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07,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

第一节 早期汉语语义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4
摘 要
早期汉语语义研究主要围绕指称理论、词源、词典编纂等方面,成果主要体现在训诂学研究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借助字形和声训研究字词的语义,是上古语义的百科全书,其部首包含着上古汉语的语义基元。清代训诂学者将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结合起来研究汉语音、形、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字义的历史演变,使语义研究获得了全面的发展。音律句读甚至跟语义句读多有矛盾,音律和意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句读,不能以此及彼。分析了语义对断句的重要性,并提出从上下句语义关系、从句与篇章及其联系、从上下文逻辑关系确定句读的方法。科学的训诂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正逐步形成。
关键词

语义

语义学

字义

句读

训诂

词源

词义

研究对象

意符

语言

音义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早期汉语语义研究

字体:

早期汉语语义研究主要围绕指称理论、词源、词典编纂等方面,成果主要体现在训诂学研究上。训诂学是“以中国先秦经典的书面语言及其解读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早期汉语的词源和词汇意义的历史演变……属历史语义学的范畴”(王宁,1993)。

先秦时期,汉语语义研究便已有了指称论方面的探讨,代表作有《尹文子》、《大道上》、《指物论》、《正名篇》,包含“大道无形,大道不称,称器有名,众有必名”“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名足以指实”等思想(周建设,2002)。这些思想围绕名实问题展开,探讨的是词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属于语义学的指称理论。

除指称理论外,汉语词典学与词源学在秦汉时期也得到长足发展。语义研究从依赖语境的随文释义发展到脱离文献的词典词汇专著,发展了词义类聚的意义系统研究。两汉时期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和《释名》其实都是语义研究的著作。《尔雅》是汉语史上语义学研究的里程碑,是中国的第一部义类词典。而西汉扬雄《方言》则是中国的第一部对比词汇学著作,其“转语”说反映了同义、同族词之间的语音变化。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借助字形和声训研究字词的语义,是上古语义的百科全书,其部首包含着上古汉语的语义基元。汉末刘熙的《释名》提出“名之于实、各有义类”,其“义类”即词语的渊源,是中国的第一部语源词典。该书从声音推演词语之间的音义联系,摆脱文字形体的束缚,开创由音及义研究的先河。《释名》的宗旨在于由声音推导事物名称意义的由来,揭示词的内部形式,其研究不再限于经学,而是把语言作为独立对象来研究,是纯语言的语义学研究(卢烈红,1991)。

在词源研究的基础上,此后的学者从字形出发,探寻意符和声符在字义解释中的作用,分析字的内部结构关系。北宋王圣美提出“右文说”,即“凡字,其类在左,其义在右”。他指出形声字的意符只标明字义的意义类属,而声符则标明具体的词义内容。清朝至近代,训诂学研究结合古音与字义,突破字形字义的束缚,解决了许多训诂研究的疑难问题,将训诂研究推入了一个全盛的阶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章太炎《文始》等推崇“因声求义”,即以声符包含的语义特征为线索,辅之以意符的表义类属来寻求字的本义,丰富了汉语的词汇语义系统。清代训诂学者将训诂学与文字学、音韵学结合起来研究汉语音、形、义之间的辩证关系,考察字义的历史演变,使语义研究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以后,训诂学逐渐走向了科学发展的道路。师从章太炎的黄侃从研究对象、理论和方法、研究目的三方面系统阐释了训诂学,初步明确了训诂学的理论体系。其后至新中国成立,训诂学者围绕训诂学的性质、范围、训诂方法和原则展开讨论,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如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何仲英的《训诂学引论》、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王力的《新训诂学》(收入《王力语言学论文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学术界“厚今薄古”,相关训诂学研究较少,仅有陆宗达的《训诂浅谈》。20世纪80年代以后,训诂学研究重新受到重视,出版了一批学术专著,主要包括陆宗达的《训诂简论》、陆宗达和王宁的《训诂方法论》、周大璞的《训诂学要略》、洪诚的《训诂学》、王宁的《训诂学原理》等。在此期间,一批训诂学术语得到较为科学的定义,训诂学引入语义学的理论与方法有了较大的发展。训诂学在语义研究上的成果主要表现在:陆宗达(1980)强调句读分析对词义理解的重要性,但标识句读不能完全遵从语义的完整;音律句读甚至跟语义句读多有矛盾,音律和意义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句读,不能以此及彼。陆宗达、王宁(1983)指出训诂学是汉语词义学科学发展的基础,其形训、音训和义训都基于“字”展开,构成了汉语语义学理论的基础。该书把训诂研究总结为形义关系、音义关系和义义关系三方面,形成了汉语特有的语义学方法论,是对汉语语义学的巨大贡献。周大璞(1980)介绍了随文释义的注疏和历代通释语义的专著,解释了训诂的各种释义方法等。洪诚(1984)分析了语义对断句的重要性,并提出从上下句语义关系、从句与篇章及其联系、从上下文逻辑关系确定句读的方法。王宁(1996)讨论了字本位和训本位的取材与探讨语言意义的目的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与字形为探讨语义提供的依据不足,应该突破相关领域的研究,充分发挥汉语训诂学研究的应用价值。

训诂学以先秦经典著作及其注释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古代汉语的语义和汉语词义的历史演变,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已成为语言研究的宝贵财富。当代训诂学吸取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从汉语的实际出发,探寻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和规律。科学的训诂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正逐步形成。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