释更加充分清晰,例证分析也更为妥帖。
董秀芳运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汉语词汇化研究,这在学术理路上与当时语法学界如火如荼的语法化研究是相通的,况且,与词汇化类型相关的词法构造、句法结构和跨层结构向来属于语法研究范畴,因此,近年来从事词汇化研究的大都是语法学者,代表性成果如: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2004)、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2005)、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的词汇化》(2006)等。从这些成果可以看出,语法学者的词汇化研究更多关注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过程复杂的词汇化现象,在研究思路上注重将语言现象共时的层级分布与历时演变过程相结合。
词汇学界也有一些重要的词汇化研究成果,例如李慧《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2007)指出,现代汉语双音词不仅产生于词法,也产生于句法,词组词汇化仍是双音词产生的一条途径。安华林《四字骈语的词汇化》(2007)发现,出现明显的转义是四字骈语词汇化的根本动因,语义等级越低,词汇化的程度越弱,语义等级序列也是词汇化程度序列。从总体上看,词汇学者的词汇化研究较为关注现代汉语词组与词共存的现象和只能整体使用的固定词组,在研究方法上较为注重基于词典取材并做量化分析。
第三节 词汇对比研究
对不同语言/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或对比有两个学术支派,一是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对不同语言间基本词汇的比较,旨在发现不同语言间的同源词及其语音对应规律,以探寻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或不同语言词汇发展变化的轨迹及其原因;二是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对不同语言/方言词汇进行的共时对比研究,主要是描写分析不同语言/方言词汇的异同,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类型学研究和语言教学。在我国,历史比较语言学视角的同源词研究主要归属于少数民族语言研究领域,词汇学界所做的词汇对比主要属于对比语言学范畴。但是,由于词汇对比常常需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向度上来进行,加之我国语言学界(尤其是汉语学界)对“比较”和“对比”并未严加区分,因此,本节所用的词汇对比是一个以共时为主兼涉历时的广义的概念。
一 汉外词汇对比研究
汉外词汇对比是对比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不过早期的汉外对比研究侧重于语法和语音比较[※注],20世纪末出版了多部汉英语法对比专著,词汇对比专著不仅没有,甚至在一些概论性汉英对比语言学著作中,都没有词汇对比的一席之地,如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共12章,没有一个有关词汇对比的章节。不过,可喜的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设专章较为系统地讨论了词汇对比,包括词汇对比的方法、词汇形态学对比和词汇语义学对比,有关词汇形态学对比主要讨论了词汇系统的形态特征对比和构词法对比,有关词汇语义学对比主要讨论了词汇的理据性对比、词化程度对比、语义场对比、词的搭配对比等理论问题。开拓了汉外词汇对比的理论视野,并提供了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汉外词汇对比的论文渐多。从对比的语种来看,汉英词汇对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汉日、汉韩词汇对比。汉日、汉韩词汇对比的焦点是汉字词/同形词。从对比的层面看,主要有汉外同义词/对应词意义异同、构词法、构词理据、缩略、多义词、成语/习语、词义发展等;从对比的语义场来看,对颜色词、表动物植物的词、情感词和亲属称谓等较为关注。其中有不少立足于语言事实、重视理论创新的研究成果。例如,谭载喜《翻译中语义对比试析》(1982)把英汉词汇的异同归结为四大基本特征:词汇耦合、并行、空缺和冲突。该文重点分析了词汇空缺的原因,并提出翻译中应对词汇空缺的四种方法。严辰松《汉英词汇透明度比较》(1990)基于大量实例分析指出,“汉语词汇具有更高的透明度。汉语大部分词汇的组成成分清晰可辨,词内部的理据暴露无遗”。“英语词汇的内部结构不如汉语那样透明”。并对汉英词汇透明度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张绍麒主编《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报告》(2004)、《汉外词汇对比研究报告(二)》(2006)收录了多篇对汉英、汉韩及汉日特定类别词汇做细致对比分析的论文。
21世纪以来,汉外词汇对比有了新的进展,表现在:(1)出现了汉外词汇对比专著。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2008)讨论了一些英汉词汇对比的基本问题,但更多的是对字词关系、词汇表达力、词化能力、搭配能力、借词能力、词汇量大小、词语单位信息量等学界有争议的问题进行探索,其中不乏独到见解。不过该书层次不够分明,内容略显庞杂。(2)词汇对比研究视角多元化。除了语言学视角的词汇对比之外,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比隐喻转喻对词义发展的影响、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对比汉外词语的文化内涵(如性别歧视等)、从类型学视角对比汉外词化模式或词义引申路径(详见后文)等都有大量的研究成果。英语学界在引进新理论、新视角进行汉外词汇对比方面一直走在前列。
二 普方词汇对比研究
普通话与方言词汇对比研究需要有深入的方言词汇调查和方言词典做支撑。1956—1958年我国开展了一次全国汉语方言普查,在各地方言学者的协作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教研室编成一部比较方言词汇集《汉语方言词汇》(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64年版),收集了18个方言点的905条词语。1995年,《汉语方言词汇》第2版由语文出版社出版,将方言点增至20个,词目增至1230个。该书是20世纪下半叶汉语方言词汇研究的重要参考书。20世纪90年代,我国先后出版了两部大规模汉语方言词典。一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主持编写(李荣主编)的《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该词典有分地方言词典(42种)和综合本(6卷)两种版本,均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前者于1993—1999年出版,后者于2002年出版。每部分地词典收词都在8000条左右,集中反映了当地方言词汇的特色。全书收词总数约32万条,总字数约两千万字,是一部精心设计的方言词典总库。另一部是由中国复旦大学和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合作编纂(许宝华和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全五卷,中华书局1999年版),收录古今各类著作和现代汉语中的方言词语条目约20万条,包括方言色彩较浓的成语、俗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缩略语和社会方言(行话、帮话)等。这两部方言大词典各有特色,前者基于方言词汇的定点调查和共时描写,后者长于文献方言词汇资料的爬梳抉剔,因而在收词和功能上形成互补之势,为汉语方言词汇研究和普方词汇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方言词典的收词通常都力避普通话词语,其实这本身就是普方词汇对比的结果。不过,对普方词汇的差异、特征、演变规律以及普方词汇对比研究方法等还需要一些专门的探讨。李如龙(1982)把汉语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归纳为源流差异、意义差异、构词差异、价值差异、音变差异等五种,把方言词汇差异的性质归纳为对立型、对应型、交叉型、并用型、补充型等五种,为普通话与方言及其他方言间的词汇对比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框架,对方言词汇调查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邢向东(2002)从音节、构词、意义、价值、来源等方面全面比较了神木方言和普通话词汇的差异,描写细致,在意义差异分析上尤为精密,是特定方言与普通话词汇对比研究的典范个案。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2006)从方言词语义位的义值、义位的义域、义位的极化现象及对立词义范畴等几个方面对普通话与方言之间、方言与方言之间的多种语义现象尤其是差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并论及语义比较视角下的方言词典编纂。这是第一部在现代词汇语义学理论指导下专力研究普方词汇及方言间词汇语义差异的著作。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词汇的对比研究成为热点,关注最多的是三地语言同实异名、同名异实、外来词语的译借方式以及词语相互吸收等问题。田小琳和汤志祥在内地与港台词汇对比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田小琳于1993年提出“社区词”的新概念[※注],“社区词”是社会区域词的简称,指在一定社会区域流通,反映该社会区域的社会制度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词语。20多年来,田小琳一直致力于社区词理论研究和香港社区词收集整理,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编纂《香港社区词词典》(2009),该词典不仅有释义和配例,还多有与被释词相关的香港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九十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的现状研究》(2001)基于“两岸三地汉语语料库”和自行采集的语料,对两岸三地“共有词语”的区域分布状况、各地词语发展状况、相互间的融合吸收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前景等做了全面描写和分析,有力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
近年来,李宇明主编的《全球华语词典》(2010)和正在主编的《全球华语大词典》进一步将普方词汇对比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澳洲和美洲等地的华语词汇,这必定会引发大量普通话词汇与海外华语词汇对比研究的新课题。
三 类型学视角的词汇对比研究
语言类型学是近半个世纪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侧重于在统一的句法描写框架下调查不同语言的句法,进行跨语言的对比分析,以揭示人类语言语法的共性。词汇类型学(lexical typology)是词汇语义学与语言类型学相结合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其关注的问题主要有:(1)什么是可能的词,或者说什么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不同语言中可能或不可能的词,识别词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不同标准,普遍的或特定语言关于可能的、不可能的、好的或不好的词的规则。(2)不同语言里,什么样的意思能或不能被单一的一个词语来表示?词化和词化模式,“普遍的”或特定语言的词化,语义场的范畴化或把语义场用词项分割。(3)怎样的不同意义可以用一个相同的词位来表达,用在一个相同的共时词族里的词或者历时上有引申关系的词来表达?(4)什么样的跨语言模式是词汇-语法相互作用的?[※注]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受欧美类型学研究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类型学视角的词汇对比研究,其中一个特别凸显的热点就是对运动事件(motion event)词化模式的汉外对比研究。参与这方面讨论的主要是英语研究者,如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等。汉语学界也开始见到类型学视角的词汇对比研究成果,如张赪(2009)对汉泰语量词语义系统的对比。
自发地以跨语言、跨方言、跨时代的视角进行比较词义研究并取得系列成果的是黄树先。黄树先从事比较词义研究至少有十余年历史,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系统的研究成果是其近著《比较词义探索》(2012)。该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比较词义研究的理论探讨,第二部分“核心词词义比较”是全书的主体。在第二部分中,依据斯瓦迪士的100核心词表,以汉语为中心,对这100个核心词的语义发展进行了梳理。其研究思路是:(1)对汉语内部词义的历时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同时也寻求汉语方言中的相关词义现象,以使历时和共时的词义关系相印证,探明汉语词义跨时空的演变规律。(2)跟亲属语言进行比较,使用了汉藏语系各语支多种语言的大量材料,来探求同源语言词义演变的共同趋势。(3)广泛的类型学词义比较,在这方面,使用了印尼、英、德、法、俄等多种非亲属语言的材料。该书将比较词义的范域从汉语向汉藏语、再向非汉藏语逐层扩展开去,从而实现了比较词义的“最终目标”,即“通过语言之间的比较,看人类自然语言词义会有哪些共同的发展”(第3页)。该书对词义发展路径的观察也超越了传统的词义引申理论,全面关注词义的派出(即引申)、派进、假借和深层比较4种现象;资料丰富翔实,考辨周密严谨,体现出传统训诂学文献考据之功力与前沿词义类型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第四节 词典学与术语研究
词典学和术语与词汇学的关系至为密切,一方面,词典的收词释义、术语的定名界说及规范等都需要词汇学的支撑,另一方面,词典编纂和术语研究又会不断地给词汇学带来新课题,促进词汇学的发展。因此,本节侧重于从广义词汇学的角度对当代词典学与术语研究的发展概况做简要述评。
一 词典学理论研究
词典学(lexicography)也称辞书学,是研究词典收词、释义、编排体例及功能等问题的学科,属于应用词汇学的分支学科。我国词典编纂的历史很长,在汉代就已经有了《尔雅》、《说文解字》和《释名》等较为成熟的辞书。不过,古代有关词典编纂的专题探讨则十分零散,新中国成立以来,词典的理论研究才日益受到重视。
胡明扬等编著的《词典学概论》(1982)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学研究的理论著作。该书在概述词典的功用、类型及词典编纂史等宏观问题后,重点论述了单语语文词典的资料处理、选词立目、注音、释义等,其中对释义方式两大类、六小类的概括尤为清晰,即:对释式(同义词对释、词语交叉对释、反义对释、限制词同义对释)和定义式(逻辑定义释义、说明定义对释),对后来的释义研究与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该书还对双语语文词典的资料和蓝本、词条的组织以及词典的体例、编排法等进行了讨论,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原则和方法。这部著作创建了汉语单语和汉外双语词典研究的理论框架,标志着我国词典学学科的诞生。
外语学界先后出现了两位词典学理论研究的领军专家。一位是黄建华,他1987年出版的《词典论》注重区分词典的“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前者指词典中按一定方式编排的词目总体(也称总体结构),后者指条目中经过系统安排的全部信息(也称词条结构),并主要以“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为纲对词典学问题进行论述,最后一章简要论及双语词典。后来,黄建华和陈楚祥合著《双语词典学导论》(1997),对双语词典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外语学界另一位著名词典学家是章宜华,他是词典学领域理论研究成果最为丰硕的学者。先后出版《语义学与词典释义》(2002)、《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2004)、《当代词典学》(2007)、《语义·认知·释义》(2009)、《基于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2011)等多部专著,这些著作各有研究侧重和理论创新,在词典学界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和引领作用。
由于词典学与词汇学的密切关系,学术界产生了多位“词汇学—词典学”的两栖专家,数十年来,他们在学科交叉的不同层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1984)探讨了词单位的确定与词典条目、同义词与同义词词典编纂、词义与释义等多个词汇学与词典学的接口问题。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1994)在同义词、反义词及其词典编纂方面的研究最为突出,两位先生另一部著作《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2007)的研究重心则在义位特征与释义的相关性。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2004)中有关一词多义与义项分合、词义构成成分与名动形三大词类释义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最具创见和特色。此外,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2000)、《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2008)和《词的结构、功能与语文辞书释义》(2011)、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2004)等都是词汇学与词典学接口研究的重要文集。
对语文辞书编纂中的疑难问题和编纂经验进行探讨总结,也是词典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的几代学者对于推动词典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贡献殊巨。程荣《字·词·词典》(2001)、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学术论文集》(2004)、晁继周《语文词典论集》(2005)、刘庆隆《辞书编纂工艺导论》(2008)及谭景春、李志江、王楠等发表的系列论文皆是此类研究的代表。
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创办辞书学专业期刊《辞书研究》,至今已刊载数千篇本领域研究论文;中国辞书学会于1992年成立,该学会又先后发展出语文词典专业委员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专科词典专业委员会、辞书理论和辞书史专业委员会、辞书编纂现代化专业委员会等,这些学术组织及其主办的学术会议在促进词典学/辞书学理论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 语文辞书的发展
语文辞书是着眼于所收词语的领域分布来命名的一类词典,它以收录语文词汇为主,是与百科词典相对而言的。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辞书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语文辞书品牌
半个多世纪中,我国出版了不少精品语文辞书,其中最负盛誉的是《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首版于1953年面世,是我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举例的小型字典。50余年来累计发行达4亿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图书发行量之最。《现代汉语词典》首版于1978年面世,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词典。迄今发行近5000万册,印量之大,在中国辞书史上亦属罕见。这两部辞书何以会赢得众多使用者的喜爱,产生无与伦比的品牌效应?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编纂者不懈地加以修订,追求自我完善,求新求精。江蓝生主持修订的《新华》第11版和《现汉》第6版在修订理念和工作机制等多个方面多有创新。《新华》第11版新增字头2800多个,删除和增补复音词数百条,对第10版体例、注音、释义、例证、字形、人名姓氏地名用字、检字表、附录等做了全面修订,是《新华字典》历次修订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新华》和《现汉》就是这样不断地以其新理念、新范式、新视角、新方法、新知识、新内容推动着我国语文辞书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编纂出版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词典》(1986—1994)是一部大型汉语词典,也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语文辞书。古今词语兼收,源流并重,共收词目约37万条,5000余万字。《汉语大字典》(1986—1990)全书约2000万字,共收楷书单字56000多个,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这两部大型语文辞书都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周恩来、邓小平同志批准立项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分别由多省市学者通力合作完成,这标志着我国语文辞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三)辞书编纂走向规范化和多元化
在《现汉》编纂之初,吕叔湘亲自制定了《〈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1958)[※注],该《细则》有8个部分:总则,语汇,条目,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举例,标志、标点、其他格式,8部分共含细则180条,涉及词典编写的方方面面,使编写人员遇到各类问题都有据可依。这样精细明晰的编写细则在我国辞书史上实属首创,不仅为《现汉》的编写提供了规范和标准,对其他语文辞书编纂也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辞书建设的发展,辞书编纂规范和标准建设逐渐由典内走向行业。在业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我国先后颁布并修订了多项辞书编纂的国家标准,包括《辞书编纂符号》、《辞书编纂基本术语》、《辞书编纂常用汉语缩略语》、《辞书编纂的一般原则与方法》等,为辞书编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抵制抄袭剽窃、粗制滥造等炮制伪劣辞书的不法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辞书事业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市场的细化,出现了面向各类人群的语文词典,比如面向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型词典、双语词典、图解词典等;当今语言信息处理技术日新月异,我国互联网和信息化工作发展迅速,网民数量居世界第一,这使电子词典、网络词典、在线词典和手机词典的研发成为热门领域。
三 术语研究
术语(terminology)是特定学科表示其概念的专门用语,在我国又称科技术语或科技名词。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科技术语的规范工作,1950年批准成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85年成立了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原称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该机构是经国务院授权,代表国家审定、公布科技名词的权威性机构。迄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共组建科学技术各学科名词审定委员会71个,3000多位一流的科学家参加了名词审定工作。目前已公布了天文学、物理学、医学等75种规范名词[※注],《语言学名词》[※注]即为其中之一,该名词集包括13个部分:理论语言学、文字学、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词汇学、辞书学、方言学、修辞学、音韵学、训诂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共收语言学名词2939条。不同学科名词的公布,极大地增强了学科术语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对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科技术语规范工作是建立在扎实的术语研究基础之上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和语言学者的通力合作。几十年来,我国不少语言学者在术语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冯志伟1987年开始发表系列文章讨论术语中的“潜在歧义结构”问题,此外,还对术语学理论和汉语术语进行了广泛的专题研究,在此基础上,于1997出版《现代术语学引论》,并于2011年出版了该书的增订本。增订本共有16章,包括:术语学的历史和现状,术语,概念系统和知识本体,定义,术语编纂,术语标准化,各科术语问题,术语数据库和术语交换格式,中国的术语工作,中文单词型术语,术语形成的经济律,潜在歧义论,中文名词词组术语的结构,中文动词词组和形容词词组术语的结构,中文名动同形词词组术语的结构,计算术语学。《现代术语学引论》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探讨术语学理论、方法和汉语术语特点的专著,对促使术语学与语言学深度结合、对推进我国术语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国际化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奥地利委员会、维也纳市和国际术语信息中心向冯志伟颁发了维斯特奖(Wüster Special Prize),表彰他在术语学理论和术语学方法研究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李宇明《术语论》(2003)指出,“术语工作在现代社会意义重大,可以说是科教兴国的基础性工程之一”。该文把术语工作归纳为术语的本土化、规范化和国际化。认为术语本土化就是把外语中的科技术语引入到本族语中,引进的方式有意译、音译、形译以及一些变式,但意译优先。术语规范化包括对术语的系统梳理、规范歧义术语和术语关联三项任务。术语国际化有术语输出和术语一致两重含义,术语输出既要靠科技事业的发展,又应有自觉的战略筹划。汉语的术语要注意与国际社会一致,但也要考虑文化多元化问题。文章最后强调指出,当前的术语工作要特别关注社会科学术语、少数民族术语和术语现代化。作者身为语言学家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领导者,高屋建瓴地论述了术语工作的重要价值、主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对术语研究产生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郑述谱在引介国外术语学、尤其是俄国术语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出版《俄罗斯当代术语学》(2005);《辞海》是兼有语文辞典和百科辞典功能的大型综合性辞典,科学技术类条目约占全典四分之一,周明鉴(1999)对新版《辞海》科技条目的增删和修改进行了全面总结;李志江撰写多篇论文对《现代汉语词典》科技/百科条目的分布、收录标准、释义及各修订版的增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这些都是术语研究的重要成果。
几十年来,还有大量论著讨论术语的单义性、系统性、简明性、民族性等特征,分析术语的结构、强构语力语素、命名理据、与通用词语/语文词语的关系等。近年来,两岸三地英源术语的译介方式、科技术语的变异规律和原因、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术语、语言信息处理中的术语自动抽取等是引起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60多年来,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词汇学从产生到发展,学科体系不断完善,词汇语义学、汉语词汇学、词汇对比研究、词典学与术语研究等多个分支领域全面推进。目前,词汇学呈现出与语义学、语法学和语言类型学等学科深度结合的发展态势,面临着语言信息处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迅猛发展带来的诸多课题。如何在与相关学科联袂前行的过程中创新词汇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怎样为计算机提取、存储、加工、传输语言信息和汉语国际传播提供更多应用性词汇研究成果,这是时代赋予新生代词汇学者的历史使命。
主要参考文献
《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课题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安华林:《四字骈语的词汇化》,《北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蔡基刚:《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晁继周:《语文词典论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陈光磊:《汉语词法论》,学林出版社1994年版。
陈光磊主编、陶炼等:《改革开放中汉语词汇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陈建民:《汉语新词语与社会生活》,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陈年福:《甲骨文动词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版。
陈年福:《甲骨文词义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程荣:《字·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
池昌海:《〈史记〉同义词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修订本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
董秀芳:《“X说”的词汇化》,《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董秀芳:《汉语的词库与词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董为光:《词义引申组系的“横向联系”》,《语言研究》1991年第2期。
董志翘:《〈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方清明:《汉语抽象名词的语料库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3期。
方一新:《中古近代汉语词汇学》(上、下编),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冯志伟:《现代术语学引论》,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增订本由商务印书馆2011年出版)
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年版。
符淮青:《词典学词汇学语义学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高名凯、刘正埮:《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文字改革出版社1958年版。
高庆赐:《同义词和反义词》,新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
葛本仪:《汉语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贡仁年:《关于汉语同义词的词性问题》,《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3年第4期。
苟晓燕、张显成:《银雀山汉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词汇研究》,《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第一辑,巴蜀书社2002年版。
管锡华:《〈史记〉单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版。
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韩敬体:《〈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何九盈、蒋绍愚:《古汉语词汇讲话》,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胡敕瑞:《〈论衡〉与东汉佛典语词比较研究》,巴蜀书社2002年版。
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郭成韬、李大忠:《词典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瓌一:《谈同义词》,《语文学习》1953年第8期。
黄建华:《词典论》,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
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2001年修订。
黄树先:《比较词义探索》,巴蜀书社2012年版。
黄易青:《上古汉语同源词意义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
贾彦德:《语义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贾彦德:《汉语语义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
江蓝生:《相关语词的类同引申》,载江蓝生《近代汉语探源》,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江蓝生:《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4第5期。
蒋冀骋:《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中华书局1959年版。
蒋绍愚:《关于古汉语词义的一些问题》,载《语言学论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亢世勇等:《现代汉语新词语计量研究与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慧:《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组词汇化基本特征探析》,《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2期。
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语文研究》1982年第2辑。
李仕春:《汉语构词法和造词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11年版。
李维琦:《佛经释词》,岳麓书社1993年版。
李维琦:《佛经续释词》,岳麓书社1999年版。
李宇明:《词语模》,邢福义主编:《汉语法特点面面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李宇明:《术语论》,《语言科学》2003年第2期。
李宇明主编:《全球华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
梁晓虹:《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林杏光:《词汇语义和计算语言学》,语文出版社1999年版。
刘庆隆:《辞书编纂工艺导论》,崇文书局2008年版。
刘叔新:《词汇学和词典学问题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刘又辛:《“右文说”说》,《语言研究》1982年第1期。
刘又辛:《释“籧篨”》,《语言研究》1984年第1期。
刘又辛:《汉语词族研究的沿革、方法和意义》,载刘又辛《文字训诂论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
刘又辛:《谈谈汉语词源研究》,侯占虎主编《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刘又辛、李茂康:《训诂学新论》,巴蜀书社1989年版。
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陆志韦等著:《汉语的构词法》,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
罗正坚:《汉语词义引申导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马国凡:《成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马国凡、高歌东:《惯用语》,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马真:《先秦复音词初探》,《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5期、1981年第1期连载。
毛远明:《左传词汇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孟蓬生:《上古汉语同源词语音关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潘文国、叶步青、韩洋:《汉语的构词法研究》,台湾学生书局1993年初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潘允中:《汉语词汇史概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任继昉:《汉语语源学》,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
任学良:《汉语造词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石安石:《语义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史存直:《汉语词汇史纲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束定芳:《现代语义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苏宝荣:《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苏宝荣:《词汇学与辞书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苏宝荣:《词的结构、功能与语文辞书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苏新春:《汉语词义学》,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孙常叙:《汉语词汇》,吉林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孙良明:《词义和释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孙雍长:《古汉语的词义渗透》,《中国语文》1985年3期。
孙玉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谭载喜:《翻译中语义对比试析》,《翻译通讯》1982年第1期。
汤志祥:《当代汉语词语的共时状况及其嬗变——九十年代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汉语词语的现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田小琳:《香港社区词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 年版。
万献初:《汉语构词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王洪君:《动物、身体两义场单字及两字组转义模式比较》,《语文研究》2005 年第1期。
王洪君:《基于单字的现代汉语词法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王理嘉、侯学超:《怎样确定同义词》,载《语言学论丛》(第5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王力:《汉语史稿》(共三册),中华书局1980年新1版。
王力:《同源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王力:《汉语词汇史》,收入《王力文集》第11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王宁:《训诂学与汉语双音词的结构和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王宁:《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王宁:《汉语词源学将在二十一世纪有巨大发展——首届汉语词源学学术研讨会述评》,载侯占虎主编《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勤、武占坤:《现代汉语词汇》,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王绍新:《甲骨刻辞时代的词汇》,载程湘清主编《先秦汉语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王文斌:《隐喻性词义的生成和演变》,《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下),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卫乃兴:《语义韵研究的一般方法》,《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4期。
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词汇研究》,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温端政:《谚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温端政:《歇后语》,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吴云芳、俞士汶:《信息处理用词语义项区分的原则和方法》,《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
伍谦光:《语义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肖奚强、王灿龙:《“之所以”的词汇化》,《中国语文》2006年第6期。
邢向东:《神木方言词汇的内外比较》,《语言研究》2002年第1期。
徐朝华:《上古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徐正考:《〈论衡〉同义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许嘉璐:《论同步引申》,《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严辰松:《汉英词汇透明度比较》,《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0年第1期。
杨怀源:《西周金文词汇研究》,巴蜀书社2007年版。
姚汉铭:《新词语·社会·文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殷寄明:《汉语语源义初探》,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殷寄明:《语源学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袁毓林:《基于生成词库论和论元结构理论的语义知识体系研究》,《中文信息学报》2013年第6期。
张博:《词的相应分化与义分同族词系列》,《古汉语研究》1995年第4期。
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与验证方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张博:《汉语动源职事称谓衍生的特点及认知机制》,《汉语学习》2011年第4期。
张赪:《类型学背景下的汉泰语量词语义系统对比和汉语量词教学》,《世界汉语教学》2009年第4期。
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张绍麒主编:《汉外语言对比研究报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张绍麒主编:《汉外词汇对比研究报告》(二),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版。
张寿康:《构词法和构形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张双棣:《〈吕氏春秋〉词汇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年版。
张文贤、邱立坤、宋作艳、陈保亚:《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同义词语体差异定量分析》,《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1953年版。
张希峰:《汉语词族丛考》,巴蜀书社1999年版。
张希峰:《汉语词族续考》,巴蜀书社2000年版。
张希峰:《汉语词族三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张小平:《当代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
张永言:《关于词的“内部形式”》,《语言研究》1981年第1期。
张志毅:《同义词在语法上的一些区别》,《语文学习》1958年第12期。
张志毅:《确定同义词的几个基本观点》,《吉林大学学报》1965年第1期。
张志毅、张庆云:《词和词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版。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与词典编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
章宜华:《语义学与词典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
章宜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章宜华:《语义·认知·释义》,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章宜华:《基于用户认知视角的对外汉语词典释义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6年。
赵克勤:《古汉语词汇概要》,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赵克勤:《古代汉语词汇学》,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博士学位论文,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郑述谱:《俄罗斯当代术语学》,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周光庆:《古汉语词汇学简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周洪波:《外来词译音成分的语素化》,《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4期。
周洪波:《新词语中潜义的显义化》,《汉语学习》1996年第1期。
周荐:《汉语词汇结构论》,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版。
周荐:《词汇学词典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周荐:《20世纪中国词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周明鉴:《新版〈辞海〉科技条目的新陈代谢》,《辞书研究》1999年第6期。
周祖谟:《汉语词汇讲话》,《语文学习》1955年4月号—1957年10月号(汇编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出版)。
周祖谟:《词汇和词汇学》,《语文学习》1958年9—11月号。
朱冠明:《移植:佛经翻译影响汉语词汇的一种方式》,载《语言学论丛》第三十七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朱庆之:《佛典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朱庆之:《试论佛典翻译对中古汉语词汇发展的若干影响》,《中国语文》1992第4期。
朱庆之:《佛经翻译中的仿译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载《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第1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朱庆之:《汉译佛经与佛教混合汉语》,载《东西文化交流研究》第4辑,韩国敦煌学会2002年版。
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竺家宁:《佛经语言研究综述——词汇篇》,《佛教图书馆馆刊》(台湾)1995年第44期。
宗守云:《新词语的立体透视——理论研究与个案分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邹嘉彦、游汝杰:《汉语新词与流行语的采录和界定》,《语言研究》2008年第2期。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