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语言经济学
来 源
:
|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2015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6 | ||
摘 要
:
|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近年来一门新兴的以跨语言学和经济学为主,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把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工具应用到语言变量研究中,主要研究语言的经济属性、语言变量对经济变量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学范式下考察语言自身的形成与演变。这中间很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跨学科的规划与设计,必要时还应该组成语言经济学研究与实践的跨学科跨业态的各种联盟,一起推动语言经济及语言经济学的健康蓬勃发展。 | ||||||
关键词
:
|
语言 经济学 语言产业 语言经济 产业 语言资源 语言消费 语言政策 经济属性 学科 语言学 |
在线阅读
第六节 语言经济学
字体:大中小
语言经济学(Economics of Language)是近年来一门新兴的以跨语言学和经济学为主,同时涉及多种学科门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把经济学理论、方法和工具应用到语言变量研究中,主要研究语言的经济属性、语言变量对经济变量的作用,以及在经济学范式下考察语言自身的形成与演变。语言经济学是一门联结语言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学科,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路径。
一 语言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中国语言经济学发展历史不长,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由语言学者和外语教育学者发起,2004年后逐渐兴起研究热潮,目前已经形成经济学者和语言学者共同推动的态势,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在稳步推进。
20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推动下“外语热”兴起,同时普通话推广与方言、特别是与粤语之间的权衡选择问题凸显,这促使一些语言学者和外语教育学者逐步认识到语言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并展开了对语言经济属性的探讨。陈建民、祝畹瑾《语言的市场价值》(1992)较早提出语言的市场价值概念,指出语言在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大小往往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市场价值,并对英语热、扩大共同语言进行了经济学分析。何自然《语用学和英语学习》(1997)一书首次引入“语言经济学”概念,分析社会用语和经济的关系,指出语言本身和外语学习是一种经济投资,提出语言经济价值和经济效用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许其潮《语言经济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1999)对语言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引介,这被认为是我国语言经济学研究的正式开始(张卫国、刘国辉,2012)。
进入21世纪,我国语言经济学有了新的发展。汪丁丁《语言的经济学分析》(2001)建立了一个演化的语言习得经济学分析框架,开启了国内经济学界对语言问题的研究。2004年,经济学博弈大师鲁宾斯坦(Ariel Rubinstein)的《经济学与语言》(Economics and Language)一书在国内翻译出版,韦森(2004)随书发表书评《从语言的经济学到经济学的语言》,深化了学者对语言和经济学关系的认识。此后,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出现,逐渐形成研究热潮,研究方法和范式上有所创新,研究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
近年来,我国语言经济学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建立方面取得较快发展,表现出较强的发展态势。山东大学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尝试招收和培养语言经济学方向博士,2004年成立了全国首家专门从事语言经济学研究的研究所(现扩建为山东大学语言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山东大学自主设置了国内第一个语言经济学博士招生专业,培养语言经济学研究专门人才。其中,宁继鸣《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2006)、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初步框架》(2008)分别是国内首篇应用语言经济学和理论语言经济学的博士论文。2009年成立的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在语言消费领域进行了诸多探讨。2010年,首都师范大学成立北京语言产业研究中心,该中心在语言产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系列研究成果。国家语委近年来十分重视语言经济学的发展,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国家的“软实力”,而且也是“硬实力”,全力支持山东大学、南京大学、广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于2008年12月支持商务印书馆成立“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旨在“把语言及语言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和文化商品”,并在《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2011年项目指南》中首次把“语言经济与语言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列为重要的科研方向,表明语言经济问题开始进入国家的语言规划(李宇明,2012)。
与此同时,近年来一批与语言经济学有关的课题研究相继获准立项,支持和带动了我国语言经济学的发展。相关学术研讨会渐次开展。2009年,由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发起,与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语言经济学论坛”,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使中国的语言经济学研究有了自己的交流平台[※注],目前已经举办5届,标志中国语言经济学开始有组织地发展。2011年,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举办了语言经济及语言服务学术讨论会。2012年广州大学举办了“语言服务研究高级论坛”,同年,首都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中国语言产业论坛”。
二 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近几年来,中国语言经济学取得较快发展,研究内容多元化,涉及多个领域,可以主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科定位与基础理论研究。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国内外都尚未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分析框架。国内学者一方面对国外语言经济理论进行引介和评述,提出对中国的启示与借鉴,如许其潮(1999a)、林勇、宋金芳(2004)、袁俏玲(2006)、张卫国、刘国辉(2007)、姚明发(2007)、蔡辉(2009)、张卫国(2011);另一方面立足本国,开展独立研究,对语言经济学的学科定位与建设问题进行追问,其核心是探讨语言经济学究竟应该研究什么,以及分析框架的构建。苏剑、黄少安、张卫国《语言经济学及其学科定位》(2012)指出语言经济学是研究语言本身的产生、演变规律及其与经济活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支学科,语言本身的起源、演变和消亡规律和语言、语言政策及其演变与经济主体行为、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的相关性构成了语言经济学的两大主要研究领域,这是对语言经济学学科定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同时,学界从语言经济学研究不同侧重点提出了分析框架,有代表性的有:张卫国《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2008)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提出语言经济学研究的三个维度,提出了一个基于语言的经济属性的语言经济学分析框架;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2011)提出了基于语言演化和语言保护的语言经济学分析框架;王海兰《个体语言技能资本投资研究》(2012)提出了关于个体语言技能资本投资的分析框架。徐大明(2010)讨论了有关语言经济的七个问题,对经济学概念应用到语言现象时容易出现的疑问与混乱进行了分析与澄清。但总体上来说,对语言经济学学科的定位和基础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期,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力量分析。作为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语言是组织一切经济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尽管语言与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学界真正开始关注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力量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李宇明在其著作《中国语言规划论》和《中国语言规划续论》、论文《语言也是硬实力》和《认识语言的经济学属性》以及演讲、报告中,提出语言资源、语言红利、语言产业、语言职业、语言的经济贡献度等命题,呼吁发展语言经济。
语言产业是语言经济的重要形态,中国对语言产业的研究正处于上升状态,研究内容包括语言产业的含义、语言产业的业态、语言产业的特征、中国语言产业战略、中国语言产业现状调查以及语言产业的经济贡献率等。2012年3月2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的黄少安、苏剑、张卫国《语言经济学与中国的语言产业战略》,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语言经济方面的认识(李宇明,2012)。2012年,贺宏志主编的《语言产业导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问世,这是我国第一部语言产业方面的专著,第二年出版修订版《语言产业引论》。该书分为序言、语言资源分析、语言产业概述、语言产业的经济学分析、语言产业的业态与案例分析五章内容。《语言文字应用》2012年第3期同时发表了5篇语言产业相关论文[※注],分别从语言的经济属性和经济价值、近期语言产业的研究与实践、语言产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要素、语言产业背景下的语言消费、语言培训的调查和思考等方面探讨有关语言产业的一些基本问题。《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设置“国内外语言产业研究”栏目,刊发了3篇文章[※注],分别对加拿大的语言产业、美国的语言培训产业和中国的语言产业进行探讨。语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语言资源潜在经济价值的认识(徐大明,2010),语言资源的开发利用就是通过某种特定方式使语言资源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王世凯,2010),保护语言资源的目的之一是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而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产生语言经济(李现乐,2010)。
在语言经济力量分析视域下,学界还兴起了对语言服务与语言消费的研究。语言服务和语言消费是两个相呼应的概念。关于语言服务,目前主要集中在对语言服务的属性、类型、内容、概念系统(屈哨兵,2007、2011、2012;赵世举,2012)、语言服务的定义、意义、性质、主客体等(郭龙生,2012)、语言服务与语言资源和语言问题的关系(李现乐,2010)和语言服务与语言消费的关系(李宇明,2014)等问题的探讨。在语言消费方面,后蕾(2003)分析了当前我国语言消费的现状与特点;李现乐(2013)提出要增强依附性语言消费意识,从供求角度观察语言消费,最大限度满足语言消费;李艳(2012)界定了语言消费概念,厘清了语言消费与文化消费的关系,从语言产业视角探讨了语言消费发展问题。此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语言与贸易、语言与交易成本、语言(汉语)推广的经济效益等。
三是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国内学者在评介国外语言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开始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反思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问题,主要分为包括三个维度。其一,语言政策和规划的一般经济学分析。通过介绍西方语言政策经济学分析的案例与理论,提出对中国的启示(宋金芳、林勇,2004);分析语言经济学对语言政策及评估的影响,以及语言政策研究及其评估的方法和内容(张忻,2007);通过语言规划的成本收益分析、语言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以及语言、语言资源与语言环境研究建立语言规划经济学分析框架(薄守生,2008)等。经济学为语言规划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需强调的是将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纳入语言政策和规划中来,并不是要取代传统语言规划研究,而是将其作为语言规划研究的一个有力补充(张卫国,2011)。此外,一些成果从公共产品视角分析了语言和汉语推广、语言(政策)供给问题,如宁继鸣(2008)、宁继鸣、王海兰(2009)、祁毓(2011)。其二,对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的经济学分析。20世纪90年代,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教育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在外语界发起了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使培养的外语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讨论(戴炜栋,1993;蓝仁哲,1993),外语教育和外语教学与经济的关联性开始受到重视。在语言经济学被正式引入后,国内研究人员依据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开始尝试利用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理性选择理论等来分析研究我国的外语教育和教学,涌现一批基于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外语教育和教学研究成果(张卫国,2012)。主要表现为:应用语言经济学关于语言的经济价值、外语教育是一种经济投资、外语教育具有人力资本投资功能等原理,提出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和外语教育规划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商务英语教育中的应用,如许其潮(1999b)、莫再树(2008)、徐启龙(2010)等;对我国的英语教育进行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如江桂英《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2010);基于语言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英语教学改革提出建议,包括外语教学的指导原则、课程设置等,如王伯浩(2001)、孟晓(2014)。其三,通过微观个体的语言投资行为分析反观中国的语言政策和规划。语言技能是一种人力资本,个体语言学习是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这是语言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观点。王海兰(2012)从个体语言投资视角考察了孔子学院等汉语推广政策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影响,对汉语推广提出政策建议;刘国辉《中国的外语教育:基于语言能力回报率的实证研究》(2013)分析了中国外语的投资回报率,对外语教育政策进行评估。
四是语言动态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语言自身的演化、传播与消亡规律是语言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其分析的一个基本视角是从个体对语言的理性选择角度考察语言的动态发展。周端明(2005)从语言的理性选择理论证明了语言演进过程中的最小有效规模特征及由此产生的路径依赖。黄卫挺(2008)利用博弈论从个体语言学习角度出发分析了语言的动态发展。黄少安、苏剑《语言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命题》(2011)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并论证关于语言动态发展的三个基本命题:作为人类的基本制度,语言是演化的,而文字主要是建构的;语言的信息载体及传播工具功能与文化符号功能有分野的趋势,两者具有不同的演化路径或方向:作为前者,趋同趋简,作为后者,呈现多元化或者力求保持多元化;一种语言的通用程度是该语言的学习成本和相应母语国的经济文化影响力的函数。此外,学者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语言传播问题。李宇明(2007)指出语言传播的根本动因在于价值,首先取决于语言领有者的社会及历史地位,同时还要看它对语言接纳者有无价值,以及语言接纳者是否认识到其价值。王海兰、宁继鸣(2014)从个体语言技能资本投资特性角度考察了语言传播规律,认为一种语言的可持续传播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存在对掌握该语言技能劳动者的持续性需求,可为其提供长期的经济收益;二是该语言获得了广泛使用,能为投资该语言的个体在当下或可预见的未来带来具有吸引力的交际收益。
语言经济学研究内容庞杂,很多研究成果无法归入上述领域,但也代表了语言经济学的某种研究取向。例如,立足中国语言生活现实,对我国语言生活中的流行语、网络语、汉字繁简之争等热点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此外,不少学者对经济学的修辞、语用学的博弈分析等进行探讨。
语言经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领域语言学,其在研究方法方面既具有自然科学的实证性,也具有社会科学的演绎性。从总体上来说,实证研究和演绎研究的相统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互相支撑,是语言经济学常见的研究方法。从具体的研究手段来看,既有数学方法,如博弈论;也有费用—效益分析法、统计方法、计量方法等经济学常用方法。
三 中国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指向
根据语言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下一步的研究指向大体上应该涉及三个方面。
一是探究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构建与完善语言经济学体系。语言经济学是近年来一个迅速拓展的研究领域,但现有研究仍较为零散,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包括语言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纲领与方法论,语言经济史的考究及其规律探索,语言自身的演化规律,等等。作为一门交叉学科,语言经济学可能需要长期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学和经济学两个不同的分析框架中寻求均衡,即“语言学还是经济学:我们到底站在哪一边”[※注],并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范式。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语言学者和经济学者仍是在两个相对独立的范式下进行语言经济学的研究,语言学者侧重运用语言经济学的现有理论、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工具对外语教育和教学、语言生活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经济学者侧重运用经济学的主流工具探讨语言的经济后果和语言本身的演化与博弈问题,两大学界之间的对话不足。语言学家和经济学家应加强合作,促进经济学和语言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范式上的沟通与协调,使语言经济学真正形成自己相对清晰的分析框架、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这是语言经济学作为一个学科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是语言经济学的应用研究,着力解决中国自身语言问题。语言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为个体、组织、国家等不同层面提出语言相关问题的对策。我国语言发展的悠久历史与实践和当前丰富的语言生活为语言经济学发展提供了研究土壤,同时提出了学术诉求。首先是对中国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经济学分析,包括普通话推广政策、外语教育政策、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政策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等进行经济学分析,对其实施效果开展经济效益评估。例如,普通话推广政策实施以来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到底发挥了哪些作用,同时存在哪些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如何对其成本—收益进行刻画,对其政策效果给予一个公允的评价,这是语言学界和经济学界都有责任解决的问题。一些学者已经对我国的外语教育政策进行了评估,但还不够系统、全面。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从理论上说,少数民族学习普通话可以提高就业,增加收入;如果有一些实证研究成果予以支撑,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育也会有推动作用。2000年以来,我国的汉语国际传播事业有了新发展,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研究上还任重道远。语言经济学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包括对汉语国际传播和孔子学院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估、实证分析母语非汉语者汉语投资回报率、语言经济学相关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等等。其次是发展语言经济,赚取红利。语言经济是绿色环保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语言经济学的重要任务是,认识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认识语言经济的运行规律,研究语言对社会的经济贡献度,研究语言政策的成本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探讨促进语言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各种举措,夯实语言基业,发展语言产业,培育语言职业,壮大语言行业,促进语言消费,使国家和个人充分赚取语言红利[※注]。我国发展语言经济,需要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下功夫。正确认识语言的经济价值和属性,对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各地地方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及外语做出正确的对待和审视,提高汉语的经济价值。发展语言产业,加强对语言产业,促进语言经济在语言服务各个领域(包括行业、职业、产业、基业等)的壮大发展,用语言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发展语言产业,不仅是做理论研究的起步,也是最终实践的目标。比如说语言产业,李宇明从语言教育和测试、语言翻译、语言出版、语言艺术、语言康复、语言创意、语言工程、语言会展等八个方面来进行了举例介绍。[※注]这些业态不一定就完全囊括了所有语言产业的内容,也还有待于继续发掘和开发。在瑞士,语言产业的经济贡献度达到10%,那么中国语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有多大,如何测度,这是语言经济学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与此同时,语言资源保护与开发、语言服务、语言消费的前景十分广阔,如何将其纳入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框架,培植为经济增长点,也大有文章可做。
三是语言经济学发展的数据平台和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当今世界处于一个大数据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对提升语言的经济价值也将会有无可置疑的作用。虚拟世界应该拥有相当规模的应对语言经济发展平台与空间。网络世界对语言和经济产生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应该建设相应的平台加强人类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的效率,降低交际成本,催生新的语言经济形态的形成,为人类文明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同时,由于语言经济从研究到应用涉及各式各样的领域,需要及早规划,通盘考虑,设定标准,培育出一支足够量的应对语言经济学研究、语言经济所涉及的相关基业、行业、产业、职业的专门人才队伍。这中间很多人才的培养是需要跨学科的规划与设计,必要时还应该组成语言经济学研究与实践的跨学科跨业态的各种联盟,一起推动语言经济及语言经济学的健康蓬勃发展。
显示更多